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与海
建筑伫立在汕尾市的海岸线上。历史上沿海地带均属边缘地带,由于与政权的远离而产生了较为放松的多元民间文化,加上水陆相交的地理环境带来了更多的自我和民间意识,同时也促成了丰富的近代沿海聚落的物态与非物态文化生态。
城与乡
新城给当地带来了全新的高密度城市的异质元素,并迅速占领了原始村落和城市之间的空白,在地产生产的驱动下引发了沿海岸线新都市化进程。
金町湾小礼堂即是新城的“精神锚点”。
海与像
面对茫茫大海和自然,人类个体突显渺小、脆弱,漂泊于海面的渔民亟需建立个体与家及大陆之间的心理和情感关联,寻求上天和神明的庇佑。
远在在大海里航行劳作的渔民们每次回航时首先眺望到的必然是这尊屹立于水平延展的水岸市镇之上的优雅形象——金町湾小礼堂。
礼拜堂与周边环境
礼拜堂作为“海之像”
仪式空间面向大陆和新城的一端是一个高宽比接近1:10的水平空间,内置抽象化的山屏、庭院和厅堂,以水平展开的方式展现在新城的中轴之上,让身处巨大的直立城市体量之间的人们得以在此寻到一方心灵的安定之所。
空间分析
浅水池延边36米长的檐廊则是这个处所的绝佳景框和出演的舞台。空间面向广阔大海的一端却被戏剧性的压缩和拉伸,成为矗立于海洋潮汐边缘的一尊高塔。
其尽端是一扇高宽比接近5:1的透明直立高窗,人们在此难以群聚,余下的仅是一种面向无边海洋的孤独。高窗之外超尺度的高耸檐廊向天空延伸,天与海最终成为仪式的终点,同时也是精神和想象朝向大海的再出发之处。
朝向大海的巨大玻璃窗
沙滩上的游人与礼堂
礼堂与沙滩
在外部,新的 “海之像”为速生的滨海之城塑造了一个精神和形象锚点,同时谋求在城市和乡土之间、大陆与广阔海洋之间重建某种历史和时空的连结。
1-1剖面图
编辑:杨卓航
责编:余屿鱼
微信公众号: 匠山行记
新浪微博 Weibo: 匠山行记
哔哩哔哩: 匠山行记
投稿咨询 / 媒体事务
微信:blunt521
邮箱:1540957767@qq.c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