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 讲 者丨袁源,华阳国际执行总裁
文字整理丨邓环宇、郑思琪
内容审核丨袁源、蔡敏
排版编辑丨王昕玥
各位嘉宾、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攀成德李总的盛情邀请,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做一些分享。我来自深圳的一家民营设计企业——华阳国际设计集团。为了契合本次论坛的主题“煎熬与前行”,我稍微改了一下分享的主题,改成了“寒冬里,向光而行”。这两天论坛的分享中,很多分享嘉宾都讲到了目前行业的现状,房地产、施工和设计行业现在都处于前所未有的寒冬之中,我想这是所有人的共识了。
今天我分享的内容有三点:第一是关于行业,第二是关于华阳国际,第三是华阳国际的探索与实践。
当前整个行业面临着严峻的大环境,包括煎熬的疫情、宏观经济下行、严厉的调控政策,以及无底线的无良开发商。无良开发商让我们这个行业本就严峻的情况变得更加雪上加霜,现场在座的很多企业都是受害者,也包括华阳国际在内。
在严峻的大环境下,我们的行业是怎样的情况呢?我想大家都会说“寒冬来了!”
很多人问我“这个冬天会很冷吗?”我说“一定会很冷!”
很多人问我“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说“冬天一定很长,春天还会很远!”
那么,在行业的冬天里,我们能够做什么?我们的答案都是确定的“我们要活下去。”
只有大家能够在行业里坚持奋斗,熬过这个冬天,才有可能迎来属于我们的春天。但是,我们也可以很肯定的说,在这个冬天里,很多的企业可能就熬不下去,这一定是现实的存在。在目前的行业形势下,我们只有抛弃一切幻想,在煎熬中前行,才有可能活下去。
2021年,行业中出现了很多让我们辛酸的热词:
第一个是“爆雷”。恒大、佳兆业、新力、蓝光、宝能、华夏幸福等等,爆雷的企业很多,我们踩雷、踩坑的可能性就变得很大。
第二个是“商票”。3、4年前很多人还没听说过“商票”这个词,这些年拿着商票的人还沾沾自喜,因为到期后还有10%的利息兑付,结果没想到一夜之间就可能变成了一张废纸。
第三个是“以房抵工”。我这一个月接到了无数开发商的电话“设计费付不出来了,你们过来拿房子吧”。大家都知道,我们设计企业60%的营收得用来支付员工的工资和奖金,我真的没想好如何才能把房子剁碎了给大家发工资。
第四个是“催款”。不知道有没有哪个机构能给设计企业设一个培训班,教设计师如何去催款,是不是像农民工一样往门口一堵,钱就能催回来?可是我们这些知识分子做不出这个事,所以设计企业的催款变得更加困难。
当然这些都是调侃,也是我们建筑设计行业的心酸。
昨天陈日飙会长也谈到目前是“僧多粥少”的市场,我举个差不多的例子,深圳一直标榜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竞争市场,每个设计公司都说“我们要去深圳,深圳的标好投,很公平很公正”,大家可以来试试看,一个塘朗山郊野公园城市看台项目,202家设计公司参与投标;一个700多万的设计项目,包括华阳在内有104家联合体参加投标,并且每个联合体还是4家单位的联合;在前海有个九年一贯制的学校项目,居然来了75家境外的设计大咖,其中包括9个普利茨克建筑奖的大师,但是资格预审只能入围6家,评委们都很头疼,9个普利茨克建筑奖大师,让哪几个不入围呢?这就是目前深圳建筑设计市场的竞争。这样的竞争局面,说明内卷有多严重,这的确是一个“僧多粥少”的市场,所以在这个行业的冬天里,必然会有一部分公司熬不下去。我们的设计企业、我们的从业人员,确实太多了。“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市场价格”昨天陈日飙会长也提到了这个问题。
华阳国际成立于2000年,在公司陈列的历史档案里,记载着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份合同,21年前我们一个100米的高层住宅项目,当时是39.5元的设计单价。很可惜,21年过去了,我们的设计费至少降了20%,但是全员平均薪酬的增长超过了5倍。10多年前我们建筑设计行业确实算是一个不错的行业,有比较高的利润,而今天却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前段时间,我们参加长沙的一个设计项目投标,这是长沙市政府的一个超大城市综合体项目,有100多万平方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项目,有商业、写字楼、酒店,当时共有17家单位参与投标,包括华东院、同济大学、北京院和华阳国际等大型设计公司。大家知道政府给的投标限价是多少钱吗?每平米8块钱!每平米只有8块钱,华东院、同济大学、北京院和华阳国际都去参加投标,最后中标的价格是7.1元/平方米。这是一个方案的价格!这确实让我十分惊讶。在这样的形势下,所有的设计公司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那我们华阳现在的情况怎么样?首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华阳国际的基本情况。
华阳国际成立于2000年11月份,到现在21年的时间,从零开始,从没有资质,到乙级资质,到甲级资质,到今天我们在全国已经拥有超过5500名员工、16个分公司。这些年,华阳国际经历了高速增长,也是乘着行业的春风。就像昨天陈日飙会长谈到设计企业规模的时候,不同类型的设计公司都应该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但是到今天,很多人问我“扩张是不是还那么急切和必要?”这是值得讨论的,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冬天里,扩张一定会是一把双刃剑,因为一个分公司从成立到成熟,到最终能盈利,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我们必须想一想,3年里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投入来维持亏损或者不挣钱?华阳国际这么多的分公司,成熟的分公司效益很好,但也有一些初创的分公司不挣钱,甚至是亏损。作为一家设计公司,需要考虑母公司、总公司挣的钱是否足以维持分公司可能存在的长时间不挣钱甚至是亏损。所以,扩张会是一把双刃剑,这也是我们华阳做到今天这个规模后,反过来的一个思考和总结。
2019年2月26号,华阳国际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这也是华南第一家以建筑设计为主业上市的企业。现在也有很多的同行问我“设计公司到底要不要上市?”我还是想肯定地告诉大家“如果能够上市,我认为是利大于弊”,首先公司可以获得市场更加充分的信用,同时在行业冬天里上市,上市确实能让企业多了一点粮食。华阳国际上市时募集了一笔资金,2020年也成功发行了一笔可转债,账上资金至少还是比较充实,站在冬天里,心里头也就没那么慌,多了一些过冬的保障。同时,在冬天里上市,确实有一点不好,给管理者、经营者更大的压力,因为我们要向证监会和股东“交作业”,每个季报、半年报、年报拿出来时都很煎熬。
华阳国际的战略目标是“以设计和研发为龙头,以装配式建筑和BIM为核心技术,通过全产业链布局,打造全球领先的设计科技企业”,华阳国际所有的业务板块、组织架构和采取的行动,都是围绕着战略而展开的。4、5年前的华阳国际还只是一个纯粹的建筑设计公司,只做建筑设计一件事,今天我们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建筑全产业链的布局。
华阳国际目前有三大业务板块:
第一板块是传统业务,设计和研发。
第二板块是建筑技术,包括装配式建筑技术和BIM技术。我们的建筑产业化公司负责装配式建筑技术的设计和研发,有300多人。华阳国际城市科技公司承载着华阳国际向科技企业转型的梦想,只负责两件事,一是负责BIM研发,二是负责公司平台的打造,这个公司目前有150人,到目前为止这个公司还没有产生任何的盈利,因为这个公司不做项目,只专注于后台研发和支撑,这是华阳国际这两年人均产值并不是很高的原因,但也正是因为有这个机构的存在,我们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一点后面我还会讲到。
第三个板块是产业链延伸,我们希望打造全产业链的布局。我们在东莞有一个占地面积10万平米的产业园(东莞市华阳国际建筑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负责装配式建筑的研发、生产、制造和展示;同时我们和华润合资建立了装配式建筑的构件工厂(东莞市润阳联合智造有限公司);我们还有自己的一级总包施工企业(深圳华泰盛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我们还设立了一个150人规模的项目管理事业部。
我们整个业务板块都是紧紧围绕着华阳国际的战略而设置的。
2021年上半年,也就是在寒冬来临之前,华阳国际仍然保持了一个非常高速的增长,上半年的营收比上年同期增长了78%,利润增长了65%。但是在半年报数据中,我们很清楚的看到了一个隐忧,2021年上半年我们的现金流是负的,而且负的还比较多。行业的冬天肯定会深深地体现在所有上市设计公司2021年全年的年报上,行情是急转直下的。华阳国际在21年中一直在高速增长,为什么能够保持高速增长?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能够在行业的冬天里活下去甚至还能活得更好?
华阳国际这些年一直在努力,让自己锻炼得更加强壮,能够在这个寒冬活下去。我们围绕着集团的战略,做了四个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一是坚持“原创是生命力”,二是“平台建设是保障”,三是“打造核心竞争力”,四是“发掘设计价值”。
▌1. 原创是生命力
作为一个设计公司,设计和研发永远是我们的龙头,所以原创一定是最有生命力的。这里其实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我们作为一个设计企业,无论是做EPC业务、代建业务,还是做全过程咨询业务,我们依靠的都是设计能力,所以设计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能力,不然我们就不是一个设计公司了;第二层意思是,原创的方案设计在目前的建筑市场上还能获得一定的溢价,而施工图已经变成了一个纯粹的苦力活,不光是不挣钱甚至还有可能会亏钱。设计市场下行,下滑最厉害的还是施工图设计,方案设计可能还好一点。所以一个设计公司如果想维持一个比较好的盈利,就必须有自己强大的原创能力,所以这些年华阳国际一直希望能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方案创作公司。因此,我们的人力资源都在向方案人才倾斜。同时,我们成立了香港创作中心CAN,专门负责商业综合体的方案创作,同时,我们还打造了深圳创作中心和上海创作中心,因为这三个城市有更多创新型人才。
华阳国际很清楚知道自己是一家平台型公司,不是一家明星事务所,我们确实连一个大师都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持自身的原创力和竞争力,我们采用了一个非常笨的招数“个人能力+集体智慧=中标率+好的作品”,公司内从来不主张单打独斗,所有的项目都必须通过公司集团级、公司级和部门级这三级创作委员会的4次评审,才可以向业主提交。所有的方案都需要经过创作委员会投票,超过半数以上的成员认可,这个方案才算可以通过,这个机制虽然无法保障每个产品都是精品,但是至少可以保证达到平均以上的水准,甚至有可能打造出少数出彩的作品,这是华阳国际的整体理念。
很多人说“方案设计就是建筑大师们的创意”,的确是!但我认为我们的方案创作,除了创意之外,还需要管理。所以我们设立了“3690方案创作平台”,所有的方案创作都必须在这个平台上完成。什么是“3690”呢?我们把方案创作过程分成了30%、60%、90%和100%共4个阶段。第一,每个项目在这4个阶段都需要通过创作委员会的评审。第二,我们详细规定了,在方案创作的同时,每一个阶段要做什么,包括结构、机电各个专业要做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要做到什么深度、要按照什么标准,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工作内容都已经被格式化和标准化,所有人在方案创作时都应该遵循标准的动作并且严格受控。我们要确保我们的方案是能够落地的,我们要确保所有方案完成时,所有的技术问题都已经被解决。
通过监管平台,我们可以看到公司目前所有在手的方案项目的监管情况,包括哪些项目的评审已经做完,哪些项目处于结构和机电的配合阶段等,在监管平台上,公司所有的项目都一览无余。同时,平台每日会给管理层推送汇总报表,哪些项目完成了、哪些项目延期没完成、哪些项目评审分数不够、哪些项目的评审未通过,这些信息都能在报表中清晰的看到,管理层只需处理非正常的项目。
这些年,华阳国际在深圳完成了很多知名的原创作品:
深圳华润城及万象天地项目,是深圳南山的一个城市综合体项目,也是我们在深圳做的最大的一个项目,围绕着380万平方米的华润城改造,从规划到最后一栋楼完成一共历经了14年的时间,华阳国际做了其中330万平米的方案和施工图。服务范围包括总体概念规划、旧改专项规划、城市设计、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得益于业主的信任,华润置地把一个380万平米、货值几千亿的项目从头到尾都几乎交给了华阳国际一家公司。
绿景白石洲旧改项目也是深圳南山的一个城市综合体项目,是我们目前正在做的一个超级项目,也是我们最大的一个旧改项目,有近500万平方米,华阳国际做了项目的方案设计、部分施工图设计,业主还请我们做了项目的设计统筹管理,协助业主对其他所有专业的设计进行统筹和管控。
莲塘口岸项目获过许多大奖,如2020 IDA美国设计大奖建筑类铜奖、2020德国ICONIC AWARDS标志性设计奖·创新建筑优胜奖、2020 CREDAWARD地产设计大奖·公建项目优秀奖、2021年度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公共建筑设计二等奖、2020年度深圳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优秀公共及工业项目一等奖。这是一个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服务范围包括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和BIM设计。这个项目很特殊,搭建于深圳香港界河“深圳河”之上,横跨深港两地,项目一半在深圳境内,一半在香港境内。
清华大学研究院新大楼项目,是我们正在做的一个科研办公项目,获得了第九届广东省建筑设计奖·建筑方案奖公建类三等奖、第五届深圳建筑设计奖未建成公建类一等奖。
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项目,是广州城投集团投资建设的一个文化展览建筑,获得了2021德国ICONIC AWARDS标志性设计奖·创新建筑优胜奖。
宝安区妇幼保健院项目,这是一家被称为景点的医院,已经变成了网红打卡点,因为参观的人太多了,实在接待不过来,医院只能实施收费参观。项目获得了2019年度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建筑工程一等奖、2019年全国优秀勘察设计奖公共建筑类三等奖。
深圳外国语学校宝安校区项目,2020年竣工就引发轰动的一个全市瞩目的网红学校。
龙华区教科院附属实验小学(龙华宝山学校)项目也是一个学校项目,是深圳万科的代建项目,我们做的是全过程设计,获得了多项大奖,如2021德国ICONIC标志性设计奖-至尊奖、2021第9届美国Architizer A+Awards细节类-建筑+立面特别提名奖、2021第七届地产设计大奖·中国公建项目银奖。
龙岗坪地高中园项目,可能是全国最大的高中,有210个班,1万名高中生。
光大北京中关村广场城市更新(AB楔形区商业改造)项目,是一个商业改造项目,获得了2021第六届REARD全球地产设计大奖城更产城类·荣誉奖。
深业世纪山谷花园项目,是一个居住建筑/城市更新项目,是260米高的装配式豪宅,也是目前深圳最高的住宅。
招商海上世界双玺花园一二期项目,是深圳首个售价超过10万/平方米的住宅项目。获得了第六届CREAWARD地产设计大奖居住项目优秀奖、第五届华彩奖方案创作铜奖、2019年度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住宅与住宅小区一等奖。
▌2. 平台建设是保障
华阳国际现在有超过5500人的规模,但仍是中央集权管理,没有任何的综合所,靠公司的经营运营中心、财务中心、人力中心、创作中心和质量技术中心,维持着整个公司的运营。团队设置按照建筑、结构、机电来分,我们结构专业在深圳的300多人只有一个结构部,机电专业300多人也只有一个机电部,没有做任何的划分。昨天李福和李总问我,在这样的情况下,华阳国际的管理层是如何把这5000人管起来的?
如此大规模公司的中央管控,确实很难,但正是因为这些年,华阳国际致力于平台建设、数据化建设,让我们的管理变得相对简单了很多。我每天主要是看平台推送给我的各种数据报表,报表中有不同的颜色标识,一眼就能看到哪些信息是我需要特别注意的,哪些信息是正常的。那么这些年,华阳国际打造和建设了哪些平台呢?
首先,我们打造平台的目的是希望像造汽车一样的造房子,像设计汽车一样的设计房子,让设计变得更加有序,变得更加有规律。第二,我们也希望能准确地评价并用好每一个人,目前公司5000多人,我能叫出名字的只有200、300人,怎么来评价每一个人是一个大问题,而且我们发现,过去靠人来评价的方式是错误的,比如我觉得某个同事很不错,但是看他的数据却又不行。现在我们所有的员工都是严格地被数据定义和评价,每个人身上都有足够的数据能评价他的工作强度,包括效率、单位时间的产值、获得的奖项、受到的批评、设计图纸的评分等,这些在公司的评价系统中都非常清晰。第三,我们希望让资质普通、经验欠缺的年轻人也能做好设计。现在公司的5800人平均年龄不到29岁,每年7月份之前,我们的平均年龄是29岁,7月份校招之后就变成了28岁,在一个平均年龄只有28、29岁的如此大的设计团队中,如何让年轻人也能做好设计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第四,我们希望数据联通、数据管理是设计公司管理的未来方向,尤其是大型的设计公司,仅仅靠人的管理是覆盖不到的,也无法精确地去评价和管控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这四点是我们打造平台的目的。
接下来我介绍的所有平台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程序都是自己编的。之前提到的华阳国际城市科技公司,它有两大工作,一是负责BIM的研发,二是负责平台的打造。
(1)二维模块化协同设计平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勘察设计前沿”(ID:psd-02)。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