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场世界范围内全面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碳达峰、碳中和”也同样成为中国需要面对的重要发展目标。从全球范围来看,与建筑相关的碳排放量达到了全部碳排放总量的40%,中国建筑行业普遍面临碳排放总量大、用能技术较为滞后和用能效率偏低的问题。《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021)显示,2019 年我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 49.97 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 49.97%,因此,建筑行业的减碳控碳无疑是中国迈向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切入点,建筑企业亟需通过内化修炼加强自身定力、持续长效发展,在新的变化及发展要求下及时响应,适时行动。
通过行业标准规范把准方向
▌1. 行业标准要求不断提升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建筑节能经历了节能率目标从30%提升至90%共计5个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建立了包括建筑节能设计、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评价等一系列标准体系,实现了从单纯强化围护结构性能、提升用电设备能效,到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有机整合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推动我国建筑转向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2019年底,国家标准《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正式实施,明确了建筑物碳排放的定义、计算边界、排放因子以及计算方法,规范了我国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依据。2021年9月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的公告,该规范首次将建筑碳排放计算作为强制性要求纳入建筑设计文件中,并已于2022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建筑行业的节能评价也实现了从“能”到“碳”的跨越式转变。
▌2. 政策支撑持续发力
减少建筑行业碳排放工作本身所产生的效益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因此,财政及相关政策的支持是推动该项工作的主要动力,也是促进行业发展、优化行业结构的基本保障。
目前我国仍然主要依托政府财政支持包括建设领域在内的相关碳中和工作,其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加大财政投入。据统计,2016-2022年间,重庆市财政投入公共建筑节能改造2亿元以上,支撑重庆在全国率先引入市场化能源合同管理机制。但政府财政支持仅能作为发展初期的短期激励,难以持续支撑及跟随建筑行业低碳、绿色化发展的要求,需要通过建立相关金融激励政策,引导引入市场化机制,进而激发建筑行业碳排放工作高效稳健开展的内生动力。
一方面,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利用金融模式助推新能源建设、绿色建筑领域企业的转型升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政策持续放宽绿色金融对于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绿色建材的支持范围,进一步指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建筑信贷产品服务、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探索供应链融资服务,也打破新能源建设及绿色建筑行业融资壁垒,给予中小型企业更多发展机会与发展空间。
通过优秀标杆动作探寻机会
▌1. 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助力
打通建筑全生命周期产业链,与上下游企业合作探索减碳途径及未来发展方向,协同助力建筑领域达成“双碳”目标,是多数国际一流企业转型发展的破局点。
从建筑全生命周期来看,建材生产环节是建筑行业碳排放的第一大来源,由此,协同建材供应商、设计单位,一方面优化建材生产途径,利用清洁燃料、替代燃料进行建材生产与加工;另一方面,部分建筑企业通过合作开发新型替代原料、可循环材料、研发低碳水泥等方式以减少水泥使用,通过后端选择与筛选助力建材产业整体向低碳方向转型。
设计施工作为建筑企业最直接参与的环节,虽然不直接或较少影响碳排放总量,但却是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的决定性环节。一方面向前延伸产业链,通过加强自身设计能力建设,借助BIM全生命周期设计、强化被动式设计、选用高能效机电设备、落地绿色化技术手段、留足智能化管控设计开口等手段,同时在设计初期进行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从源头控制并摸清建筑物碳排放情况。另一方面,在施工建设阶段,选择聚焦于更高效环保的装配式施工技术,同时落实打造绿色施工要求,将施工过程中项目现场材料、能耗管理纳入考核范围,从细节突破行业减碳工作瓶颈。
建筑工程后期使用阶段是建筑产业第二大碳排放来源,其碳排放集中在电气及供暖系统,通过向后递进产业链,结合BIM和物联网相关技术,建立自身建筑能源管理平台,提供后期工程运维管理一体化精细化服务,通过加强过程管理实现前期设计目标及成果的落地。
▌2. 构建产品生态圈,数字化赋能
建立产品生态圈,并利用数字化丰富减碳渠道、赋能减碳工作,已经成为较多国际一流企业的首要选择与发展方向。
在整体业务选择上,围绕可持续发展中心,以绿色产业升级为突破口,提供与完善新兴可持续发展的整套解决方案,增强自身产品附加价值的同时,不断强化自身品牌影响力,丰富企业乃至行业发展内涵。
在产品架构上,选择进入绿色建材领域,开发绿色化住宅、社区等系列产品,配套能耗监管、碳排放监管计算及监控平台,建立、厘清、理顺建筑工程从设计、材料使用、建造到运行管理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碳排放量控制的产品承接手段及机制,利用相应的数字化平台进行集中的数据收集、分析、管理与反馈,进一步提升碳排放管理效率。
在支持途径上,通过搭建校企沟通渠道、加深跨专业跨领域合作深度、加强与互联网企业、高精尖制造产业的研讨与学习,挖掘产业间减少碳排放工作的共同点和协作契机。同时参与到政策研究、标准制定更顶层、更前端的工作中,开发并通过持续反馈优化建筑产业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计算工具,借力数字化碳排放生态权的构建,推动整个建筑产业碳排放工作的标准化与透明化。
建筑企业如何助力达成碳中和目标
▌1. 吃透行业政策
仍处在减碳探索阶段的中国市场,相关政策是建筑企业明确自身发展方向的关键依据。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一方面敏锐跟随国家对于行业内部产业、技术的引导,深层次挖掘相关政策内核,前瞻性布局于新兴市场,或更进一步深挖传统领域的全新价值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寻突破口。同时,抓住财政支持政策、相关金融产品政策开放机遇,适时突破行业准入壁垒,借力而为,为企业发展奠定谋求途径及资源。
▌2. 强化产品创新
减碳阶段初期,建筑企业应抓住建筑材料及运营维护两大建筑全生命周期最主要碳排放来源,解决主要矛盾,以中小举措撬动关键成效。
一方面,关注建材生产及运输环节,参与绿色建材上下游产业链的搭建或适时铺垫相关资源;另一方面,减少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在进一步加强围护结构、电气设施设备等关键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技术突破的同时,着眼关注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的使用,同时配套运营过程中的数字化监管措施,构建从“产”到“用”的一体化减碳体系。
▌3. 实现有机整合
随着建筑行业减碳工作的不断推进,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概念愈发完备的今天,建筑行业及企业应加速整合建材生产、建筑设计、工程施工、项目运营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增加管理触点。
从产业链来看,通过加强数据收集、整理与反馈,完善并细化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建立相互约束及承接机制,加强各环节的管控。从管理触点来看,通过落实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及产品的应用,在产业链一体化的构架下进一步增加管控触点,加强管理深度。
▌4. 强化自身内力
在建筑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已呈现白热化阶段的今天,建筑企业应该更加前瞻性地思考与谋求企业发展与变革方向,通过自身修炼,加强战略引导、适配组织建设、创新技术应用、落实管控制度,以实现减碳工作的正外部性最大化,从而赢得市场,并通过更多的市场机会反哺自身能力建设,形成内外相承、合力并举的良性循环。
审核丨杨亚庆
排版编辑丨刘小琴
本文作者李文婧,来自上海攀成德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文章所列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攀成德立场。
本文首发于建筑前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章下方留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筑前沿”(ID:psd-0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