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则名为“小镇刺头”的词条登上了微博热搜。
这是继“小镇青年”、“小镇做题家”后,小镇某某的词组又一次闯进我们视野。
图/新浪微博
“小镇刺头”是指暑假回家的大学生面对小镇错综复杂的人情关系,拒绝吃亏,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益的现象。
在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唤起了一批年轻人的同感,网友们纷纷在原帖下留言,吐槽自己和家人间的矛盾。
00后女孩阿寻带家人出门吃饭,结账时,突然被告知包厢有最低消费,她拿出手机准备投诉,却被家人以“饭馆是同事的熟人开的,撕破脸皮不好”为由制止。
图/新浪微博
“老一辈大多数秉承和气生财,有时候感觉个人利益受到损害,真的咽不下这口气,凭什么认识就要受委屈?”
另一位网友,自己在饭店前拿好排队,遇到了有人插队,冲上去理论却被父亲一把拽了回来,不由分说,给她冠上“喜欢挑事”的标签。
图/新浪微博
原本平行生活的两代人,重聚在同一空间,因为无数这样的琐事,吵到不可开交。
父母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一回到家就看什么都不顺眼,事事挑错?
子女也不理解,自己爸妈为什么总是得过且过,处处忍让?
图/新浪微博
他们平时在学校和生活中最常使用的依法维权、依规办事,怎么回到家里就失灵了?
01
保守父母VS刺头孩子
年轻人和父母的矛盾主要体现在遇事后的反应,通常出现在社会公德被扰乱、消费者权益受损等问题上。
“小县城收餐位费、纸巾费、餐具消毒费,直接12315一通电话解决绝不容忍!”
较真、刺头、打破砂锅问到底,成了这些年轻人身上挥之不去的标签。
图/植物 蓝刺头
“刺头年轻人”本是一种对代际矛盾的日常调侃,但前缀“小镇”一词的加入,像是开启了新一轮互联网造词。
除了小镇,生活在其他地区的父母,同样没法绕开这些矛盾。
“做核酸遇到插队,年轻人主张大声喝止,对于“餐厅不能自带酒水”、“包厢最低消费”这样的不平等规定,年轻人据理力争。
“每次一涉及到这种问题,我妈就会说我读点书了不得了,投诉这个投诉那个。“
图/新浪微博
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两代人观念的差异,无论你在大城市还是小县城,都无法避免和父母观点发生碰撞。
02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被叫做刺头?
环境差异
首先,我们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中写道,在人口流动较少的年代,熟人社会大家因为彼此知根知底而熟悉,因为熟悉而信任,熟人社会建立在彼此信任上,而陌生人社会建立在法律上。
后来,筒子楼,大院等建筑出现,几家人共用厨房卫生间,大家交流的机会很多,进一步促成了熟人社会。
图/IC PHOTO
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单元楼和单元房的出现改变了人和人的关系,我们的日常生活基本都能在独立空间内解决,人和人关系逐渐走向冷淡,包括后来网络的发展和普及,让人和人的关系走向陌生。
对父母那代人来说,人口流动是缓慢的。
然而,今天的人口流动非常频繁,孩子毕业后之后有很大概率留在其他城市发展。
在更陌生的新环境中,年轻奉行和遵守的就更多是法律与规定。
而他们的父母往往还停留旧节奏缓慢的熟人社会中。
平时,两代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双轨并行,互不干扰,等到了假期,突然共处一室,自然就容易出现矛盾。
图/IC PHOTO
文化差异
熟人社会形成的原因不只是地域,还有文化原因。
我们的文化中强调关系,托人办事找关系,男女朋友的介绍找关系,很多单位的背景调查也都反映了关系的重要性,这些都是熟人社会的表象。
然而,现在的90、00 后崇尚虚拟社区文化,用社交软件打点一切,对周边的人际关系没有上代人那么依赖。
图/IC PHOTO 孤独的年轻人
减少了人和人的接触,年轻人就更习惯用规则去保护自己的权益。
上一代人偏向之前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主义,而年轻人更具有批判性思维。
然而,陌生人文化的发展,并不意味着熟人社会已经过时。
生活中,两代人都在用自己已知最好方式试图解决问题。
03
矛盾如何消除?
1992 年,全人类每天只产生 100GB 数据;
时至今日,全球 70 亿人,平均每人每天产生的数据高达 1.5GB。
90、00后被称作是数字原住民,作为吸收信息最快的一代人,他们同样也是被讨论最多的一代人。
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于,现在年轻人在网络中活跃度很高,看似热火朝天的讨论,实则话语权很低,在自上而下的社会结构中,年轻人是被评论、被标签的主要群体。
图/新浪微博
年轻像是一个巨大的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社交媒体每天都在制造新的话题定义年轻人。
当年轻人把社交媒体作为唯一的信息获取渠道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茧房,认知就会失衡,容易陷入狭隘……
我们不应该被网上的标签牵着走,真实的生活远比热搜中更精彩
图/IC PHOTO
换个角度看,既然年轻人无论做什么都会被拎出来登上热搜,那我们不如主动屏蔽网上的词条,做一些真正能改变的事。
比如,当父母原有的经验无法解决新生问题时,多一点耐心,当他们看到我们的方式确实能更好地处理问题,态度就会慢慢发生改变。
从力求短期改变转为长期影响,互相理解对方处理问题的思维和方式,才能缓和代际之间的沟壑。
热搜里的词条没法代表年轻人,处理好真实的生活,就不会那么容易被外界的噪音和声响打扰。
撰文:杨一凡 校对:柳宝庆
本文由硬壳INK出品,欢迎大家在朋友圈分享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使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硬壳INK”(ID:xjblvyou)。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