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走道观 | 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建走道观 | 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本期道士


霹雳

央企设计院辞职去卖麻辣鸡,个人经历查看:建筑说转行53|因为超爱吃麻辣鸡:央企离职去做食品轻创业



这个世界会好吗


今天我在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的入围名单里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那是2011年我最初玩微博时,因为摄影作品关注的一个博主。说是博主,也就是当时我们小县城里一个比较会摄影的、粉丝破百的学长。

纪录片的名字叫《沉默呼吸》,主题是尘肺病。我辗转翻了很多影评,最多的评价就是:拍得很真实,但一定不会上映、迟早被禁……我深呼一口气,想起不久前慢慢变火的电影《隐入尘烟》,直到有一天,突兀地消失。


这个世界,还会允许“不好”存在吗?——这个世界,会好吗?

100多年的11月7日,国学大师梁漱溟的父亲梁济突然向25岁的儿子梁簌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三日后,梁济便投湖自尽。梁济之问,也被称为世纪之问。

反问自己,我有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吗?初步踏入建筑行业这个圈子时,怀揣着建设山河的梦想,谁不是想成为大千世界里一颗有用的小螺丝呢?又有多少人在蹉跎中慢慢生锈、甚至停摆呢?



这个世界会好的


我学的是风景园林专业,毕业后主要从事的是海绵城市设计和绿色建筑咨询。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在大二第一次接触这个理念时,我就已经被吸引。因为理工科出生,骨子里似乎比较喜欢对抗美与虚无,解决实际问题的踏实让我着迷。我立马在手机备忘录里记录了思考和想法。毕业时,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我进入某央企设计院成为了海绵城市设计师。


图 / 初识海绵城市


一开始我满腔热血、自我激励,主动将景观与海绵融合,总结n种不同景观类型下的海绵城市植物搭配方案,建立海绵效果图等等。不过由于海绵城市理念相对较新,实施起来有很多的阻碍,加上造价与美观的问题,导致落地率和实用率很低。到后来,我也慢慢变成了他人激励、金钱激励和生活激励,最后选择了放弃所谓的海绵理念,并主动辞职。


图 / 工作第一年的热情产物


提交离职申请与正式离职期间,我与某位海绵城市专家共事了一段时间。他是我们城市第一波主张推行海绵城市的人之一。这期间在他的帮助下我完成了职业生涯中最后一个海绵城市设计,并且他主动且耐心地与我一起解决数据、设计、配合各专业沟通等多方面的问题。在图纸确认阶段,我们一起去往甲方的公司开会。

平时我们普通的海绵汇报,最多半小时就可以结束。但这次我们汇报+沟通用了3个小时。最主要的时间花在:专家为了多连接几个雨水口(这样可以在下雨天多排送、收集雨水),低声下气赔着笑脸希望甲方可以在实际过程中预埋排水管;透水砖的部分希望尽量采用施工图纸的大样图设计等…...反复打磨,甲方也在声声夸赞与笑脸中接受了一些落实到位的建议。

开完会出来,天已经完全黑了。

回去的路上,我问专家,X老师,您已经算是我们城市首屈一指的海绵专家,您每一次汇报都会跟甲方说得这么详细吗?他们真的会按我们图纸的方式去做吗?

他说:“我每一次都尽可能的汇报更细致,为了让甲方接受得更多,也为了让施工方理解更透彻。很多行业的东西从概念到落地,都是需要不少人持续付出努力。虽然很多甲方一开始不愿接受海绵城市,甚至敷衍了事,但是有时候放低姿态或者多磨一段时间,甲方会渐渐按着我们的要求去做。哪怕不会从0做到1,但也可以做到0.1,下次我再要求到0.2,我们一点一点的努力要求改变,这样就会越来越好啦。”

那一刻似乎心里被什么击中。从象牙塔出来,带着是非思维看待世界,而世界并非只有是与非。在时间和空间的共同纬度下,我们都在一点点改变、向前。


最后我还是离开了之前的公司,休息半年后选择了食品创业。从初学者到现在也有了较为稳定的客群和收入。专家的这段话几乎稳住了20多岁飘摇不定、被时代裹挟焦虑不安的我。每个人都期待成熟的果实,少有人愿意去浇灌、培育一颗静待发芽的种子。

在某个刷着微博的夜晚,看到以前小县城的摄影博主,从学习摄影到被金马奖提名、看着海绵城市从概念到落地;忽然想到了之前这个让我思考良久的问题。

这个世界会好吗?


你看,问题里不就已经回答了吗。

- END -

撰稿:霹雳

编辑/校对:小樱


        往期推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走偏锋”(ID:jzpf0118)。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