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城市,叙事与天才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下篇)

建筑,城市,叙事与天才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下篇)


这是一次发生在 2021年年末的对话。当时的两人正处在毕业论文写作的“窗口期”,突发奇想将这次对话记录下来呈现一期,作为建筑学生时代的最终纪念。


到了 2022年,我们才终于整理出这次对话的全部内容,关于两个同在建筑学世界中的好友,在毕业论文时期的激情叙事。

全文分作上、下两篇连载,对话大致跨越 8个主题:

叙事转译 / 叙事方向 / 空间转向 / 叙事本源 / 建筑叙事 / 建筑转译 / 城市叙事 / 天才叙事

在论文其中和论文之外反复异轨,插叙啤酒、英短“派大星”和人生,从建筑聊到结婚...

如果你也对“叙事”议题感兴趣的话,祝阅读愉快!

(接上篇继续)

#5 建筑叙事:

在建筑领域“叙事”并不是很主流的一种设计方法?

 言西早:说出你的困惑?

你想要什么结论?

 @Unland:设计方法?

我为什么需要一个结论呢?因为我不能一整本(论文)都是在叙述。

很多正儿八经谈建筑叙事的建筑师,或者说跟建筑相关的人,都不是100%的建筑师,还可能是史学家、作家、导演、记者等等......

或许这样就不会丧失“敏锐的观察力”,我觉得尤加利叶具备这个属性,很有趣。

 言西早:叙事≠主流?

你意思是在建筑领域“叙事”并不是很主流的一种设计方法?

@Unland:叙事是一种固有基因。
或许,从来都不是主流。可能是由于,你不懂叙事还是会下意识去塑造空间感受,或许你并不习惯于结构主义,但是你依旧会整体考虑保证建筑的系统性原则。

或者说我们习惯于把“叙事”囚禁于乌托邦之中,或者说启蒙主义运动之后的我们已然丧失了对“绝对”的执念,转而俯首于相对。



Soane博物馆空间路径组织

图片来源:《Architecture and Narrative》-Sophia Psarra

恰如雨果所述文艺复兴前建筑的核心为思想与精神,而文艺复兴之后的建筑核心是科技。

 言西早:热议、

那为啥这么多人会讨论建筑叙事呢?

@Unland:叙事终究回归日常。
我也觉得很奇怪,因为看了很多人对叙事的讨论,我觉得他们对建筑叙事的释义并不是很清楚。就比如说庄子玉的“散点叙事”,就完了,我很明白他那个是从山水画里面来的,但就是有点怪怪的,感觉叙事变成了简单的设计手段,难逃噱头之嫌。

所谓散点透视,有人称之为“飞鸟透视”,至少有平远、高远、深远。平远含平视视角,高远包含仰视视角,深远含鸟瞰视角。(唐代已有,而且我记得曾经解读莫高窟的时候对壁画颜色是如何影响形体与阴影的还有所解读,红色、黑色什么的记不清了)

或者我们急于用“叙事”证明什么,去讽刺、去隐喻。似乎忘记了“故事与事件”的本意,终究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映射。

其实我觉得我这论文最后还是会落点于日常与事件之间的关联,或者说事件是如何进行建筑设计。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a/476458123_508932


清·郎世宁《百骏图》

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a/476458123_508932

 言西早:目的?

如果你先不考虑这些,这篇论文你为啥会去想写它?是因为你想把“空间叙事”搞清楚,这肯定是第一方面…...

 @Unland:心愿。
没有其他原因了,或者说想为这些年做个小结?

 言西早:纯粹。

那你这就相当于没有目的。

@Unland:下一步计划。
我只是想把这个东西搞清楚,我最近甚至萌生了一个想法,我想去AA。

 言西早:现实!

现在的AA跟你想去的AA可不是一个学院。你想去的是库哈斯、彼得·埃森曼那个时候的AA。

 @Unland:圣经。
最近有好好看了看库哥(Rem Koolhaas)的东西,有意思。圣经(指《S,M,L,XL》)说得没错。

 言西早:认同。

库哥的思想一不是来源于建筑学内部,二来他思想的影响力也不仅仅在建筑学,他对于这个时代都有很深的思考,我也很受他的启发。

@Unland:库哈斯——家族遗传。
你知道他爸是干嘛的吗?是个电影导演兼作家,还是他们那地方电影协会的主席。我一直以为他在AA学院期间是受到了考斯特和屈米的建筑叙事的影响,现在看来,人家是受他爸的影响,然后果然他的儿子也去做了电影。(家族手艺,讲故事的好手)


库哈斯的电影剧组

图片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25598765


库哈斯毕设

图片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25598765

 言西早:开始跨界。

哈哈哈哈哈。不过你提到AA学院,这里面有我个人对叙事的另外一个理解,我觉得自从有了建筑叙事之后,建筑学才开始真正做一些跨界了。

@Unland:没毛病。
嗯,可以这么理解。

 言西早:跨界。

但是我不知道这个判断是不是准确,有可能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不少跨界了,不过我认为建筑向文学和电影的跨界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Unland:打破“传统”。

真正能把这一堆提出来的其实就是库哈斯,就是说他真正打破了传统建筑学的边界。


临时住所

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a/132271131_611317


生物医疗机构

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a/132271131_611317


CCTV大楼(构建新的事件)

图片来源:

http://arct5580-boon.blogspot.com/2009/09/090927-cctv-by-oma.html

言西早:为什么是库哈斯?

跨界我同意,但为什么在讨论建筑叙事的时候会把库哈斯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我不太理解。

@Unland:对“事件”的追溯。
他的那本《S,M,L,XL》,提出了一种新的语言表述逻辑,跟叙事的结构体系很像:现象还有图像,以及一些表述的话语,其实就很具备叙事性。另外还有他的毕设,他的毕设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叙事事件。

 言西早:范例。

你是说“出走,或成为建筑自愿的囚徒”在伦敦城市里置入“柏林墙”。

@Unland:解读范例。
那是很叙事的一个东西,非常的隐晦。叙事另外一个属性,就是要有一些隐喻在里边。而叙事的多角度属性迫使其自身具备批判性,无论是斯卡帕对建筑的操作与认识,以及那句经典的“我做出来了不就变成了历史”,还是王澍先生说的建筑最终将走向自觉,或许是一种意识形态,好像又是一场建筑的空间革命。


库哈斯设计分析

图片来源:《OMA  Rem Koolhaas》


库哈斯设计分析

图片来源:《OMA  Rem Koolhaas》

 言西早:墙内的结构。

如果说有叙事性,我的理解还是体现在墙里面,先不聊他这个设计和城市是什么关系,方案本身是两堵长长的墙,隔离出一个城市之中的带状空间,然后在里面切分了很多段,这些段你都可以理解为它是不同的章节,对吧?不同的分段有不同的情节,对应不同的戏剧场景。

@Unland:关注“主体”。
我关注库哈斯这个方案的原因在于,我现在的观念可能跟他们一般语言学的观念不太一样,他们有些人写叙事会去讨论主谓宾,我觉得这是有点问题的,如果要我去写,我只能把它当做是一个主体加定语,我不可能扯到主谓宾。说“我今天吃饭了。”是标准的一句话,空间叙事它的表达应该要有一个主体, 但你不要把建筑和空间理解成这个主体,因为它不重要。

 言西早:是什么?

那主体是什么呢?

@Unland:事件本身,走向媒介!
主体是创作者作品背后针对的那个事件,事件其实才是主体,就像《曼哈顿手稿》一样,那个事件才是主体,然后我们所做的空间和片段只是一种媒介,就是且只是一种媒介,就像你读我写的一本小说,其实你读的根本就不是这本小说(本身),而是你通过小说实现跟我之间的沟通。这个过程中作者和读者都不是主体。

 言西早:

作品是主体。

@Unland:作品仅仅作为一种可能性。
我始终坚持的是,他的作品只是一个反映,就像面对一个现象一样,如果说你要让人读得很明白,它一定不可能是一种描述性的文字或者说别的什么,它一定是要面对那个对象本身才会明白。作为作者和要去体验作品的人,就像建筑师和要去使用建筑的人,他们两个都不是主体,建筑也不是主体。那么主体的根源是什么?根源其实就是那个事件。就像“船长之家”、“陶磊做的房子”我们需要解读的是这个场所空间中存在一些什么事件,而结果只是其中某一种回应。其实事件它才是真正比较重要的,如果说没有事件的话,其实叙事根本就不存在。


船长之家

图片来源:直向建筑


水岸山居

图片来源:百度

 言西早:事件与作者已死!

难怪屈米说没有事件就没有建筑,没有行动就没有建筑。但我还有一点不解:其实我刚刚提及到底作者还是读者是主体这个问题,因为这个可能涉及到罗兰·巴特所说的“作者已死”,作者创造出作品后就离开了,留下了真正重要的是那个作品,但你却说作品也不重要,而事件才重要。所以说是事件创造了作品吗?

@Unland:“事件”需要“语境”!
对,屈米说“事件=建筑”这句话真的很重要。你会发现这个时候不可避免的就一定会牵扯到事件,就像我跟你说的修辞一样,它一定是有特定情境的,换句话说,就像建筑中的地域主义,它一定是有一个非常特定的情境,这个情境就是这个建筑得以正确发生的事件。再次提及:霍尔《锚》提出将建筑锚固在场所中——就是作为“内在知觉”的现象(经验)结合在作为“外在知觉”的特定秩序中。试图在建筑塑造上创造出一种使人能够亲身体会或引导人们对世界进行感受的契机。

 言西早:客观存在。

如果说把“情境”加入到叙事的讨论里面来,那就和我之前理解的叙事还不太一样,我之前理解的叙事多少是被作者创造出来的,虽然创造出来之后他和作者无关了。但如果说叙事是跟“情境”相关,可能他从一开始就跟作者没有太大的关系了。

@Unland:“新事件”与“历史存在”。
对,如果说叙事它是被人创造出来的,那其实我们根本就不用去辩驳历史,还有时间,或者说信息、媒介这些东西了,他只需要再去创造另外一个事件。而或者说CCTV的央视大楼算不算是创造了一种事件,一个供人们重新组织工作生产关系与方式的全新事件。

再未能创造新事件的时候,“语境”(Context)文学概念就显得格外重要所谓“语境”即真实世界,这便对应上了“场所精神”,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立建筑文本的过程中不仅基于呼唤、倡导价值(前文:历史、经验),还需将建筑所处的环境与即将面对的情况(下文:生产意义)共同考虑。


建筑元素

图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DEODJx8I0wuSNqS5g5_A



Zeebrugge Sea Terminal 建筑模型

图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DEODJx8I0wuSNqS5g5_A

 言西早:产生差异!

你虽然说屈米老师的那句话很重要,但你和屈米的建筑叙事的观点已经根本不同了。就像之前我读过他那本书《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书里面有很多他的建筑方案和实践,其实我不甚了然。我觉得完全是基于某一个他自己设想出来的概念,根据这个概念然后去产生一个空间,产生一个建筑,但是他好像没有太涉及到一个去主体的,就像你刚刚说的那些场景或者情景对事件的生产。

@Unland:最终还是“基于”了。

屈老师也很牛逼,他和考斯特算是真正扣响建筑叙事扳机的人,但是他肯定有他自己的主攻方向。我只能说我所理解的建筑叙事中的“事件”一定不可能只是被创造出来的事件,另外肯定会有一个叙事分支,事件的产生一定是要基于这个分支的。所以我是感觉他们俩后来变了,因为他们两个人在AA任教了几年之后,AA给他们出了本书叫《电影剧本》,这本书我觉得就跟我的想法是有点类似了,就是基于了一个电影去做一个转译。或者说这是为了使得叙事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理解。


NATO实践实践

图片来源:《Narrative Architecture in Postmodern London-2017》

 言西早:落脚。

他还是“基于”了一个东西。

@Unland:不同视角。

对,其实他的《曼哈顿手稿》也是基于了一个谋杀事件。《曼哈顿手稿》记录了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虚构的发生在纽约不同空间的四段情节:中央公园谋杀案、第42街目击者、坠楼以及街区中并行运动的5个角色,以解构主义的视角探索空间叙事的可能性。


曼哈顿手稿

图片来源:[Bernard_Tschumi]_The_Manhattan_Transcripts

 言西早:选择=主观。

但是你具体选择什么样的对电影作为脚本来创作(转译),其实还是很主观的。还是有作者的影子在里面。

 

#6 建筑转译:

建筑的构思产生于对现实片段的观察。

@Unland:日常?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事情,他们为什么选择电影来做转译?电影其实就是生活的缩影,建筑其实也是生活的缩影,建筑需要被使用,要被在生活中去使用它。而一旦使用它就会产生动作,然后这个动作你想想,它是否就会对应产生场景或者说片段。比方说我要回家,我一定会经过小区的大门,然后穿过我的花园,然后到达我的入户大厅,然后坐电梯,开门到我的家里。其实这就构成了一组电影镜头。但你说的那个是对的:主观,叙事真的是个很主观的东西。张永和先生算是先行了:“建筑的构思产生于对现实片段的观察。”

 言西早:没错。

才有《作文本》、《图画本》。


《图画本》封面

图片来源:豆瓣


《作文本》封面

图片来源:自摄

@Unland:国内研究。

不过有趣的是,在中国做叙事的人分两类:做叙事的和要去做叙事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海外背景。

 言西早:不然。

我不这么认为。从中国园林研究开始,到做园林建筑的不是在做叙事吗?他们至少是有研究叙事的意识在里面的

@Unland:西方对园林的研究。

我插一嘴,中国园林西方学者从16世纪便开始了研究?这个事情我感觉很可怕。玛吉·凯瑟克便是其中一个,《中国园林:历史、艺术与建筑》(1974)从故事情节入手讨论景观空间文化和历史的意义,有些叙事的意味在里面(果不其然生长于中国这个人)。还有就是大名鼎鼎的钱伯斯(丘园)。或者说是《东南园墅》从1931年开始研究了51年才完成,其中就提到:法国诗人曾称赞道“非常爱这些野趣横生之园林”。


丘园中的塔(中式园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言西早:叙事=经历。

这其实就是引发关于建筑叙事另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了。你会发现所有人关注叙事,关注的其实是他真实经验过的那些故事,包括屈米为什么会以曼哈顿为脚本,因为他对曼哈顿的生活很了解,他才会去做这方面。所以叙事说到底,它如果有什么真正的价值所在,它的意义是什么?我觉得其实就是在于重新让我们去关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Unland:大赞!

对。

 言西早:日常生活的更替。

一段时间以来为啥会觉得中国的园林研究、园林建筑开始变得晦涩难懂,好像在故弄玄虚还是怎么样,我当时觉得是叙事的问题,他们把园林之中的叙事复杂化了,很难理解。后来我发现是因为园林的那一套基于清代园林遗存或者是基于更早期园林想象的研究,那种园居的生活方式在今天没有了,所以说他的那种叙事和真实的生活经验断掉,所以说你没法理解那种叙事,除非你有传统中国园居的生活经验。

@Unland:一个疑问!

对,难道你会在写论文前沐浴更衣,然后点根香。那不可能,这就很奇怪,那是不可能的,万万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感觉彭一刚确实还挺牛逼的,因为他关注到一个很重要的事:就是园林它的空间一定会有一个主体。


芥子园画传人物建筑篇

图片来源:《芥子园画传》初籍-五卷

 言西早:主体的内涵。

我会这么说,园林中的叙事也许不存在创作的主体,但一定存在一个经验的主体。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把“谁是主体”这个关系给搞反了。

@Unland:场景难觅。

或者说主人家举杯对影成三,巧遇知音。现在就是知音有了,但生活形式变了。未来可能会更少这样的机会。


赏月图

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a/196773506_680285

#7 城市叙事:

所有的“城市叙事”都是以碎片的形式存在。

 言西早:换个话题。

我们该聊聊城市了。

@Unland:畅想。

我不知道周榕老师幻想的城市是否跟我幻想的城市是一样的,我幻想的未来城市就是赛博朋克的城市。但我坚信社会文明是要前进的,而这种前进的特征我觉得就是人的个体意识越来越强烈了,我们会自觉反抗集体控制。也正因为这样叙事才会取代刻板传统逻辑。就像《银翼杀手》?


银翼杀手剧照

图片来源:http://cinehello.com/articles/140

 言西早:边界=多种可能。

有可能。叙事的建立不可能基于某一种固定的大公司大工业生产的模式,叙事是不可能用像制造机器的方式那样制造出来的。其实咱们迷恋赛博朋克,并不是迷恋它的那种发展到极致的生产力,所谓高楼啊、高科技啊只是一个背景,真正吸引人的是那种发生在赛博世界边缘的故事,其实是犄角旮旯的复杂性在吸引我们,那里才是叙事发生和展开的地方。

故事是对于空间的拯救。

@Unland:多样性。
它就变得很丰富。我觉得世界本来就应该是一个很丰富的世界。

 言西早:城市叙事?

一个新的问题:你觉得有没有所谓的“城市叙事”?

@Unland:难说。
我觉得城市尺度太大了。或者说我们该如何认识“形式”?


第四次区域计划(纽约市的建筑和都市主义的实践)

图片来源:https://www.only-if.com/portfolio/1702/?id=2

 言西早:复杂。

我倒觉得不是尺度的原因,是城市太复杂了,所有事件相互牵扯,它其实整个儿是一个故事。所有的“城市叙事”都是以碎片的形式存在,如果单出来看都不成为叙事,因为不完整。

@Unland:出发点。
就像《巴黎城记》那本书里写的一样,他反对的就是执政者对城市的“一刀切”。

 言西早:城市中发生的一切。

问题就在这里,假设我们说有一种“城市叙事”,那么到底是豪斯曼改造巴黎切出来的大道是叙事呢?还是巴黎原来城市中的复杂多样是叙事?如果说叙事它能够代表一种多样性,或者说叙事是由不同个体的不同意识、经验组成的这样一个东西的话,它的叙事本身应该没有取舍,那么它们就都是一种“叙事”。这么一来,城市中发生的一切都是叙事性的。

@Unland:困惑。

所以你知道吗,其实一旦“叙事”涉及城市,我也稍微有点迷。读罗西的《城市建筑学》,感觉他在书里所说的那种城市好像不存在。或者说城市就是一个舞台,需要盛大登场?

 言西早:怎么说?

那么哪种城市你觉得存在吧。

@Unland:可能性。
其实可以举个例子,北京,而且我觉得北京是有叙事性的。因为它很多时代的东西都有,它有历史,有了历史存在的痕迹之后你会发现它自然就会呈现出这种叙事性。可如果对于雄安来说,它就没有。这两种城市我觉得是存在的,或者说还有可能“光怪陆离”?


行走城市

图片来源:《ARCHIGRAM 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URE》



MAD重庆寸滩国际邮轮中心竞赛

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a/513851501_121123890

 言西早:换种说法!

就因为涉及到城市,我开始觉得“叙事”本身和故事还不一样,。随便一个谁,你要跟他讲叙事,他多半听不懂,我觉得你只能给他解释“叙事”其实就是讲故事,能不能这么说?

@Unland:不错。
可以,很直白,你随便拉一个人他一定能明白,因为他从小就是在接受故事的教育,他一定会知道故事:小时候要听故事,对吧?然后长大了要听这些鸡汤,也是故事,老了之后又要听其他的故事,也可能是自己的故事,回忆一下子。

 

#8 天才叙事:

没错,那你想成为天才吗?

 言西早:历史关联性。

我倒是有一个新的收获,我之前一直觉得叙事是跟历史无关的。

@Unland:最终还是精神。
是有关的,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关的。就像我们看《走向新建筑》一样,最怕以偏概全,拿来主义。

“凹凸曲折是建筑师的试金石。他被考验出来是艺术家或者不过是工程师。凹凸曲折不受任何约束。它与习惯、与传统、与结构方式都没有关系,也不必适应于功能需要。凹凸曲折是精神的纯创造;它需要造型艺术家。”——柯布西埃《走向新建筑》


时间是空间的一个方面

图片来源:Space is the Machine A Configurational Theory of Architecture by Bill Hillier

 言西早:场景?

包括前面聊到基于“场景”的叙事,这里的场景也包括历史因素。我之前觉得叙事它可能就是一种源于文学创作的方式,然后化用过来创作其他的东西。

@Unland:叙事能力。

也是有关的,不然怎么区分“叙事”的高低?我觉得你可以去比较两个人,一个是特拉尼,一个就是里伯斯金。特拉尼对于里伯斯金来说,那就是天才。

 言西早:假设。

你是说里伯斯金就相对次一点是吧?哈哈哈。

@Unland:“逻辑”与“震撼”。
里伯斯金的“叙事”里面还是有一定逻辑的,但对特拉尼来说:我不需要那东西,我就只要一本书——就是神曲(指“但丁纪念馆”),就够了。或者说如果但丁纪念堂成了,可能有人去就会直接给“跪了”。


但丁纪念堂

图片来源: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53f1e7530100bbl1.html?vt=4


柏林犹太博物馆

图片来源:http://cdn.uedmagazine.net/UED_Content_2_17_7016.html

 言西早:存在多种解读!

在里波斯金的柏林犹太人纪念馆里,你是可以看到一条很清晰的叙事线索,其实就跟读小说一样,你读完了这个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这本书扔掉了。特拉尼的“小说”比如今天你是按照这个方法读完了,然后隔两天你觉得不对劲,好像不是这么回事,然后你又去读一遍,啧,发现一条另外的线索,我觉得这个对比能说明到底你的叙事高不高明,你是只有一种叙事还是多种,或者你是被叙事限制的还是解放的?

@Unland:现实。
这就关于想象力了。而且叙事的研究这些年其实有点停滞了,或者说我们急于证明什么,却与现实越来愈远。

 言西早:

我倒是觉得国内的空间叙事在高校里的研究方兴未艾。

@Unland:

哎你不想成为天才吗?就像画出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

 言西早:

谢谢,我不想。

@Unland:
因为你想活得更久一些。

 言西早:

没错,那你想成为天才吗?

@Unland:

我想啊!

 言西早:

那你想成为一个天才的建筑师吗?而且可以想怎么干就怎么,不用迎合——别人理不理解的了不重要,我也不想听他们说,因为我是个天才。

@Unland:
却不可能是个天才,我就要上班了,没办法,因为我要结婚。


本期原创 /UNland@

#重庆大学建筑学研究生,兰州制造,浓烈的姜文爱好者


本期原创 / 言西早 🙂

# 重庆大学建筑学学硕研究生,建筑插班生,原来的职业规划是包工头,热爱文艺而未果,热爱科学而未果,遂日渐好吃(不懒作)。

编辑 / 白雎   审核 / 言西早 🙂

本期内容为一只建筑精原创并编排,版权归一只建筑精所有。欢迎转发,转载请在后台键入【转载】、商务合作请在后台键入【合作】。


RELEVANT

相关内容


转译,空间,方向与本源 | 毕业论文时期的建筑叙事(上篇)

作者:UNland@  言西早 🙂

SELECTED

精选内容


外卖骑手:除了时间,谁来关注他们的空间问题?| 建筑精杂谈

作者:尤加利叶、


网红书店的文化悖论 | 建筑精杂谈

作者:西风 缘宝

【一只建筑精的文创小店】

最近有路易斯·康的建筑秩序系列文创新货到店,共有4款嗷

▽点击下方图片链接查看建筑精文创推文详情



怎么找到我们的文创小店呢:

  1. 淘宝搜索店铺【一只建筑精的文创小店】,那个戴着红帽子的就是我们;

  2. 拿起手机淘宝扫一扫下面介个【二维码】即可

▲淘宝二维码

不想看文字?

点击【原文链接】即可关注阿精同名b站号

建筑解析视频版,给你不同的体验!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只建筑精”(ID:Arch_Elf)。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