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色生香的艺术殿堂——墨尔本亚拉河南岸艺术区(上)

活色生香的艺术殿堂——墨尔本亚拉河南岸艺术区(上)


文丨杜玮

图丨1/6图片工作室、全景网


墨尔本是全球知名的澳大利亚文化之都,其潮流文化享誉世界。


墨尔本是最年轻的全球都会之一,一个半世纪以前它几乎还是文明的荒漠。


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悖论。在前几个篇章中,城市皆因“有所传承”而筑起文化的殿堂,因“殿堂”的开放让文化艺术深入潮流大众之中。即使是纽约这样的新贵城市,也是先凭借巨额的财富收集起全球文化的瑰宝、筑起代表世界文明的第五大道,后成为吸引市民和游客的文化圣地。


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文化的传承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高雅的艺术、橱窗中的展览可能只是酒足饭饱后游离于生活边缘的阳春白雪。这也就不难理解,当城市作为文化传承的最直接载体,通常也是先有“对文化的供奉”,后有“对民众的熏陶”——重量级的文化区往往是先完成文化积淀与博物馆群建设的珠联璧合,再慢慢渗透其对城市和民众的影响力。纵然艺术源于生活,但城市需要先塑起高高的“文化殿堂”,再反向吸引、影响生活于其中的芸芸众生。


墨尔本亚拉河南岸艺术区俯瞰(左下角)


然而,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足够的资本和底蕴完成文化殿堂的自我塑造。如墨尔本——一个在1835年以前几乎没有人居住,19世纪中叶才随着金矿的发现而吸引世界各地淘金人的“新金山”。


没有传说古迹、少有名人轶事、外来的移民、舶来的文化及从建市初始便带着的江湖气……对于墨尔本而言,实现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承需要漫长的积淀。但百余年之后,墨尔本不仅成为 “艺术之都”,甚至文化艺术于它的意义早已超越文化传承和教化民众本身:在墨尔本亚拉河南岸,有一片占地64公顷,与城市CBD隔河相望,集聚着众多博物院、展馆、文化机构,吸引全球艺术家和游客的“艺术区(Art Precinct)”。据2014年发布的《墨尔本艺术区蓝图》统计,艺术与文化对亚拉河南岸的经济贡献高达114亿澳元,如今,文化艺术早已融入城市发展,成为城市区域振兴、经济发展的引擎。[1]


墨尔本文化与艺术的发展,走的是一条自下而上、从“江湖”到“殿堂”的自我救赎之路。墨尔本亚拉河南岸艺术区是一个从城市中来,与整个墨尔本甚至与整个世界互动的结果。


一、曲高和寡,吾自入江湖——南岸三里撰繁华


20世纪中叶后,如今“艺术区”所在的亚拉河南岸(Southbank Yarra)仍是城市工业区,区域内已经出现了艺术的萌芽。1956 年,墨尔本依托奥运盛事举办了“奥林匹克艺术节”,南岸的皇家植物园举办了盛大的音乐会演出;1964 年,州政府在该片区内规划了“公共艺术走廊”;四年后,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以下称NGV)建成;1984 年,墨尔本艺术中心(原名Victorian Arts Centre,后扩建为Arts Centre Melbourne,以下称ACM)历经十余年的建设竣工。


尽管NGV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博物馆,建筑本身也足够华丽宏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悬挂彩色玻璃天花板之一;而ACM 同样是维多利亚州最大的市政工程之一——包含大型的音乐厅和剧院,其大型钢铁尖顶亦是亚拉河南岸的重要地标;但这两座“艺术殿堂”的出现除为未来南岸的城市更新和“艺术区”的聚集划定了“锚点”外,对亚拉河南岸的影响几乎微乎其微。[2]没有足够的人气,美术馆和艺术中心在南岸门庭冷落、曲高和寡。


转机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墨尔本去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工业厂房的迁出,亚拉河南岸制订了雄心勃勃的振兴计划;1992年,政府撤销了对滨水区规划的管制,南岸吸引了众多以商业驱动的公共及私人投资。[3]虽然在振兴计划最初,“文化中心、卓越的艺术氛围”便是该区域发展的关键目标之一,但细数20世纪90 年代南岸的工程,最大手笔的是1990 年建设的滨水商业、办公走廊“南岸长廊(Southbank Promenade)”,以及在滨水走廊东西两侧分别建立的“南门商业综合体(South Gate)”“墨尔本会议展览中心(Melbourne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re)”和“皇冠娱乐城(Crown Melbourne)”——它们不仅不是博物馆、剧院、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甚至连墨尔本会议展览中心,都是将建设中的“墨尔本博物馆”叫停并在其基础上改建而来的。[4]



这些大手笔工程共同构成了一条包括会展、餐饮、休闲、住宿、办公的滨水娱乐轴,把亚拉河南岸变为人来人往的繁华娱乐中心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它们看似与无关艺术,实则桩桩件件都与艺术相关:毕竟,人是艺术的起点和终点,也是传播艺术最好的媒介;有了来自全球的流量,也就让曲高和寡的艺术有了源泉、土壤和听众。



繁华的亚拉河南岸长廊
但这绝不仅仅是艺术绑定娱乐中心,借他人人气的简单故事。在娱乐中心兴起的同时,艺术也主动走入“江湖繁华”之中,用自身的影响力定义了娱乐中心的美学氛围和艺术格调。


首先,用空间表达艺术之美。


亚拉河南岸通过“空间营造”进行“场所营销”。从墨尔本CBD 远观亚拉河南岸,是由楼宇和滨水空间构成的充满后现代美学特色的城市界面与天际线;穿过被誉为“基础设施艺术”的半弧形“埃文沃克步行桥(Evan Walker Bridge)”,便可以从最宜人的角度,感受经过精心规划设计,将建筑、水岸、广场、小径联系在一起的现代滨水公共空间。


如果说桥梁的设计和南岸整体的现代之美,是在“绝对距离”足够近的前提下,用空间设计隔离出了充满艺术氛围的“相对距离”,营造出城市空间连绵的“艺术乐章”;那么在南岸设置的一系列艺术节点,就是让艺术乐章起承转合的“重音”——“奔跑的女孩(Running Girl)”“守护者(The Guardians)”等一系列的公共艺术不断地植入、更新,将娱乐轴线也串联为引人眼球的艺术走廊。


其次,用活动传达艺术之韵。


文化艺术的渗透并未止步于让“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披上艺术的外壳,艺术活动从最初也植入进南岸的娱乐功能之中。在南门商业综合体旁边的圣约翰教堂(St.John’s Lutheran)在1991 年建成之后便有定期的音乐会演出;皇冠娱乐城内也设有剧院,丰富多彩的艺术表演在这里上演;在墨尔本会议展览中心,来自世界的美学、音乐等多种文化艺术主题的展出和活动在这里举行;甚至南岸的滨水走廊本身也成为表演艺术节等天然的户外活动空间……艺术活动几乎介入“娱乐轴”每一个重点项目和人气空间之中,真正成为娱乐中心功能的一部分。




埃文沃克步行桥






本文节选自华高莱斯“技术要点”系列丛书《都市文博区》。
《都市文博区》是一本从多个维度介绍不同类型文化场馆聚集区的城市研究书籍。本书力图通过对全球城市及重要城市中都市文博区的特色分析,为国内大城市及文化富集地区的文博区建设拓展观察视野,提供发展思路;同时,本书也针对中小城市如何打造特色化的文博区,给予了路径指导。
本书已正式出版,限时免费赠书,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领取!

按扫码 免费领取‍


1.长按扫描上方【二维码】;
2.根据提示填写完整信息,为避免信息错误造成的寄送失败,请认真按照提示完成信息填写。
3.我们会根据您填写的信息为您免费寄送。

[1]Future Melbourne Committee:MELBOURNE ARTS PRECINTC BLUEPRINT

https://www.melbourne.vic.gov.au/about-council/committees-meetings/meetingarchive/MeetingAgendaItemAttachments/639/11308/Agenda%20Item%206.2%20Melbourne%20Arts%20Precinct%20Blueprint.pdf.

[2]Department of Sustainability and Environment:Southbank Plan,

https://www.melbourne.vic.gov.au/SiteCollectionDocuments/southbank-plan-2007.pdf.

[3]昆廷•史蒂文斯,郝赤彪,张淑尚,等.城市滨水区设计——澳大利亚两城市“南岸区”的评介[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8,29(2).

[4]Southbank https://shawfactor.com/gazetteer/victoria/southbank/.

版权声明:本平台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华高莱斯”(ID:RL-CONSUL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