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案例│全球顶级总部园区景观引领了哪些生态趋势?

海绵案例│全球顶级总部园区景观引领了哪些生态趋势?

相对于过去的“高大上”的企业大楼形象和单一的物理空间流通需求,现在全球越来越多的超级总部开始更加关注科技、关怀员工健康、追求个性化等多维追求,尤其重视在生态低碳方面的引领性,这说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将成为未来的城市建设趋势,今天为大家带来Uber总部、亚马逊总部、Facebook总部三大互联网巨头的总部园区景观设计,一起去看看吧!


     


 
旧金山Uber总部大楼景观:高密度城市中的绿核
   

 

景观作为催化剂,可以促进发展中的地区转变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步行友好的社区,进而与整体完善的城市环境相匹配;景观作为粘结剂,可以无缝连接城市各类空间,为身处闹市中的人提供一隅安静修养之地。



         

     


     

共享车巨头Uber新的总部开设于旧金山Mission Bay社区附近,其所在地位于交通走廊沿线,毗邻近期完工的大通中心球馆(Chase Center)。在与SHoP建筑事务所等团队合作下,该总部最终以一座高11层的塔楼连接一座立面几乎完全透明的六层结构的独特造型呈现出来。该项目旨在使这个发展中的地区与旧金山著名的卓越而人性化的城市环境相匹配,为将这个地区转变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步行友好的社区提供促进作用。




该项目包括一个开放公园、一个主要街道景观(第三街)和一个公共屋顶露台。主要场地围绕连接着第三街和Bridgeview Way的线性公园进行组织。项目团队最初只打算设计一条EVA路线,他们的策略是将这个基础设施空间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园,便于公众使用。




各类铺装蜿蜒穿过景观场地,编织成丰富的地面图案,每一种铺装都经过仔细考虑以配合附属空间的使用功能。材料和布局的战略性选择促进了直观的通行路径,而植物空间营造则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沉浸式体验。




聚会空间如角落休闲座位、凸起的石块平台和草坪剧场散布在整个场地中,为Mission Bay社区的工作人员、居民和游客提供了在繁忙的环境中得以休息的地方。




街道景观和沿街立面将邻近的活跃街道和公园无缝连接起来,吸引着沿第三街漫步的行人驻足停留,并置身其中体验Mission Bay社区的这种新型绿地空间。





 
Facebook总部景观:仿佛置身在国家公园中办公
   

 
在硅谷旧金山湾区的边缘地带,一处后工业化的场地被转变为了充满活力的园区,建筑和景观共同融合为一个诗意且目标清晰的工作场所。面积为9英亩的屋顶公园展示了建筑与自然系统的结合,促进了员工与其所在环境间的联系,重构了人们对于建筑和景观的认知。艺术、生态环境和社交空间克服了退化且分散的场地条件,在电影般的场景中形成相互交织的关系,构建出一个富有生机和生物多样性的环境。以Facebook的散步会议传统为灵感,设计师在园区内设置了一条长达半英里的环形路径,使员工和访客能够享受到沉浸式的漫步体验,在四季变化中探寻景观之美。作为园区长期规划中最早完成的项目之一,MPK 20为综合体设计以及可持续城市生态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


阈限的场地
Facebook总部坐落在加州门洛帕克的湾区边缘,位于一个发展迅速且界线并不明确的场地之中。北面的广阔盐田后退于海湾,南面的铁道将园区与住宅区分隔开来。该场地曾经是一片滩涂湿地,定义出南湾的大部分景观。1900年代初期开始,毗邻的海湾被开发盐田并用于工业盐的生产。不断扩展的硅谷逐渐填满了铁路与海湾间的空隙,加上高速公路的修建,这里如今已被开发为轻工业与办公用地。几家创新公司曾在这里安家,后于2000年代初期迁往别处,因此留下了利用不充分的棕色地带。旁边的盐田也于1990年代停止了作业,在这数年间成为一些濒危物种的栖息地。最终,该场地融合了工业环境、生态环境以及公共环境的复杂特征,成为一处边缘化且隔绝孤立的后工业化地带。总部园区以及MPK 20的景观设计方案凭借一系列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应对了来自场地的挑战,同时立足于Facebook的公司文化,打造出富有生机且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环境。

▲设计师以盐田上树枝状的图案为灵感,使景观的地面也呈现出相似的几何形态。这一做法使路径得以灵活地围绕在固定的建筑和树木周围,同时带来空间尺度的变化。

▲盐田树枝状的几何图案。


景观化的工作场所
作为总部中心的标志性建筑,MPK 20也是园区规划和迭代过程中的一部分。在过去的六年中,景观设计师与众多建筑师、生态学家、工程师、树木研究专家和土壤学家进行了合作,力求实现场地的修复和功能重置。设计团队为户外空间的开发、休闲设施及社交空间的布局、交通流线的规划、景观生态系统和水文系统的应用构建了一系列指导性的框架。功能空间的设计策略充分体现了当代科技办公场所所需具备的可移动性、灵活性和社会互动性,以及文化、场所、设计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园区在未来的发展,这块贫瘠的场地将成为一张遍布社交空间和景观的巨网,在连接社区的同时带来更多公共路径和栖息场地。80英亩的场地将有近三分之一被用作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户外空间。
建筑与景观的融合
MPK 20被构思为“一个巨大的房间”,它将以一个楼层为2800名员工提供灵活而开放的办公场地。停车场位于办公层的下方,上方则是一个面积达9英亩的屋顶公园。建筑与景观以一种优美且具有科技感的方式相互交融,迎合了功能需求和场地环境,使开放空间最大化,同时将热岛效应降至最低,雨水径流受到充分的控制和处理。办公层的宽阔露台提供了充裕的休闲空间和户外用餐空间。贯穿整个建筑的楼梯、斜坡和电梯能够直接通向屋顶,时而伸出、时而缩进的花园更为景观增添了活力,使其与室内空间形成更密切的联系。

▲功能空间的设计策略充分体现了当代科技办公场所所需具备的可移动性、灵活性和社会互动性,以及文化、场所、设计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系列艺术装置、遮阳结构、挡风墙点缀在景观之间,带来舒适而有魅力的集会和社交空间。
拓荒造林
屋顶公园提供了一个与自然紧密相连的场所,可供人们尽情放松、漫步和探索。其设计理念是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体验,这从本质上反映出了Facebook的公司文化。公园以一条半英里长的流动式循环路径为中心,同时辅以一系列花园小路,通过不同的植被区域与集会点和观景点相互交织。当漫步于屋顶时,西面的树林、圆形小屋、活动草坪、草地、东面的林间空地以及咖啡馆等形态各异的景观和空间将不期而至。一系列艺术装置、遮阳结构、挡风墙点缀在景观之间,带来舒适而有魅力的集会和社交空间。


▲面积为9英亩的屋顶公园展示了建筑与自然系统的结合,促进了员工与其所在环境间的联系,重构了人们对于建筑和景观的认知。

▲当漫步于屋顶时,西面的树林、圆形小屋、活动草坪、草地、东面的林间空地以及咖啡馆等形态各异的景观和空间将不期而至。

▲屋顶公园提供了休闲、漫步和探索自然的好去处。
电影般的景致
景观设计以电影取景的手法框选出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铺设出一段沉浸式的全景体验。前景、中景和远景通过精心布置,强化了空间的围合感。屋顶边缘的矮墙更强调了远处的视野。设计师以盐田上树枝状的图案为灵感,使景观的地面也呈现出相似的几何形态,从而构建出一种电影般的场景。起伏的地势更突显了这一纹理,为屋顶带来变化的空间。树林从地面伸展至建筑上空,使场地和建筑形成连接,同时带来多样的视野和空间。植被的选择也参考了电影配乐的概念,以三至四个树种铺陈整个场地,展现出富有韵律和季节性的美感。

▲景观设计以电影取景的手法框选出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铺设出一段沉浸式的全景体验。

▲公园以一条半英里长的流动式循环路径为中心,同时辅以一系列花园小路,通过不同的植被区域与集会点和观景点相互交织。

生态与植物多样性
为了在多风的屋顶上打造具有适应能力的景观,设计师参考了许多类似的场地,并借此挑选出了能够适应湾区沿岸土壤贫瘠、排水不畅且多风的地理环境的耐旱植物。本土物种和引进物种被共同种植在公园中,以提供鸟类和授粉昆虫的栖息地。沿海鼠尾草、针草坪、石兰灌木和鼠李花园搭配河岸下层植被和本土橡树,共同形成了兼具生物多样性和美感的丰富环境。屋顶公园的设计由团队和奥杜邦协会共同完成,整个景观可以通过监测和管理系统为生物提供繁殖、筑巢和觅食环境。在过去两年中,已经有38种鸟类栖息于园中,并且鸟类的数量还在迅速地增加。Facebook还举办了数次观鸟活动和员工交流会。民间科学家们对屋顶公园带来的生态和植物学效益以及教育和保存价值表示了极大的肯定。
▲屋顶上设有一百个10’x10’的天窗和通风窗,在满足办公室采光需求的同时也成为景观中的一部分。

▲沿海鼠尾草、针草坪、石兰灌木和鼠李花园搭配河岸下层植被和本土橡树,共同形成了兼具生物多样性和美感的丰富环境。

巨大的北美红杉(Sequoiasempervirens)为人们提供了浓浓绿荫,其下方的木质平台形成了一个开敞而灵活的空间,摆放的可移动桌椅可被随意拖动使用。树池中种植的地被植物和小型观花树种共同构成了北美红衫植被群落。

▲巨大的红杉树为人们提 供了浓浓绿荫,其下方的木质平台形成了一个开敞而灵活的空间,摆放的可移动桌椅可被随 意拖动使用。

▲以澳大利亚植物为特色的混凝土种植墙为花园休憩空间提供了绿意盎然的背景,也为在此举办的各种活动营造了舒适怡人的环境。

▲屋顶花园中设置了一系列锯齿状的天窗,不仅增加了室内空间、将更多自然光源引入工作区域,也可使员工能够从办公层透过天窗观赏屋顶景观。
技术与管理
这一庞大而复杂的景观系统根植于设计、技术与管理的联结。该项目是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和电气工程师密切合作的结果,其规模和进度体现出了谨慎而系统化的施工模式。该项目的建立、维护和功能布局均要求持续性的管理手段。该项目最值得注意的部分是土壤、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的整合式设计。通过置入由一系列初级和次级的地下排水系统构成的网络,屋顶的轮廓和地形模拟了自然的排水系统和土壤条件。景观设计师还开发了一套维护手册,用于指导Facebook公司和维护团队在未来继续对景观进行监测和管理。持续参与景观的维护和管理,将带来极其宝贵的反馈和经验。

▲这一庞大而复杂的景观系统根植于设计、技术与管理的联结。
▲前景、中景和远景通过精心布置,强化了空间的围合感。屋顶边缘的矮墙更强调了远处的视野。

▲建筑与景观以一种优美且具有科技感的方式相互交融,迎合了功能需求和场地环境,使开放空间最大化,同时将热岛效应降至最低,雨水径流受到充分的控制和处理。


 
亚马逊新总部:用40亿美元建了3颗生态球
   

 

电商巨头亚马逊刚刚揭开了其在美国西雅图市中心新总部Spheres的神秘面纱,据说耗资高达 40 亿美金,包括斥巨资建造的“绿色天堂”——迷你热带森林,让这些建筑变得充满生机。亚马逊从世界各地的温室里收集植物,并将它们带回西雅图。河流、瀑布和高耸的绿色墙壁,都能让员工进入像热带森林的宁静空间,他们可聚集在“树屋”里工作,被自然美景所包围。Spheres可以容纳大约800名亚马逊员工,他们对新总部感到非常兴奋,大约4月份就能入住。

Spheres鸟瞰图

The Spheres 由三个玻璃球状建筑物组成,最大的球体高 90 英尺(约 27 米),宽 130 英尺(约 40 米),里面种植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植物,多达 4 万多株,覆盖的物种有 400 多种,行走其间犹如漫步林中,可谓一个“室内热带雨林”,而三个玻璃球状建筑物其实是使用钢框架和夹层玻璃建造,每个球体需要 2643 块面板,热量从面板反射出来,但允许适当波长的光通过,以利于植物的生长。

The Spheres 内设有休息区、会议室、工作区、亚马逊职工休息和就餐区域等。而 Amazon Go 距离 The Spheres 仅仅几步之遥。此外,该建筑内的通风系统则模拟户外微风,白天温度保持在华氏 72 度,湿度为 60% ,到了晚上,晚上温度会下降,湿度会上升。

Living Wall 应该是 The Spheres 最大的特色,足有四五层楼高,拥有超过 25000 种植物,被植入 4000 平方英尺的墙内,是生物多样性的创新示范,同时也是亚马逊园艺学家 Ben Eiben 的心血结晶。

据该建筑的设计师m. David Sadinsky 介绍,规划植物时最棘手的部分是要把一棵17米高的老树从建筑顶部的圆形入口放入。去年夏天,这棵树被起重机吊起从屋顶的一个洞里放了下来。

整个玻璃温室空气湿度维持在60%,相比之下, 一个典型办公室的湿度是30% 。内部空间白天的平均温度为22度,晚上大约是13度。而温暖潮湿的空气得益于植物墙上的通风管道,隐藏的通风系统可以吸入新鲜空气并模拟自然风。

据说,最初建造 The Spheres 是为了让亚马逊的员工有一个可以暂时逃离邮件、工作、报告和 deadline 的地方,让他们可以在溪边的石子小径上放空自我,在来自南美的大树下闭目休憩。当然以高标准的企业文化著称的亚马逊,也希望 The Spheres 如此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能够让员工更好地沉思和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悬索吊桥

一个叫"鸟巢"的小型悬空会议场所,距离地面9米

不同类型的开放区域

亚马逊全球不动产及设施副总裁约翰·斯科特勒(John Schoettler)表示, 整座建筑可以同时容纳800人。它除了是一个类似公园的空间外,员工们也可以在里面上网充电。

“我们想要创造一些特别的东西,一些对于亚马逊和西雅图来说是标志性的东西。” 斯科特勒说,“希望亚马逊的新总部能给员工一个放松工作的空间,并且Spheres给前来面试的候选人留下的印象是亚马逊仍然是一家有远见的公司。”

当然,亚马逊的新总部除了收集4万多种植物让员工近距离接触自然之外,也是一个展现自家语音助手集成能力的最佳平台。亚马逊CEO杰夫 · 贝佐斯在当天的揭幕仪式上就不忘用Alexa与新建筑互动一把:“今天我带了一位特殊的朋友来帮我开启这个球形空间。Alexa,打开 Spheres。"

其实 The Spheres 的存在是让人们在工作时能够忘记自己其实在工作,当达到“忘我工作”的境界更能创造出伟大的东西,当然这是一种难以理解也很难企及的境界。“我们要让员工离开正常的办公环境,所以你在周围看不到任何办公桌与房间。”亚马逊园艺学家 Ron Gagliardo 表示。

The Spheres 是一次关于工作场所的思考与创新,也提供了城市办公室一直所缺失的东西——“与自然的直接联系”。


·EN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GVL怡境生态”(ID:gh_abd523279635)。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