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鸦er,分享旅行之美
贵州贵阳,我的西南白月光。
来贵阳以前,我对它的印象是单薄且片面的,支支吾吾大概能说出两句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还有“地无三尺平地”。
而今年夏天,我终于抵达了贵阳。
逃离火炉般的杭州到这座城市,我多少抱着一些避暑的心态。
也正是在平均20来度的天气里,让我重新获得了散步自由和内心的短暂平静。
我真的很喜欢在贵阳的街头散步。
贵阳的老城区并不大,若是时间宽裕,你似乎可以步行抵达城区的各个角落。
贵阳的坡坡坎坎不少,上坡下坡,用脚步探索它的角角落落。
爽爽的贵阳,有太多的打开方式,这一次,我想从味蕾入手。
我太喜欢贵阳的各色小吃摊了。
清晨从排着长队的早餐粉摊出来,后脚又进了菜市场,在满眼红通通的辣椒和明黄色的豆腐中沉沦。
到了晚上,气氛热烈的宵夜摊就开在高楼大厦旁。
从清晨到日暮,一个摊子挨着一个摊子,共同烘托出了贵阳的气质。
不用正襟危坐,没有太多讲究,只有最忠实的店家和最长情的食客。
往往就是在一个又一个的小摊子里,藏着最扎实的快乐。
贵阳味觉记忆:酸和辣
要说贵阳的味道,酸和辣是我最深刻的记忆。
酸
追究历史,嗜酸源于匮乏。
贵州几乎不产盐,而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地区,山路崎岖有阻碍了盐的运输。
贵州人就开始用“酸”来代替盐,千奇百怪的酸让我眼界大开。
红酸、白酸、糟辣酸、米酸、虾酸、盐酸、臭酸……酸就是贵阳食物的底色。
酸汤起源于苗寨,一般分为红汤和白汤。
红汤用当地特有的野生小番茄发酵,白汤则是用大米发酵。
红汤的出镜率很高。在菜市场里,我经常能瞧见红红艳艳的小番茄。
不能直接吃,酸得吓人,但是要做红汤还得是它来,才有那股子浓郁香醇。
第一回吃是猎奇,意外惊喜,再吃就是馋啊。
馋它那令人愉悦的酸,舌尖里明媚的木姜子香气成为辨认它的线索。
用来做酸汤的番茄。
菜市场里卖的木姜子。
在贵阳万物皆可酸汤一下,可不是一句戏言。
在火锅店、在粉摊、在餐馆我都和它打过照面。
酸汤鱼火锅店里常年氤氲着一团热气,空气中木姜子的清香浮动。
黄辣丁最常见的鱼,蘸料要用到擂椒、煳辣椒面、青辣椒再加一小块腐乳,借着那股酸辣劲儿,很快能吃掉一整条。
埋头一顿吃,能把我吃得大汗淋漓。末了,还想要捞一大勺酸汤来泡白米饭,感觉浑身上下都是大写的舒坦。
酸汤粉、酸汤牛肉、酸汤鱼……似乎各种食材在热腾腾的酸汤里滚过一遭,都变成了让我魂牵梦绕的味道。
想到这里,又是好馋。
辣
糟辣椒是贵阳味道的另一大重要回忆。
贵州人的家乡味道里,一定少不要它的鲜红、香辣。
贵阳人对辣椒的理解也是达到了一种高度,如果你到菜市场里逛一逛,辣椒能细分到种类、辣度和使用场景 。
但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红艳艳一片,那就是一个气势汹涌。
我在黔东南排莫村的时候,吃了几回家常菜,顿顿都少不了它的陪衬。
糟辣椒的感染力好强,被贵阳洗礼过一番之后,我现在冰箱里也常备一罐糟辣椒。
煮鱼的时候要加一勺糟辣椒,再切几段南瓜藤,不知不觉就把菜做成了贵阳风味。
贵阳小吃,从早热闹到晚
但凡小吃富饶的地方,都值得大声赞扬。
你可以确认从早到晚,满大街都有各种小吃摊,等着去投喂每一个孤单的胃。
在这样的地方,你大约是不会寂寞的。小吃摊上的热烈氛围,也是一种热气腾腾的确认。
所以在贵阳,我就心甘情愿做一个小吃货,通过餐桌去认识这座城市。
早上,要用一碗鲜辣软嫩的肠旺面开始新的一天。
哪家更好吃,贵阳人也是各执己见。
我去了蔡家街的金牌罗记肠旺面,一大早上就人满为患,也是当地人毋庸置疑地在用嘴投票了。
红油里浸泡着鲜嫩的血旺和有嚼头的大肠,光看上一眼就不觉胃口大开。
我在拥挤的小餐桌上吃完了这顿早餐,感觉一整天都是信心满满。
店里坐不下,小桌子小凳子都延伸到了街道上。
大哥们站着就能吃下一大碗肠旺面,让我也不觉大受鼓舞。再赶再着急,都要先吃了这碗面再走。
我实在爱嗦粉,所以对有好吃粉的地方,像是湖南、云南、广西、江西等都格外偏爱。
而贵州也是声名赫赫的嗦粉大省。
遵义羊肉粉、清汤鹅肉粉、水城羊肉粉、花溪牛肉粉、安顺牛肉粉、酸汤牛肉粉……想要嗦透各种粉,不呆上一两周是拿不下来的。
遵义羊肉粉和花溪牛肉粉都是我在杭州时经常光顾的店,聊解相思之情。
所以到了贵阳,光是吃各种粉就有够忙活的了。
一碗粉可以从晨光熹微一直吃到夜幕深沉。
趁着夜色我摸到了社会牛肉粉店里,凌晨才开始营业的店铺藏在地下车库,可就是高朋满座,大约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
牛肉片细腻多汁,汤头是油汪汪,鲜美的汤粉下肚,浑身上下那就是一个舒坦。
丝娃娃也是贵阳限定。
手掌大小的面皮里就像是一个襁褓,要包上海带、黄瓜丝、豆芽、胡萝卜丝等近10种丝状素菜,最后还要再浇上一勺红酸汤的蘸水,这是提味的灵魂。
丝娃娃要一口吃下,让各种食材的味道在口腔里充分交织。
我找到了黄大琴老字号丝娃娃,一家开在社区里的小店。
老板热情地教我丝娃娃的讲究,为我示范它的包法。我认真学习,丝毫不敢怠慢。
在这里我对这个小小的食物,充满了敬畏之心。
还有绵软细腻的洋芋粑粑,浓郁咸香的脆哨,金黄软嫩的豆腐圆子……贵阳的觅食清单我越加越多,错过了谁都是不够完整的。
什么是活色生香?大概就是在这种拥有热闹市井文化的地方。
贵阳脆哨。
洋芋粑粑。
你说小吃有多了不起,那倒也未必。
它不过是当地人就地取材发明的食物,是街头巷尾最平凡的一样。
但是一代又一代的贵阳人,就是吃着它们长大,在每个饥肠辘辘的关头,都要一遍遍在回忆里重温它的味道,美味和记忆交织在一起,也分不清到底是谁更难忘。
宵夜,一锅烙天下
我完全无法掩饰我对烙锅的热爱,它在贵阳的出镜率实在太高了。
贵阳人似乎总有大把的闲暇,把时间消磨在这张小桌子前。
而且桌子一定不能太大,就要这样小小的、矮矮的才好,大家可以随意围坐在一起,听得见各种红红绿绿的食材在锅里滋滋作响。
小小一只烙锅可是包罗万象,鸡鸭牛羊、家野鲜蔬,都可以上锅烙一烙。
烙锅不像烧烤,要烈火油烹,它的温度一般不会太高,大概起个加热的功能。
不着急,也是贵阳人的宵夜态度。
预加工好的食材上桌后,放在上面慢慢烙,烙到食材微微变金黄,浓香在热量的激发下,四处流窜。
贵阳人也是蘸水天才,特制的辣椒面加上香料调配出来的蘸水,也是烙锅桌上的不能忘。
大概最初被重庆的鸳鸯火锅洗脑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是我对火锅的刻板印象。
后来去了潮汕,至鲜至美的牛肉火锅成功把我收编了。
到了贵阳,它又用两只手都数不清的繁多类目,打开了我对火锅的想象力。
贵阳人吃火锅,实在是鬼灵精怪。
酸汤鱼火锅是群众基础最高的基本盘。老凯里酸汤鱼虽然是连锁店,但是提到它,我感觉贵阳人的语调都有要高上两度。
豆米火锅则要用产自黔大毕地区的颗粒饱满的芸豆,再加入猪骨高汤慢慢熬煮,这样历练出来的火锅汤底,每一口都是无尽的温和醇厚。
还有来自三都的火烧皮火锅、毕节的油渣火锅、赤水的腊猪脚火锅……几乎贵州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主打火锅,而它们都被展示在贵阳大街小巷的火锅店里。
在缺少平原、高山遍布的贵州,冬季湿寒阴冷,围炉吃个热气腾腾的火锅,大概就是贵阳人和寒冷对抗的底气。
以前我总觉得,一个人吃大排档是孤独十级,但是在贵阳你很少去想孤独这件事。
光看着小摊子上坐着的满满一桌人,就觉得很快乐。
即使到了凌晨,贵阳的街道旁还是高朋满座,大街小巷上还有浓郁的香气四处流窜。
这时候,你只会想把自己投身到小摊子的热烈氛围里。
不去想那些宏大的、遥远的事项,只是关注当下最具体的快乐。
写到这里,我又开始悄悄想念贵阳,在这里,没有一个夜晚会被辜负。
热爱人文旅行。
在小众城市行走,发现它们独特之美。
个人公众号:旅行备忘。
《泉州 | 在这里,连神明都是世界公民》
《苏州 | 最软糯的一口,藏在这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途鸦er”(ID:tuya_er)。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