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历史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类似战争改朝换代的那种巨大权利;
另一种是肇事,引发事件引起争论。
矶崎新就是在建筑界的肇事儿,新陈代谢,未来都市计划,国际竞赛里捧一个无名小卒……他通过不断肇事,引领了建筑界的前进。
矶崎新先生是一位日本建筑师,但他曾经说自己是“一位永恒的中间媒人”中间即指东方和西方,而他起到了中间桥梁的作用。
其作品兼取东西方的设计思想,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对一个事物的理解,可以从外面看,也可以从里面看。
如果自己一直站在井里,就变成极右主义,整天就宣传自己的东西,也不知道外面怎么看你;如果只从外面来强压的话,就变成布什的政策了,总之要把中间这条缝衔接上。
他曾言“我希望成为一个世界性、国际性的人,当别人问起我是什么国籍的时候,我会说我是世界国籍的”。
国际著名建筑师、2019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中间媒人”矶崎新参与中国建设与设计实践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但其实他与中国的渊源,远比他参与到具体的实践中还要深远。
矶崎新受家庭渊源的影响对中国的兴趣产生于孩提时代,并且这一兴趣逐渐加深直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与中国接触频繁,在中国创作落地了很多作品。
对于矶崎新来说,灵感的最终来源是蓬勃发展着的活水,日新月异,快速发展变化发展着的中国,总能带来更多的启发。
矶崎新在中国设计了很多建筑,每一个建筑都有其特殊的含义。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了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合适的方法,我不能停留在单一的风格上,变化成为一种常态,同时,持续变化成为了自己的风格。
本文带大家走进矶崎新先生在中国已建成的著名建筑设计,从中不难体会出“中间媒人”的意味:
01
哈尔滨音乐厅 2015
13982㎡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哈尔滨音乐厅的建筑造型采用了“浮游冰晶”设计概念,整体概念与哈尔滨的冰雕艺术相协调,也与哈尔滨群力新区打造冰雪文化的理念相融合。
音乐厅建成后成为了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整座建筑在阳光照射下玻璃幕墙晶莹剔透,犹如璀璨的钻石。在夜间霓虹灯映衬下的音乐厅更加凸显了“浮游水晶”的效果。
音乐厅周围的水景将整座建筑环绕让建筑更加富有神韵,哈尔滨音乐厅作为大型的公共建筑在各种音乐盛会中也起着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02
大同大剧院 2014
27402㎡
大同大剧院建筑外部呈不规则的起伏状,酷似一朵萦绕的云雾,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薄壳壳体,设计灵感来源于武周山的云冈石窟。
大剧院的大屋顶最具个性特征,将剧院的大空间包裹起来,与剧院周围环绕的一系列列柱,描画出一道柔和的曲线。
列柱创造出变幻多端的阴影,使人们联想起萦绕雨雾和连绵山脉的屋顶雄姿,与大同的恢弘名胜和谐相应。
连绵起伏的山岭,外壳的窗面则像云冈石窟的一个个洞窟而内部大小剧场共用一个舞台后场,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03
侵华日军罪行馆 2015
2553㎡
建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古镇的建川博物馆聚落与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等七个场馆共同构成建川博物馆群一个细节丰富、历史感强的抗战展馆体系。
灰色残旧的外墙,曲折逼仄的入口,狭长的展厅里只有一侧有窗,头顶上混凝土房梁的倾斜线条铺陈着历史的轮廓。
博物馆不是高高在上摆在那里供人观赏,而是和人们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它完整、冷静、理智地讲述日军行为,完全用日军的文物来还原历史,无声地向人们控诉日军的暴行。
04
湖南博物院改扩建 2017
81490㎡
以“鼎盛洞庭”为创意源泉,寓意湖南省博物馆是以湖湘文化为核心的环洞庭文化的集成,是环洞庭文化带的典型代表。
以金属大屋顶寓意洞庭之水凝固成鼎的形象,象征着湖湘文化的凝固与升华。
博物馆新馆由3个层面组成:台基、屋身、屋顶,这三部分的尺度比例参照传统宫廷建筑做法,与中国古建筑三段式特征一脉相承。
布置传统博物馆功能,包括展览大厅、文物库房、办公和辅助服务区域。为了表达稳定和传统,基础部分建筑材料采用石材。
观众可以自由来往在这个巨大的公共空间里,悠闲的享受和利用博物馆的资源。主体建筑材料采用玻璃,玻璃透明和反射的特性诠释了观众的参与感。
大屋顶是新博物馆的标志,底面采用蜂窝铝板,顶面采用立面双咬合锌屋面系统,唤起人们展望未来,也强化设计的时代感。
05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5
14777㎡
中央美院的美术馆是矶崎新在北京的第一项设计,也是他在中国设计的首座美术馆。
他在这个美术馆的设计中追求自由和超越,体现着东方化特色的同时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立体外形为幕墙与屋顶曲线过渡形成壳体,似立体回旋镖。
三个出入口以回旋镖的翅尖和弯角切割而成,出入口大面积采用玻璃幕,增加了建筑的通透性,同时又满足了采光的需要。
美术馆外墙覆盖灰绿色的岩板,跟美院内其他建筑的灰砖颜色相协调,协调中富有变化,整个外部结构整齐和谐、层次分明。
建筑物内部,中间没有立柱,形成大面积展厅,展厅采光利用壳体的一个水平剖面形成类似月牙形合三角形采光顶,以自然采光满足对光线的要求。
整个建筑外形独特,布局合理。内部则采用大弧面曲线元素,用不规则的曲线划分出多个层面,线、面结合富于变化、有很强的现代感。
06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2014
20000㎡
项目坐落于上海曾经法租界的核心区,外形像一个游泳池或者马鞍,因为这里曾经是徐汇的调水池,建筑本身坐落在巨大的泉水上,以抵消地下三条地铁线的震动对音乐厅的影响。
建筑内有两个大厅,分别可容纳1200和400名宾客,每个大厅通过使用最新技术和敏感材料为使用者实现了完美的听觉平衡。
内部采用竹编编织的反射板和由北海道柏木制成的舞台地板,工艺极具匠心,建筑外部的陶土砖和传统花园则突出了中国的特色。
07
深圳文化中心 2007
89745㎡
项目坐落于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北部,包括中心图书馆与音乐厅两部分,基地占据两个街区,横跨两条街道。
设计通过将音乐厅和图书馆的地下停车场和地上人行平台连接的方式,使深圳文化中心成为一个具有两个独立功能的建筑整体。
设计方案将整个文化中心看作一个城市大舞台,公共文化广场上寓意“文化森林”的4组“黄金树”,构成了音乐厅和中心图书馆的进厅入口,极为耀眼。
“黄金树“是一项结构难度极大的钢结构工程,是当时中国建筑工程中的首次应用。建筑形体由五个主要元素构成。
它们是作为正立面的似竖琴琴弦般的玻璃幕墙、背立面的对应城市尺度的黑墙、入口大厅的黄金树、葡萄园式的音乐大厅以及作为图书馆形象的“三本书”。
08
上海喜马拉雅中心 2010
166000㎡
上海喜玛拉雅中心的建筑整体由晶莹透亮的立方体和自然质朴的“异型林”构成。这些独特的结构方案创造不同凡响的造型,并赋予它强烈的雕塑感。
晶莹透亮、简洁明快的方形体内是证大大隐酒店、证大艺术酒店和商场;中央不规则的“异型林”内,包含喜玛拉雅美术馆与大观舞台。
从空中鸟瞰喜马拉雅中心的酒店部分是个正方体,矶崎新在其中巧妙地加入了中国史前文化中古老而神奇的玉琮造型,而与它相对应的商务写字楼则按照中国传统的风车造型错落排列。
如同天书一样的符号巧妙地表达了世界文字相通的独特思想,而整个设计中最让矶崎新感到自豪的部分就是外形类似树干的异型结构,那就像生生不息、自然生长的林木。
普利兹克评委会的评审辞这样写道:“他兼具对建筑历史和理论的深刻了解,勇于拥抱前卫,从不满足于复制现有;他对有意义建筑的追求也反映在他的设计作品中,直至今日仍然不拘一格、不断演进,其方式方法总有新奇之处。”
从上文的案例中不难看出矶崎新先生在用其超越历史与现实的眼光,融贯东西,始终保持着宏大叙事的胸怀,在国内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建筑作品,做出了一个属于人类和时代的建筑师的回应。
编辑 高艺娟
责编 柯思思
建筑师说| 女性和建筑
建筑师说 | 帕特里克 · 舒马赫
【建筑师访谈】
孟建民:从山海之间到未来之上,秦皇岛将成为渤海湾的一颗璀璨明珠 | CBC大师邀请赛
景轩:有别于部分高周转追求短期效益的效果图团队,我们坚持静下心来去反复雕琢每处细节
刘伟 丨热爱前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们如何成为机电设计的口碑标杆
杨濛(西安):在形式给赋之外,建筑设计仍有许多重要的工作内容
吕品晶:以系统的思考介入乡村建设,以创新的理念表达乡村迭代 / 霍普杯解题
森惠吾 张婕:一场和中日建筑CP的聊天记录-探访“正青年建筑师”陌至建筑
罗鑫:波尔多建筑学院毕业,法国“景观无国界”协会创始人,巴黎ATELIER PHILEAS 建筑事务所项目总监,创办月球漫步建筑
Anna Andronova 孙立东:当XPS 17遇上建筑设计-Dell采访青年建筑师
张子岳 袁烨:一次豆瓣建筑友邻的线下聚会-探访“正青年建筑师”热气建筑
Richard Paul:顶级高技派事务所的中国实践 | 专访RSHP合伙人
洪人杰 KulthidaSongkittipakdee:泰国明星建筑师为何走入贫民窟,寻找东方“错”意境?
唐康硕 张淼:聚焦个体觉醒,向多维探索理想居住模式的“无名”侠侣
Anna:论一名建筑学大触的自我修养,俄罗斯小姐姐带你走进建筑绘画的世界
Amir Idiatulin:幸福古村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得主俄罗斯建筑师
白皓文:做一个新兴建筑师的勇气或许是自成一派,探索属于自己的设计之路
ZY:在北欧各大建筑事务所求索,也享受探索生活的乐趣,来听听她的故事吧
吴建师 孙艺谭:罗德岛的多元化训练,让他们拿下了evolo一等奖重塑中央公园
林女士 费先生:一起读书,一起工作,一起做落地项目,留荷建筑师的浪漫爱情
苏哲维:考过一注,玩过乐队,这位最爱骂建筑师的摄影师,誓要站着把钱赚了
楼良军:他学习施工管理,曾在全球顶尖施工单位工作,致力于提升在法华人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罗滨:法国毕业,工作于AREP、包赞巴克,创立Atelier BY Architectes,在法国执业注重设计的可实施性
李书雯:法国DPLG建筑及规划双硕士,负责AS北京分公司,创立尺间建筑,设计并创建中法双语幼儿园
张芃子:保罗·安德鲁前主创,家有两宝,法国独立开业的女建筑师
万丽 迟辛安:社区营造从跟“人”打交道开始:和“一专一村”摆龙门阵
Scarlett:在UBC唯一本科设计专业毕业后的斜杠青年现在在做什么?
李天雄:裸辞建筑师,自从开始了“流浪计划”,他见到了那些让他想学建筑的风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UniDesignLab”(ID:UniDesignLab)。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