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石 大 逃 脱

黄 石 大 逃 脱

·
·





















☁️


走进园区,太阳消失了片刻,厚厚的云层慢慢吞噬掉金黄色的分子,罩住这个看起来巨大,曾一度被人遗忘的水泥厂。


2005年,当最后一组熟料磨停止旋转,华新老厂全线停产搬迁,运转了近100年的“华新型”窑还堆放着未处理完的窑灰。


至此,华新水泥厂变成了岁月的符号。


·位于黄石大道145号的华新1907文化公园(华新水泥旧址)


年轻人对这里是陌生的,他们可能更熟悉旁边的沈家营码头公园,或者不远处湖师周围云集的美食摊。

但对于父母辈的黄石人来说,华新水泥厂的黄金时代,是他们青春记忆里不可磨灭的存在。


·华新水泥厂(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07年,是我国建成最早的现代水泥生产企业之一,被誉为中国水泥工业的摇篮

1949年初,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台湿法水泥窑建成投产,其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规模能力曾被毛主席誉为“远东第一”。


1950年,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和大冶水泥厂合并,后经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成为“华新水泥厂”。

2005年起老厂区陆续停产。2007年,这个见证了华新兴盛数十载的老厂终于关停了最后一组水泥生产线,淡出工业历史舞台。

·华新水泥厂旧址是我国现存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水泥工业遗存



入园后全程抬头,看着一幢幢颇有历史痕迹的建筑,场面极其壮观。


粗大的管道、高耸的罐体、残旧的砖墙,厂房延绵百米,一眼看不到头。


不远的转角处,综合部现如今被改造成时光小卖部,一下把时间拉回几十年前。


生产品质部空旷的门口,原是华新水泥取货点,据说以前在这里排队等水泥的车从厂区一直排到了江边。

·新装车站台

1985年底购置启用的“上游1421型”蒸汽机火车,主要往返于黄石火车站与华新水泥厂之间,用于运输原材料和产品。


贯穿厂房腹地的铁轨站台,少了汽笛鸣响和火车“哐当哐当”驶离的声响。


斑驳的墙面上,各种宣传标语依稀可见。


70年代,华新水泥跨入黄金年代。华新人依靠自主创新能力,建成当时国内水泥行业最先进的3号窑,在全国率先跨入百万吨大厂。


华新湿法窑标准生产技术,被国家命名为“华新型窑”

·遗址现存创建时期烟囱、办公楼、湿法水泥窑、履带等建筑和设备


“那时候能在水泥厂有份工作是很让人羡慕的事情,整个厂区和生活区闹热得很,属于‘铁饭碗’的那种”。
园区内,回忆起那段为国家工业发展埋头奉献的老一辈“水泥人”,眼里依旧闪着青春热血的光亮。

·现存1、2号湿法回转窑设备1946年从美国进口,是目前世界上仅有保存完好的湿旋转窑设备


·3号“华新窑”1975年由华新人设计建造,代表了当时我国水泥工业的先进水平

除了人们口口相传的难忘岁月,那些伴你一起沉浸其中的,还有老厂留下的旧机器构件、劳保用品和黑板上还没来得及擦去的工作任务。


这些细碎的线索躺在荒废数年旧楼的各个角落,上面积满的灰尘连同周遭环境一起,引人遐想。


“老板应该有给我们买保险吧?”

一不小心惊起的水泥灰像是穿梭在火星营地,走在裂痕明显的楼梯上,我突然向摄影小伙伴确认了一下,以表心安。

边走边看,不放过每一丝细节,生怕错过了某个“通关提示”,说实话玩密室逃脱我们都没有这么认真。

不知名的旧楼和废弃物组成废墟式景观,架空走廊、待修缮的厂房之间结构复杂,真真是大型沉浸式密逃现场。


虽少了机械轰鸣声,但当年的建筑主体结构尤在。
带着破败的高冷范和野蛮生长的植物,变身奇奇怪怪的艺术构成。

闲暇之余,跳脱出审美疲劳野一野,听听它们重生的故事。



说实话,没有经历过“大厂”时代的我们,对这些工业旧址能产生的共鸣有限。吸引我们前来的,可能仅仅是一张张看起来极为震撼且新鲜的照片。


但神奇的是,踏入这里的那一刻起,这些重要历史工业遗存的一砖一瓦间,都透露出故事和温度。


它代表了一个时代,一段辉煌和一部分人浓浓的工业乡愁。




EDITOR\编辑      PHOTO\摄影

煤气罐少女            阿颜


DESIGNER\设计   TALK\客

欢喜斑马             李嚯嚯(wuhooo2020)

CONTACTS

小红书|李嚯嚯的武汉相册

招聘|点击这里加入我们

商务|1987155194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Wuhooo哦嚯”(ID:wuhoooy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