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家的中秋,我把大城市当成家的N个时刻

回不去家的中秋,我把大城市当成家的N个时刻

这里是氢商业开设的栏目“非普通读者”我们将在每周抛出一个与亲密关系、职场、日常生活有关话题,邀请读者分享他们的故事,为大家带来不同声音,期望发现生活和思考方式的更多能。
秋,历来是团圆的日子。作为今年第n个回不了家的节日,我边啃公司发的月饼边体会着成年人的乡愁。想起我曾经与初中门口的书店老板闲聊一下午,现在竟也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漂泊在外,如何能找到归属感?
两点一线的打工人日常,出租屋所在的地区成为了口中的“家”。
以“家”为故事展开的电视剧不在少数,经典韩剧《请回答1988》就是其中之一。
在小小的双门洞里,那张铺着席子的大桌子见证了许多瞬间。各种情感复杂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了一个个饱含着爱意的温馨故事。


我们离开故乡,来到陌生的地方,又和新的社区产生联系。
学者项飙提出“附近的消失”概念,现代生活高速运转每个人越来越原子化,带来精神上的“悬浮”。他经常和一些年轻人聊天,哪怕拿着几十万元的年薪,也觉得生活不好。
年轻人的工作环境越来越把人打成“原子化”,要你加班、付你高工资,节奏加快,即使是朝夕相处的同事之间的额外交流也非常少,甚至互相不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
“人的社会关系被打碎了,年轻人看不到其他群体是怎样生活的,自己的生活变成一个单线项目。”
于是附近消失,我们不关心周围、社区在发生什么,无法建构和生活在一起陌生人的信任关系。
怎样才能有归属感?
项飙建议跟小区门口卖菜小贩交谈,汲取他们的生活经验,可能就在慢慢构筑信任关系。
“理发店的Tony老师、小区门口的保安大哥、对门不知名的邻居,都可能是我们归属感的灵魂人物。”
“对附近的归属感,比对城市的归属感更重要。”
本周,氢商业编辑部找到了几位读者朋友,聊了聊他们如何从【附近】获得情感慰藉,以及他们的“恋地情结”。
@大D
在香港上学时,我认识的第一个本地朋友,是租住的那栋楼楼下的保安大叔,我们叫他孙先生。我第一句粤语是跟他学的,因为他每天早上都会跟你打招呼,说“zousang”(早安)。
当时我有一门课程的作业是找一个陌生人,拍摄TA在工作、家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时的三张照片。于是我邀请孙先生当模特。我才知道他有个很赚钱很多的妻子,有个大学刚毕业的女儿,还有一个在保险行业工作的女婿,他中午会趁着换班间隙穿过一条马路回家煮个泡面吃,他的兴趣爱好是夜跑,他偶尔会去吃肯德基的红豆冰,然后观察里面的老年服务员。
过年的时候他给了我和室友一人一个红包,说长辈给的,讨个吉利。我问他身体健康的粤语怎么说,然后发音不标准得祝他身体健康。
毕业之后我对香港已经没啥记忆了,我有点社恐,没交过几个香港朋友,但我还记得孙先生家里是布置得很温馨、他说话时很绅士的语气。
孙先生在工作中
孙先生在夜跑
@不发芽的小野花
漂泊在异乡三年了,让我感到心安和归属感的,是出租屋楼下的流动烤冷面小推车。
也许是为了躲避城管,阿姨总是会带着小推车出现在小区的各个出入口,而我每次下班都会习惯性地去买份烤冷面做夜宵(有时还会绕路)。久而久之,就和阿姨熟络起来了,现在每天晚上我们几乎都会聊两句,当然,我的烤冷面配料也是格外地足哈哈哈哈。每次下雨或者有什么事情小推车没出摊,我内心都会觉得空落落的。


现在,只要远远看到烤冷面推车,我会情不自禁放松紧绷一天的精神。这不止是长时间以来的习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代表着,再过几分钟,我就可以带着豪华配料版烤冷面窝进沙发追剧了。
@我们会在书里相遇
楼下有一个我从来没进去过的卖教辅的小店。
有一天往里探了探头,门口的老板娘突然开口叫住我,说自己新进了一批杂志,要不要去看看。进到店里,直面一个单独辟出来的小书架,花花绿绿的杂志摆在一起,有《读者》、《爱格》、《哲思》等等。
死去的回忆突然撞击了我,我记得初中的时候,同桌会把《哲思》里每一期他喜欢的文章折角送给我,我们说好了分开之后“要在书里相遇”。之后每个月我都会定时跑过去一趟,去拿阿姨留出来的《哲思》。


@一份报纸

关于北京,郁达夫的想象是秋雨、秋蝉和秋天的落叶。但我对来说,是凉拌菜,饮食男女嘛。

去年秋天,我和朋友一起从上海来北京实习,那时候,我们每天扛着实习、论文和找工作“三座大山”,下班回来以后,一起到公交车站门口的那家小菜市场逛逛。

然后就发现了这个“新奇东西”——凉拌菜,自选菜品称重算钱,加很多麻酱,一堆小菜拌来拌去,有种不同与南方的,北方城市特有的粗狂感觉。重点是,凉拌菜很便宜,两个人十几块就能吃饱。在北京实习的四个月里,我们几乎每周都来一碗。

毕业以后,我选择来到北京工作,也是和好朋友住在一起。有一天我们逛楼下的小超市发现,这里也有凉拌菜!我赶紧拉着她一起尝试。

很幸运,我的这位朋友,也喜欢上这个“新奇东西”,我也有了新的凉拌菜搭子。我想着,以后搬家的话,一定要住在一个有凉拌菜小店的小区。




@剃头店
大城市的理发店名字五花八门,而且都挺贵,我一个常年寸头的男生都需要五六十块,还要被兜售办卡——锡纸烫、港风侧背都有优惠的。
后来,我就在学校附近仔细摸,在小巷子里找到了一家老式理发店。老板是个大叔,“盘踞”小巷子十多年,专为那些“减减就好”的人服务,每次十五元。
我一直在那儿剪了三年,大叔说自己搞不来花样,就是个剃头的。但对我这个熟客,有空闲的时候也会花花心思——有一回,给我剃了个时髦的“z”字型纹路,不过感觉不大成功。
照片来自囍临门
@小姑凉
我们小区住的基本都是朝九晚五的外来租户,临街的铺子也都是小吃店、小卖店。
但两年前,烟火气很浓的街道上突然间开了家成衣店,简约风,小小的很精致。对成衣店来说,远离大商场开在七拐八拐的老街道里不是好事儿。后来我才知道,开店的姑娘凉凉是拥军跟着丈夫到了当地,年轻夫妻没有足够的资金在商场盘个店铺,就只能在租的一居旁边,临街开个铺子。
小店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很有人情味儿。拥军的小姑娘都好辛苦,有时下班晚一点,小店空出来的时候,我就会带着点心去店里和凉凉聊天。凉凉说我是小店超级vip,每当有上新款,她会搭配好之后给我拍照片:“姐,我觉得这套休闲风很适合你,你有时间记得过来看看”。


@BUNNY
两年前,我搬来了北京,初来乍到的孤独感和语言不通总是让人很低落——直到我在傍晚遛弯时看到了一个体育场。
老家附近也有个体育场,里面有棵枝繁叶茂的老树,老树下有供行人休息乘凉的长椅,我和伙伴常常在那里玩。
有些巧的是,北京这个体育场和记忆中老家的极度相似,同样的大树,同样位置的长椅。自从发现以后,我时不时就会去体育场长椅上坐着发呆,看着周围嘻嘻哈哈的小朋友,突然感觉这个城市在某一瞬间接纳了我。


@咖妃
在成都的时候曾被朋友安利过一个咖啡馆。咖啡馆老板特别会码字,生活小有保障。老板说码字算是她的副业,咖啡馆是她倒贴钱、但做的很快乐的主业。
咖啡馆开在成都最老的街区,没什么天然的人流量。老板有个规矩,她一周中会空出来一天,只招待一个人,老板说希望以此建立和人的深度联系。我和老板经朋友介绍不久,就安排了一次“深度交流”,事实证明对两个奔着聊天去的人来说,一天可以聊的东西真的很多。
后来,老板还会时不时把朋友们薅过去唠嗑,茶水免费,可以自带零食,唠出了一个不紧密,但格外真诚的开放式团体。

@lulu
你们有体会过点外卖一直是同一个小哥在送吗?我每次点公司附近的一家四川凉面都能遇到同一个外卖小哥。他的口音一听就是川渝那边的人,对我来说很亲切。
有一次他配送超时了快一个小时,我打开门第一句话是“你可算来了!”然后我们都笑了,完全没有担心,我没有觉得他送晚了生气,他也不担心我给差评,就互相非常信任,会包容他的小失误。


@菜市场小能手
刚刚工作的时候,为了省钱开始亲自下厨。妥妥的菜市场小白,买买蔬菜还好,买肉就成了一件高难度的事情。我妈说,我是那种脑门上明晃晃挂着“没眼力劲儿”的人,买到嚼不动的、不新鲜的都活该。
但是能力不行,架不住我运气好。第一次独自去买肉,指手画脚想装作自己很懂,买肉的大叔邪魅一笑:”这种没皮儿的、按下去弹弹的才是好肉“。后来,我隔三差五去大叔那里买肉,隔三差五打着大叔的旗号买鱼、买鸡、买螃蟹,买到的都是那个菜市场里最好的。


@阿准
我记忆深处住着一个小小“雪糕批发店”,它是我童年的记忆承载。离家不到五十米,又旧又窄,十几年几乎没有装修过。店主是一个八十岁的老奶奶,操着一口浓重的外地口音,每次都要很认真才能听明白她在说什么。
从我记事起,就在那里买雪糕吃,老奶奶特别和蔼,只买一根也给我批发价。几乎都是小布丁、冰工厂这一类的“雪糕侠”,从不担心遇到“刺客”。现在在外地上班,每次回老家还是要去老奶奶那里批发雪糕,看到那几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冰柜,才会真的有种“我回家了”的真实感。
小卖部买的冰棍


@木子星
我2020年来北京以后租在望京体育公园附近,下了班没事就去公园跑步。最开始体育馆里人很多,但感觉和我都没啥联系,有一帮小朋友在上足球课,家长围在足球场周围,那时候就非常想家想我妈。
后来跑步时间久了,慢慢发现里面的人都比较固定,有一波人和我差不多时间下班,也去那里运动或者遛狗啥的。我有一次戴着耳机跑步,一个见过几面的大妈走过来对我说“你来了”。那一瞬间就好像回到了家里,虽然后来也没有和大妈保持很密切的联系,但每次去公园都能看到她在跳广场舞,那种感觉非常奇妙,也很亲切。


@出入平安
我在北京租房子,一定要看附近有没有菜市场。现在我住的地方,骑车5分钟就有一个超大型农贸市场,肉类、蔬菜都有分别的大厅,还有卖果干的、鲜花的,连调料都有一个专门的大型片区。第一次进去,我就觉得太幸福了,刚搬过来前两周周末必定要去逛一圈。
因为卖菜卖肉的摊位太多了,后来专挑一家买,买着买着也就认识了。卖菜的是对小夫妻,姐姐很大方,每次香菜都是免费送的;卖肉的是个沈阳大姐,听口音认出来我也是东北人,就特别热情,上次去买肉大姐还捡到了我掏手机时弄掉的身份证,无以为报,只能多多光顾了。
逛菜市场比连锁超市有意思。豆瓣不是就有一个菜市场小组嘛,比起统一化的连锁大商超,每个菜市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摊位的布置、色调、摊主的风格都不一样,就像电影一个个布景。
我之前还真和同学做过关于菜市场的研究项目,我们对比了超市和菜市场在感官上的不同,进到市场,闭着眼睛你也能闻到这是卖肉的、卖花椒的、卖鱼的,有人吆喝葡萄是刚下来的、有人吆喝今天蔬菜全场5元。在超市,每家连锁店里的背景音乐一模一样,收银员也快灭绝了,现在都自助扫码支付。
真的,你想熟悉、融入一个地方,最快的方式,就是去逛逛附近的菜市场。

我和同学们做的菜市场小诗


你的中秋怎么过?







去建立自己的附近关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氢商业”(ID:Qingshangye666)。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