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村议事点在整体营造过程中,相对严苛的造价制约着设计概念的产生。通过调研当地的施工和工艺水平,发现夯土建筑是村民建房的主要工艺;
另外,县城里的小钢结构厂是早期建筑工业化的雏形。从低成本建造策略的角度,尽可能与当地工艺协作,联手村民进行议事点的建造。
室外景观台地与地面采用当地村舍的干砌片石工艺,褐色的片石取材于下村河床中的砂岩。建筑主体材料夯土墙回应了村寨的在地风貌。夯土配料中的红土可就地取材,其他材料可以直接搬运到现场。
除造价考虑之外,这对深山山顶的施工来说,减少了施工机械的介入,体现了低技化的设计策略。“石脚”和土坯墙体及坡屋面的搭配,演绎了最具在地性特征的立面建构关系。
村民活动中心常为功能复合体,以满足村民日常丰富多样的物质使用和精神文化需求 。再者,为当地居民提供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
运用本土化的材料和建造,在节省预算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似曾相似的场所感。这是一种乡愁的回归,这种回归不是对过去的简单重复,而是对过往知识与经验的迭代,塑造出一个为村民归属感而存在的精神场所。
当然,有时建筑师也尝试非在地性的前沿技术来优化建造,这使得其更具当代设计风骨。
资料引述:
[1]https://www.gooood.cn/《东梓关村民活动中心,杭州 / gad · line+ studio》
[2]https://www.gooood.cn/《“永安之心”村民议事中心,云南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3]https://www.gooood.cn/《三河村村民活动中心,陕西 / 垣建筑设计工作室》
编辑:莉莉安
撰稿:莉莉安
校对:小匠山
![]()
2022谷雨杯&2022中联杯
- END -
微博:匠山行记
B站:匠山行记
合作联系微信:blunt521
邮箱:1540957767@qq.c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