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F锋建筑节 | 对话郑东贤: 探索东方建筑的自然之美

IAF锋建筑节 | 对话郑东贤: 探索东方建筑的自然之美


IAF锋建筑节是一项关注“未建成”设计作品梦想实现和重生的国际赛事,面向全球建筑师、设计师征集那些处于“未建成”阶段、或还无法付诸实施的设计作品,为它们提供一个积极转化为“建成”的时机。

我们有幸邀请到建筑师、PLAT ASIA联合创始人&总裁郑东贤博士莅临IAF锋建筑节2021年度盛典的现场,并作为“主旨嘉宾”为线上线下观众带来了精彩的主题演讲,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郑东贤老师对于东方文化、自然建筑的思考,我们对其进行了专访。

郑东贤,一位出身于韩国、求学于日本、在中国展开设计之路的杰出建筑师,曾受教于三位日本建筑大师——铃木博之、矶崎新和安藤忠雄。他致力于当代东方建筑的实践与研究,深入剖析东方与当代,追求东方美学与自然环境的深度融合,坚持“自然融于建筑”的设计理念,探寻那份未经雕琢的纯粹之美,如同描摹一幅浓淡有致的水墨画。就如他所说: “建筑是属于自然的,让建筑变成自然,让建筑分解成不像建筑的建筑,进入到自然里面。建筑只是个背景,人如何接触自然,这是最重要的。


东方建筑与自然

——郑东贤专访

郑东贤

DH JUNG

建筑师、东京大学博士

PLAT ASIA联合创始人&总裁

 您出生于韩国,求学于日本,目前在中国工作,请问您觉得三国建筑文化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是什么?

郑东贤:  从历史角度上看,三个国家都是以汉字文化为基础,相互的文化和教育都是紧密联系的,所以三者是一个文化圈区域。我的出生、成长、学习和工作都与这三个国家密切相关,所以我对于文化圈这个概念是比较感同身受的;而从建筑设计角度上看,这三个国家最大的差异是地理环境: 一个是大陆(中国),一个是半岛(韩国),一个是岛屿(日本),其次是社会背景,由此三者就产生了差异,这种差异会与建筑师的状态有关联。所以我认为在设计方面,地区的地理环境会导致一定的差异性。

△ 郑东贤与铃木老师及研究室博士生聚会

 多元的亚洲文化对您挖掘自己的“东方属性”有哪些帮助?

郑东贤:  我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帮助,我认为这是这个时代的我们应尽的责任。因为我们经历了百余年的西方化历史,期间遗失了许多东方“灵魂”,而西方的思维和语境难以准确表达东方属性。所以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应该要努力挖掘和发现自我,面对西方模仿化的生活状态,我们应该要问清楚自己的根是什么?应该如何去探索和实践?然后才能造出一个属于当代的东方建筑

 在当代东方建筑的实践中,您觉得东方建筑最大的特征是什么?

郑东贤:  我认为东方建筑最大的特征是“自然”我们通常说的“自然”,实际上是nature的翻译词。东方人对于“自然”一直都有自己的观点,老子说“自然”是一个形容词,它说明一种状态;而我们通常说的“自然”是名词,是一个对象化的事物,譬如山、海、树等。实际上东方人所认为的“自然”是偏向老子的观点: “自然”是自然的状态,即最贴近本质的存在状态。所以我认为建筑最核心的特征是它的“状态”,一个自然且不刻意的状态,这也是我们常常遗忘但却是东方空间与建筑最值得挖掘的一个元素。

△ 中西方关于自然的理解差   © 郑东贤 

 与自然的融合、共生这个理念对您的吸引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郑东贤:  这个过程比较漫长且曲折。我在建筑学本科毕业后的工作中,逐渐发现我的设计好像只是为了“美”,而我意识到这种状态是不对的,然后就选择攻读研究生,主修的是西方建筑史理论,当时感觉自己掌握了些许建筑设计的逻辑、理论,因此也较满意自己的作品。
而后的两年建筑实践中,我发现我一直都是沿用西方的建筑体系做设计,但它并不属于我,所以决定进行博士的阶段性深造,于是来到东京大学进修东亚建筑历史,从中认识到东方人对于“自然”是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即建筑与自然本是一体的。因此,现代的建筑师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对待自然,又该如何创造自然的建筑,这是作为东亚建筑师的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命题。至今,我做出了许多自然实践的尝试,也一直在思考东方建筑与自然融合且共生的方式,从而尝试探索一条当代的东方建筑创作之路。

△ 庐山西海艺术中心   © 在建筑-建筑摄影 

△ 海边木屋改造   ©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 都江堰自然体验中心   © PLAT ASIA

 作为一名从事建筑行业多年的建筑师,您如何理解建筑的“先锋性”?它的意义是什么?

郑东贤:  我认为“先锋性”概念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直存在的,因为每个时代都会有社会、技术等各种变化,它们都有相对应的传承者。这个传承并不是照搬陈旧的东西,真正的传承是伴随着创造的。每一个时代的设计师或者工艺者通过当下的社会、技术变化创造出新的传统,我认为这是符合“先锋性”概念的。所以现在我们可以强调设计的先锋性,它是时代的必然产物,更是时代在发展的标志。

 在设计实践过程中,您是如何坚持创新思考、保持自身先锋性的?

郑东贤:  我认为设计实践中“颠覆自我”是很重要的。我们在做方案时都会进行多次内部推翻,以重新思考是否有更好的可能性,很可能推翻了数次最终发现新的可能性,也有可能会回到原点。这种多次自己否定自己的行为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从中可以找到“先锋性”的某种状态,所以我认为这是建筑设计师需要具备的特质。

 您来中国近20年,见证了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时代,请问未来中国的建筑整体会呈现哪些趋势性的变化?虚拟空间这类数字革命对物理空间有直接的冲击吗

郑东贤:  首先,中国的城市化是某段时间内迅速发展的,当时的大城市都有一个可复制性的新区,这也是一种全球化的状态。但随着时间发展,我们可能要面临一个较成熟的局面,即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会减缓并趋向稳定。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东方的文化脉络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深入地了解亚洲的精神体系和文化圈层,从而赋予建筑新的生命力并给予城市新的构想
其次,虚拟空间对物理空间的影响是较大的,因为城市的物理空间本身是一个较稳定状态,所以产生更多变化的是室内领域,它会出现不同的需求,或许会有虚拟因素需求(Metaverse)。到了那个人们的生活状态不再高密度的时代,我们相当于就在现实和虚拟的混合场景中,那么,设计师会面临一个新的命题——虚拟空间设计
目前,国外已经开始初步研究“Meta/元宇宙”这个新兴产物了,如扎克伯格宣布Facebook正式更名为Meta,未来虚拟宇宙自幻想向现实的交接正式开启,他们已经看到未来是要Metaverse另外一个多元化、多变性的虚拟世界,这个世界同样也需要设计。我相信在未来,建筑设计师将会同在现实世界一样,践行社会责任与使命,在虚拟世界中创造出既远离现实又映射着现实的新世界

△ 虚拟空间设计   © Derek Weselake

 您认为建筑师群体的社会责任是什么?自己是如何履行这种责任的?

郑东贤:  我认为建筑师是空间和体验的创造者(Creator),但同时为了保持人类生活的状态,建筑是一个必然产物,而做建筑的行为是必须要破坏自然的,所以建筑师实际上又是自然界的破坏者(Destroyer)。因此,建筑师最核心的社会责任是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减轻留给后代的负担。譬如把阳光、风等自然物引入建筑空间中,努力建造出与自然同呼吸的、与自然融合且共生的、展现出自然之美的建筑,向人们提供重新认识自然之珍贵的体验,这就是我们这些“破坏者”(Destroyer)应该要做的创造性行为。

△ 阿那亚槐树林餐饮会所   ©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 庐山西海艺术中心   ©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图文内容版权归受访者所有,侵权必究)

END.


扫描下方二维码

查看 IAF锋建筑节 专题介绍

了解更多内容和资讯

筑梦“未建成”,我们在路上

Build the unbuilt on the way

IAF锋建筑节


IAF锋建筑节是一项关注“未建成”设计作品梦想实现和重生的国际赛事,面向全球建筑师、设计师征集那些处于“未建成”阶段,或还无法付诸实施的设计作品,为它们提供一个积极转化为建成的时机。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IAF锋建筑节鼓励建筑师用独特、唯一且原创的建筑语言来表达个人风格鲜明的创作和思考,用独具匠心的方法赋予建筑更多的艺术和想象力,给设计作品更多改变未来的可能性。

世界的中国品牌

CIVRO.


CIVRO. -建筑外立面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希洛建筑科技(广东)有限公司是全球高品质建筑外立面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1993年开始涉足建筑门窗行业,数十年产品经验积累与技术沉淀,为严苛的应用提供卓越的外立面系统解决方案,其产品线涵盖建筑门窗、幕墙、阳光房、遮阳等。希洛于德国·维尔茨堡设立研发采购中心,中国·上海、北京设立营销中心,中国·广东设立生产物流基地,是集建筑外立面产业链于一体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外立面系统方案提供商。


R  E  V  推·荐·阅 ·读  I  E  W

IAF锋建筑节2021特别策划·师出名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先锋人物

IAF锋建筑节2021特别策划·走进先锋建筑师事务所





左右滑动走进更多先锋建筑师事务所

IAF锋建筑节思想论坛·演讲实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先锋思想


M  O  期·待·互·动  R  E

2021广州设计周已圆满结束

想回顾更多精彩现场?

请点击以下照片,带你穿越青春!

☟☟☟

青春×大咖 | 群星闪耀,直击2021广州设计周超强干货!

青春×有品 | 有颜有料,广州设计周大型好物真香现场!

青春X破圈|2021广州设计周40+主题策展,怎么这么好看

青春×开幕 | 谁是2021广州设计周最美展位?

- END -
2021广州设计周|在线直播

点进去瞧瞧吧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IAF锋建筑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广州设计周”(ID:GZ_DesignWeek)。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