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F锋建筑节 | 介入城市脉络,重塑当代新型文化建筑

IAF锋建筑节 | 介入城市脉络,重塑当代新型文化建筑

IAF锋建筑节是一项关注“未建成”设计作品梦想实现和重生的国际赛事,面向全球建筑师、设计师征集那些处于“未建成”阶段、或还无法付诸实施的设计作品,为它们提供一个积极转化为“建成”的时机。

作为行业内首个聚焦于挖掘优秀“未建成”建筑设计作品的国际奖项,IAF锋建筑节在2022年征集到来自国内外共1402套优秀参评作品,其中149套作品荣获IAF锋建筑节·2022年度优胜奖,10套作品荣获IAF锋建筑节·2022年度学生佳作奖。最终,根据评审委员会的总票选,从建筑9个类别,室内4个类别评选出33套作品荣获IAF锋建筑节·2022年度最佳大奖。

组委会将会为每个类别的最佳大奖做更详细的介绍,本期是IAF锋建筑节·2022年度(建筑)最佳大奖-文化建筑。(以下无排序)

 获奖作品:  共同的洞穴:巴米扬文化中心 

 获奖者:  reMIX临界工作室 

   

reMIXstudio临界工作室,由陈忱,Ni­cola Saladino,Federico Ruberto于2012年在北京共同创立。三个合伙人分别来自不同的学术背景,在多个国际性事务所的设计实践中,积累了多尺度、多类型的丰富经验。reMIX涉足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以及城市规划设计,并尤以其中的交叉性、综合性的设计为专长。



       

将城市理解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跨领域、跨尺度、系统性的工作方式是reMIX多维度考虑城市设计问题的前提。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reMIX贯穿始终的设计理念。reMIX致力于打破专业和尺度界限,将建筑及其环境景观视作相辅相成、互为完善的总体整合设计,打造连贯、协调、可持续的现代城市建成环境。



       

近年来,reMIX的深圳市福田中学、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莲花小学等一系列校园设计,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报道。

       

“共同的洞穴”坐落于远望巴米扬大佛废墟的高地上,它将当地社区的新生活渗入到原有的地貌中,由诸多嵌入陡坡的地下和半地下的巢穴和通道共同组织。一系列新与旧、明与暗,材料的粗糙与细腻的强烈对比,充满这个新的文化中心场所。


我们强调原有地形的特质:它的浑厚、坚实,而对当地材料混凝土的使用则强化了这种特殊的纪念性。在特定的角度和位置,室内外的视线和光线被连通起来,形成了一系列步移景异的序列。自然光在一些地方渗透进来,邀请来访者沉浸在对阿富汗当地景观的历史与文化的凝视中。

一系列洞穴和隧道随自然山势而展开。建筑至此已经成为自然和人工的一种中间状态,成为从景观地貌中涌现的一种形态的、结构的有机整体。

 获奖作品:  天空城寨—坪地国际低碳城

竞赛方案 

 获奖者:  深圳市局内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Ingame Office(局内设计)于2004年由张之杨先生在美国波士顿创立, 2007年成立深圳市局内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局内”源于英文“in the game”,直译为:“在游戏之内”。“局内”强调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参与职业实践,同时保持清醒独立的立场,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狂热而盲目的市场潮流。
       

我们赞赏独立建筑师离群索居去寻求心灵高远的“出世”态度,却更热衷于投身充满不确定性的、欲望密集的、甚至混乱而疯狂的大都会里,坚信在这里会找到未来的趋势。今天,信息互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从根源上颠覆着传统的社会秩序,产业结构,生活方式乃至价值体系。建筑实践应该如何创造性地应对这一全新的“局”面是我们热衷于思考的问题。
       
       

面对当代城市所面临的危机与焦虑问题,我们开始寻求一个完美的答案,建筑学需要一个全新的视角和角色融入到这样一个全新的模型中去。未来人们不再需要永久的占有任何空间资源。空间资源将会向共享单车或者充电宝一样,只要在只有在你使用的时候才需要占有它。

我们创造出一个城市高密度基础设施与个性化定制空间的叠加而形成的“天空城寨”解来替代集中建造的现代主义模式。城市基础设施与建筑主体结构用常规的模式实现:一次性建成永久性的高密度结构骨架,配有垂直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在永久性利用上可以保证大的社会资源避免类似城市更新的巨大的颠覆性破坏和浪费。个性化空间定制是一个 12X12X12 空间模块 - 魔术盒(magic box),空间内容的决定权交给租客(用户),意旨把传统的建造模式转变为互联网模式,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定制所需的空间,这样可以承载更多物料循环,新陈代谢,可持续发展。从而营造出一个城市生态的新逻辑,同时在体系中植入更多的新产业,让新的社区和旧的城市记忆和平共处。

 获奖作品: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

国际设计竞赛获胜方案 

 获奖者:  ennead architects LLP 

 
   

自1963年成立以来,ennead始终致力于创造极具公众影响力的建筑作品,重塑公共建筑与社会以及人的关系。ennead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市,并在上海设有办公室,纽约总部现有员工220余人,上海办公室现有员工40余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ennead已经发展成为建筑设计领域公认的、领先的、国际化设计事务所。ennead的客户主要分布于教育、文化、科学研究和商业领域。从斯坦福大学到耶鲁大学、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到克林顿总统纪念图书馆、从卡内基音乐厅到纽约高线公园标准酒店,ennead与诸多国际知名学术文化机构均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ennead为来自公共机构和商业领域的众多客户创造了多个令人瞩目、富有创新性并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地标建筑作品。这些作品完美展现了ennead优秀的设计理念,并为其所在城市和社区带来了积极影响。

从形态,到采光,再到材质,ennead的建筑作品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客户的愿景,并且塑造了我们的空间和时代。

ennead的设计策略扎根于对建筑功能和周边环境的深刻理解,并由此拓展出强有力的建筑形式。独特的设计团队架构则为ennead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坚实基础——各项目均由一位设计合伙人与一位管理合伙人联席牵头,为项目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支持、强调以设计为本的工作重心。工作模式决定工作效率,这一架构确保我们能在最短时间内对各类项目设计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ennead项目团队亦通过与客户的紧密协作,于项目伊始便开展一系列有关历史文脉、周边环境与建筑功能的精密分析,反复斟酌项目的可行建筑细节及公共空间状态。这一设计策略在优化现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出创新的设计方案。我们秉承这一精益求精的工作方式,坚持挖掘建筑设计的创造性和艺术潜能,鼓励创新并不断致力于提升周边环境和公共空间的品质。

ennead在中国的建筑实践将延续事务所五十余年的设计传统,以创新的、令人难忘的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传达客户的形象、回应当代文化并深化构筑环境。ennead将自身多元化的实践经验和领先的专业知识与中国的城市和人文发展目标结合,并将在公共领域的见解应用到各类型建筑设计中。自2014年设立上海办公室以来,ennead已在中国完成了诸多重大项目,其中包括上海天文馆、国际演艺中心(深圳)、上海临港创晶科技中心、上海临港新片区滴水湖金融湾首发项目、哔哩哔哩新世代产业园、字节跳动后海中心、小米国际总部、华为武汉研发园区等,总建筑面积超过545万平方米。

         

该项目坐落于长江口的上海市崇明岛上,建筑面积达39,670平方米,位于占地17.5公顷的风景保护区内。作为现有中华鲟保护基地的延伸,项目设计最大程度上还原中了中华鲟和江豚等珍惜保护动物的原生环境,塑造了一个集生态展示与研究功能于一体的自然保护设施,为濒临灭绝的长江珍稀鱼类创造有利的繁衍条件,减少物种数量递减。ennead的设计有力响应了长江经济带发展及生态保护议题,从公民教育角度出发创造出富有互动性的展示空间,将有力提升来访者对长江生态环境的了解与保护意识,进一步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中华鲟等珍稀鱼类的保护事业中。

戏剧性的建筑形态是自然与结构对话的产物。建筑外观绵延起伏的流线设计颇具视觉美感,其灵感源自河流的涟漪和长江上游的标志性景观。略呈弯曲的木质结构支撑了建筑肋骨,中央脊柱则将建筑的三大空间完美衔接。整体建筑合而不分,分而不离。而轻质外表皮系统则采用了半透明PTFE材料,轻柔地包裹着一系列内部养殖和展示池,最大限度地控制日照光线,营造了亮度适宜的室内空间环境。

获奖设计采用了高度整合的可持续发展方案,结合了夹层胶合木结构、地热供暖和冷却循环回路,并运用由土生和水生植物共同构成的湿地达到快速碳固存和场馆用水净化的作用,呈现了新时代生态平衡的重要典范。此外,景观设计方案重新构建了长江流域的海岸线系统和各种生态区域,在土地和水生栖息地之间建立了关键的平衡。

 EN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广州设计周”(ID:GZ_DesignWeek)。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