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F锋建筑节 | 刘珩:未建成Unbuilt—拼贴的未来

IAF锋建筑节 | 刘珩:未建成Unbuilt—拼贴的未来

写在前面

“IAF锋建筑节”是一项关注“未建成”设计作品梦想实现和重生的国际赛事,面向全球建筑师、设计师征集那些处于“未建成”阶段、或还无法付诸实施的设计作品,为它们提供一个积极转化为“建成”的时机。
2022年7月17日,IAF锋建筑节在杭州天目里正式启动,迈向第三年新征程,同时正式开启参评通道。“IAF锋建筑节年度巡礼”将在全球范围内选择重点城市举办行业思想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建筑师、设计师进行设计案例与设计理念的分享。我们会将每场活动主旨嘉宾的演讲内容统一做实录回顾。本期演讲嘉宾为:「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NODE)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教授」刘珩女士。

IAF锋建筑节大咖演讲实录

/  Vol. 2  /

 主题:未建成|Unbuilt—拼贴的未来 

 嘉宾:刘珩 Doreen Heng LIU 

以下文字由7月17日 “2022IAF锋建筑节全球启动礼"

演讲内容整理而来


非常感谢广州设计周和IAF锋建筑节的邀请。一直以来,我非常欣赏长三角的建筑设计作品,它们始终保留着非常旺盛的创作力。今天来到杭州,借此机会分享我们的“未建成”项目,以及近年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的建筑创作和实践。



01.
未建成: 时间轮回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事务所一直保持着二十人左右的小尺度,之所以不愿意扩大,是因为我希望能和每一位同事一起工作和设计,一起更好地理解项目、回应诉求。我们一直践行着一种以建筑设计为指引、顺势而为且有实验性的工作方式。

我们的工作以城市和建筑的现状及问题作为出发点,通过研究性的设计手法,将理念和思考转化为高品质的落地空间。我们关注城市更新改造、基础设施公共化、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在城市的大尺度中去创造小尺度的建筑,有时也会通过装置艺术去衔接城市的公共空间。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城市更新及基础设施、实验性建筑及装置艺术、教育及公共文化建筑这三大板块。

近几年,我也一直在整理以往“未建成”的研究和设计项目。我认为“未建成”是一个多义的词,它可以是一种非常完美、生猛且积极的乌托邦式理想;也可以是一种处于“临建”和“将建”间的轮回或滚动中的前进。基于这种轮回所产生的时间属性,我认为这更多是一种基于人类学、地理学和考古学的,具有狭义建筑学美学的广义基础设施。这种时间轮回和在地属性也体现在我们的建筑创作当中,我们其实有很多建筑实践项目是处在一种临界状态,不断成为废墟和遗址,然后再重生和轮回。

02.
关于未建成的定义: 历史观

谈到“未建成”的历史观,我们会想到矶崎新、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路易斯·康Louis.I.Kahn以及矶崎新等大师,他们的创作力来源于时代的大背景。激进的年代碰撞出社会冲突,也能激发建筑师的革新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动下,他们用乌托邦的空间原型去回应社会的冲突,建立起新的城市和建筑理想。


勒·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创造了一个以工业时代为背景,具备秩序性、功能性、高效性的理想城市模型。它探讨如何把阳光、空气、人和速率各异的车在一个立体空间中呈现,所以会有建筑尺度、微观尺度、基础设施尺度等更加细部层次的理解。

△ 明日之城,勒·柯布西耶

△ 光辉城市,勒·柯布西耶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广亩城市,是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新城市形态,它不仅是理想的城市模型,也是个体建筑尺度的乌托邦。

△ 广亩城市,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我对路易斯·康的乌托邦式纪念型建筑很感兴趣。他执着于建筑本体、空间、营造方式的探索,尝试建造一种新的城市模型去解决时代的局限和社会的矛盾,实际上也创造了另一种理想社会模型。

△ 埃克萨特图书馆,路易斯·康

△ 费城规划,路易斯·康

再比如矶崎新对“未建成”的探索,他一直保持着对社会问题的高度敏感,通过主动植入的激进想象,不断去回应时代变化中产生的矛盾和具体的困境。

在过往的众多“未建成”中我们都能看到当下的时代缩影。乌托邦的理想是一种广域的探索。其中不仅有大尺度的城市规划,也有小到每一座建筑尺度的原型,从不同的尺度回应并尝试解决空间与社会问题。

空中城市,矶崎新



蜃楼城市,矶崎新

所以今天在这里引用这些“未建成”的经典历史,是因为我们也有同样的理想和诉求。对于我们团队来说,那个时代的批判性、反思能力和多元的工作方式都是一种正向激发。这些年来我们一直以解决城市问题为出发点,不断地思考和行动。社会和城市都是很鲜活的,每个时期都会发生新的故事。那么当代建筑师如何去反馈这些时代问题?时代的更迭又会给我们的创作带来什么机遇?这些都是我们无法忽略的议题。作为建筑师,应该主动地去思考和回应,以城市尺度为出发点,通过“未建成”、通过建筑的尺度去践行理想、解决问题。

我们不断融合城市、建筑甚至微观装置艺术这三种尺度,来实现多元且丰富的生活空间的叠加。这种多元、多维度、多类型、多尺度的实践方式,可以让我们在创造一些新的可能性的同时,更好地去认识当下的社会,从而寻找合理城市发展模式及建筑创作手法,重构公平开放的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

03.
关于NODE未建成: 此时此地

现在回过头去看我当年在手画时代的作品和最初的设计理念,会发现对城市和建筑不同尺度的思考以及对基础设施公共化的关注,贯穿了我的整个建筑学习和实践生涯。这是一种穿越和轮回,也是一种时间观,来自对历史的回应,和在当代语境中对建筑空间创新表达的探索。

△ 刘珩在伯克利时期的手画作品  © Doreen Heng LIU

我们经历了最长时间的“未建成”作品就是南京珍珠泉艺术家工作室“折房子”。建筑采用红色的清水混凝土,钢结构的盒子穿插在其中,造型核心是一张很长的“纸”从高处蔓延至坡地,结构体系与建筑外观融为一体,形成了仿佛由“纸卷”折成的空间。我们用了十年时间来建造它,可是它一直保持同一种状态,始终都是一个“未建成”,但我觉得这往往是一种最好的状态,因为它没有外界的干预,所以更多的是呈现一种雕塑感。

△ 折房子——南京珍珠泉艺术家工作室  © 南沙原创NODE

筑师的创作无法与时代发展相割裂,所以我们会特别关注快速城市化给我们的生活和空间带来怎样的变化。从如同白纸的南沙新城建房子开始,我就不断思考着建筑与城市、与土地的关系,2010年来到深圳,也是希望从一种慢生活里快速地介入一种真正的中国城市生活和创作,从“不真实”迈向“真实”,在真实发展中的城市空间里去创作和生活。

△ 左图:  勒·柯布西耶:  光辉城市

右图:  2012 深南大道  摄影:  白小刺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会带来很多问题,产生一种非此即彼的两极空间生存观,即城市中“人”的尺度的缺失,以及社会交往空间和街道生活的缺失。我们基于城市空间的历史脉络,在不同设计尺寸的层面去探索和回应这些问题,也通过大量设计竞赛来快速积累对城市和公共生活的认识。在那个年代,我始终对复合型的基础设施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例如,在2011年的成都双年展上,南沙原创提出了一个实验性的方案:深圳以车辆为主体的高效交通规划,是否能与农业生产进行叠加,并从中创造出个体的交往空间?这是一个复合型的策略,通过融合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来创造更高效的土地利用和多元的城市生活。

△ 2010成都双年展:  都市厨房拼贴  © 南沙原创NODE

在这些想法的前提下,我会更关注共生公共空间的营造。它会附带对于地域性的认识,对于时间性的剖面叠加,甚至从一个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模糊边界的讨论。因此时间性、地域性、公共性也成为我们建筑实践过程中的三个核心词。


经历了很多“未建成”之后,我们也做了不少建成的项目,而且都是自身主动介入、调研所形成的城市设计的项目清单。我们希望回到原点、回到初衷,重新审视项目所在地的历史物质遗产、现状居民生活以及的未来规划等内容,尝试找到一条新线索。



△ 广州恩宁路永庆坊片区改造  摄影:  张超  © 南沙原创NODE

△ 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盐田分展场城市策展

摄影:CreatAR Images  © 南沙原创NODE

种时间性在我们的城市更新项目里也有所体现。大成面粉厂改造是我们非常典型的项目之一,借助于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这个很好的平台,让我们在短时间内用临建的方式去实现理想,在一种非常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用临时的方式去短暂地给予场地一定的确定性,这也成为我们顺势而为的工作方式。

△ 大成面粉厂鸟瞰图      © 南沙原创NODE


△ 大成面粉厂8号仓      © 南沙原创NODE

在这片工业遗存原有的基础上,我们因地制宜,把许多社会理想植入对场地的改造中,建立一个乌托邦式的社区。基于“和而不同”的理念,其中每个建筑都不一样,但互相之间都有互动和对话的关系。但是在UABB之后,这个项目中的大部分建筑都被拆除,实属遗憾。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去重新梳理这些“未建成”项目,用书籍的方式来研究当下未能“善终”的临时建筑为什么始终是“未建成”的状态。



△ 改造前后对比  © 南沙原创NODE



对于每一个更新的项目,我们都会尝试解读它的前世今生,梳理过去年代的工业流程。因为场地的建筑形式和生产流程是合二为一的,每个空间背后都有属于自身的生产逻辑。在这种可能下,我们采用联合体的多元工作方式,与不同的艺术家、建筑师集群合作,梳理每一个建筑物未来植入的可能性。通过空间再生产的方法,我们把过去的工业生产关系转化为全新的社会和文化关系,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和空间秩序,以新旧叠加的差异化组合,激发更加多元和丰富的社区生活。

△ 面粉生产工业流程图  © 南沙原创NODE



项目模型  © 南沙原创NODE

场地与城市界面相接的地面层采取简单开放的棋盘式地景处理,在建筑改造方面,我们顺势而为的改造策略决定在尽可能保持原有空间特征的基础上重新组织,采用一种“轻盈”的手法加建,探索如何将旧有的封闭式厂区最大程度地开放,与城市建立一种新的关系。

△ 首层地面  © 南沙原创NODE

我觉得这是一个有趣且互动性极强的学习过程,例如我们将其中一栋不起眼建筑转化成为一个“都市厨房”,同时尝试将桑基鱼塘作为农业景观植入,实现从农业生产到厨房的完整的链条。我们也反复推敲如何通过新建筑的植入来回应南方的地域性,改增的报告厅被赋予了多重意义,它既可以是半开放的灰空间,也可以是公共活动的功能性界面。这些探索和实验非常有效地在UABB的平台得以实现。

△ “桑田浮城”农业景观设计-钟宏亮  © 南沙原创NODE



△ 报告厅改增及2015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开幕
  © 南沙原创NODE

这也是一个机遇,让我重新去思考为什么这个项目会始终是“临建状态”。乌托邦是一种自内而外的理想,尤其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更多是一种内外交织、甚至是自外而内的动力,去促使它成为“未建成”。所以我们需要在内和外两个动力间去寻找一种平衡,最终寻求创作中的一种应对方式。

我们在2011 UABB做的城市工程性基础设施设计研究“互·基础设施”,选择了罗湖鹿丹村污水处理厂作为研究案例。当时提出的问题是: 一个城市的水如何因势利导,在工程性基础设施解决水安全的前提下,给城市生活带来更加正面或积极的使用。

△ 罗湖鹿丹村污水处理厂研究案例  © 南沙原创NODE


水,以其蕴涵的机遇和脆弱性,在深港双城的连接处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媒介。城市中几乎所有的水基础设施都占据了价值最高的土地资源,但这些工程性基础设施会限制公众接触的可能性,所以在十年前我们提出打破这样的边界,在保证水安全的正常运作的同时,让人们在公共生活中能够感知和接近这些设施,并与之互动。

互·基础设施  © 南沙原创NODE


这种“实用乌托邦主义”是团队针对深港面对的真实的环境变化所迎接的挑战,同时尝试去保持该地区的视觉体验和带有想象空间的未来。污水处理厂如何和社区公共景观重叠、甚至和香港湿地公园进行捆绑,形成一个水利和基础设施共存的互融社区,这是我们当时提出的一个乌托邦。

这是一个主动思考的“未建成”项目,为南沙原创今后建成的一系列水基础设施实践埋下了一粒种子。这之后我们促成了不少水利相关基础设施的落成。例如深圳洋涌河水闸桥,我们利用泵房的工作路径,创造了一个人们可以自由进入的公共景观空间,这是一个推动了当代都市综合系统中的基础设施主义或景观都市主义的实践,也是深圳关于水利基础设施公共化实施的起点。

△ 深圳洋涌河水闸桥  摄影:  张超  © 南沙原创NODE

我们之前在罗湖区无法实现的项目在坪山区实现了,南布净水站“坪山阳台”成为我们基础设施的公共化系列实践的重要落地建筑之一,我们希望这座坪山河上的净水设施能成为良好的公共体验和教育空间,重新赋予场所地域性和公共性,创造并确立一种“仪式感的日常”——关于“人”的基础设施。



△ 坪山阳台 – 深圳坪山河南布净水厂上部建筑

摄影:  张超  © 南沙原创NODE

屋顶阶梯  摄影:  陈永裕  © 南沙原创NODE

今年完成并开放的洪湖公园水质净化厂上部的景观设计,是我们团队多年来在基础设施公共化系列里,对净水生产与景观建筑跨界设计实践的另一次重要尝试。我们在埋地式的污水净化厂之上,还原了一个符合空间美学、社区友好的城市公园。让一个日常生活中无法缺席的工程净水生产设施,成为城市中的一个良好的、带有仪式感的公共体验和教育场所。

△ 深圳荷水文化基地暨洪湖公园水质净化厂上部景观设计
摄影:  张超  © 南沙原创NODE

△ 埋地式净水设施  摄影:  张超  © 南沙原创NODE

于建筑师来说,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公共美化,还需要解决地下基础设施带来的技术难点问题。所以建筑师可以成为一座桥梁,在应对多方诉求的同时,还能最大程度地赋予基础设施的功能性、空间美学性和公共教育性。

我们一直致力于通过主动的研究来介入城市问题,希望用我们的设计去回应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怀着比较开放的心态去和政府以及相应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院一同合作,最终还原出一个更好的社区、城市和社会环境。

每一个“未建成”项目,我们都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每一个设计的背后都是我们对于项目所在的地点、所处的社区、所含的功能的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即一种因地制宜的空间回应模式。在这之中虽然看不到语言的痕迹,但这种体验感、时间性、地域性、多元性以及差异感,共同拼贴起我们对于一个城市未来的想象。虽然没能建成,但我依然乐在其中。

当然,还是有一些很可惜的项目,比如说金威啤酒厂更新改造设计。我认为这个项目的设计理念和一种所谓的“命运共同体”相关,即如何结合工业遗存的历史、啤酒生产的发酵过程、水对城市的影响和人类对水的依托,来反思人与自然之间交融的共生关系。我们觉得这种思考是非常超前的,因为水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我们通过因地制宜的理念、完整的艺术策展及建筑改造设计去呈现出“水”的不同状态。

△ 深圳金威啤酒厂更新改造设计  © 沙原创NODE

这是我在2012年参与“奥迪未来城市大奖”的城市空间研究,这是一种生活的理想,也是对“生命共同体”的讨论。目前城市某些地段的写字楼有40%的空置率,当一个城市仍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去重新利用这种空置率?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回避的问题。我在十年前就对这个现象做出了回应,希望城市的未来可以是一座植物园、一座动物园。方案一方面将城市建筑空间和信息系统整合,形成一个全新的生活界面。同时将交通和物流系统的混合界面在地下扎根,充分释放地面空间,将城市的流动性进行分离,将可见的城市生活空间还给人类、动物和植物,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动态平衡。这是一种最高的理想,是对所有物种共同生存空间的尊重。我们将这个项目命名为“深圳2030: 平衡即是多”,以当下的视角来看这幅图,我认为是未来很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 奥迪未来城市大奖方案 “深圳2030: 平衡即是多”
© 沙原创NODE


今天我讲了很多小尺度的实践,或者说很微小且具体的落成。但回归到建筑本体的层面,我们还是需要进一步去思考究竟应该如何更好地去建构社会和城市的未来。

我们有一种完美、正向积极的城市理想,但现实是来来回回的,也可能是有去无返的。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如何基于现实和理想的维度去寻找一种创作的平衡,一方面是对于我们共生地球、人类历史痕迹的尊重,另一方面是这种关注和关怀如何通过时间性、地域性、公共性三方面转化到我们的设计里,形成空间的一部分,去回应这个时代。

实际上,当下我们所做的任何建造、拼贴的所有空间都是基础设施,这种拼贴是多元的、非同质化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广义基础设施当中植入一些有效的种子来构筑未来建筑创作的一个清晰的方向。

最后,我们再次回到最初的解读:建筑师所定义的“未建成”,可以看作是一种广义的基础设施。我们从城市的尺度和具体问题出发,融入多学科的研究,最终会回归到建筑学和美学的层面,尝试从人的尺度构筑一种共同的理想。简而言之,是一种多元的“拼贴的未来”。

以上是我今天想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

(* 图文内容版权归演讲者所有,侵权必究)

· END ·

筑梦“未建成”,我们在路上

Build the unbuilt on the way

扫码立即参评

点击图片 | 查看往期报道 -


2021IAF锋建筑节年度回顾: 忆昔追今,未来可期

2022IAF锋建筑节全球启动礼回顾



#       Ideal  Architecture  Festival        #


IAF锋建筑节是一项关注“未建成”设计作品梦想实现和重生的国际赛事,面向全球建筑师、设计师征集那些处于“未建成”阶段,或还无法付诸实施的设计作品,为它们提供一个积极转化为建成的时机。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IAF锋建筑节鼓励建筑师用独特、唯一且原创的建筑语言来表达个人风格鲜明的创作和思考,用独具匠心的方法赋予建筑更多的艺术和想象力,给设计作品更多改变未来的可能性。

参评组织运营:广州设计周组委会、广州设计周全球伙伴联盟(GIA)

全球战略伙伴:希洛系统门窗

国际学术主持:美国建筑师协会(AIA)、新包豪斯设计精英大师协会(NBEV)、ACTIVE HOUSE国际联盟、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

智慧资源伙伴:青年建筑

联合支持媒体:广州设计周媒体联盟、iDeisgn绝对设计、AD建筑装饰、ARCHIWORLD世界之旅、CA当代建筑、第一美学、构筑空间、建道筑格ArchiDogs、建筑档案、建筑联盟、建筑偏移、UniDesignLab、设计纪元、ZaomeDesign、专筑

 * 排序不分先后

#       Interior Design  |  Architecture  |   Landscape      #

#       CIVRO. Windoors & Facades System        #


CIVRO. -建筑外立面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希洛建筑科技(广东)有限公司是全球高品质建筑外立面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1993年开始涉足建筑门窗行业,数十年产品经验积累与技术沉淀,为严苛的应用提供卓越的外立面系统解决方案,其产品线涵盖建筑门窗、幕墙、阳光房、遮阳等。希洛于德国·维尔茨堡设立研发采购中心,中国·上海、北京设立营销中心,中国·广东设立生产物流基地,是集建筑外立面产业链于一体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外立面系统方案提供商。




#        CIVRO.   |   CIVRO.   |    CIVRO.   |    CIVRO.       #














- END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参评通道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广州设计周”(ID:GZ_DesignWeek)。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