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朋友!记得先点蓝字关注我们哦~
丹若子
编者按:“说凤翔、道凤翔;凤翔标志金风凰。凤翔天、凤翔地;凤翔儿女最争气”。想必在西北地区生活过的人对这《凤翔赞》颇感耳熟,甚至也能哼唱几句。凤翔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其自古就是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凤翔一直是西府的代名词。直到民国时期,陇海铁路从此拦腰穿过,西府的行政中心才迁居宝鸡。
凤翔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也被称为“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其民间工艺美术有木版年画、罩金漆器、凤翔草编、马勺脸谱、凤翔泥塑等等,其中凤翔泥塑更是蜚声中外。凤翔泥塑主要产自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凤翔县六营村,已有百余年历史。其知名的第四代传承人胡深虽已经去世,但好在手艺仍在传承。本次推送通过两篇访谈文稿让读者了解凤翔泥塑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向胡深老人为民间工艺美术做出的贡献表达敬意。
1
胡深访谈文稿
●
时 间:20160319
地 点: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六营村
采访人:陈山桥 张志春 于海鸥
受访人:胡深 凤翔泥塑传承人
问:你来说一下凤翔泥塑的历史,它的来源,好不好?
答:凤翔地泥塑在过去不受社会重视,别人也不问,父母也不传。所以这个历史方面么 ,这个么,很难找这个啥(什么)时间有这个东西,很难说。因为这个没有文字地记载,这个也不好说。有些人说到那个朝代,究竟是哪一个朝代呢?让我今天说的话,就给大家就要说一个有根有底的一个事儿,这个么,大体我们估计到明代,明代开始就有这个东西,这个以前是咋样?现在就说不清了。为啥这把这个要落到明代?因为这个六营村这个姓氏姓别很大,原来有二十四个姓氏,现在还保存有十四个姓氏,所以这个姓氏一复杂,这个祖先呢就不是一个地方人,所以他的姓氏五湖四海,这里几户那里几户都插一打(凑在一起)都插(凑)个村子,这就是姓氏比较大。现在还存在十四个姓氏。今天大家来问我,我就要给大家说个哈数(准确信息),说不下个哈数,这个事情我就交不了差,所以我把这个就落在明代。明代朱元璋领兵打完胜仗以后,有一部分兵丁无家可归,无亲可投,因为打了仗的兵丁他是有功之臣,所以么给他个十亩地,一头牛,盖了三间破烂房,以自住自吃,自己么搞自己生活,所以么这个么还可以说的下去。在如果要再要咋样说的话,这个历史很难说,所以么把这个就落到明代,落到明代的时间么。这个么,因为民间的这个艺术手艺的话不受大家的支持,也不受这个社会的支持,人们对这个东西也没有足够的认识,说这一个手艺的话能养家,在社会上有多少作用。就不那么想,所以么,这个把历史暂时以我的判断的话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就落到明代。
胡深与国家邮票总设计师王虎鸣先生
问:那下来就把你自己的个人信息先来说一下。
答:我的奶名叫挤换,挤奶的挤,换来换去的换。因为就是一个独生儿子,这个名字的话是老人安的,在上了学以后这个奶名就不用了,这才叫个胡深。这个名字就是我个人的名字 ,我的祖父的名字叫胡发清,我的父亲的名字叫胡克勤,这个因为是过去人们都没文化,这个起名没有什么意思,有些狗了,猫了,这些么,由这些方面起的,所以起下这个名字还比较有一点意义。再就是我的祖父 ,我的父亲,他们的这个名字,他的这个生的时间,这都有年代多了。他是清朝的人,是清代可能就是在清代光绪手里的,光绪嘛同治那就说不清咧,那因为过去也不记载这些东西,也不查考这些东西,也不问这些事情。人们对这个东西的话么,脑经里面也没有十分的记载。
问:你祖父的出生年龄?
答:我的祖父大概就是在清代的后期。清代的皇帝很多,几十个皇帝。也说不清。在我父亲手里,出生的么,他去世的时是七十七了。他是光绪手里的人,那他七十七岁咧,他的这个也没有文化,过去农村人普遍都没有文化,为啥咧?因为家庭都比较困难,念不起书,另外呢,男孩稍微大点的话就赶打工去了,女孩稍微大点的话就寻个婆家。过去因为社会的关系,有些方面么就很难说清。祖父是清代的中期的人,父亲是清代末期的人。
胡深为外孙韩建斌传授泥塑技艺
问:你是哪一年出生的?
答:我是三十一年,我是国民党的人,我的文化程度说起来的话,过去连个文盲都差不多,现在啊,我的这个文化自己学么,学的还可以。很可能就是中专程度。
问:民族?
答:汉族,泥塑工艺美术大师,现在住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三组。
问:你能知道祖上是啥地方人?是不是就是六营村的人?
答:这个大体上的话就是山西大槐树下的人,为啥要说山西大槐树底下的人?因为山西人做了年县以后,咱们这里做生意的大部分是有才干的山西人。因为把山西人叫山西鬼,脑筋灵活,另外反映问题他是做生意行手(内行),所以我们的祖先也就是山西人。
问:那就是说从山西啥时候过到咱陕西的?
答:老人传说的话就是山西大槐树底下的人,具体也没说个地方。
问:祖先是不是朱元璋明代打仗留下来的?
答:他这个明代朱元璋是争夺的一个皇帝,他是替农民搞这个困难生活,也替农民着想,过去的话都说领兵的话造反了,不是一个正式皇帝,夺得江山。朱元璋夺得是明代。
胡深与原陕西省省长袁纯清
问:就说你祖父是啥职业?他的文化程度?他的生活状况?
答:我祖父文化程度基本是一个初识字,赖活(稍微)就是能提起笔也认几个字,过去经济困难的很,供不起学生上学。我祖父基本和个文盲一样。是一个很粗的文化人。赖活(稍微)识几个字。
问:祖父何时学得泥塑手艺?
答:祖父学习泥塑的时间,他就是自小就学,七八岁个顽童就学这儿,为啥嘞(么),过去七八岁顽童家庭困难一点,指它生活,和现在不同。现在七八岁顽童他不知道啥,才会耍(玩)。过去七八岁顽童搞一些简单的活路,我们六营的泥塑,他就帮助父母晾晒,由家里搬出来,晚上由外边可搬到家里。另外泥塑上边的小玩意是十二生肖的小玩意。他们也就跟上做一些简单的工序,另外他也搞一些简单的修理工序,他也喜欢这个。因为这手艺是苦手艺,冬天把手冻得和娃娃口一样,他从心里喜欢不喜欢,那肯定冻得不行,心里不喜欢,但是从表面上有大人的支持和束缚,他不做不行,他再冷也要做,他会也要做,不会也要做。他先帮助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工序,最后手熟了,他自己也爱做了,并且这个也多少能卖几个钱。有了经济收入了,我们心里也喜欢了,所以么由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一直传下来的。
问:和同村艺人比较,他的水平咋样?
答:和村里的这个艺术手艺的话这个差别就大了,有天地之差。
问:你祖父他和村里艺人的比较。
答:我祖父他在村上的这个泥塑,搞这个泥塑他有一定的声名。他的这个工艺也比较很突出。并且他既能修理又能制造,又能上色,又能勾线,又能模仿图案。所以他的这个手艺比较精彩。
胡:我祖父他的手艺还比较多一点,因为他在民间艺术方面,他的艺术发挥的很好,泥塑发展的方面,他做的泥塑一种产品,有发音的,哨子吹起来嘀儿嘀儿,摇起响呢。所以他从发展、从改革艺术上进行了制作,另外他还制造下一部分果木,桃子,石榴瓜,嘎七嘛哒(五花八门)果木的活,做下像得很。这个果木干啥呢?祖先堂里献哩,献果,他是一个农村没文化的能巧人。但他这个手艺比较精彩。
胡深和女儿胡小红参加李永主持的中央电视台节目
问:祖父还有其他爱好吗?
答:村上也有一部分人做这个东西,也有发展,也有他的特点。民间艺术没哈数,怎么可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有一部分技术,它在脑筋里边,他这个产品拿上以后才想呢,想来以后智慧发挥。他搞得产品比较突出一点,智慧没发挥搞下的产品一摸糊(不好),不出格(不出众)也卖不了。
问:祖父会唱戏吗?还有其他爱好吗?
答:会。我也会。他也说快板,另外他也唱秦腔,另外他也会做音乐方面的胡胡、帮子,他也会搞这些。
问:他也会做这些。他唱秦腔唱的啥?《周仁回府》?
答:他唱的也是老戏。
问:老戏都有啥?有印象没有?
答:《赶坡》《薛平贵和王宝钏》也算做活着就哼哼唧唧就唱起来咧。
问:唱曲子不?凤翔小曲?
答:曲子肯说这个顺口溜,曲子是单另一个曲调。另外呢也是单另一个文艺方面,是另外一个项目。
问:他的顺口溜你有印象没有?他说的顺口溜?
答:顺口溜,我回想一下。
胡深家人与法国友人及中央美院教授合影
问:祖母职业,有没有文化?会不会做泥活?还会其他手艺?
答:我祖母她的手艺比较多一点,我们这个手艺全凭妇女呢,妇女坐在炕上以后,一天不下来,男同志打搅大,一阵儿做这去了,一阵儿做那去了,占个靠不住。祖母最特殊的地方就是上彩,她上的彩的地方看不出来拿笔刷,好像一笔刷下来的,她这个线条流畅,色彩均匀,也是过去农村有名的一个人。
问:她是受过教育没有?
答:她也没有文化,管理家务,哄孙子,是她的职业。
问:那她还会其它手艺不?
答:其他手艺是附带的,农村样式多,另外也比较复杂,也不是和机关单位一样,今天搞啥工作,一个议案的话大家都按这个做,这没有哈数,没有一定,一阵做这去,一阵做那去了。从内心来说,她这个家庭有泥塑的手艺,她比较高兴,另外小收入也困不住人,觉得她搞这个手艺是一种正当的职业,过去抽烟的,耍钱的,胡逛的,有很不正当的。晚上偷人的,不是正当职业。
问:她织布纺线不?会织布不?
答:织呢。家庭妇女主要是以缝补,织纺为主,过去不买着穿,自己织点布,染一点蓝颜色,自己一缝穿上,粗布么。
问:她是啥地方人?
答:她是我这儿本县石家磨人。凤翔县城东石家磨。
胡深世家与著名节目主持人水均益等合影
问:你外婆,外爷他是啥地方人?
答:外祖父是马村人。
问:他是啥文化程度?
答:他也是个初识字。
问:家里经济情况?
答:比较困难,另外也打不住手,也能将就,有吃有喝,不是吃一顿掉一顿。
问:那日子过得还顺畅。那他是靠种地嘛还是靠其他的手艺?
答:外祖父依靠耕地为主。
问:有没有其他副业?
答:没有。
问:有没有养殖?养牛,养羊
答:哦,对,那有。
国家博物馆收藏证
问:外祖父还会不会编制?
答:也编提的这个笼子。
问:用啥编?用竹子编还是柳条编?
答:竹子。竹糜编。
问:竹子哪儿来的?
答:竹子是在集市上购买的,买来以后自己加工,拿刀子划成竹糜子了。
问:父亲职业,生活来源,文化程度?
答:我父亲职业主要以泥塑为主,是他主要的职业。他也是没有文化的人,家庭生活比较困难,要不搞泥塑,就停嘴了,停口了,没啥吃了。所以泥塑帮助生活,帮助一部分,解决这个生活问题,所以他经常一年三百六十天泥塑不离手,他为什么泥塑不离手,因为职业行目比较多。也会塑神,庙里也能塑神,另外在家里做的菩萨,财神,土地,药王,中医药药王,做生意的就要财神,所以根据这些东西,要的人慕名而来。先订货,再交钱,最后再拿货,你不交钱,嘴上说的不算,给你不做,他的职业比较值钱。在解放初期,西安雕塑院,请我父亲去,一个月给六十元钱,我父亲不去,不去的原因,过去父母传的东西不外传,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绝对不外传,我们这是独门的,不能把六营这个手艺传给外边,他不去。你再给的钱多。不去。
胡深为西安美院师生在六营村讲艺泥塑
问:他几岁开始做泥塑?
答:他还做的早。他六七岁开始,因为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另外六七岁的娃娃,家庭好的话,正是玩童,家庭生活困难,他还要做一些零碎活,特别我们这个家庭有泥塑手艺,他还要拾一些巴巴,凉嗮,搞一些简单的原料,另外父母也给他嘴说另外也手动,他哪哒(哪里)不对的话,父母指导,所以他这个手艺学精太年轻,时间很早,因为他从事这个手艺早的很,没有其他方面的出路。所以他学这个手艺就早一点。七八岁就学习咧。
问:有什么宗教信仰?
答:他一辈子不信神也不信佛,他是个农村一个老实人,别人劝他信佛他不,他认为人要心好,人要老实,人要厚道,人要实诚,信佛那是假的,他的脑筋虽不识字,他这个脑筋一片见不过,他不信佛。
外国友人和胡深家人合影
问:父亲在泥塑品种和样式上有哪些拓展?
答:父亲在泥塑方面他是一个传手把式,我父亲过去在国民党手里他就是一个很有名气的人,我这儿过去有个团长叫张老九,张老九给他娘做寿,要一套八仙,托的人来给我父亲说叫做呢。我父亲给做了一套八仙,做好以后,谢钱(酬金)咋办,一百白洋,一百块白洋,那的确做得好得很。现在可能群众艺术馆有这东西,别处没有这个东西。他的这个艺术精益求精,也不骄傲。谁来问的话也就可以实际给传,另外别人家没有模具的他来要,我们就是支持,也希望他手艺搞好,所以他是一个很有道德很实诚的一个老庄稼汉。
问:他在泥塑方面有没有新的创造新的发明?
答:在泥塑品种方面过去我们这个品种在没有发展以前是二三十个品种,最后他继承以后就有七八十个品种,现在七八十个品种的话包括:历史脸谱,挂的这个吉祥虎,人体动物,小孩玩具,这就是包括有四五个类型,在这四五个类型的话都是尖端(拔尖)的,别人不做的,他才做呢,也给别人传授,别人来一问的话,他给别人就把这个诀窍也就给说了,但是他给别人把这个诀窍给别人说了的话,别人脑筋没开化的话,他做不来,想不来。因为他这个窍门没开,他思想没有转化,看人家做的合适呢,他一拿手就么方法了,所以这个东西技术带有一定的秘诀,技术带有一定自己的发挥。父亲有时间自己做随葬品,做了一套随葬品,做得非常漂亮,你问他咋么做,他说不来,他手里心里脑筋里装着,他手里做着呢,你让他说,他说不来,因为他没有文化。他说不来。他做下这么好,你问他咋么做了,他说不来,他有一定的心巧手熟。
书法家庄辉在胡深家题写”泥神“赠胡深老先生
问:他在色彩方面有什么发展?
答:色彩方面,原来咱们这色彩用的是德国进口的,自从解放以后,咱们国家发展以后,有些是自造的,有些是发明的,有些是原来传统的。比如说:大红,大绿这些基本颜色都是传统的,上面的光色是发明的,另外的产品式样也是发明的,所以他发明的有些东西市场没有,很受欢迎的,也是对方喜爱的。
问:色彩方面哪一种颜色是他自己发展的?
答:特别是大红和大绿。为啥要发展这大红大绿呢?大红这个色彩是精中,中心的中,大红的表现是中。大绿的表现是烈,大吼一声烈性,玫瑰红表现是鲜,黄色表现是艳。譬如这个产品就有六个颜色,黑色,白色,红色,绿色,玫瑰色和黄色,为啥要用这六种色,这六种色比较鲜艳,令人夺目,吸引力比较强,所以他用这六种颜色,
问:那这些色彩是不是在你父亲的时候就有,在他以前有没有?
答:以前和这个不一样,以前上下的这个没有这个启明发亮的,明光闪闪。没有这么一种角度。这是最后发展的。
陕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一届二次理事会议合影
2016.3.19 上午第二次
问:你父亲在泥塑的样式上有什么拓展?
答:我父亲做的这个式样是多样化的,有人体动物,有单片的,有人物,有动物,还有一部分纪念品,还有供献,给老人堂上供献的礼品。他发明的比较多,另外在用途方面,按照每一家红白喜事,大小事务,用着啥咱们做啥。放在现在来说的话,他就是个专家,他做的这个式样比较多一点。有些东西不是普遍都做的,有些东西还是比较特殊一点。
问:那特殊都是哪一些?举例说一下。
答:他比如随葬品,这个东西就是过去是拿一块泥插个香,插个蜡把老人纪念一下。现在都文明了,人们讲究了,现在在这个(手指他父亲发明的烛台)上面,蜡在这个上面一插,第一方面文明,第二方面比较美观。社会都发展了,人们就要生活往高的提一下。把这个产品的质量方面再往高的提一下。
胡深和艺友合影留念
问:这是谁创造的?谁创造这种形式?是你父亲创作的吗?
答:哦,是的是的。
问:他以前有没有人这样做过?
答:原来没有。
问:你父亲做庙塑,做神像的时候做多大?多高?
答:最大的产品是两米六,(两米六是佛像还是?)两米六就是兜么(拼接)最小的是五公分。大的小的。我们发展都往两头发展。
问:老人在庙里做庙塑的时候,做神像的时候。
答:那都是动物。
问:父亲做神像的时候做多大?
答:有三米多大的。
胡深与研学的中学生合影留念 2008年3月12日
问:做的啥神像?菩萨还是佛?
答:这个么,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根据需要,也做佛也做像,譬如咱们昨天看的那个财神,那就是五十公分高。这是小型的。庙货这神像的话又三、四米大的,
问:哪个村的?哪个庙的?
答:就是那边的关圣庙。
问:关圣庙。关公?
答:三关庙,刘备,关公,张飞,这个品种方面也不一样,有的是很大很大。很大的譬如说怎么这边这个猪,给农高会。杨凌的农高会里边的展厅里边的这个猪。这就是两米六.他做的这个,不是专门搞神像的,他这个脑筋方面么,他做神像魁星。为啥说魁星、做神像过去有一句古话,你给庙里做呢。你给庙里做不讲价,做义务工,这么才是做神像的道德途径,做个神像卖钱这个就不义气了,就是做的这个神像大部分都是服务。这故事很难说。他的这个因为是个老农民不识字,有些方面么,他这个脑筋转不过向。另外他在这个做的这个大与小的话,为啥大的很大,小的很小,因为它的用途不同,对方的购买对象不同。譬如咱们这个有个大的个东西,咱给陕西省园林搞了三个坐虎,一个是两米六,一个是两米三,一个是一米五,这三个的话这就是价值几万元,这个是创造性的,都是创造的,原来都没有做过这么大的。他在这个泥塑方面是很有名气的,现在还名气大。做特殊东西都来找我父亲做。
胡深与陕西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合影
问:那他把泥塑都卖到啥地方?
答:岐,宝,凤三县,大部分的 产品在家里销售,定做的式样也都不一样,都是定做的。销售方面比较广泛,远的话交通不方便,泥巴东西体积比较重,也拿不动。所有在岐,宝,凤三县的话方便。早晨出去卖,下午就回来了,一远的话有喝多住店啊,生活各方面有好多不便,所以么就是临近,在近处做一点销售。
胡深与邰立平,李继友等工艺美术大师
2016.3.19 上午第三次
问:你父亲作品出售的是传统品还是创新品种?
答:我父亲出售的产品,传统产品品种有些他喜欢这个,他收藏起来了,他把它保存起来了。有些卖给喜爱的对方,把有些产品也是礼品,譬如说生个宝贝蛋孙子,坐满月需要个满月老虎,就是给做一个产品,有些个产品是卖钱,有些个产品是人情,送人咧。所以他的生产下的这个产品,卖的话一卖给儿童,卖的地方除过岐,宝,凤三县以后,还有乾县,周至,这个方圆的地方,过去为啥卖的这个路程不远呢?因为过去啊泥巴这个东西笨重的很拿不动,另外呢全凭挑子挑,担子担,笼子提,他的这个交通工具也不太方便,所以么远销的话有一定的阻碍,就奔临近处,岐,宝,凤三县方圆,这个很方便的地方就出售了。
1972年胡深全家福
问:他自己创新的作品卖不卖?
答:我父亲在过年过节时间,他的产品受到旁人的夸奖,他的产品因为比较有独特性,他的产品受过其他人的高度赞扬,(问:谁赞扬了?)赞扬。老一辈的老人他都喜欢这个产品,另外,艺术爱好者,特别是艺术爱好者进行赞扬,表扬这个东西。现在我父亲生产的这个产品,收藏的还不少,比如是咱们陕西省去世的兴中,陈忠实,黄周武他都是进行这个产品爱好者的收藏。
问:你父亲拜没拜过其他师傅?
答:我父亲他虽是个庄稼汉不识的字的一个人,他是个能巧人,他是创作性比较强,别人干下的这个产品他还看不上。有些东西创作下的产品保留了。现在咱们看不上保留下的好多东西。原因是在文化革命破“四旧”的时间,把我们家里围抄了,我们生产的这些产品么,是“四旧”,“四旧”的对象,并且么是这个资本主义的尾巴。每天红卫兵造反,每天晚上还要给人家上批斗会,所以把有些产品的话都已经失传了,还有一些产品红卫兵都损坏了。
胡深1998年全家福
问:你父亲会不会画画,
答:他画哩,画画不是专业,他画的能交差,也不是名牌的,他是一个文艺爱好者,所以他也喜欢画画。
问:他会木雕和石雕不?
答:我父亲去世时是(一九)五四年。去世的时间是七十四岁咧。他也雕刻,他雕刻下有些东西都是收藏的,不是出售,也不是卖的。他是一个爱好者,喜爱这个东西。雕刻个东西保存下了。
问:是木雕还是石雕?
答:石雕。
问:有木雕没有?
答:木雕,那就现在看不上东西咧。有木雕,这五个女儿,两个儿子,两个媳妇,一伙伙(一群)孙子,都爱要这个东西。咱们这个名片上面,有一个森哲郎,日本的一个画家。他给我画了一个画像。在墙壁上挂着呢。不知谁拿走了。不见咧,把好多东西现在都失传咧,因为农民对有些事情他不懂。譬如说:书法家写个好字,别人来一看好,(说)把这给我?就给他了。做一件东西的话,自己看好收藏了。别人一看好,(说)你做这个呢。把这送给我。就给别人了。因为啥?对这个东西不注意。
胡深2003年全家福
问:母亲娘家在什么地方?
答:在我的本村本队。隔下几家,我的这个手艺和我的这个产品,这样兴盛这样好的原因,老伴儿去世的时间八十四(岁)了。在老伴儿的娘家也是一个穷家庭,她也做这。
问:你舅家在哪儿呢?
答:也在本队呢。我的亲戚串通着,几辈人都是自己村上的婚姻,他舅家也在门上,我的女儿也在门上,我的老婆家也在我的门上,所以我的家庭串串比较多一点。过去一句古话:“好货不出村么”。
胡深制作凤翔泥塑
问:母亲的娘家在哪儿?
答:我母亲的娘家在石家磨,石家磨是一个村名儿,这也在,地点在城关镇纸坊村。
问:你母亲的文化程度?
答:她的手艺不太行,不太行的原因是因为她这个家庭比较穷一点,另外人员结构不是很完整的。所以么就是她顾了家务顾不了手艺,顾了手艺就顾不了家务。
问;那她会不会捏泥活?
答:她也是内行。
问:她啥时候开始接近了这个泥活?
答:不识字,过去这个条件不好,因为家庭比较困难,念不起书,上不起学。
问:那她是捏泥活是结婚过来以后才捏呢嘛还是以前就会?
答:母亲做这个泥活也是个内行,因为处在官宦家当娘子,处在杀猪匠翻肠子,她就是跟夫随夫,跟妻随妻,我们家里搞这个东西,她非得跟上搞这个东西不行,这是个自然的。
问:那就是结婚以后她才会捏的?
答:哦。她因为结婚以前她有她家庭的事物,有她家庭的这个活路,结婚之后就到人家家里,就要随人家家里事物,活路工作,生活条件要随着人家。
胡深制作凤翔泥塑 1986年
问:她还会哪些手工技艺?织布,纺线,还有其他啥?
答:编布,纺线,绣花,剪纸,缝衣服。咱的凤翔工艺品这个花篮上面她绣花,织布,纺线全手,草编,我母亲去世的时间我才三岁。我今年是八十六了。去世了八十多年咧,由于过去这个卫生条件不好,害个病,就去世了。
问:说说自己学艺?
答:我自从接了我父亲这个泥塑手艺以后,在我这一代还能干,因为是念过书,念了几天书。并且社会交往方面,也比较广,所以是在我七八岁的时间,就跟我父母学做泥塑,也是一个民间艺术爱好者。在我童年的时间,我是个命苦人,离开母亲三岁。因为孩子离了母亲的话他就受苦性比较大,在我童年的时间么是个哈怂娃,为啥咧?为啥是个哈怂娃呢?因为十亩地里一苗谷,是独苗。上无兄弟,下无姐妹,是一个独苗,老人漫么一个的话就是娇生惯养,要脚不敢给手,所以么在开通时间把我也惯完了,要啥就给啥。那就是老人经常惯,把我惯完了。在继承我父亲这个手艺的时间,人虽是个哈怂,但是心里灵性,脑筋开化,为啥没上学呢,因为家庭比较困难一点,那个是个哈怂娃不爱念书,爱给牲口割草,爱在农田里做农活,不爱念书,所以念书还比较灵透,灵巧,做别的啥一通百通。光念书的话记不下(记不住),所以老人在文化方面,把他这个兴趣就失去了。所以不爱念书,爱在地里做农活。爱捏泥娃娃,这就是在家庭的活。除过自己上学以外,在八岁的时间就念书了,念书念了几年呢?念了二三年书,不爱念,在地里做活一通百通。一提起念书,前念后忘,也是一种特点,所以么以后就跟了父亲学了泥塑了。学了泥塑脑筋也很灵活,学泥塑也很精干,我老人们也看上,所以就再不上学了,就跟我父亲从事泥塑手艺。
胡深创作凤翔泥塑“细货”作品 1986年
问:学泥塑的时候,当时你屋里几个人?
答:我在七八岁不念书就学做泥塑,学做泥塑。开始学做一些简单的工序,晾晒、粉白、勾线,做些这个。其他人呢,我刚也说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我家里是个泥塑专业户的话么,我们其他的人也都跟着学呢。
问:你七八岁的时候家里有几口人?
答:我小的时候家里漫只有三口人,一个我父亲,一个我后妈,一个我,就这么三个人。这三个人生活也过的比较好一点,另外也有这个手艺,家庭也算一个小康家庭,
问:那不是当时不是说还有一个姐和一个哥姐嘛?一个哥哥吗?抱养的,有没有?
答:有一个姐姐,再没有哥哥也没弟弟,独苗一个人,姐姐是抱养的,也从事泥塑手艺,她生在这个家庭就要根据其他东西各方面随着家庭的这个生活习惯。
问:童年时,村上做泥塑的还有哪些人?对哪些人的哪些作品印象深刻一些?
答:在童年的时间我家里也做泥塑,还有其他的家也做泥塑,做下的泥塑“泥活没样,算做算像”一个人做下一个风格,大同小不同,因为做的好的人式样美观,色彩鲜艳,做的不好的人,就是自己提个笼子去一卖。在童年时期,生活困难,各方面环境不好,七八岁还穿不起个裤子。
胡深制作泥塑 1996年
问:那当时能吃饱不?
答:可以
问:第一件泥塑是什么?
答:我第一次做这泥塑,就是这小狗,小狗娃,做出来以后这个反响也很好,另外造型也很美观,很饱满,也比较突出,所以大家也很赞赏。
问:谁赞赏?
答:赞赏的话。隔壁两邻三老四少,都说这个东西好,
问:那时候你多大?
答:那时间。就是个十岁左右。
问:当时你父亲咋说了?
答:他也非常赞赏,认为能做一个这么一个产品的话,这就是能继承祖先的老祖业,这个么就是和过去讲下的话,就是把人处哈了,这就是一个能巧能干的个人。
问:他的原话咋说咧?
答:你做下这个还不错。能把我这个泥塑方面传承下去。另外呢也有所发展。
胡深全家制作泥塑的场景
问:你做第一件小狗的时候,你父亲咋给你教的?咋在旁边给你说的?
答:做的这个创作小狗这个么,泥活没样,算做算像,另外还有个秘诀那个的话,三分塑,七分彩。我父亲教我的泥塑,他也有个办法。原来在没有以前,叫我这个泥塑的话他是直接的。最后教我的办法,“脚勤,腿快,嘴说,手动”,他教你的办法,一心一意给下一代把这个要传了,过去的他传的这么是嘴说呢,也手不动,也腿不动,光是嘴说呢。最后教的这个办法泥塑的发展和这个泥塑的途径的话,他就采取嘴说,腿跑,手动,他从这些方面进行教,教的话比较快一点。
问:第一件泥塑是做的楔子还是翻的模子?
答:是花的,上颜色,过去是单一的,都是上颜色,没有白素的。
问:那楔子是哪儿来的?是你做的还是凭空闹的?
答:也有图案,也想象。也有自己新造,咋么做下好看,咋么做下比较美观。狗是咬人的。还要形象过,恶略一点。第一件作品的话是楔子,连这个一样是实心的,是楔子,实心的,也是泥巴的,在楔子上面才翻模具呢。
问:那你翻模子是啥时候学的?
答:翻模这个对学还是两码事,这个心里要有数儿。翻模子已经都成年了,因为模具,这东西就是搞泥塑的根本,模子翻好的话,这个产品是卖起快,有人要。模具再翻不好的话,四不像,没人要,这是个关键。
问:上颜色几岁了?
答:十岁,十岁就跟父母学上彩。
胡深与老伴胡凤珍制作泥塑场景
问:做泥塑, 你自己卖过没有?
答:卖过。我卖的话形式很多,钱也卖呢,鸡蛋也换呢,馍也换呢,那个是低标准,啥都要呢,只要你要那个东西,搁个价格,你的物我的物咱一对换,卖的那形式也比较多样,钱也卖呢。农村人经济不方便,娃娃伙儿哭着要呢,拿钱买的话没有,这就给点馍,另外看下(养的)鸡的给两个鸡蛋换一个,
问:都在啥地方卖?
答:乾县,户县,周至,除过岐,宝,凤三县,就在这几个临县。因为过去陇西不方便,交通也不便。
问:那你咋去呢?
答:在过去担担子,最后拿架子车拉。
问:在集市上还是庙会上?
答:也串乡,也上庙会,庙会上的人多,摆个摊子,这就是也没有个价格,卖多少算多少。
问:你卖的时候有啥艰难的地方?
答:有么,困难的不能说。另外在这艰难方面呢。很辛苦,把(肩膀)也压破了。拉的车子的话有时间奔不到站的话,在车子底下睡觉,在土地下睡觉。把苦也受尽了,把不出的力也出了,把不受的苦也受了。因为它过去社会没有发展。
胡深制作泥塑 20世纪80年代
问:一般出售在什么地方?采用什么方式?
答:在卖的时间受的那困难就再不能说了,按时吃不上,担的担子还很重。另外呢,一度时期也受了好多苦,不容易么。这个产品是欣赏品,不是必需品。有时间卖,碰上天(下)雨了,咱们这个泥巴不能见雨。在公共的庙里,公共场所,这就随便去把车子一放,又没盖的又没铺的就地一睡,睡到天明的话,早上起来以后在上集,进行可卖,那苦就说不来了,受下那苦,有时间受下那苦都落了泪了,哭起来了。第一个遇见天(下)雨了,卖不成了,走不成了,生活还有问题,这就要讨饭呢。
问:你的销售与父辈有什么不同?
答:受下那苦说起来就可落了泪了,吃不上,穿不上,在做一点泥活的话,还有时间卖不了,变不了钱,有时间把这个给二道贩,把这个泥塑发走以后,他把东西一拿直接走了不给钱,有些东西还受骗,好出门不如待在家。在出门的时间没有在家里那么舒服。在我童年的时间,说起来么,离了母亲离的早,是一个没有母亲的个娃娃,因为吃不上,穿不上,经常丝挂丝溜挂溜,自己也不爱好,缝一件衣服的话穿几天也就脏了,另外按时吃不上,按时穿不上,冬里天没有个棉衣。
胡深制作凤翔泥塑
问:讲一下你销售的时候的艰难故事?
答:在童年的时候。艰难和痛苦说不出口。所以么,也是个穷家庭,把苦也吃尽了,做点泥塑的话还要靠自己去销售去卖,卖的价格好了,老人的心里高兴,卖的价格不好了的话,不但把力出了,还要受老人的训斥。有时间老人的发了躁了,还要挨打,这个苦处也没处说。有老母亲还能(少)受一点苦,我母亲去世早,没有母亲的这个孩子,第一是比较难一点。第二呢,有苦没处说,有时间把这个气装到肚子还没办法往出说。所以么,在小的时间受下这艰难,有吃没穿,丝挂丝溜挂溜,在七八岁的时间连一条裤子都穿不起。这是家境比较困难,另外呢,这个苦处就留给了自己,再做点泥塑,在邻县邻村,销售的话也有一定困难,娃娃伙儿呢不懂事,来把摊子一围,乱拿乱叼,自己也是个青年人,收钱的话还没办法收,有时间把框子里的东西,拿的没有了,钱没有卖一个。围下一摊子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这(个)拿一个,那(个)拿一个,也挡不住。所以么,有些东西把货卖了,把钱卖不下,回来给老人交代不下,你给老人一说的话,那就是老人气躁了就是一顿暴打。老人不气躁,那就是骂嘎子,认为你连个啥都做不了。所以么,在这些方面受的那气都是窝兜气。年龄小,有些事件比较艰险,有些事情也理解不开,在冬里天连一双棉鞋都穿不起,经常穿上一个棉袄,娃娃伙儿匪事(淘气)的很,他跑来跑去的话出汗,把棉袄里子都给汗拓得明的和绸子一样。第二天早晨他拿一把麦草才熁(xie)这个棉袄哩。熁(xie)热了以后才在脊背穿呢,也没有个衬衣,可怜的老虎下山呢一张皮,苦处很难言,赶(和)那别的儿童和娃伙儿么就个困难大一点。主要问题就是没有母亲咧,没人管理。自己由自己呢。所以么苦处比较多一点。
冯骥才为胡深题字
问:哪年结婚?当时家庭生活状况?
答:我的这个婚姻是儿童亲,我的妻子在自己的本村,本队的,隔下漫只有三四家,但是我是个早婚,为啥是早婚呢?我连我父亲两个人合着过日子呢,老人么年龄大了,得下了一个宝贝蛋儿,在十岁的时见就给我定了个媳妇。就在本村,十七岁虚岁我就结婚了,我结婚的时间,老人已经五十七岁了,她为啥给我结婚结这么早,因为他年龄大了,离了他的话,娶个媳妇去不容易。所以么。我十七个虚岁就结了婚了,老伴儿十七了是个大闺女,她是个大媳妇,男孩十七岁了是个耍宝劳娃娃,也不知道娶个媳妇做啥嘞,作用是啥也想不来,十七岁结了婚以后么,我十九岁就得了个儿子,女子。我这夫妻是六八年的夫妻。
问:妻子文化程度是什么?年龄?几个孩子?
答:老伴儿没有文化,一共有七个孩子,五个女孩,两个男孩,一共是七个孩子。
原陕西省长袁纯清赠给胡深的礼物
问:你妻子的出生年月?她是那一年的?
答:三一年十月的
问:七个孩子啥时候开始来做泥塑的?
答:我这五个孩子自小就跟父母开始做这个,因为我这个家庭是一个搞泥塑专业户,并且国家给了好多荣誉,孩子们都跟老人都做泥塑,五个女孩,其中二女孩从事我们这个手艺,其他的都有其他职业,这个手艺的话比较脏兮,另外也比较麻烦,效益也不太高,人家划不来搞这个。
问:儿子是几岁开始学的?
答:儿子在学校念个两下书,小学毕业以后,因为家庭困难就跟父母学习,他学的话主要赶十来岁了,他主要劳动学做这个泥塑,是主要人员。
问:婚后的生活经历中有什么感人故事?
答:结婚以后,我们的生活比较困难,困难的道理是啥?娃娃伙儿多,劳动力少。所以在各种方面都困难。生活上娃娃伙儿穿戴,生活管理各方面都有一定困难,所以娃娃伙儿一多管理就跟不上了。
日本漫画家森哲郎为胡深先生画像
问:哪年开始有意识的创作新作品?创作的动机与内容是什么?
答:是八二年,八三年创造下这个新产品就是“羊马”上了国家纪念邮票,八二、八三年连续两年,其他的这个新产品没有名气,“羊马”这是国家的纪念邮票。
问:文化大革命前你的泥塑创作与销售情况?
答:文化大革命以前,销售的话么,因为那时是生产队,有了农业体系的管理,我的这个家庭孩子比较多,生活比较困难,做一点产品,一点小笼子,在笼子里头一放,拿手巾一扇,别人问的话,你做啥去呀?走亲戚去呀,不敢说卖,一说卖的话 晚上就批斗会,割资本主义尾巴,资本主义倾向,偷偷做,偷偷卖。
问:文化大革命是否受到过冲击?
答:文化大革命我的这个家庭这就蚂蚁串豆腐就不提了。我的家庭的话么,是破“四旧”的个代表家庭,模子砸烂,人受批判,工具没收,红卫兵每天造反,晚上还要给上批斗会。我们这个家庭过去在做泥塑方面有点名气,文化革命以前这就是泥塑的一个代表家庭,所有么 在文化革命受了好多挫折,把个老先人留下的一些好东西都到(让)红卫兵砸坏了,家庭受到毁灭性的摧残,那就不提了。
陈忠实题字
问:祖传泥塑在文革中是怎样保护下来的?有什么故事?
答:这个都是藏下了,文化革命红卫兵来造反的时间,把好多那边的狮子都藏起来,藏在猪舍里了,要不藏起来,红卫兵见了的话就往烂的一砸。因为红卫兵小孩比较多一点,他不懂事,他爱了袋袋一装,他不爱了脚底下一踩一甩就完了,(问:大概保留多少件?)几乎就和没有一样,保留至多有十来样,其他都整个损坏完了。
问:老虎是不是老样子?
答:这是八十年代创作的,不是传统的。
问:狮子是不是传统的?
答:狮子是传统的,这些东西主要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大发展高潮,政府对泥塑方面进行政策之后,这些东西大量发展,原来的话是。
胡深为凤翔县文化馆举办的泥塑培训班授课
问:县文化馆怎么发现你的?怎么一个过程?
答:文化馆对我这个事情来说的话么,还有一段苦恼的事情。由于咱的文化馆馆长马耀堂原来得罪下了,马耀堂当了文化馆的馆长么,给咱的穿了几十年小鞋。他不但不支持,还尽量地在这个头上给压力。他给了啥压力?在八四年北京工艺美院请我们在北京搞了个展览,文化馆馆长马耀堂他是组长,我们是代表队队长,咱对这个东西摸不来,因为手艺开始以后不知道里边的厉害干系,把馆长马耀堂没看起,就给我穿了好多小鞋。我的这个事业受到挫折还是跟文化馆有点关系,原来咱们得下好多奖,为啥慢慢退到后边,第一方面年龄大,第二方面有好多方面的阻力,那段事情就再不提了。
问:省市艺术馆怎么重视的?
答:省艺术馆对咱这个手艺重视很好的,也收藏了好多东西,另外也给咱泥塑方面办了好多事。所以现在还要感谢省群众艺术馆,因为他对我们这个手艺有正确认识和正确发展。所以我们从内心上来说的话就要感谢省群众艺术馆,因为它对我们这个事业进行了好多文字方面的宣传,书的方面的宣传,对我们这个事业很负责。另外对我们这个事业很支持,我们要感谢市艺术馆。过去馆长安振清对我们这个事业也很负责,因为过去经济比较困难,支持的话没有经济方面支持,国家没有这个项目的产品销售。市群众艺术馆支持组织会议,给我们互通信息,收藏我们的产品,市艺术馆对我们事业很好,我们就是忘不了根本。
胡深为凤翔县文化馆举办的泥塑培训班授课
问:务农和泥塑有无冲突?怎么协调?
答:在务农和泥塑方面没有很大冲突,搞农是农忙搞农,农闲搞泥塑,没有冲突。
问:改革开放以后,创作了哪些作品?哪几件作品影响最大?
答:改革开放,我们这个泥塑有很大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以后。创作的产品比较多一点,十二生肖的头像,历史人物的脸谱,另外十二生肖动物,创作的这个产品比较多一点,都是些热门货,创作的这个产品都是快货。影响最大的就是羊马,上了国家纪念邮票。在产品创造上,就是人的兴趣,高兴了,喜欢了,喜欢哪一门就创造个产品,创造个产品成功与否,模具搞出来以后,做成产品大家才评论,评论这个产品式样好,很美观,人们很喜爱,就把这个东西作为这个模具的样子。
胡深为凤翔县文化馆举办的泥塑培训班传承泥塑
问:创作羊马的过程给我们讲讲。
答:创作这个历史由来咋来的,在七九年省雕塑工作室把我们专门请去以后给教了一拨儿学生,在省雕塑工作室在过去龙首村阶级教育展览馆里头,阶级教育展览馆展览下有这个八骏马,咱看了以后马的这个式样很好,八骏马蹄子老高,头仰的老起,因为咱们这个不适宜,咱们就纯粹看这马好,就来模仿那个马做了个样子,就做了个样子,第一个样子,咱国家有个华君武,给华君武老先生赠送一个,第二个马给陕西省兴中,因为他是爱不释手。这个马式样各方面很好,在这匹马上面才发展,大的,中的,小的,拿小的送人礼薄的很,皮薄的很。就拿个大的,大的难拿就拿个小的。所以在这创作过程也有好多变化,原来这个马不是黑白的,是花的,上面小花,经过大家评论以后,马身上背个花很不适宜,最后就把它墨线的,马创作出来之后,经过国家邮票设计师王虎鸣来发现这个马,把这个选成国家纪念邮票。
胡深为女儿胡小红传授泥塑技艺
问:新创作的和传统作品比较一下,从造型到色彩有什么不同?
答:新创作和传统产品的这个区别,新产品现代,过去的传统产品古朴、古老。区别性就在这儿。发展的这个新产品的话式样很多,但是现代化的产品比较多。老产品的话么 ,他是古老产品,譬如有好多东西的话都是传统的。新产品和老产品色彩的对比,新产品色彩比较复杂,新产品这个色彩么,有这个广告色,有这个主色,有水色,这个过去古老这个的完全是一种古朴的,老牌的染衣服的这个老牌颜色,它这个颜色老牌颜色的话比较浓厚,它这个色彩上在产品上比较耐实,新产品这个色彩上在产品上变化比较快,另外色彩对比不太强烈,传统产品对比强烈。红了红的好,绿了绿的好,对比强烈,这两种色彩对比的话。还是老的传统产品这个色彩比较好一点。
胡深为女儿胡小红传授泥塑技艺
问:省内外展出,专家学者对你及其作品有什么评价吗?
答:很多次受到全国有名气的学校,最高学府的聘请。聘请到搞一个展览。影响最深的就是咱们的彩色泥塑。有一次在无锡惠山泥人厂,在那边四家泥塑家评比的话,只有咱们的这个产品是一流,得奖的原因是色彩鲜艳,造型夸张,线条流畅,古朴大方。所以有这几个方面的特点的话,泥塑在大家中间还得了奖了。
问:有哪些名人对你作品的评价?
答:专家对我们这个泥塑的评价,泾阳玩具专家李从松,国家工艺美院校长张丁,陈叔亮,徐峰,曹正峰,这都是评价我们这个产品好。他们家里陈列的都有我这个产品,他们非常欣赏,认为这些民间产品都比较很有意思。
问:华君武咋评价你?
答:华君武把这个小马拿手里,爱不释手,因为他还给我们提了好多意见,马的鬃稍微抹一点(平缓),把这个稍微再往高提一点,就更威武了,还给我画了个画,我现在还都保存着呢。因为他对泥塑产品非常喜爱,有些产品,比如我的墨线马送给华君武之后,他搞艺术一辈子没见过这样的花纹,因为这花纹连其他颜色不一样,有的是红的,有的是绿的,它是花的,这种白底上面黑线,他是简单朴素,它是另外一种风格,他非常欣赏。
问:张仃咋样评价的?
答:张仃他第一次才见陕西的这个泥塑,陕西泥塑一分一样,它这个色彩鲜艳,红绿对比强烈,造型方面非常古朴,它正儿八经的是民间艺术品。
问:修军咋说的?
答:修军还给我写了几个字,写个“绝艺惊天”几个字,他欣赏这个东西的话,给我们全家还写了几个字。修军的对头猫感兴趣,他喜爱这个东西,还给我画了个对头猫,我现在都保存咧。修军对这个么也很欣赏。因为咱们这个东西色彩鲜艳,非常夺目,有些东西造型大是大。小是小。样式比较多样。有些看了以后绿绿红红的,他的欣赏方面非常高兴。
2
“泥老虎”西府儿郎的守护神
●
张辰 祝嘉
灵山庙会曾经是西府地区规模最大的庙会,每到农历的四月初一,香火繁盛。传说这个庙会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在凤翔柳林镇北边狩猎的时候,看到灵鹫落在一座山头上,认为是吉祥之兆,就在这座山上修了庙宇,供奉灵鹫,这座山就被叫做灵鹫山,也就是现在的灵山。
庙会上人多,做买卖的也多,香花纸马等一些敬神的东西和生产生活物资都在庙会上集散。在这些商贩中间,有一种卖“泥耍活儿”的,是西府地区最神秘的民间艺人。
胡深 童男童女 (胡小红、韩建斌复原)
做“泥耍活儿”的手艺人
大约在半个世纪以前,凤翔六营村的胡深就开始赶灵山庙会了。胡深赶庙会一不烧香,二不许愿,是去卖他的手艺——凤翔泥塑。
早在庙会之前,胡深已经把一大批泥娃娃送到庙上了。在民间,赶庙会最传统的目的就是求子,盼望当父母的人会从送子娘娘的神像前面“偷”走一个漂亮的泥塑娃娃,如果第二年如愿生了儿子,他们会定制12个泥娃娃,大张旗鼓地还回到庙里,一方面表示对送子娘娘的感谢,更多的是出于香火有续的莫大喜悦。在当时,这些泥娃娃大都出自胡深之手,胡深也从那时起,成了十里八乡最有名的泥塑艺人。
除了庙里用的泥娃娃,胡深还会在庙会上卖其他“泥耍活儿”,这些“泥耍活儿”在孩子们手里是玩具,在大人们的心里是男孩儿能够茁壮成长的守护神。
在庙会的头天晚上,胡深把做了一冬天的“泥耍活儿”装在两个袢笼里,用扁担挑着这100多斤重的东西出发去灵山,虽然距离只有30多里,胡深从晚上9点多出发,要到第二天凌晨4点才能到达。跟着他的,还有8岁的大儿子胡永兴。
胡深 挂虎(胡小红、韩建斌复原)
胡永兴今年已经快70岁了,但是看起来一点都不像。他说一辈子跟“泥耍活儿”打交道,总是沉浸在美好的祈愿里,忘了年龄。“家里生了男孩,孩子的舅舅会请人做一台‘泥耍活儿’送去,一台就是12个,一般是十二生肖;但是还会有一个单独的,就是泥老虎。”胡永兴觉得,泥老虎才是凤翔泥塑里的灵魂。“在咱们这儿用虎头代表富贵,因为虎头谐音是‘福头’。”
胡永兴出生的时候炕头上就有一个泥老虎,这是他的守护神。这个泥老虎现在还在胡深老人家的炕头,成了六营泥塑的鼻祖,据说是从明代传下来的。这是一尊坐虎,大耳朵、大眼睛,因为时间久远,彩绘已经渗入泥土,显出古铜色,只有两只红彤彤的眼睛依旧明亮,胡永兴说这对眼睛是玛瑙的。
从记事起,胡永兴就习惯了家里满院子的泥巴,几乎没什么选择就传承了这种手艺,而这门手艺也满足了他成家立业的需求。因为在过去的凤翔农村,一个男孩从降生到成人,都会有泥塑的陪伴。
胡深 娃娃骑虎(胡小红、韩建斌复原)
陪伴成长的泥老虎
在西府一带,男孩子们从小都会穿虎头鞋、带虎头帽、枕虎头枕,人们希望威风的老虎能够驱赶所有敢于进犯的野兽和鬼魅,让孩子茁壮成长。所以,在凤翔泥塑中,泥老虎自然成了给男孩们最好的礼物。男孩的出生和过岁,泥老虎必不可少。为了显示自家男孩的与众不同,人们对泥老虎的形象有很多的要求,这就让民间艺人绞尽脑汁,把所有美好的祝福通过各种符号附加在泥塑上。
传统的泥老虎是坐着的,很憨厚的样子。这是因为作为孩子的守护神,它首先得坐得住,和孩子的一生长相厮守。憨厚的形象很家居,完全没有西府其他兽面民间工艺的狞厉,因为它的伙伴是孩子,不能太凶。泥老虎红绿的色彩和繁复的图案,几乎集中了人间所有美好的祝愿,红色代表霸气,绿色象征活力;耳朵上的寿桃寓意长寿,脸蛋上的牡丹显示高贵,尾巴上还有一个铜钱,带来的当然是富足。随着艺人丰富的想象,泥老虎的身体上也布满了各种寓意美好的花草,但绝对都是二三月开的花,超过八月的花没有。
胡深 猫儿头(胡小红、韩建斌复原)
在上世纪80年代,泥老虎在农村很值钱,胡永兴经常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做泥老虎,这成了他在艰苦岁月里一个很大的经济来源。“那时候一个泥塑卖5毛钱,5毛钱买3碗臊子面还花不完,臊子面一碗1毛4,素面8分。”由于泥老虎所带来的美好寓意,人们并不吝啬。
曾当饭吃的板板土
泥老虎的用土来自凤翔六营村背后的一个地方,由于世代取土做泥塑,这里已经成了一个大坑。这种土的质地非常细腻,少有杂质,所以板结之后颜色灰白,硬得像石头。
上个世纪60年代,全国饥荒,凤翔人还吃过这里的土,只要不吃太多是可以哄骗肠胃的。这在科学上是解释得通的,因为一些土尤其是黏土,含有钙、铁、铜、镁等多种矿物元素。在某些地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有吃土的习俗,以满足身体对这些营养元素的需求。弱碱性的黏土还能够中和肠胃中的酸,减轻肠胃疾病带来的反应。泥老虎用的就是这些曾救过不少人性命的黏土。
泥塑艺人从土崖壁上挖下大块的黏土拉回自家,然后用大锤砸碎,用磨盘碾细,再过筛,才能成为和泥用的土。和泥时,一点点加水和成软硬适中的泥团,接着要反复捶打让含水量均匀,捶打过的泥团还要饧,让结实的泥团变得柔软,可塑性强。
胡深 小卧牛(胡小红、韩建斌复原)
用泥巴在模具里翻出泥老虎前后两半中空的形状,取出来晾,半干的时候要把两半用泥条黏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毛坯,继续晾干,直到质地坚硬、颜色发白。
剩下的环节就是勾画了,这是最能展示民间艺人才华的环节,虽然基本色调和主题一直没变过,但不同的艺人有不同的风格。久而久之,一些精妙的构思被时间汇聚起来,形成了如今让丹青大家都由衷赞叹的美丽。
随着现代工艺和现代颜料的加入,凤翔泥塑变得更结实、更艳丽。
日益兴旺的老民俗
凤翔泥塑在六营村胡姓家族已经传承了二十几代人,在当代名气最大的是胡深,再往前就是胡深的父亲。“我还隐约记得一些我爷爷做泥塑的画面。”胡永兴说起往事很是自豪,“新中国成立前,我爷爷给一个日本商人卖了一套八仙。1978年前后,这个日本人的后代找回村上,说起早年间自己的长辈对这套泥塑是多么的珍爱,有机会一定要再来看看,凤翔泥塑的名气从此宣扬出去了。”
胡深父亲的作品现在已经见不到了,听当地的艺人讲,他不但做泥老虎之类的“泥耍活儿”,还会做人物。每年二月二村上都有灯会,焦赞、孟良、穆桂英、杨宗保四个人的头像都是他做的。
胡深1991年为外孙韩建斌做的满月虎
虽然现在的凤翔泥塑基本上没有人物了,但是它的神韵却一点没走样,以至于在上世纪80年代重新面向世人的时候,艺术界都震惊了。
2006年5月20日,这门手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文化部确定,陕西省凤翔县的胡深为凤翔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3
胡深与凤翔泥塑影音资料
胡深,1931年3月25日,出生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1939年9—1943年7月就读于六营小学,1943年9月—1945年7月就读于海龙山中学。自幼耳闻目染家父胡克勤的泥塑制作过程,六岁起就与泥巴打起了交道,十五岁就成了把式,开始在村里有了名气。改革开放以后,在他的带领下,全家人从事凤翔泥塑制作至今。将凤翔泥塑技艺及作品完整的传承下来,并打破“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的传统,将凤翔泥塑发扬光大。80年代为中央美院、西安美院等高校教授凤翔泥塑,为工艺美术走进国内高校奠定了基础。2005,胡深获中国工艺美术终生成就奖。
胡深在继承祖传古朴典雅风格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形成了造型活泼,形态质朴,色彩明朗,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的特色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其代表性作品《座虎》就是运用夸张浪漫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了虎虎生气,又融谦和淳朴、顽强创造的人性于其中。《坐虎》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等地收藏。胡深一门技艺为世代家传,胡深先生作为有记载的第四代传人,迄今已完整传承到第六代。
丹若·民艺
统筹:张西昌
编辑:杨昀欣
石榴民艺社
西安美术学院
西安市雁塔区含光路南段100号
shanximinyi@163.c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丹若子”(ID:gh_14c6044d6557)。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