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 | 超沉浸式校园绿洲——浅析教育建筑二三事

讲堂 | 超沉浸式校园绿洲——浅析教育建筑二三事

 

 

 
伴随着“未来学校”等校园新概念的产生  
学校建筑已经越来越突破传统的模式  
朝着教学模式更为多样  
空间体验更为丰富  
功能设计更为复合的方式发展  
借由某小学竞赛的参与  
跟大家分享一下小学建筑设计的感悟  

 

 

 

 
深圳目前走在学校设计的前沿,对深圳的学校案列做了一些前期的思考,其中给大家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深圳红岭实验学校

 
该学校设计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在深圳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下,如何为学生带来一个具有体验感,满足学生成长的愉悦的学校?

 
 

 
设计时期通过创新式的抬高操场(操场下部设置更多的公共功能) 、底部架空空间的丰富利用、立体式绿化空间、班级模块的创新及灵活运用等方式,带给一个让小朋友都不想回家的小学……

 
 
 
 
△ 六边形的教学单元,两个单元可分可和


 

 

未来学校需求不再是单一的教室内部课本知识的传统教学行为,而是呈现更为复合化多样化的的特点。

 
 
 

 
在设计之初思考跟宏观政策、 城市和学生的关系。基于这些思考,提出了“园与台”的概念。在概念基础之上给到了三个策略。

 
 
△ 模拟人物

 
过程方案的三个起步,主要从主题端出发,包含峡谷、太空、模块化等等概念的发散。
 

 
 
 

 
最终,结合项目的城市背景、宏观背景、学校诉求等等,聚焦三个方案。

 
 
首先在城市维度,我们希望跟南侧滨水绿廊及东侧城市公共设施进行一个很好的联动,形成城市资源最大化共享。同时,多层次立体式的活动空间最大地满足小朋友活动的诉求。

 
 
 
 

 
在继承方案以城市开放共享地基础之上,从青浦民居院落化的布局上,强调书院的特点。

 
 
 
 

 
采用散点自由式的布局特点,通过共享连廊将每一个功能盒子进行串联,共享连廊将被塑造成一个趣味、立体、公共的活动空间。

 
 
 
 
 
 

 
关于园,设计时希望呈现出一个立体式的自然之园,像山一样,将小朋友的空间体验从地面一直延续到屋顶。关于台,不同高度的平台带来不同的功能意义。尤其是南侧的二层运动平台,成为本案向城市开放共享的一个有力的支撑。

 
 

 
穿梭盘旋的室外通道连着中庭、屋顶、学习空间与休息空间,又连接着操场、剧场、图书馆等各处功能空间。

 
 
△ 根据周边环境和建筑密度,确定场地分区
 
△ 操场等室外活动区与周围环境形成活力景观区
 
△ 通过连廊与周边片区形成联动
 
△ 结合屋顶形成多样的空间体验
 
丰富的多变空间贯穿整个学校空间,形成沉浸式共享自然体验  
 
 

策略一:多面性与体验感  
传统的中学教学模式通常是由教学走廊串联各个教室形成教学楼和实验楼,再由一条公共连廊串联每栋教学楼形成。这种水平性的布置方式功能分区清晰,使用高效。

 
然而伴随着创新型素质教育方式的兴起,除了常规的普通班级教室之外,校园的功能需求中涌现了大量的实验室、音体美教室和计算机等其他创新教室,其总量已经超过普通教室的数量。
 

 
 
 
△ 功能多面性

 
课外教学应是放松的空间,设计时希望它能与自然、架空相结合,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 兴趣活动空间

 
学生希望设有多种多样的运动活动空间,结合调研意见室内新增了游泳馆,室外结合下沉庭院、屋顶、二层平台设置多种主题式运动场所。

 
 
△ 运动空间
 
 
 
△ 行为多面性

 
同时,在学校整体空间塑造上更为立体连续,带来空间体验的多面性。每一层之间通过不同的台阶及坡道进行连接,打破传统层与层空间割裂的状态。我们希望营造出一种小学生在不同层之间奔跑嬉戏活动,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活学习场景。

 
 
 
 
 
 
△ 教学空间多面性   

策略二:自然性与成长感  
乌申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大自然是教育的最强手段之一,不采取这种手段,即使是最细心的教育,也是枯燥无味的,片面而不能引人入胜的”。

 
生态环境教育当今已不再是陌生的字眼。其可以使得孩子们初步了解生态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制约性,更好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关注环境问题。同时通过绿色环境的影响为其校园生活增添色彩。

 
 
 
△ 策略推导

 
通过三大板块的景观打造,使整个校园的活动空间及教学空间更好的与自然融合。

 
 
 
△ 景观场景营造 
 
△ 景观规划分析

 
策略三:共享性与自由感  
一个学校的建立,往往会对周边片区带来连锁的蝴蝶效应。我们调研的了内大部分学校,发现除去正常教学日,其余时间学校场地的使用效率大大打折。这一点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学校变得高效起来?

 
基地南侧河道后续定位为风景绿廊,我们将运动功能南侧立体双层设置,后续开放给城市市民,助力风景绿廊成为更具活力的生态运动空间。

 
周末及工作日夜晚,南侧运动组团成为很好的城市开放空间。南侧设计小学次入口,方便不同模式下的人流管理,半地下的运动馆及游泳馆上部设置室外篮球场及排球场兼课间操场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增加了与滨水绿廊的空间互动。通过植入室外攀爬墙,滑板天地,游泳馆,运动馆,室外篮排球场,跑道,足球场多种多样的运动空间,激发小朋友和城市市民的运动潜能。

 
同时,通过人行天桥将中央公园,南侧初中用地 ,东侧幼儿园及公共基础设施用地以及居住区很好的人行串联,形成城市资源的最大化共享开放,塑造根据活力的城市空间格局。

 
 
△ 共享畅享
 
△ 社会需求
 
 
△ 构想愿景
 
 

 
- 以小学生上学活动时间线串联海量效果图 -  

 
 
 
 
 
 
 
 
 
 
 
 
 
 
 
 
 
 
 
 
 
 
 
 
 
 
 
 
 
 
 
 
 
 
 
 

 
- 再来点公建投标特有的技术分析 -  

 
 
△ 接送方式  
 
△ 功能分析

 
小学屋顶庭院与各层廊道相连,围绕庭院形成立体式垂直绿色空间。由各类活动场所和设施来适应学生们无限的精力和探索的乐趣。

 
 
△ 屋顶景观

 
教学楼间的二层活动平台与首层庭院一体打造,借用灰空间与挖空天井,与活动设施相结合,打造趣味自然的共享乐园。

 
 
△ 景观场景营造 

 
室外运动场地分首层空间、下沉空间和空中平台三部分。三者彼此相互呼应,将学生运动场景联系在一起,运动场地与绿化空间相结合,作为休息遮阳场所。

 
 
△ 景观场景营造 

 
运动场地是小学周末及放学后的共享空间,共享天桥系统将小学,中学与中央公园连接起来,打造为贴近中央公园的绿地支点,将南侧整个绿廊氛围营造起来。

 
 
△ 景观场景营造 
 
△ 绿色建筑

 
传统学校中教室外墙所受太阳直射面较大,导致教室室内光污染严重,气温升高。本案中普通教室向阳一面均采用南外廊形式,具有一定遮阳效果,有效避免光照直射造成的室内眩光及温度过高等问题。

 
 
△ 采光、遮阳

 
建筑中间段做镂空处理,在南北向形成通风走廊,结合天井庭院的拔风作用,使整个校园达到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

 
 
△ 通风

 
循环系统应用水源,降低水源的消耗。过程即根据雨水收集管收集雨水-PP雨水收集池存储雨水-过虑消毒杀菌-清洁回用。
 

 
 
△ 雨水回收


 

 

 
这次小学竞赛的设计让我们对学校建筑有了更多的思考。设计从小学生的本质需求出发,以建筑为载体,充分发挥孩子的天性。同时兼顾设计公共性的要求,带动周边城市空间的整体活力,发挥建筑的社会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柏向堂”(ID:PTA-boxiangt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