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色一黑
大成路就变成了
司门口的主舞台
而总有一群人
迈着坚定的步伐
任凭大成路夜市再精彩
也不放慢脚步
他们就这样消失在
灯火通明,人来人往的夜市中
画面一转
正咂嘴吃着皮皮虾
汪曾祺先生曾言“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
中国的许多菜品,所用原料本不起眼,但经过一番“讲究”之后,便成了人间至味。
“相较于视觉优先的古希腊文化,以及听觉优先的希伯来文化,味觉优先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以上并非出自我口,而是来自一位哲学博士,至于是谁记不大清了。
但于我而言味觉确实优先于视觉和听觉。
也正因如此,顽强的味觉记忆召唤我一路追随「潮州大排档」。
这家店,名副其实的刁角美食。
开业已3年有余,没有刷屏某音,也没有风靡某书,就连某点评地址都是错的。
所以,没有熟客带路,你压根儿找不到。
每天17:30开门营业,凌晨1点打烊,店内“骨干”人员都是老板娘的亲戚,正宗潮州人。
潮菜还没吃进口,已经觉得正宗了。
说来神奇,开门营业不一会,里里外外就坐满了人。
一时间人们喧闹的嘈杂声已经将斩白切鸡的菜刀声淹没于无形。
与生性火爆的武汉嫂子不同,老板娘在如此“混乱”之下依然稳坐泰山,不紧不慢地,轻声细语地为食客点单。
食客呢,大多就是熟手。
墙上的菜牌瞄都不瞄一眼,三下五除二就点好了单。
而像我一样第一次光顾的食客,则会根据老板娘的推荐再参考墙上的菜牌来下单。
毕竟能上墙的,都是招牌。
“如果一个中国人,说他是美食家,但是他没去过汕头,那根本就不叫美食家。”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曾如此形容潮汕。
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因此潮州靠海的优势,给潮州人的食材清单里带来了不可或缺的各类渔获。
也让潮汕因琳琅满目的美食“破圈”。
说回武汉,九省通衢,一座包容心极强的城市,无论是川菜粤菜还是鲁菜徽菜……异乡人总能吃到家乡菜。
家乡的味道有种特殊的魔力,能让天各一方的老乡穿越时空,聚在一起。
除了潮州人,武汉人似乎也爱上了这一口。
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
对于重口味的武汉味觉,鲜香的潮州滋味很是新奇。
总有些食物,天生就拥有“非黑即白”的鲜明态度,比如榴莲和香菜。
潮州的生腌也是如此,喜欢的人将它视若珍宝,而另一些人则无法这般生猛。
我和摄影师阿颜属于后者。
虽然我有“来都来了”和探店必吃的信念,但在生腌面前,信念可以轻易动摇。
此时邻桌小哥还在疯狂安利,而我内心则想:此等美味还是在老餮中“内部发行”即可,我等凡人无福消受。
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分辨肉质的不同肌理,而潮州人只需用牙齿和舌尖便能准确找到肉质差异。
几颗牛肉丸,便能成就一锅靓汤。
手打牛肉丸肉质细嫩,汁液浓郁,没有煎炒烹饪的烟火气,取而代之的是佐料与时间发生的化学作用。
一勺汤感受牛肉本味的极致。
肥肉相间的猪肉与马蹄海虾米一起做成内陷,炸得酥脆的腐竹将其包裹。
肉的丰腴,马蹄的清香,海虾米的提味,这就是极具潮州特色的粿肉,一种简朴而丰饶的炸物。
大多数常见食材,经过原始烹调手法往往会碰撞产生裂变性奇观。
这道清蒸鲈鱼,入口润嫩幼滑,毫无纤维感,口感上乘,成为每桌必点。
白切鸡,从“鸡”本味出发,登峰造极的作品。
白切鸡肉质极嫩,鸡骨周围的肉略微桃色,骨髓还是带着血的,鸡皮因浸制而变得软糯适口。
潮州老乡蔡澜大师如此描述:“白切鸡绝对不能全熟。全熟的肉就像是烂布,完全吃不出鸡的香味;懂得吃鸡的人,最享受那层皮。所谓的鸡皮不肥不好吃,皮和肉之间有一层喱状的胶汁最上乘。吃鸡的皮,吸鸡骨中的髓,大乐也。”
就在这舌尖上的一饮一啄之间,美食成为彼此相逢最美好的理由。
■
能吃到一起的
都是难得的缘分
天凉了,得靠这
一口又一口的美味续命啊
以前我认为的勇敢是明知道这一顿吃下去会胖,但我还是会迎头而上。
经过这一餐之后……
所有能吃生腌的人,都是勇士,瑞思拜💪
▄
EDITOR\编辑 PHOTO\摄影
买买提老王 阿颜
DESIGNER\设计 TALK\客服
欢喜斑马 李嚯嚯(wuhooo2020)
CONTACTS
微博|@wuhooo武汉
小红书|李嚯嚯的武汉相册
招聘|点击这里加入我们
商务|15072334822/1730716610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Wuhooo哦嚯”(ID:wuhoooy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