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模型·分享 | 从图书馆中穿越剧场,工厂与修道院

建筑模型·分享 | 从图书馆中穿越剧场,工厂与修道院

本文为2021年3月首发,重新编辑排版后,作为2022建筑模型·分享专栏第一期发布。


 建筑模型 · 分享 

学生篇·第一期

作者 | 张钦泉

指导教师 | 华黎

完成时间 | 大三上学期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视频展示,点击观看

课题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原型设计”是对图书馆这一建筑类型的研究,设计表达自己对于图书馆空间的想象;后半部分则是“在地设计”-原型设计伴随着场地环境、建筑结构、功能概念的引入逐步深化,最终落实成为具体的建筑设计方案。



01
图书馆原型设计
回溯图书馆的场所精神及其作为知识媒介载体的演变,引出厚与薄、纪念性与公共性、神圣庄严与泛娱乐化等二元关系,以及各种状态的图书馆在现实中映射的探讨。
博物馆 ——(人类历史知识交流的场所)
图书馆 ——(集体记忆的场所)
剧院 ———(集体想像的场所)




历史研究


在概念设计中我将图书馆的三种功能:信息媒介阅读、书库和个人阅读分别类比为三种类型建筑:剧场、工厂和修道院,也分别对应未来、现在和过去的三种知识崇拜状态。




场景想象
图书馆最大的场所特质——“沉默”,令我想到“走廊”这一最具有令人安静的力量的现代空间元素。从概念想象转化为具体空间,这三种类型建筑正好也对应了不同类型的“走廊”(内向和外向、开放和封闭)。

“修道院”:沉默走廊
在原型建筑设计之中,建筑呈正方内向围合体量,从下至上空间从开放到封闭——“交流走廊”“庭院走廊”“开放走廊”“沉默走廊”;四条风车型交错的楼梯将中心空间划分为四个小庭院和一个中心书塔。


模型照片

02
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



在第二部分带场地环境的设计中,我选择了位于学校南北校区之间的一块绿地作为校园新图书馆场地。这块场地作为整个校园的中线正对学校大门——可以说是学校的“门面”。场地南侧(图中钟楼)是旧图书馆,南侧也集中了最主要的校园人流。

过程草图


从概念原型到在地建筑,设计保留了原有的围合庭院。基于校园原有肌理的两套轴线,中间“书库工厂”体量直指学校最具标志性的美术馆,同时将庭院一分为二——两个庭院分别面向东侧的校门(校外人流)和南侧的校园(校内人流)。


这个设计在平面中创造出二元对立的两个空间:亲人尺度的校内界面和宏大叙事的城市界面,两侧庭院的景观也分别呼应其对应的两种空间特质。


在剖面上,空间从开放到封闭呈“失重”状态:底层柱廊将人引入庭院之中;二层自由组团的剧场般开放阅读空间;三层则是封闭的个人阅读空间组成的“修道院”。


设计图纸

模型剖面

03
城市界面 | 柱廊与森林




模型照片

04
校园界面 | 墙廊与花园



模型照片


05

书库工厂


由于模型剖开产生很多细节问题而无法直接呈现模型中的中轴线空间,只能拍到两侧的局部场景。


顶层中庭(渲染图)

顶层书架区

底层咖啡区

模型照片

评图(可见模型体量大小)
编辑 | 黄卉芯
供稿 | 张钦泉
 建筑模型 · 分享 

栏2022年计划收录

50件优秀学生作品模型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分享你的作品与模型
联系微信:blunt521
联系邮箱:1540957767@qq.c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