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穆沟村新型农村社区/南大院·周凌工作室

江苏盐城穆沟村新型农村社区/南大院·周凌工作室

(翻转手机观看)


© 侯博文
 


 

建设背景

穆沟村地处里下河平原中部,坐落于江苏省盐城市益林镇,马家荡社区东北部,距益林镇12.7km。穆沟新村项目是对江苏省于2020年启动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响应,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解决乡村空心化的现象,建立新时期城乡一体化的关系。项目规划将穆沟村老村的建筑进行政府集中收储管理和新功能的植入,并在老村西侧250米处打造新村,进行回迁安置房的建设,一期外迁户共38户,遵循宅基地一宅一户的分配方式。

▲穆沟新村湖荡水乡风貌 © 侯博文
新村的建设坚持新村落、新聚落、不离土、不离乡的原则,延续传统聚落的地貌特征、风貌特征、空间特征、尺度特征,使新村较好地融合于老村与自然之中,塑造村民熟悉的村庄环境,为苏北水乡地区广大农村新乡村聚落的设计实践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

▲穆沟村规划范围© 南大设计院周凌工作室
▲穆沟新村选址© 南大设计院周凌工作室
▲穆沟新老村的衔接© 南大设计院周凌工作室
▲穆沟村湖荡水乡风貌 © 侯博文
水乡地貌的延续

新村的规划布局尊崇“最大程度保护地貌”的设计理念。穆沟村水系发达,村内水系、水田、水塘与村庄布局在相互关联和影响下逐渐形成老村聚落独特的湖荡地貌特征。新村结合现状湖荡将安置房分别嵌入,在顺应湖荡自然风貌上体现为:不破坏湖荡、水系与田园的关系,不填水;在保留自然村庄与生态和谐的关系上体现为:控制建筑高度在2层及以下,不改变房屋、田园、水系的比例关系。这种谨慎介入自然的改造,保留了“水-田-村”一体化的地貌特征和原地貌的场景感,呈现出新村因水而生、与水共生的关系。

▲上:穆沟老村地景特征,下:穆沟老村地景特征的延续© 南大设计院周凌工作室
▲穆沟新村湖荡风貌(北侧) © 侯博文
▲穆沟新村湖荡风貌(西侧) © 侯博文
▲新村“岛屿”处湖荡场景 © 侯博文
水网组团状聚落肌理的延续
穆沟新村采用类型化的空间组合模式,将五种不同户型,按照4户为一个院落组合,6-10户一个组团,以公共院落为中心组合布局,使之以组团状的形态自然生长,形成从单体-院落组合-组团-聚落的生长模式。

“单体”是穆沟新村整体组合的基础,是村庄聚落形成的基本单元。新村“单体”延续老村一主一厢的平面布局模式,采用“横型”和“纵型”两种不同方向性的空间原型,生成五种平面单元类型。

▲穆沟新村五种平面单元类型 © 南大设计院周凌工作室
▲穆沟新村单体立面 (A1) © 南大设计院周凌工作室
“院落组合”的多样性决定了聚落形态的丰富性,不同“院落组合”都具有相似的结构形式源头—典型院落组合。典型院落组合以4个单体作为空间变化的基本元素,通过前后并列,南北错动,东西镜像生成以院落为中心的组合模式。

▲典型院落组合一层平面 © 南大设计院周凌工作室
▲典型院落组合二层平面© 南大设计院周凌工作室
▲新村典型院落组合轴侧分析 © 南大设计院周凌工作室
▲新村院落组合空间的错落 © 侯博文
“组团”是由多个“院落组合”沿着湖荡肌理相互拼合生成。“组团”依靠户型自身的体型和进退来实现空间布局的变化,其平面布局遵循老村邻里之间南面看齐,相邻两户互不遮挡,尤其是东南角的户型不能遮挡西面户型的空间组合规律。

▲新村组团式布局的生成 © 南大设计院周凌工作室
▲新村组团错落的立面组合形态 © 南大设计院周凌工作室
▲新村组团式布局鸟瞰 © 侯博文
新村“水网组团状”的聚落肌理是由西、中、东三个中心组团和湖荡处多个“岛”状组团组成。新村肌理延续老村以组团为基本单位、嵌入湖荡、强调组团间的空隙与绿化的布局形态特征,模拟了自然村落组团间相互组合、衍生的生长模式。

▲新村聚落形态生成分析
▲新村总平面图 © 南大设计院周凌工作室
▲新村水网组团状的聚落形态 © 侯博文
水乡风貌的延续

穆沟新村是新型水乡聚落,是现代化的乡村,采用当代设计呈现传统语言,强调新老村之间的衔接。新村通过抽象几何实现对当地形式语言的现代转译,采用深灰色瓦屋面与泛白的青砖墙体形成线、面、体几何化的强烈对比,描绘出传统苏北水乡民居的神韵与意境。

▲新村屋面轮廓的生成 © 南大设计院周凌工作室
▲新村屋面轮廓 © 侯博文

▲新村青砖灰瓦的风貌延续 © 侯博文

项目名称:阜宁县益林镇穆沟村新型社区

项目类型:住宅

项目地点:江苏省盐城市穆沟村

设计单位:南大设计院周凌工作室

主创设计师:周凌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杨丹、夏子涵、方茗、张尊

业主:穆沟村村民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20年10月—2021年1月

建设时间:2021年2月—2021年10月

用地面积:18369.98㎡

建筑面积:5356.065㎡

建筑:周芳芳

结构:张安、王健

机电:倪洁

暖通:戚时雨

摄影:侯博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建筑”(ID:i80arch)。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