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色生香的艺术殿堂——墨尔本亚拉河南岸艺术区(下)

活色生香的艺术殿堂——墨尔本亚拉河南岸艺术区(下)

  
文丨杜玮
 
图丨1/6图片工作室、全景网  

 
《活色生香的艺术殿堂——墨尔本亚拉河南岸艺术区(上)》中说过,墨尔本文化与艺术的发展,走的是一条自下而上、从“江湖”到“殿堂”的自我救赎之路。墨尔本亚拉河南岸艺术区是一个从城市中来,与整个墨尔本甚至与整个世界互动的结果。    


二、吾既入江湖,世人亦向我——步步楼阁开阊阖


随着南岸滨水娱乐轴的兴起,艺术在深入“江湖”的同时,也在垂直于亚拉河的斯特尔特街(Sturt Street)加速构筑属于自己的“殿堂”。20世纪90 年代后期,墨尔本艺术中心进行了扩建,莫尔特豪斯剧院(Malthouse Theatre)、磐城礼堂(Iwaki Auditorium)等系列艺术场所建成;进入21世纪,维多利亚国家博物馆进行了新的开发建设,澳大利亚当代艺术中心(Australian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rt)正式开放,澳大利亚享誉盛名的艺术机构维多利亚艺术学院(Victorian College of Arts)与墨尔本大学合并,墨尔本演奏中心(Melbourne Retical Center)建成开放……


一条真正的艺术“脊柱”在集聚形成。由线及面,以斯特尔特街(Sturt Street)为轴的艺术区(Art Precinct)在2014年完成了最新的蓝图规划之时,这个面积相当于4个天安门广场大小的区域已成为聚集了9家公共艺术中心和11家文化艺术相关的教育管理机构的艺术集群。


艺术区通过集群的力量弥补了墨尔本世界级文化遗产缺失的弱势,虽没有艺术皇冠上最为耀眼的明珠,但“艺术场所、组织以及教育机构的聚集,让艺术区碰撞出巨大的灵感和创意的能量”。[5]在其内生的创造性之余,“艺术集群”的魔力也在于它依托南岸娱乐中心的吸引力,与人流对话互动、产生化学反应,在“看到他们的人”的同时成功“留住他们的心”,成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艺术群落。




南岸艺术区墨尔本艺术中心

这样的艺术群落,远不止于艺术场所的简单堆砌,它的能量和魔力是通过把“多样性”和“互动性”最大化而实现的。


首先,艺术形式足够多元。


从展示来自全球上下千年展品的国家级展馆,到多种特定主题、间歇性更新的小型陈展;从室内室外的音乐会、歌剧、交响乐、芭蕾演出,再到走上街头的艺术表演;从针对中学生的艺术教育机构,再到涵盖影视、音乐、动画、舞蹈等的高等艺术学府……艺术区把触角细分到了每一个门类领域之中,通过多元的艺术群落,让想看艺术的游客和民众、想表达艺术的艺术家、想学习艺术的专业人士和年轻人,都可以找到最理想的去处。


其次,最大化艺术与人的互动。


在找到所有人“与艺术建立关系的可能方式”之后,“江湖之中”的艺术群落进一步打开大门,成为人流与艺术充分的交流互动的平台。


与全球艺术家互动:墨尔本当代艺术博物馆展示着来自世界各地在世艺术家最新和最重要的艺术作品,并委托本土及全球艺术家进行新的艺术创作,是澳大利亚唯一聚焦于“委托”而非“收集”的大型公共展馆;墨尔本艺术中心和演奏中心等机构,也在持续邀请本地和国际艺术家举办不同主题的沙龙、论坛。


与全球游客互动:艺术区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不止于多样的展馆和演出,多个艺术及机构都会设立“艺术导览”项目,让游客真正了解艺术的“幕后故事”——墨尔本演奏中心通过一小时的导览活动,向游客讲述其音乐大厅内设计的奥妙;墨尔本艺术中心则通过“后台导览”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后台隐藏的通道和技术装置、围观后台著名的导演和演员、聆听幕后的故事。


与居民和孩子互动:艺术区多个机构通过设置“社区计划”或“儿童计划”,让艺术走进当地居民和儿童的生活之中。如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设置了多个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周末工作坊”,为孩子们提供了解、学习艺术的课外小课堂;与之类似,墨尔本艺术中心开设了针对全家庭的喜剧课堂、魔术工作室、摇滚歌星、海报制作等活动,用艺术丰富着当地居民的生活。


与艺术学子互动:艺术区不仅拥有艺术教育的学府,其中的博物馆、剧院更是为学子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舞台。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制定了面向所有学校开放的“教育计划”,结合展览、观众的新需求,通过讲座、研习会、讨论会等形式,加深学生的思考维度和交流技巧;当代艺术博物馆,为学生和年轻艺术家开设了“预演工作室”,供他们学习和表演;墨尔本演奏中心则开设了“大师课堂”,邀请世界级音乐大师举行付费沙龙,为年轻艺术家提供了对话、探索艺术之美的平台。



与艺术企业互动:艺术机构与企业的广泛合作,成为多项艺术演出、活动顺利推进的保障。如墨尔本艺术中心与大大小小的艺术公司和演出伙伴达成合作,以确保诸如教育类、社区类及面向大众的各项艺术活动和项目得以顺利举办。这样艺术机构通过为艺术家、企业、大众搭建窗口和平台,一举多得地加速了艺术的传播和艺术产业的兴起。


人与人的跨界互动:在艺术区,不只有针对特定人群的交流项目,艺术与人的互动也是跨界、跨圈层的。墨尔本艺术中心草坪上的“周末集市”,也是当地艺术家、手工艺者会展示他们独具创意的工艺、绘画、摄影等作品的展台,游客和居民聚集在这里,与创作者们面对面交流;维多利亚艺术学院每个学年结束时,有成千上万的人进入校园,围观这些未来艺术之星的音乐、舞蹈、电影、话剧……通过跨圈层的交流,艺术区拥有了创造和传播艺术的“源头”与“活水”,新鲜的艺术灵感在这里持续地碰撞发酵。


三、世人已向我,以艺泽众生——参差十万筑人家


至此,就艺术区本身而言,亚拉河南岸艺术区已足够成功——艺术需要与人联系,南岸艺术区恰恰借势商业娱乐的崛起,成功吸引游客、市民、艺术家、学子们,并与他们广泛互动、彼此影响、彼此塑造,成为极具生命力的艺术集群。


艺术对于南岸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如前文所言,艺术已经成为亚拉河南岸的经济引擎。各类文化机构的聚集吸引着澳大利亚顶级表演艺术公司、创意工作室、3D制作等企业的聚集;2019年,南岸区约有5%的雇员从事艺术与娱乐服务业。[6]


诚然,艺术集群无疑是集聚艺术企业的源头牵引力,但南岸艺术产业的持续发展,更需要把艺术的“人流”真正留下来,为他们提供宜居宜业的城市生活环境。从“独立的艺术片区”到“联通的艺术城市”,亚拉河南岸成功吸引了众多的年轻人群和城市新贵在这里生活、工作。


一方面,建设高端综合公寓,雕琢城市生活空间。


随着艺术区的建设,南岸住宅项目的打造也如火如荼。2006年,墨尔本最高端的“摩天公寓”优卡利大厦(Eureka Tower)建成。除共建化的公寓立面和艺术装饰外,优卡利大厦也塑造了墨尔本最高端的生活方式——这里有多样的户型,每间公寓拥有独享的阳台和洗衣房;大楼内部有健身房、小剧场、桑拿室;在公寓最高的九层,是包括餐厅、观景台、天文台在内的综合性休闲场所。



优卡利大厦


城市建设尤其增强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2016年,亚拉河南岸居民年龄中位数仅30岁;在2009-2019年十年间,亚拉河南岸住宅建筑面积增长了110.4%、餐馆及咖啡厅数量提升了97.98%,商务办公总面积增加了15.2%,相应地,南岸全职雇员总人数上升了27%。[7]在亚拉河南岸片区,约有48%的居民通过步行上班,而整个墨尔本都会区,步行及骑行工作的人口比例仅为5%;公寓和办公设施的建设,让南岸成为“在本地生活,在本地工作”的艺术之城。[8]


另一方面,规划墨尔本式的城市艺术生活。


在建设生活、工作的“标配”设施之余,亚拉河南岸一直在致力于加强整个城市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在空间上,艺术区与城市空间在进一步连接、开放。在南岸新规划蓝图中,以“艺术轴线”为脊,南岸重新规划设计了与其垂直的“南岸漫步大道”等街道,形成鱼骨状结构,沟通艺术区内部;在艺术区的边缘,也将建立新的人行横道,以加强艺术区与周边的连接性;此外,皇家植物馆、艺术区、南岸商业区设置与北岸CBD 间的游览路线将被进一步串联,形成真正联通的艺术之城。


在功能上,艺术区与城市空间在进一步融合。在艺术区的各大机构均设有咖啡馆、酒吧等休闲交流空间;未来,包括街道在内的潜在城市公共空间将更为开放,鼓励更多诸如露天表演和艺术集市等的街头文化植入,将城市生活的公共空间也打造为艺术展示的户外橱窗。艺术的生命力正一步步从艺术集群走向城市生活之中,亚拉河南岸的每一天,有1.8万居民、4.5万名雇员和8万名游客在这个没有边界的艺术之城中工作、生活、游览,共同定义和塑造着这座“墨尔本式”的文化艺术之都。[9]


亚拉河南岸艺术区,从满是人间烟火的“江湖”中而来,它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阶乘的结果,也为别出心裁的城市规划师和管理者提供了思考艺术区新的角度与可能——


它让那些没有重量级艺术瑰宝的城市片区看到了打造艺术之都的新路径:娱乐中心吸引人、艺术机构抓住人、高雅生活留下人,或许在成为“娱乐中心”的路上,“艺术中心”就会不知不觉跟上你。


它让那些处于都市核心区周边“灯下黑”的区域看到了希望:城市片区的发展不需要硬碰硬的拼建设,互补与协同才是兴城之道,而“艺术”恰恰是城市错位发展可实践,也可实现的方向。


它让那些急于以“艺术”完成城市转型的区域坚定了信心:在普遍认为科技创造物质财富,而文化创造精神财富的时代,其实只要放开规划、海纳百川、引人互动,艺术区照样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和城市文化提升的双赢,成为区域发展的“双引擎”。






[5]Future Melbourne Committee:MELBOURNE ARTS PRECINTC BLUEPRINT,

https://www.melbourne.vic.gov.au/about-council/committees-meetings/meetingarchive/MeetingAgendaItemAttachments/639/11308/Agenda%20Item%206.2%20Melbourne%20Arts%20Precinct%20Blueprint.pdf.

[6]数据来源:澳大利亚数据统计局-2016 年人口数据统计.

[7]CITY OF MELBOURNE:CLUE interactive visualisation

https://www.melbourne.vic.gov.au/about-melbourne/research-and-statistics/city-economy/census-land-useemployment/pages/clueinteractive-visualisation.aspx;AustralianBureau of Statistics:2016 Census All persons QuickStats

https://quickstats.censusdata.abs.gov.au/census_services/getproduct/census/2016/quickstat/SSC22304.

[8]Future Melbourne Committee:Melbourne Arts Precinct Blueprint,

https://www.melbourne.vic.gov.au/about-council/committees-meetings/meeting-archive/MeetingAgendaItemAttachments/639/11308/Agenda%20Item%206.2%20Melbourne%20Arts%20Precinct%20Blueprint.pdf.

[9]CITY OF MELBOURNE:Southbank projects

https://www.melbourne.vic.gov.au/building-anddevelopment/shaping-the-city/cityprojects/Pages/southbank-projects.aspx.


版权声明:本平台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华高莱斯”(ID:RL-CONSULT)。大作社经授权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