周末来了,接着上篇,趁热打铁,继续整理结构化的思考&表达篇的部分。
是不是也曾遇到这样的同学:
回答问题,说了一堆,结果完全不知所云。这时我们一般都会比较委婉的建议说放开些,别紧张,多张嘴,多训练,但这些真的有用吗?
我一直以来比较坚持的观点都是:说不清楚往往都是因为没想清楚。自己想清楚了,说不清楚的可能性不大。其实不是讲话能力差,而是没想好怎么说和说什么,即表达之前的思考没有形成逻辑结构。从这个角度来看,设计思考和设计表达,本质上是一件事。
结构化的设计思考
碰到问题,该如何有节奏有方法地进行结构化设计思考[表达]呢?
1:确定合适的分解角度
先看例子
把汽车的所有零件进行分类,要怎么分?
分类的方式多种多样,先要确定目标,才能选择合适的分解角度。目标是垃圾分类,就要按材质分类,便于回收。
目标是库存管理,就要按厂家分类,便于渠道对接。
目标是创意组装,比如把零件组合成变形金钢,就可以按照长度形状来分类。
工作多年,想体现出设计师的专业能力,要怎么呈现和阐述自己的项目呢?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具体选择哪种,取决于所适用的具体场合。
面试场合:要围绕个人与岗位的匹配度-讲专业深度、讲推动意识、讲特色技能、讲协作态度、讲个人性格
晋升场合:要围绕职级模型的能力要求-讲战功、讲价值、讲方法论、讲横向建设、讲个人影响力
基于目标拆分结构的过程,一定要提及金字塔原理,这是结构化思维的理论来源。《金字塔原理》是麦肯锡国际管理咨询公司顾问芭芭拉·明托提出的一种层次性的思考模式。
这个模式纵向上逐层分级,横向上相互并列,同组元素之间遵循MECE原则[即相互独立并完全穷尽]。
举例来说,假如把衣服按照春秋装和职业装进行分类的话,是不MECE的,因为会有重叠,如衬衫;还会有遗漏,如短袖。换个方式,把衣服按照春秋装、冬装和夏装分类,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就是MECE的。
是指从普遍性理论知识出发,去认识个别的、特殊的现象的一种层层递进的论证推理方法。
还是举例子:
再举个例子:
新的一周要更加合理的安排工作内容,该怎么思考呢?有什么样的视角?
重要性视角:先按重要/次重要/日常支持分开层次,再分拆工作
协作度视角:按资源支持/人员支持/独立完成作为第一层,再安排工作
可能平常生活中已经在用这样的方法了,只是不知道背后原来有这样的联系和差异
4:自下而上的归纳法
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推理方式。
具体做法是从收集的散落的各个问题点/概念点中,抽象分类进而推导出共性,形成论点的过程。
依然举个例子:
之前写的一篇文章《体验与商业的平衡》,写作初期对商业利益和用户体验间具体的平衡策略是比较模糊的,于是,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收集不同领域不同产品有差异的商业化案例。
把收集的案例去除雷同项,分类合成小组,然后抽象出每组的观点和特征,也就成为了分组论点。这样一个基础的论点和分论点的结构就形成了。
5:显性思维的结构化
以上,无论是演绎法亦或是归纳法,都能从繁杂信息中找到目标,围绕目标拆解问题,通过建立逻辑结构,最终解决问题。这种形成思维框架的过程也被称为显性思维的结构化。
结构化思考的高级阶段
现实问题往往并不都是线性的,解决方案也不都是一维的。解决复杂的信息问题,只有结构化有时还不够,还需要可视化的表达,来展现多元素多层级多结构的逻辑关系。
比如:具象化呈现战略规划的战略房子图,通过形象化的上下结构,不仅能体现上接战略、下接绩效、上下同欲的理念。横向上又覆盖了具体的执行目标与执行路径的对应关系,以及底层组织能力的保障作用。
结构化设计思维的应用梯度
综上,结合上篇学习篇和本章思考[表达]篇,把结构化的设计思维的应用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搭建有关联的设计知识体系,如知识网。
阶段二:形成有逻辑的层次化的结构,如框架图。
阶段三:输出有深度和可视化的成果,如方法论。
谢谢阅读
------------------------------------------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推荐阅读
1-“设计约束”应用拆解
2-“默认设定”体验再思考
3-“安慰剂”体验探究
4-“逆向导航”体验探究
5-设计等待的多维度考量
6-产品创新思维-分离与替换
------------------------------------------
“点赞或在看,都是莫大的支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叶鲁设计思考”(ID:yehloo-desig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