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商业是优质社区的必备元素,
在混合社区的项目中,
我们会碰到不少商业地块的设计工作。
随着科技与网络的进步,
商业空间也在不断迭代。
通过将商业空间打造成目的地,
可以使其具有更高的人气与影响力,
帮助整个项目在长期的运营中,
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
本次分享试图通过几个项目案例,
分享不同的商业目的地营造方式。
线上消费的普及、商业面积的增长、业态品牌的趋同,使得实体商业竞争加剧。在新开业的商业项目中,越来越多的商业以“打卡点”、“网红”为爆点,吸引客群。
一个创意的雕塑、一栋具有历史价值的保护建筑、一场烟火气十足的集市活动,都会是增加曝光度,吸引客流的好方法。
上海第一个华润万象天地
外滩BFC中的集市外滩枫泾
在某个项目实践中,开发商在项目启动初期就提出了打造“网红商业”、“商业打卡地”的要求,从运营的角度来审视规划和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对建筑师来说要在更多的维度上去进行商业的规划和设计。
某项目 效果图与分析图
需要在设计初期就把各种可能的元素整合到一起,将一处商业场所打造成一处目的地,将“消费”这一目的隐藏在“闲逛”、“打卡”、“游玩”、“猎奇”等目的之中。
商业+游乐园
加拿大 West Edmonton mall 1981
早期大型的商业体,会有把整个游乐园放到商业中的情况,可以算是比较早的以游玩目的带动商业客流的尝试。
韩国 LOTTE WORLD 1989
这些项目对于用地规模、商业体量、气候条件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美国 MALL OF AMERICA 1992
无疑,游乐场这种大型目的地对于客流的带动是有较好的效果。
商业+主题
上海大悦城
近十年的项目中,商业体中会通过加入具有目的地属性的主题来带动客流,比起重型的游乐场,这些内容和设施都会更轻一些,可以适配不同体量、不同类型的商业。
重庆光环中心和成都港汇天地
上海 K11
BFC和虹桥天地的集市空间
无论是某个游乐设施、一处沉浸式的场景、一个别致的展览、一场热闹的集市,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理论源自艾伦·布里曼的《迪士尼风暴》
主题沉浸:以“目的地”来带动消费,可能主题乐园是最极致的案例了。
它们能将各种消费行为围绕在核心的主题周围,通过门票意外获得客观的收入。
从运营理念出发,构造故事线,构思氛围、主题,再到具体场景的设计,使得这样的项目具有非常强的整体性和逻辑性。
我们在不同的项目中,也尝试通过不同的切入点,来构思整个项目,打造“商业目的地”。
在该项目中,盒子与街是明确要求的两个部分。盒子与街在运营上具有非常好的互补关系,空间上也具有各自的特色。设计者寄希望于各自场景能体现出该空间的优势。
主入口空间
街的空间更加灵动和丰富,更具有烟火气。
盒子的空间更具有超尺度的震撼感受,并且适宜不同气候条件。
考虑到传统的盒子+街的组合相对缺乏趣味,独特性较低。因此,在这个项目中,设计师选择将街的动线与盒子的动线进行了竖向的连接,通过逐层上升的动线将两条动线进行无缝衔接,使得两个空间在感受上都更具有趣味性。
该项目位于泰州较为中心的区域,周边商业多以中式风情街为主,业态和定位趋同。因此在该项目中,设计师给予该商业更为年轻化的定位。
商业案例,将建筑、景观、灯光等一起考虑在内
先考虑需要营造的氛围,然后确认所需要的元素,进行场景的组织。
设计元素:
建筑vs泛光:选用明快色系、鲜明碰撞
景观vs软装:沉浸式景观、多变元素场景
导视vs推广:夸张活泼,网红IP场景制造
场景主题营造理念:
城市、水岸、星光、亲子四大主题场景营造,体现年轻一代创造原力,潮人打卡地,嗨玩一整天。
同时结合不同节点的位置,将各元素统一到主题之下。
在这个项目提案中,设计师通过建筑外立面的概念引申到内部的概念之中。
建筑整体以山石为概念。在内部空间的提案中,提出以“云”为主线。
以其多重面向演绎出分区主题,串联节点空间,并与建筑整体的概念相呼应。
中庭空间构思
中庭空间构思
中庭空间构思
从规模、形态和业态出发,尝试以模块化的方式来寻找共性。
根据用地情况,再将模块进行组合。
业态模块与形态模块互相配合,比如精品业态较多的情形下,空间中的亮点元素也越多,基础业态与常规、高效的空间结合更为适宜等。
Afterwards
以上这些案例虽然切入点不尽相同
但始终围绕着主题故事、空间场景、业态定位
这三个核心问题进行设计构思
创造记忆点和独特性
使项目可以呈现出更好的效果和状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柏向堂”(ID:PTA-boxiangt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