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转行一年回访02|逃过腾讯和虾皮的两次裁员,我还想继续做产品经理

建筑转行一年回访02|逃过腾讯和虾皮的两次裁员,我还想继续做产品经理




小编导读




我们一直相信,从未有最好的职业选择。这一两年我们看到了太多行业的风起云涌,不禁在疑惑:即使转行,会不会只是闯入另一座围城?


转行后的嘉宾如今过得怎样?这样的问题应该是许多读者好奇的。于是我们今年新增【转行回访】的栏目,去回访过去一年采访过的转行嘉宾们,看看他们在人生新道路上,是否又发现了更多新的可能,做了更多大胆的尝试。




丘山


历史文章(2021.05.05发布):建筑说转行07|从同济建筑到腾讯产品,人生没有天花板



#BG
2014-2019:哈工大-建筑学
2019-2022:同济大学-建筑学

#工作

2020.10-2021.04实习 : 携程产品经理
2021暑期实习:腾讯产品经理
目前在虾皮正式工作




校招生,不裁你裁谁呀

去年在建走偏锋分享后,我便去了深圳,满怀热情地来到“产品黄埔军校”腾讯开始暑期实习。然而到了这里才发现,腾讯是一个太庞大的组织,里面有大大小小许多团队,这么多团队的属性、价值观都不同。那些外界人士所认为的“鹅厂精神”,其实并未有真正一个典型团队可以代表。即使是WXG微信组,也更适合把它视为一个独立且非常成熟自治的团队。举个例子:微信可以自己制定校招规则,多轮面试去挑选他们最心仪的候选人。


所以,拿到了大厂的offer,一不小心你也是进了一个有输血但是限时的初创公司,这就是互联网公司的特性。


而我加入的组偏创新业务(说到这里你懂了吧),组里更多考虑的是如何疏通外部依赖的卡点,实现商业模式的闭环,让业务活下去。在这里产品/开发技术能力没有那么重要,更依赖员工的资源和市场谈判能力。组里社招的大多是来自于原银行/监管(之前),他们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关系才是这个部门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


至于校招生,即使你TOP学校毕业,也不能给团队带来太多的效益。但是校招生可以在这里学到许多产品能力外的知识和业务。所以培养一个校招生对团队是吃亏的,你既做不了太多事,工资又不低,还能让你在这学到不少事情。大环境不好的背景下,不裁你校招生裁谁呀。去年转正在组里留下来的那批校招生,如今已经全部被裁了。


暑期实习三个月太短了,很多时候还不得不做一些没人想接手的dirty work:比如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产品识别、更新业务名单,虽然这种活没有什么产出价值(在下一段面试这种工作根本不值得拿来说),但非常耗时,如果只做这件事就会被说不积极不主动。


那为什么要招校招生呢?不提公司硬性指标和社会责任感因素的的话,我想一个原因也是为了培养。年轻的校招生就是一张白纸,可以被leader们培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社会一点讲就是嫡系);而社招的人往往带有更多自己的印记,有时候会自然地坚持自己之前的习惯(leader们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总有自己的想法对吧)。


图 / 鹅厂的攀岩墙



秋招:拿在手里的base才是最稳的

秋招更是充满了玄学:想去的公司不一定捞你,实习过的公司不一定要你,经历极其匹配的公司不一定“认可”你(白菜价)。


因为我在正式秋招前有近一年的互联网金融实习经验,所以我入门就可以上手工作,还算是比较有优势的校招生。我在美团的面试流程很快,也以为对方会给到ssp的价格,但最终开奖只有硕士白菜价(20K+5W签字费),心里还是觉得有落差,期望能拿到24K的ssp,但是美团的ssp基本只会花落清北学生(并且清北也不占美团的校招名额),看来是非常偏爱TOP2了。插个题外话,今年美团给清北开的价部分也回落到20k了。


重新面试后我也再次拿到了腾讯的offer,腾讯的package里包括base+股票+签字费+房补,看起来诚意不错,但细算真的能到手的base还是太虚了。


而虾皮给我开到了应该是国内产品最高的base(不敢写在offershow上那种),让我觉得自己的能力被认可,也想在一个自主权更大的平台上尝试一下。一年多过去了,经济形势不好,年终奖、股票、期权都受影响,这种时候我觉得还是“base为王”真香。


图 / 入职虾皮



不要因为怕裁员而卷,想想自己能带走什么

最近虾皮轰轰烈烈的裁员也是人尽皆知。21年上海虾皮校招只招了10个产品左右,如今可能被裁了一半。在我入职前,虾皮因为人多得快坐不下了还弄了一栋新楼,现在看来绰绰有余了。


我刚入职的时候面临的是一个全英文工作环境:这个全英文指的是所有工作文件(需求文档,ppt,邮件)都用英文,会议上只要有一个讲英文的人就必须用英文,而产品经理往往又是主持会议的人,所以对产品英语能力的要求可想而知,那一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做梦都是英语,特别怕开会被人cue到又听不懂。在外企无论工作能力有多强,只要英语能力不行就会被觉得菜。好在工作中常用的词汇不像生活中的交流那么丰富,只要能明白一些高频的专业词汇,也能慢慢跟上节奏。


虾皮的业务遍布全球10个region左右(浮动),而我负责某中台产品。我的导师(即原来的产品)已经离职,所以现在整条产品线上就我一个校招生产品在带,然而有10+个后端(离离原上谱),但这也给了我很高的自主权。我属于FPM(Feature  PM),有专门和我对接的BPM(Business PM),BPM都在新加坡,我需要通过BPM去和不同国家地区的人去建立联系,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和文化,这让我觉得成就感很高,也是我喜欢产品这份工作的原因。


虾皮这次的大裁员主要是裁花钱的业务,而我所在的这条产品线一个都没有被裁,因为我们是做中台,本身就是帮公司节约成本。虾皮虽然的市场占有率不错,但也参照了当年国内高举高打的策略,用钱砸出来的市场占有率,到达一定阶段后,裁员是必然的。


除了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其余公司都不能只在一个国家做业务,不然没有那么多业务能够支撑起来。而一旦跨国,业务就会受到各种不可控的政策、文化影响。比如东南亚有些国家之前没有线上消费的习惯,甚至银行卡的普及率也极低,想在这种地方推动线上支付难度极大。只是近几年因为疫情他们不得不改变消费习惯,但是等疫情过后,他们的消费习惯又慢慢恢复,就会导致原有的业务量开始下滑。


所以,是否被裁员其实和个人无太大关系,不要怕为了裁员去卷去拼命,有时候就是不得不裁你。比如你就是组里资历最年轻的那个,无论你再怎么努力,首当其冲的就是你。不要去想如何拼命留下,而要去想如果现在我走了,我能带走什么经验,这些经验能送我去哪里。当然,这也是需要时间不断积累的。


图 / 虾皮的环境



把做产品当成读大学

滚滚裁员大潮,我没有涉入其中,但终究有一场会轮到我,不管在哪里,所以是幸运,也是机会。目前我1人就对接10+个后端开发,团队给予了我足够的信任和空间让我去决策这条产品线的roadmap,确保产品走在正确的路上,最后我对这个产品结果负责。我可以自己制定SOP、决策很多事情,并且团队会根据我的判断去执行,这是我觉得做产品经理最爽的事情。


还有一些我觉得需要不断深耕的能力,好的工作机会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



1、跨境业务一定要了解国外当地的用户,才能知道所做的决策是否正确,我需要去构思SOP来让自己也更加深入各个市场。

2、在当前赛道上从产品经理的基本能力和业务经验两个方面继续积累,在产品成果上做出成绩。

3、继续锻炼英语,语言是制约效率的关键因素。


产品经理一直是一个转行热门方向,我很难说做产品经理未来能有多少收益,这个实在看命。但互联网热潮退去后,或许更能筛选出一批更适合做产品的人。不妨问问自己:你想做什么样的人?你是否敢于提出一些想法,愿意去花时间精力协调一堆人去完成这个想法,并为最后你要为这个想法负责,这是否会带给你成就感?有些人的思维偏工程师,就希望扎扎实实埋头画图或者写代码,不愿意做策划相关的工作,所以大家要清楚自己想要的。

把产品经理这份职业当成读大学,以它为底可以去做很多行业的工作。因为思路都很相似,缺的只是其他行业的经验,连每个人如何在工作之余维系息息相关的家庭、朋友关系也可以视为一种产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营策略。大家可以用产品思维在各行各业,甚至是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做得不错。


产品经理是个怎样的工作,这是一个信息差,而我们要学会自己做判断。


丘山的历史文章可在这里查看:建筑说转行07|从同济建筑到腾讯产品,人生没有天花板

- END -

口述:丘山

撰稿小樱

        往期推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走偏锋”(ID:jzpf0118)。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