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西洋镜:中国园林》:珍贵影像实录,世界中国园林研究开山之作

荐书《西洋镜:中国园林》:珍贵影像实录,世界中国园林研究开山之作

★ ★ ★

这是YanYan公众号的第088篇文章


你好,我是YanYan,今天这期内容是一篇“恰饭”(网络用语,指接商业推广)

我想向你郑重推荐一套书籍,分为上册《西洋镜:中国园林》和下册《西洋镜:18世纪欧洲园林的中国风》。由于我自己阅读速度不算很快,所以今天只能先和你分享上册《西洋镜:中国园林》的精华内容。下册也同样精彩,我一定会抓紧时间“填坑”。

本套书归属于一个更大的图书系列,叫做“西洋镜系列丛书”,如果你对历史研究感兴趣的话,这一丛书你应该不会陌生。“西洋镜”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历史影像类系列出版物,致力于找寻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从西洋镜里看中国,以绝版海外影像史料,原样呈现不同时期的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在丛书中,你会见到中国未曾记录的另一种样貌,非常具有历史研究与收藏价值。已出版的书籍包括《西洋镜:中国早期艺术史》、《西洋镜:5—14世纪中国雕塑》、《西洋镜:海外史料看李鸿章》、《西洋镜:海外史料看甲午》、《西洋镜:燕京胜迹》、《西洋镜:清代风俗人物图鉴》等,共24辑。
今天要和你推荐的,就是该丛书的第24辑《西洋镜:中国园林与18世纪欧洲园林的中国风》
鉴于“西洋镜”有这样的行业地位,所以前段时间,当图书编辑联系到我,希望能合作推广本书的时候,我内心还是非常激动的,这顿“恰饭”很有排面嘛。
为了不辜负“西洋镜”团队的信任,同时本着对读者朋友负责的态度,我在收到样书后,仔细读完了全书、做了笔记,希望能向你呈现一篇靠谱的推荐

恰饭我是认真的

在正式介绍本书内容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本书作者是瑞典学者喜仁龙(Osvald Sirén,1879—1966, 也有译为喜龙仁),他是20世纪欧美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先驱,很年轻时就荣膺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艺术史教授之位。有意思的是,当他成为一位极具声望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研究学者后,却将目光转向中国艺术,从此便沉浸其中,前后达50年之久。
他的研究涉及中国的建筑、雕塑、园林、绘画乃至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从理论到作品,从鉴赏到收藏,都有卓越贡献。他一生著述极丰,其巅峰之作是七卷本的《中国绘画:名家与原理》,此外还有《北京的城墙与城门》、《5—14世纪中国雕塑》、《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中国早期艺术史》、《中国画论》等。作为一位西方学者,喜仁龙几乎是中国艺术研究的百科全书式人物

1921年,喜仁龙得到中华民国总统的特许,成为少数几个获准进入民国政府办公地中南海、北海、颐和园等地进行考察和摄影的外国学者之一。其后,遍访拍摄苏杭等地私家园林,并获得弗利尔美术馆等海内外馆藏机构支持,拍摄大量中国园林的名画。这些园林大部分或毁于战火或遭人为破坏,幸亏有喜仁龙费尽心血拍摄的图片,我们才得以从中一窥旧时风貌
20世纪40年代,他全身心地投入中国园林的研究写作,《中国园林》(1949)及其姊妹篇《18世纪欧洲园林的中国风》(1950),正是他关于中国园林的代表性著作,《中国园林》也成为了世界公认的中国园林研究的开山之作
喜仁龙不仅是一位研究者,更是一位实践者,中国传统艺术深刻影响到他的生活方式,他把自己在瑞典的居所也建成了中式园林的风格。喜仁龙是真正懂中国园林的人,他与陈从周、童寯几位学者,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园林风味阐释最为出色的大师。

喜仁龙瑞典利丁厄居所中的起居室。1931—1932年,喜龙仁摄。
其实说到这里,本书的价值已经非常明晰了,如果你喜爱中国传统园林,愿意看到不一样的园林讲述风格与珍贵的历史图像资料,那么这套书绝对值得收藏。
不过,作为一篇靠谱的推荐,接下来,我会和你分享自己在阅读完本书后的三点感受,同时也是推荐你拿下本书的三点理由
(购买链接在文末)



推荐理由1 

圆融领悟,园林艺术探本原

众所周知,中国园林是绘画艺术的延展,园林也理解成一幅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三维山水画,就像画卷在现实空间中展开,它是诗意的,抽象的,又是富有情感的空间营造。
可以说,理解中国绘画是深入中国园林的前提。
喜仁龙正是这样一位系统研究中国绘画理论的著名学者。他认为,表面好看的艺术形式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艺术必须要有灵魂,灵魂的关键是要有节奏,通过赋予节奏以艺术形式,艺术家可以表达对生活的感触。音乐与舞蹈就是通过律动、利用节奏的力量赋予生机的形式,绘画虽然是造型艺术,却具有两种重要的节奏形式:线条和色彩。
那好的节奏该是什么样呢?他以这样的思路切入谢赫“六法”,他认为谢赫的“气韵生动”,便是重视节奏的表现,由节奏而追求活泼的生机,由此呈现活络的心灵。“六法”出自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是中国古代美术重要的美学原则和品评标准,最高一品为“气韵生动”,能够展现所绘对象的精神气质与生命力,其余五品依次是“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愈往后,层次越低。
凭借着对绘画的认识,喜仁龙逐渐接近了中国园林的内在逻辑。他发现,中国园林艺术最关键的并不是按章设置,而是把握自然的脉搏,也就是绘画艺术中的“气韵”,纳千顷之浩荡,收四时之烂漫,依循大自然无常的变化本质,在时间的节奏中展现其无尽的魅力。
他曾在一则笔记中写道:“早春季节,他在北京中海、南海、北海徘徊,明镜般的水面,春来树木嫩芽初发,空气中香味与光线无形交合,使他恍如置身于无比华丽的景象中。”他说,在中国艺术中就感受到了这样的生命气息。
由“气韵”所传递出的生命气息,体现在园林的众多元素中。最典型的便是水,水能赋予园林以生命,讲究“疏水若为无尽”,倘若地势太高,难以引水入园,也要“理涧壑无水,似有深意”。总之,若园中无水,便仿佛园林的脉搏停止了跳动。堆叠假山也讲求“气韵”,《园冶》中提到:“峰石两三块拼掇,亦宜上大下小,似有飞舞势。”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园林是“有法无式”的,几乎会规避任何规则式的布局。中国园林不同于遵循几何构图的欧洲园林和千篇一律的日本园林,其构成要遵从并捕捉周遭环境、山、水、植物这些要素所流露出来的自然韵律,比如那些镂空的石头造就的生动斑驳的影子、轻缓的水流节奏、肆意盛开的可爱娇美的莲花,更不用说那些少数会随着时间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组成元素。因而园林自身内部的布局设计和布景安排,总是次要的;所有平行、对称的元素,更是与自然难以相融。
喜仁龙的《中国园林》,自然不比周维权先生的《中国古典园林史》,系统梳理了古典园林的发展演变。
但喜仁龙能够为我们发掘出园林艺术内在的精神,他对中国艺术有着“体系化”的理解,故而能打通绘画、文学、哲学、建筑、园林、雕塑间的屏障,帮助我们普通人跳出对“骊黄牝牡”(表象)的沉迷,去重新认识并思考更加实在、更加本原的园林艺术
并非喜仁龙的研究和阐述没有可议之处,不过就像我们去欣赏一座园林,精彩之处并非外在的形式与内容,而是由内绽放的“气韵”。





推荐理由2 

他者视角,客观评述显真情

“他者视角”是一种“第三视角”,区别于“第一视角”,指主观地自我美化、自我辩护的视角;和“第二视角”,即盲目反对、否定,却常常假装为中立的视角。“第三视角”是一个真正客观、放弃自身立场的观察视角。“他者”通常要与观察研究的对象,有一定文化意义上的距离。
从“他者”的定义来看,我们基本可以将喜仁龙视为他者,尽管他本人衷情于中国艺术,但说到底,中国艺术的优劣、传承发扬与否,和他本人并没有直接利益相关。
正因如此,喜仁龙才能一直保持着相当客观的视角,来观察记录中国园林的特征与发展。阅读他的文字,我最大的感触是冷静与克制,赞美却不过誉,批评而不贬低。
比如提起传统园林,“天人合一”是个必然绕不开的词语。可是这个词如今已经被用烂了,而且一提到它,我们心中便会不自觉地涌现出一股强烈且崇高的文化思想优越感。这就是刚才提到的“第一视角”。
但是喜仁龙没有这样的情怀包袱,他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有别于西方,东方特有的哲学观念。他是这样理解的:
“园林艺术与风景画,都源于道家哲学的浪漫主义观点。道家主张内在和外在的“回归自然”,即人类个体在精神和物质层面与自然建立起最为亲密的关系。人类个体的生命,反映出与自然界不断变化的生命形式相一致的节奏。”
“在中国人眼中,地球以及其他星球都和人体一样,是由很多不同的部分组成的活生生的有机体。而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创造性地用抽象或者具象的方式,利用这些不同的组成部分来表达生活。”
喜仁龙的解释,基本符合当前学术界,对“天人合一”的主流认识。如果我阅读还算仔细的话,书中应该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过“天人合一”这个词,也就是说,他并没宽泛地使用这个概念来解释园林中的一些现象,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出客观细致的描述。
再比如他在本书第四章讲到长廊栏杆的装饰,《园冶》中一共记录了60种不同的图案模式,而且之间还可相互组合,产生更多变化。如果是国内的学者来写,肯定会褒扬一番古人伟大的创造力和精湛的技艺。但喜仁龙没有,他只是很平静地来讲述这种设计模式的优点
“大部分栏杆的花纹是由直线围成的方形、矩形、三角形、菱形、多边形的图案组合而成。这些图案完美地排列起来,避免破坏线条的流动性。这种设计模式使花纹看起来永无穷尽,这种效果正是长廊的魅力所在。同时,这种设计模式还具有相当大的变化空间,因为图案不仅可以纵向排列,还可以斜向或横向排列。”
当然,他也会表达对自己不喜爱的园林的批评。在提到留园时,他认为:“园主人似乎太过于追求园林构造的有趣多变,石头、树木、藤蔓、亭子以及不同形式和装饰的建筑,不同主题拥挤在一起,以致细节不能够清楚地展现,组合在一起就显得杂乱。”
过去有一句老话:“ 褒贬是买家,喝彩是闲人。”有褒有贬,客观地看待事物,才是真正的感兴趣,愿意走进园林的大门,与之平等对话;而一味地高声赞美,只能说明他还没入门。
我觉得喜仁龙向我们示范了一种,对待传统园林该有的态度,这种态度要比他的文字和照片更值得珍视





推荐理由3

尽心拍摄,旧时风貌今得见

推荐本书,自然要提到它最大的特色——共收录了300幅珍贵的园林老照片
由于年代久远(距今约100年),部分照片褪色,颜色深浅不一,为了呈现更好的图片内容,编辑团队还对照片色调做了统一处理,保证我们所见到的是最佳效果。
这些老照片有多珍贵呢?
我印象最深的是,本书在第七章讲到北京的王府园林,喜仁龙有幸参观并拍摄了其中最好的一些王府中,包括礼王府、成王府、醇王府、恭王府、涛贝勒府等等。这些仅次于皇家园林的王府,如今很多都经历过破败、重建,早已面目全非,有些在建国后作为了政府办公用地,我们普通人永远也不会有参观的机会。
但是,这些王府昔日的景色,都保留在了喜仁龙的照片和文字记录中。
中南海更不必说,从古至今都是禁苑。今天我们站在北海大桥多望向中南海10秒,都会被便衣注视,可在书中,不妨尽情游赏~~
下面是书中节选的一些照片,供你先睹为快

以上为你介绍的是这套书的上册《西洋镜:中国园林》,《西洋镜:18世纪欧洲园林的中国风》是《中国园林》的姊妹篇,初版于1950年,喜仁龙通过本书“追踪”了中国主流园林艺术对18世纪后半叶欧洲园林艺术的影响,并借助图片和描述来说明中国园林艺术在英国、法国和瑞典的发展历程。
他将中国园林在18世纪对欧洲园林的影响,总结为一种“风向标”式的作用——通过“唤起了想象”,激发了英国自然式风景园的转变。本套书的下册,我会之后再和你做详细的分享。




下面是“恰饭(推荐)”时间,
哈哈,请不要走开~~
前面我已经和你介绍过“西洋镜系列丛书”在业界的地位,所以书籍印刷和装帧的品质,你大可放心。
本书上下两册,原价是188元,我询问过编辑,他们内部是不打折的,统一售价。从这套书的质量上来看,他们确实有不打折的底气。
但是,重点来了,本着优惠咱们读者的宗旨,我还是争取到了和某东、某当的同价——95折178.6元,包邮 (可能偏远地区除外)。
也就是说,你在我这边下单和去某东是一样的,不用来回比价了,而且出版社还会加送2张明信片,作为小礼物~(注:虽然同价,但某东95折是平台补贴,而我是实打实争取来的折扣,情分不一样)
那如果你对这套书感兴趣,同时也愿意支持我如此卖力的恰饭,可以长按下方的二维码,进入链接购买。出版社库房直发,100%正版保证。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喜欢这篇内容的话欢迎点赞、分享,拜了个拜~~

“  管见论之,见仁见智,各取所需  ”

---

低产狡辩声明:由于目前学识有限,为了搞清楚一个话题,通常要查阅很多书籍、论文,力求让自己的“现学现卖”显得稍微“专业”一些,所以更新速度不会太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YanYan风景园林导游”(ID:gh_b162c8d5d0d9)。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