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城艺术中心:荒芜之中的人工庙宇

华侨城艺术中心:荒芜之中的人工庙宇



当一个人置身于空旷而荒芜的环境中时,场地似乎是唯一能够诱发思考的事物;正是这种空无,令人的内心产生一种冲动,渴望能在荒野中塑造一处具有纪念意义的诗意殿堂

山东淄博华侨城艺术中心所在之地曾是郊野,且紧邻一处商周时期的遗迹;因此建筑师希望在这片土地上以朴素、简单、又坚定的几何形式对抗杂乱、荒芜、原始的自然环,从而在人工与自然之间获得有张力的平衡。
淄博粗放广博的自然条件塑造出了当地建筑质朴、粗犷的品质,因此当地民居多以粗石砌筑作为房屋的围护结构来包裹内部的木构架,或直接以粗石作为墙体承载屋顶。

基于这种朴素又智慧的地域特色,加之当地民居的合院形式,建筑师在当代建筑的语境下对艺术中心的形态反复推敲,并更加专注于建筑材料与结构体系之间关系的思考,进行了一次结构与材料的诗意化表达的实验性探索

经过斟酌后,艺术中心将当地传统合院作为空间原型,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在荒芜的郊外环境下塑造内向建筑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这种同样赋予过中国传统书院以场所精神的合院原型,是实现诗意化的“人工庙宇”的理想途径。

由远及近走向艺术中心时,可以逐渐观察到其丰富的肌理与细节。混凝土外墙与屋面被赋予竹节般的花纹,展现出场地所具有的古韵;而粗砺斑斓的石墙不仅呼应了淄博传统民居的特色,更丰富了游人的观感。

艺术中心是由四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借助起伏剧烈的双曲面张拉屋顶的拉拽、围合、撞击而成的“类合院”建筑。

从平面看,屋顶的几何边界清晰地界定了建筑外轮廓和中心内院的简单矩形边界;另一方面,起伏双曲面屋顶下墙体的折转走向,塑造了檐下不同进深的灰空间,模糊了建筑与中心内院的边界,打破了传统合院建筑对称、均质、秩序的属性, 把合院——这一古老书院的原型重新阐释为具有神圣感的当代公共空

这座建筑的结构映射了当地粗石砌筑与木构架结合的结构体系,令钢筋混凝土柱拉扯下垂的混凝土双曲面屋顶的张拉结构与石砌墙体结合。
此外,建筑屋顶的形式不仅唤起人们对当地建造方式的记忆,更让人联想起类似四根柱子拉扯出的帐篷的原型——巨大的混凝土双曲面屋顶,在屋顶和地面之间产生了诗意的张力。

在西方传统的砌筑建造体系中,借助混凝土、砖石材料塑造出的拱券、穹顶结构体系,都是以结构、材料受压的传力方式抵抗重力;而在中国传统的木构建造体系中,借助木构件搭接方式塑造出的木结构体系,结构、材料不仅受压也受拉,所以才成就了中国木构建筑的屋顶下垂双曲面


当人们在艺术中心的内部空间行走时,身体会强烈地感受到下垂屋顶和地面间所产生的张力,以及在柱和墙体对下垂屋顶抻拉的临界点所塑造的某种紧张感

另一方面,钢筋混凝土张拉结构体系受力特性及材料特性都被推至极致,这种结构形式和材料的诗意化与艺术化,塑造了建筑在从工程建造到建造诗学转译方面的实验探索。
华侨城艺术中心在结构体系、材料的选择上是清晰明确的,而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建筑空间的内外关系则是模糊的、不明确的。

合院原型赋予了这组建筑空间上的流动性:在水平维度上,波浪起伏屋顶之间的碰撞粘连,模糊了传统合院房与房之间的边界,在屋顶走向的暗示下,空间大小、高低、明暗的变化都引诱着置身于建筑内部的人行走探索的欲望。

垂直维度上,檐下粗糙的砌筑墙体和屋檐互成角度的后退,凸显了混凝土双曲面屋顶与墙体之间的剥离,塑造了多种尺度的檐下空间,模糊了建筑和中心院落,以及周边空间环境的边界。


穿越无形的竹林,可以看到沿视平线延展的水面环绕着艺术中心;水平延展的水面与建筑垂直正交,凸显了建筑简洁的几何体量在复杂、荒芜的地形中所表达出的定力。


在整个华侨城艺术中心的创作过程中,结构和材料朴素真实的表达赋予这组建筑特有的张力与诗意,最终成就了“自然建筑”理念的又一次深刻实验。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地下一层平面图

剖面图
图片来源
淄博华侨城艺术中心 / 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 - 谷德设计网 (gooood.cn)
编辑  任广宁
责编  匠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