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响圆桌 | 我们邀请了几位知名设计师,与他们聊聊时代新私宅

回响圆桌 | 我们邀请了几位知名设计师,与他们聊聊时代新私宅



从1920年起柯布西耶提倡建筑的革新,走平民化、工业化、功能化的道路,因此诞生了他的《走向新建筑》,他以宣言高呼住宅是用来居住的机器,浴盆、阳光、热水、冷水,随意调节的温度,保存菜肴、卫生、比例良好的美。扶手椅是坐人的机器,等等……100年之后,生活方式的变迁,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世界无限广大,但是我们只能在自宅中追求诗意栖居。


以“居住新乐趣”作为年度主题,我们邀请了几位行业资深设计师讲述他们眼中的时代新私宅具有的特殊属性,展开对居住空间从实用、美学到精神层面的探讨,启迪与激发人们重新审视当下生活。



 ©





   陈 暄



一个人的身上究竟能充满多少可能性?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服装设计师/艺术家/女博士/乐队主唱/策展人/超人妈妈……陈暄的人生大概没有什么限定,不同的身份只是本能的选择,从而获得真实而鲜活的生活体验,继而反哺到创作之中。




唐 忠 汉    



台湾中生代设计领军人物,被称为台式风格代表。屡屡斩获国际以及亚太设计大奖,强调空间的机能与美感的他,坚信“生活即是风格,各有不同精彩。”






   孙 建 亚



从事室内设计20余年,获得过多项国内外设计奖项与殊荣,2017年“老宅废墟中的重建改造”,见证其在空间、建筑与自然的互动上的游刃有余。




李 益 中    



空间设计策略专家。善于对场所及空间进行综合研判,制定恰当的设计策略,将平凡的空间化腐朽为神奇,并以简炼、艺术的手法创造空间的极致美感。






   青 山 周 平



从由原隆福寺职工食堂改造而成的木木美术馆,失物招领杭州天目里生活提案店,到%Arabica coffee 上海建国西路店,位于深圳的“窄”酒店……青山周平从未停止过对未来空间的探索。近几年,他和B.L.U.E.建筑事务所并不局限于承接私人项目,也参与了更多与城市更新相关的改造和设计项目。从大型开发,到乡村建设、城市改造、老城区改造、度假文旅项目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张 海 华    



一位通过设计,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空间里的诗意转化和表达的探索者。他主张人与自然最大限度的结合,摒弃过度装饰和人工修饰,为居住者提供一个还原人性本质的“心的居所”。











张海华:我的个人理解是简空间、大世界,需要非常简单的空间,需要非常单纯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需要有非常丰富的世界,需要有文化的融合,有高科技带来的迅猛的资讯的收集。所以说我们可以用一个非常简单的一部手机就可以游遍天下,或者掌握你所想掌握的一切。



陈暄:可以把时间再放长点,比如20年、10年和5年。20年前可能对私宅的概念是吃饭睡觉看电视,停留在风格名词的叠加。10年前开始调性发生了一些转变,比如混搭、艺术,把风格进行排列组合,从5年前开始进行减法,把这些语汇进行抽离,更精准,更具有设计感和个人的属性。现代我给它定义为任性的阶段。



孙建亚:现在的居住者越来越趋向年轻化,或者是在国外游历的经验越来越多,国内的一些别墅可能是在一二十年前设计出来的,建筑的外立面、景观的设计都是在当时流行的,可能是欧式或者比较复杂或者都长得一样。现在的私宅业主希望的是更个性化的定制,更简洁、现代,因此我们会更关注景观、建筑与室内三方面联合的整体设计,包括软装、屋主个性化的收藏品,这些可以体现出豪宅的完整性和个性化。






孙建亚 和光馆项目








唐忠汉:“新私宅”的定义是有一种趋势性在其中的,可能是对于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反应。这样的“新”必须能够去充分融合,譬如对科技、智能、新材料、新设备的运用等等。住宅的“新”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够贴近时代的脉动去进行设计。



孙建亚:“新私宅”更注重心理层面的需求、变化。比如后疫情时代,我们会花更多时间在家里,会把外界的需求融入到家中。如何让更丰富多样的生活都能够在家中解决、处理,回到家是否能够如同度假休闲般放松下来,这些都是我们要去思考的问题。



陈暄:更体现的是个性、需求,个人属性非常的强。“新私宅”强调的是一种互动跟使用属性。是人对于空间的使用,是人与人、人与空间之间的互动。





陈暄为“反裤衩阵地”王欣打造的温馨、智能又充满国际化视野和品味的家。© 摄影:Philippe Le Berre



青山周平:现在越来越多的私宅设计开始关注看不见的部分,所以“新私宅”应该是要体现在打造这些“看不见的部分”的生活体验。十年前更关注视觉层面,电视背景墙、材料的效果,这种看得见的部分。现在的私宅设计更多关注看不见的部分,比如整体的体验感,人和人的互动交流,材料触摸的质感,健康、空气、光线、温度、声音,这些不是通过眼睛,而是身体综合感知的体验。


李益中:在满足安全与功能的情况之下,空间更加的自由与开放,能够促进家人之间更多的互动与交流,同时可以体现时代气息,引领全新的生活方式。


张海华:新的生活方式或者新的状态,包括新生代的一群人确实需要设计师去创造一些新的空间或者新的居住环境。传统的生活模式或者生活方式包括家庭人员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觉得新的生活空间或者新的生活方式的表达需要一个设计师去精准的把握。或者从他内心深处敏感的去把控。





张海华 广东中信御园








张海华:年轻的父母带给我们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这种生活状态,设计师找到新的模块或者新的空间划分我觉得是最重要的。怎么找到一种更新的生活模式或者一种生活方式去融合更好的家庭它的一个氛围,我会非常关注家庭内在的凝聚力或者说家族的历史,从而找到这个线索一直往下走。中国古典建筑里就有家风或者说家庭的精神也好一直延续着。我希望在我设计的当代空间里也能在精神上延续这些东西,然后隐藏在设计背后,这是我非常需要做的事情。设计就是非常简洁直接的触动到内心,可以通过最简单的,剥去外在东西的这种视觉去表达你的空间关系。但是有非常高的精神审美,蕴含厚重的文化,厚重的美学带给你的精神感受。





张海华 苏州中海世家




李益中:我希望这个“新乐趣”是在满足安全与自由的情况之下,空间更加地开放。如何促进家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同时能够更加体现时代气息,引领全新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设计师所应关注的。


陈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是快乐,也就是给人的一种满足感;另外一个可以定义为幸福,体现为一种安全感;再到当下的这种乐可以叫做找乐。它分为内外,外是一种社交属性,内是宅在家里的人生活的实际属性。比如有些人很喜欢电竞、很喜欢吃等等。





老瓦房,作为传统岭南民居建筑,被赋予情感记忆与历史价值。李益中受托将梧桐山院改造,主题“寻根与再生”。© 摄影:山外视觉



青山周平:我们的时代秩序、生活方式一直在变化,因此我们的居住状态也在变化。设计师需要特别敏感地关注、观察生活方式的变化,然后应用到私宅设计当中。这是设计师对时代的一种态度,不仅是百分之百满足甲方的要求,还要对甲方负责,同时也要对时代负责。


孙建亚:这种乐趣可以体现在,疫情后对家里面功能性的要求会越来越复杂,多功能在同一个空间结合。我们回到家里是否能够如同度假休闲般放松下来,以及由此相关的,在设计中要考虑到的室内与景观的相互沟通等问题。


唐忠汉:住宅的乐趣来自于很多层面,包含我们的五感六识。住宅实际上是食衣住行整体的融合。对于居住的乐趣很多还是要往内探索,因为这里是一个要跟自己独处,跟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交流的地方。“居住乐趣”在空间与人的互动、环境与人的交流之下,帮助居住者形成更清晰的自我,让居住者表现出真正的更完整的自己。





唐忠汉 沈阳私宅








孙建亚:去繁从简肯定是未来设计的一个趋势。与此同时,我们的设计不仅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哪怕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后仍然不退流行,还要保证工艺、品质。设计师为空间注入的一些标记性设计元素、手法应该更加低调,让其能够更好地包容,包括时间的累积、业主的个性、流行的变迁等等。



张海华:更多强调内在看不见的东西,而看得见的东西我希望是更加时尚的,或者国际化的,这样也符合当代美学或者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希望业主在我的思想或产品的影响下能对他们的生活或者美学,或者喜欢中国传统底蕴文化的美学能够延续,怎样在西方的精神下能找到中国当代的美学文化,又是跟传统的精神线脉是连在一起的,这也是我想做的,以后想从事研究的方向。



青山周平:我们的生活方式,最大的变化可能是向着虚拟空间发展,可信息化的部分正在逐渐转移到虚拟空间,甚至可以不用在实体空间发生。没有办法信息化、虚拟化的部分则会被留在线下的实体空间,越来越被强调,越来越被重视。因此,在我们的私宅也会发生类似的变化。比如越来越少的人会在家中看电视,越来越多的社交功能不只在客厅发生,还会在餐厅、厨房发生。





在苏州老城区,矗立着一座清代庭园——嘉园,乃是建筑大师贝聿铭叔祖贝润生的私宅。老宅迎来了设计师青山周平,改造赋予旧建筑以现代功能,蜕变新生,更新为现代文旅公寓——苏州有熊公寓。



 ©编辑部的话


当每一个人都意识到私宅中“私”的属性后,“宅”便获得了新生,家越来越像自己,也真正注入了精神力。对于设计师而言,设计一套房子,看似是一种对他人私宅空间呈现的助力,实际上,则是在经历一场读懂一个家庭、一种生活方式以及一个时代社会风貌的过程,这是设计本身对生活的成就。


 ©


特别策划 | PChouse、回响之外

平面设计 | 王津   排版 | 辰一

监制 | JAY

新媒体运营 | JEAN

品牌运营 | 子溪、侯雨



 往期精彩回顾 



大地漫游,无岸之舟



南京为何总是悲情?



一个摄影记者眼中的上海,不是你看到的上海


 ©


扫码添加回响之外编辑部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回响之外”(ID:heyHome_0102)。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