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Suzhou·人物|瞿子竣:从古城出发,绘出苏式美育画卷

In Suzhou·人物|瞿子竣:从古城出发,绘出苏式美育画卷



随着经济、文化发展,中国的美术教育逐渐成熟,并形成丰富多元的发展态势;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更是苏州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今“苏式美育”的探索,需要苏州各校的实践场所,也需要艺术家们的“脑洞”赋能。


本期In Suzhou人物,苏州国际设计周邀请到90后青年艺术家——瞿子竣,共同探讨以艺术作为媒介,为城市、社会导入关于美育不同层面的思考。




青年艺术家

瞿子竣

瞿子竣(子竣Zijun®️),艺术家、绘本画家、跨界设计师。亚洲青少年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1994年出生在苏州,福布斯U30上榜艺术家,曾与NIKE等品牌联名。出版绘本《苏州》等作品,曾荣获中国优秀美术图书“金牛奖”等国内外奖项。“POPINK”风格创造者,善用中国传统书画工具与新媒介融合。回国后,先后创办QUSTUDIO、创艺互动(SCA)。



01


子竣Zijun

“我小时候住在古城区,

就在《苏州》这本绘本中,

我画了很长的那条街。”


瞿子竣出生在苏州古城,一个具有文化艺术气息的家庭,他的祖辈就热爱文艺、书画,常熟著名的文人瞿氏家族就是子竣的祖上,后来到苏州。在子竣的回忆中他说,爷爷书桌上的墨汁永远不会干。



 东中市,“我小时候住古城区的一个合院内,《苏州》这本绘本中我画了很长的那条街就是我小时候见过的古城繁华之地。”


东中市附近有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唐寅故居、北寺塔等丰富的历史遗存,这些古迹是苏州这座城市之所以被称为“姑苏”的原因所在,子竣从小受到家庭和居住环境的熏陶,对苏州和传统文化都有着特别的情愫,也对艺术充满热情。



 子竣现代书法作品《母亲》


子竣三四岁左右开始学习中国传统水墨画,虽然还很年轻,但“搞艺术”这件事,他坚持了二十多年。



02


从东方到西方

“我觉得老师太重要了,

我人生的转折,

都来自于老师给我的影响。”


高中时老师夸赞子竣的色彩感特别强,一定要去学油画,老师的话在他的心中种下了种子,这颗种子当时已经在子竣的心里长成了树。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在杭州见到了他后来的导师欧洲油画大师米.顾依达先生的作品,他看到了顾依达先生笔下用色彩写意的油画笔触演绎的东西方的视觉交融,在那一刻他下定决心有机会一定要成为他的学生。




 子竣与老师米·顾依达(上)米·顾依达画作(下)


“当时的我其实对油画还很懵懂,但我看到网上米·顾依达老师精致的装扮,穿着西装打着领结画画的模样好极了,确定米顾依达老师是我爱的,想像了七十岁时自己的样子,也期待成为老师一样的帅老头。”与子竣交谈过程中,他总是有一些“语出惊人”的“子竣式幽默”。

 


 学生时期子竣常常作画到深夜


如果说学艺初期的老师将他推向了油画的世界,那么在学院遇见的老师则是为他打开了美术教育的大门。




“我拿着应试素描的绘画方式坐在了十几位同学的前面‘炫技‘,画完了以后就自告奋勇的拿去给老师看,心里想的是你得夸我几句,短时间之内可以画成别人可能需要花费很久才能达到的效果,然后我的素描老师(列宾的学生)一看,他让我拿了块橡皮,他很诚恳,这是我第一次见老师很诚恳的用橡皮擦学生的画,他边擦边很认真的跟我说‘你要明白我们绘画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要尊重观察、尊重描绘的对象、你的表达要有感情......。”


子竣觉得在哪个时刻能够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他在老师的影响下,学会了如何在创作和绘画过程中去观察、感受和表达。



 瞿子竣在2017年TedXYouth@suzhou的演讲《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中提出了“观察、感受、表达”的观点也受自这位老师的影响,并一直影响着子竣的创作,“不管是从事纯艺术创作,还是从事设计相关的工作或是其他工作,只要与人相关的,最重要的就是观察,感受与表达。”




03


在苏州

回归一米高度

“想让生于泛信息时代的孩子,

知道古城是什么样的,

知道古城对于苏州的重要性。”


留学的经历和遇到的老师一直影响着他对待艺术,对待绘画和创作的态度,也是他决定涉猎美育的起源。



 子竣在乌克兰国家图书馆的众生相-实验展览《子竣和他的朋友们》


毕业回国之后,子竣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品牌,开始从事艺术品牌和美育普及相关的工作,子竣对此表示他的初衷其实更多的是去做艺术科普,他很认同陈丹青老师说的“艺术是一门必修课”,为此,他一直在努力。




 子竣在世恒校园内与前辈们探讨美育发展


“我们小时候好像更强调你画了什么,学的是素描还是国画这件事,但其实我觉得更重要的审美情趣,而审美情趣和灵感它都来源于历史,来源于艺术的发展。”



 子竣和团队正在筹备编写的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和艺术家一起玩艺术》,将绘画的材料以及基础的艺术史知识系统的整理编排在一起,作为艺术科普书籍。


虽然学习的是油画,但子竣回国后却一直在坚持用毛笔进行绘画创作。从小学习传统水墨画的子竣认为无论是书法还是书法用到的纸、笔的制作工艺,都是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有人保护和传承,他能做的就是坚持使用毛笔绘画,在后来的绘本中他也依然在使用毛笔进行创作。



 子竣用毛笔完成与Nike的联名创作


“我小时候用的笔是一条很小的巷子里一位老师傅做的,我到现在还在用这位师傅做的笔,他跟我说现在坚持纯手工做毛笔的凤毛麟角,其实这是要引起我们的警觉的,这项工艺本身就是我们很重要的文化瑰宝,我觉得这似乎就是中国早期的工业设计。”


而通过创作儿童绘本进行美术教育的契机,是子竣在阮仪三教授的城市遗产保护工作站活动中结识了同为志愿者的刘潇博士,在阮仪三教授的工作站,子竣和刘潇感受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绘本《苏州》创作团队及编委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团队与阮仪三教授、阮湧三老师


有着相似教育背景,生活经历的他们本有着很多机会可以去一线城市甚至国外发展,但子竣和刘潇都坚定地留在了苏州,对于家乡文化遗产的保护,他们觉得自己是有责任的。


“文化遗产它不属于某个人,也不属于某个国家,它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所以它叫遗产。他是要留给下一代人的。”


在与阮仪三教授、阮湧三老师的探讨中,子竣和刘潇发现了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对于幼儿和青少年群体的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缺失。


 

























 子竣在《苏州》绘本中画的苏州


子竣这一代年轻人见过曾经古城的风貌,经历了城市发展高速发展的过程,而现在的幼儿、青少年,那些完全出生于21世纪的群体,这些孩子永远不会知道一个没有社交网络的社会是怎样的,他们从出生见到的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甚至我当时有一个学生是从小在园区长大的,他连东环路都没出去过,他的生活轨迹就是在园区,这件事情有点触动我们。”




子竣和刘潇从中反思他们能去做点什么,能让这些生于泛信息时代的孩子知道古城是什么,让他们知道古城对于苏州来说它的重要性和不可撼动性,结合子竣本身的专业优势,他们想到了绘本。




 子竣为学生出版的绘本


为了能创作出“儿童看得懂,愿意看”的绘本,子竣提出了“一米高度看苏州”的概念,在《兔小囡在苏州》绘本的调研和实地走访过程中,子竣和团队摒弃成人的视角,蹲到大约一米的高度,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观察他们眼中的苏州。


“我们实地走了园林,走了商场,走了很多地方,我们在儿童的高度上再去看园林,看假山你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在商场里你看到的前面全是人的腿和手。”





为了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子竣在绘本的形式上也一直做更多的尝试。《兔小囡在苏州》与子竣以往只是观看的传统绘本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一本可以自由填涂上色的绘本。


 





















绘本中仅是线条勾勒的苏州古建,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想象,为自己心目中的苏州填上颜色;这不仅让儿童认识了苏州的文化遗产,也通过互动的方式,激发了儿童的创造力。




 兔小囡绘本工作坊,©️PANDAKIDS


在坚持儿童和青少年美术教育以及保护文化遗产这两件事情上,子竣不仅用绘本打开了苏式美育的新界面,也一直在积极推动苏州青少年艺术发展,今年,他的团队与古吴轩出版社共同发起了《青少年艺术设计年鉴》出版计划,为青少年艺术项目的发展提供了良性运转的更多可能性和创造性价值


 






























 子竣通过独特的艺术视角参与到空间、舞台、绘本、IP创意、服装、产品等不同领域的国内外品牌跨界合作


在新美育时代的背景下,推动具有苏州特色的美育生态打造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离不开像子竣一样深根于苏州的年轻艺术家。





-END-


采访|刀刃、麻药、时颜

编辑 | 颜一刀

设计|侑里、XerxesXu



关注

@苏州国际设计周

苏州国际设计周以“创新江南文化”为目标、以“设计致用”为原则、从“美学城市、美学生活、美学经济”三个维度,发现和传播苏州在城市更新、古城保护、苏式生活、产业创新中的新思维、新案例、新亮点,让更多人了解人文苏州、美学苏州。



长按添加「苏州国际设计周」 官方微信


长按关注 @苏州国际设计周 官方微博


长按关注 @苏州国际设计周 小红书账号



长按关注 @苏州国际设计周 微信视频号


前往 抖音 搜索关注 @苏州国际设计周 




-苏州国际设计周媒体中心-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著作权归属原作者所有

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苏州国际设计周”(ID:SUZHOU-DESIGNWEEK)。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