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项目 曾孝濂美术馆
建筑设计 筑象建筑设计工作室
建设年份 2021年9月
建设地点 昆明世博园原巴基斯坦园越南园
1999 年,以“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为主题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春城”昆明成功举办。69个国家和26个国际组织参加了本届世博会。
为了弘扬世博会主题,昆明世博会闭幕后,园区继续对外开放展出。它历经20年“平稳”发展,面临资源业态单一、缺乏文化包装、后续发展乏力的“后世博”课题,亟待从单一的景区升级为文化旅游综合体。
2020-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中国昆明举行,借此契机,该园联合植物科学画家曾孝濂以及昆明当代美术馆馆长聂荣庆,在园区内选址原有空置场馆进行艺术赋能“活化”再利用,新建一座专业展示动植物博物画的小型美术馆。
项目所在地位于世博园友谊路原国际室外展区巴基斯坦园和越南园。旧园占地2510平方米,采用典型的伊斯兰园林的台地式对称布局。
新的建造被理解为在原有底稿上的二次书写:从前的内容作为历史的线索未被刮除仍然可以被识别和阅读,新书写的部分如同拷贝纸上叠加的新图层,旧的和新的被小心地并置,过去和现在被连通但不互相干扰。
新增部分的结构基础避开原始的红砖地面和树木,生根在自然场地中。最终的方案没有砍伐一棵树木,原有的巴基斯坦风格凉亭、碑文、大理石栏杆和壁龛、石头座凳都被完整地保留在了美术馆当中,成为美术馆的一部分。
美术馆的展厅空间沿袭了原始的台地关系,分别在0标高,2.4米标高和2.7米标高组织了一二三号展厅。精准的模数让这个小品园林有了多一层的可读性,也赋予了这座建筑均衡的空间比例。
基于地基对红砖地面的最小干预考虑,也为了保持旧有空间感知的完整性,设计师将外圈两排柱子分别退后原始红砖铺地边界0.5倍和1.5倍模数,红砖边缘的柏树也因此得以保留在两排柱子之间。
轴网墙体生成图
这种墙体构造方式原本是展厅布置里常用的做法,兼顾了临时性和灵活性,在曾孝濂美术馆的建造项目中被借鉴和使用——美术作品挂在展墙上,展墙则挂在和场地并置的结构系统上——白色的美术馆和红砖的巴基斯坦园林既平行又包含,可称之为园林上的美术馆。
红砖作为室外铺地材料被包裹到室内,又延续到室外;画作之间有节制地开放面向庭院的观景框——内和外的边界被模糊。人们在参观画作的同时在室内、室外和半室外空间里穿梭。
雨林是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在生物进化史中它孕育了最多的物种,在调节全球气候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进入美术馆的第一个展厅,利用原来水池的下沉区域,建筑师置入了一个主动系统养护的小型的雨林生态系统:各种蕨类,苔藓,石斛,竹芋等在温室里呼吸生长—展厅里人影,画作和真实的植物相映成趣。
由展墙围合的美术馆可以看作一个悬浮的实体,然而外侧包裹的一层金属网格帘则使得它的边界产生了偏移。新的界面对自然环境进行了抽象和过滤,也使得原有的植被和新的景观设计之间产生了层次,人们甚至可以走进两层表皮的内部。
树影透过帘子被网格分解后投射在墙面上,深深浅浅的灰色调被像素化以后分辨不清是树叶还是枝干。这层介质转译了阳光,树木,风和时间,这是只属于这块场地的画作。
三号展厅的场地上保留有一整座伊斯兰风格凉亭,现状已有轻微的损坏,出于后续保护和对作品展陈的要求,需要对整个长方体亭子进行覆盖。建筑师希望它被包裹在一个没有角落的空间中,给参观者带来延绵连续的视觉体验。
在最终的椭圆展厅里,连续的弧墙模糊了房间的轮廓,人们透过亭子的柱廊欣赏画作,柱廊和画作随着视点的变化产生错位和交叠。
阳光通过屋顶的一线天窗照射进来形成一道开口向上的弧线,这一刻,建筑、画作和自然融合在一起。
设计在考虑融合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尊重场地原有地域风格构筑物。该美术馆以尊重敬畏的态度表现自然,回馈自然,这是供奉自然的殿堂。
一层平面图
立面图与剖面图
[1] https://www.gooood.cn/曾孝濂美术馆,昆明 / 筑象建筑设计工作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