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中的理性与情感』王巖-看得见的散步

『绘画艺术中的理性与情感』王巖-看得见的散步

王巖

1956年生于辽宁鞍山
1977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
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教授硕士生导师。


王巖是中国油画圈所熟知的一位画家,他那幅《黄昏时寻求平衡的男孩》把学院造型、个人油画语言与象征主义手法结合得恰到好处,可以视为当时北方艺术群体在学院绘画内部的投射。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告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后,当时的绘画正在把写实主义连接到新的美学观念底座上,乡土美术与八五美术运动中各种思想潮流正提供了这样一种架构基础。旧的语言遇到新的主题,反过来新的主题也改变了语言方式,后来称之为“学院主义”的绘画,尤其是油画观念正在这样被塑造出来的,而王巖亦这场塑造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2003年王巖写过一篇《灵魂的行走》,可以视为对自己前期艺术观念的总结,这篇充满了“北方精神”气质的文章,其思想底色是晚期浪漫主义,或者说,一种欧洲的“北方精神”。 王巖一方面在文字中做终极思考,一方面又在绘画中去描绘日常景象,他那个阶段的创作也正体现出了这种日常视角中的超越及疏离,画中的城市与人大都是艺术家眼前的现实,但是其背后的内容却是精神的“行走”,乃至“出走”,正如那篇文章的标题所示。

但他的创作不久就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题材上从人物转向风景,画面上风景逐渐占据了主导,人物退居其次。在2009年开始的《消失的记忆》系列中,王巖描绘了大量的城市废墟,这一方面与如火如荼的城市化扩张有关,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个人的工作室从中心城区搬迁到相对偏远的城乡交界处,每日所见正是这般景象。但更关键的变化是他的绘画语言,原本偏严谨的塑造性笔触逐步让位给了表现性的挥洒,在这些风景作品中,绘画本体语言摆脱了原来人物细节塑造的限制,因而强烈的凸显了出来。
这个阶段王巖也明确了自己的绘画观念,他认为绘画的本质是“迹象”。“迹”是画面上的痕迹事实,包含着身体、工具、颜料、色彩、结构等等 即绘画的能指层面,“象”则是通过“迹”所显现的所指,可以是人像、物像、景象,但根本上是心象。这是一种现象学哲学的基本观念,意识与意识内容不可分,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绘画亦处于这种间性(Intentionalität)关系中,王巖用自己的经验与思考把握了这一点。
在这个方向上,王巖近几年依然在不断推进,但是不再依靠具体的“实象”,而是从完全的空白画布开始,从抽象的痕迹展开一次次探寻。此时他虽已不再预设具象再现的目标,更多是从“迹”的角度出发,但最终结果往往成“象”为风景,或是林间悠远,或是山石幽潭……此处的风景之“象”来自于对画面的观看所形成的心象。
甚至,王巖这个系列的作品更像是中国传统的山水,从心源出发,把所感所悟变成所见,随性漫游,戛然而止。整个过程像是在散步,即是画家的精神在风景的意象中随性行走,也是画家身体在画布上的散迹。事实上,在很多大尺幅的画布上,他采取的正是行动绘画的方法,围绕着平铺的画布从四周开始,再逐步进入画面中央。在这样的工作方式中,西方传统绘画的箱式空间被压平,绘画的窗口隐喻也被撤除,画家从观看者变成了参与者,当风景成为了可游可居之处,就变成了山水了。从早期象征主义出发,王巖的出走最终抵达的地方是不再需要行走目标的地方,从灵魂的行走到身体的散步,他的绘画获得了一种看得见的自然灵性。
作者/鲍栋


无题六,布面丙烯,90x120cm,2022

沧浪幽迹22,布面丙烯,60x100cm,2022

无题一,布面丙烯,80x120cm,2021






无题四,布面丙烯,50x80cm,2022





无题五,布面丙烯,80x120cm,2019





沧浪幽迹1,布面丙烯,300x400cm,2015









沧浪幽迹10,布面丙烯,80x120cm,2017-2021








悠想清沂20,布面丙烯,240x760cm,2017









悠想清沂21,布面丙烯,160x240cm,2017









沧浪幽迹16,纸本丙烯,75x55.5cm,2019








悠想清沂23,纸本丙烯,50x150cm,2017









悠想清沂24,纸本丙烯,50x150cm,2017 








个展
2022年,“看得见的散步”(势象空间,北京)
2019年,“沧浪幽迹”(墨非墨画廊,青岛)
2018年,“无名絮语——刘仁杰、王巖双个展”(山艺术-北京林正艺术空间,北京)
2006年,“记忆的碎片”(视平线画廊,上海)


联展
2015年,“后学院——八大美院油画研究展”(广州)
2014年,“基数”六人联展(沈阳)
2013年,“能见度”油画邀请展(上海油雕院美术馆,上海)
2013年,“未曾呈现的声音”威尼斯双年展外围展(威尼斯)
2012年,“在当代”2012中国油画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1年,“新境界”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
2011年,“吾土吾民”油画邀请展(沈阳)
2011年,“维度”当代艺术联展(798红星画廊,北京)
2010年,“中国性”2010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文献展(本色美术馆,苏州)
2010年,“变异的风景展”(月湖美术馆,上海)
2009年,“时代坐标——中国具像艺术五人展”(MART CENTER 上海)
2009年,“第五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界艺术家群落展”(北京·宋庄)
2009年,“开放的视域·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捷克国家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央美院美术馆,北京)
2007年,“后先锋中国新艺术的四个方向展”(汉雅轩,香港)
2007年,“十年一觉展”(和静园美术馆,北京宋庄)
2006年,“从‘极地’到‘铁西区’——东北当代艺术展”(广州美术馆)
2006年,“上海春季沙龙艺术展”(上海)
2005年,“成都第二届双年展”
2005年,“大河上下——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3年,“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1年,“学院与非学院”中国画坛精英展(艺博画廊,上海)
2000年,“青岛国际美术作品邀请展”(青岛)
1999年,“东宇美术馆藏品展”(东宇美术馆,沈阳)
1997年,“中国油画肖像百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1996年,“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1995年,“当代油画15人邀请展”(南京)
1994年,“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1993年,“中国油画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1992年,“广州双年展”(广州)
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1985年,“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北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u Laboratory”(ID:du_laboratory)。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