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地以工业用地居多,可以是废弃的,也可以是还在利用中的旧工业区,规模不等、可大可小,除了众所周知的大型钢铁厂,煤气厂,采矿业废弃场,以及垃圾填埋场,生活中还有很多不起眼,却也是承载了一代或几代人生活服务与记忆的小型工业棕地,这些因时代发展而被城市抛弃的工业时代建造物往往能焕发新生,带给人们巨大的惊喜。
“作为棕地和历史遗产地,亚特兰大乳品厂在后勤和物理空间上均面临着许多挑战;这里甚至还遭遇过龙卷风的袭击。尽管存在这些复杂的问题,该项目最终还是完成了在破旧的后工业废墟中创造城市绿洲的使命:凭借葱郁的阶梯式景观,曾经的装卸场被转变为社区的集会中心。一系列微微倾斜的木板路提供了通往不同环境的公共路径,在连接阶梯景观的同时,还巧妙地引导游客沿着场地中的雨水过滤步道行走,使其得以在砾石铺就的可渗透地面、经过修复的混凝土石笼墙以及延绵不绝的植被间自由地穿行。”
▲亚特兰大乳品厂平面规划示意图:一系列阶梯式景观和相互连接的木板路穿过完全由本地植物构成的景观。
该项目以亚特兰大乳品厂的工业历史为背景,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重新参与当地景观的机会,使兼具多样性和历史意义的纪念大道(Memorial Drive)走廊获得新生。曾经坐落着乳品生产设施的6英亩废墟被重新构想为一块可供当地居民聚餐和社交的休闲绿地。在场地中心,原本燥热且不透气的装卸场被改造成阴凉且吸引人的广场,并且采用了100%产自皮埃蒙特地区的植物材料以及在拆除过程中回收的建筑部件。曾经由装卸场汇入下水道的雨水,如今可以平缓地流经草地和由回收混凝土填充的石笼墙,最终汇集在具有保水功能的桦树花园。抬升于地面的木板路使游客可以在一系列花园中自由通行,同时将社交平台和建筑物连接起来。通过融合对比鲜明的工业形式和有机植物,亚特兰大乳品厂不仅成为了社区中受欢迎的目的地,同时也为在城市中创造适应性的景观提供了范例。
▲建设前场地原貌:亚特兰大乳品厂装卸场。原始场地是不透水的,因此100%的雨水径流都会流向附近的街道和城市下水道系统。
“一颗绿色炸弹”
亚特兰大乳品厂讲述的是关于重生的故事:不仅是一块废弃的工业棕地的重生、一个原本缺乏服务的社区走廊的重生,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的开发项目的重生。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东南部,沿着历史悠久的纪念大道走廊,6英亩的场地最初坐落着帕玛拉特乳品公司的生产设施——随着建筑的毁损和龙卷风的袭击,这里逐渐变得杂草丛生,破旧不堪。场地周围的环境也是一样破败,遍布着废弃的建筑、仓库和亟待维修的独栋住宅。振兴走廊的计划构思已久却未有机会实现,直到一个开发项目的出现才使之成为可能。委托方要求景观团队为该地区塑造一片“混凝土森林中的绿洲”,就像是“在场地上投下一颗绿色炸弹”那样,将蕴藏在场地中的潜力充分地激发出来。
▲鸟瞰图:通过置入以工业建筑为灵感的阶梯式框架,原本倾斜的混凝土装卸码头变得平缓且适于社交。微微向下的木栈道穿越景观,使场地变得通畅易达。
场地历史
场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5年:家族企业F. H. Ross在这里修建了一座装饰艺术风格的砖砌建筑(如今得到了完整的修复,并在近期的设计振兴计划中被列入国家历史建筑名录)。不久之后,一家乳制品合作社成立于此,为亚特兰大的学校和家庭供应牛奶长达数十年。直至2004年,已被Parmalat公司收购的地产宣布永久关闭。在此期间,一系列外观普通的轻钢结构被修建于中央装卸场周围。2008年,一场龙卷风袭击了场地,其中许多建筑遭到严重破坏,给场地带来致命的一击。这座建筑后来被长期遗忘在纪念大道走廊沿线的众多老化的工业建筑和仓库结构之间,终于在2014年,它开启了长达5年的修复进程,并最终为走廊带来发展和重生的机会。
▲场地剖面/透视:阶梯式墙体被谨慎地设置于场地各处,以促进雨水的渗透。石笼墙以现场修复的混凝土填充,能够降低雨水的流速,使雨水100%被捕获并在景观中渗透。
愿景
场地原本被计划用作户外空间,但在5年的设计进程中,这一预期发生了重大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委托方Paces地产公司从一开始就树立的宏伟目标:利用该地块来塑造社区的长久形象。Paces试图从建筑与生态修复、社区振兴和历史保护的角度出发,将场地打造为可供公民使用的美食和娱乐场所。在购得该地块时,委托方拒绝了一家来自全国大型零售商的可观报价,而是坚持开发这个能够对社区和环境有所回馈的遗留项目——这也是上述关于“在场地上投下绿色炸弹”的叙述的来源。让本地植物重新出现于贫瘠的土地,这一想法成为指导场地上诸多设计挑战的“纲领”。为了使项目取得成功,最终的设计方案需要谨慎地迎合一种松散而有机的线索,同时亦要对场地的工业品质和形式予以充分的尊重。
▲阶梯式平台:耐候钢墙和石笼墙元素定义了整个场地的设计节奏并呼应了其工业历史。
▲改造前后对比:场地景观采用了100%产自皮埃蒙特地区的植物。
挑战
亚特兰大乳品厂项目给设计团队带来了无数的设计挑战。首先,该场地由于土壤中含有铅和发动机零件等各种杂质而被划为棕地。挖掘过程中发现了一条未被记录的砖砌污水管道,因此需要人员亲自进行勘探,以确定其范围和状况。将被投放“绿色炸弹”的装卸场有着大约10%的坡度,若要成为可栖居的区域,就必须有策略地实施阶梯形态的设计干预。此外,该场地是100%不透水的,因此全部的雨水径流都会迅速流向附近的街道。最后,国家历史保护办公室的参与还给既定的设计造成了额外的负担:他们提出要尽可能地还原1949年航拍照片中呈现的硬景观与软景观的比例。作为回应,景观设计团队将以上种种限制视为指导整个设计过程的宝贵机会,同时积极地迎接和应对了不可避免会出现的挑战。
▲桦树林:设计团队从装卸场抢救出大块的混凝土,并将其应用在花园和石笼墙中。在场地的天然低点,特制的工程土壤能够促进雨水的渗透。
▲新的生活:废弃的材料被尽可能地回收并改造为新的事物,例如踏脚石和堆叠的石头座椅。
为自然而生
通过置入葱郁的景观来补救荒地,这种做法并不新颖。但在该项目中,设计团队仅使用了东南部皮埃蒙特地区的本地植物材料,并通过增加教育层面的叙事来进一步丰富设计。曾经占据了这片场地的树木和林下植被被精心地布局,在营造有机和自然感的同时不会显得杂乱无章。总体来看,装卸场接近60%的面积被茂密的植物覆盖,并辅以大块的碎石板和松散的砾石元素。设计团队提出从相邻的结构中收集雨水,并将其引至整个场地以减缓坡面漫流,并尽可能多地增加渗透。
在东西方向,即垂直于雨水径流的方向上,采用了由可透水石笼墙和砾石回填层建造的阶梯式护壁,兼顾了过滤和分散雨水的作用。在南北方向上延伸的护壁被设计为一段狭窄的耐候钢墙,并尽可能缩小了基座的尺寸,它并不直接与雨水发生作用,而是用于减少不透水的区域面积。抬升于地面的木板路将这些阶梯式的护壁连接起来,在连续的植被的辅助下,使雨水汇聚至低处的桦树花园。花园内的三英尺(约91厘米)厚的工程土壤可使雨水完全渗透,确保所有雨水在被收集之后重新回归场地。
▲多重探索路径:为了将城市环境中的居民与自然连接起来,设计团队为使用者提供了多种类型的漫步路径,包括高架的木栈道和隐蔽的踏脚石步道等。
▲社交空间:造型优雅的楼梯一路伸向中央草坪。耐候钢元素围合在石笼墙侧面,使混凝土台阶可以逐次向下延伸。
为社区而生
历史悠久的纪念大道走廊在近几十年间陷入了失修和荒芜的状态,附近的投资和开发行动几乎与这里没什么关系,只剩下零星分布的几个社区和轻工企业。曾经繁荣且满活力的时期已经远去,居民们时常会产生疑问:这块土地是否还能像城市其他地方那样重新恢复生机?在亚特兰大乳品厂项目的初步概念图公开之后,初步的现场工作很快便得以开展,各方资本和资源也在随后的五年中迅速地涌入纪念大道,最终为该地区带来近130万平方英尺(约12万平方米)的开发项目和超过1200套多户家庭住房。居民们终于可以享受到他们期盼已久的各类便利设施,包括杂货店、参观和各种娱乐场所。基于对乳品厂未来愿景的了解,社区居民也越来越倾向于追求更高品质的设计美学。他们支持开发商将亚特兰大乳品厂打造为娱乐区的支柱场所的决策,希望见证乳品厂在未来成为社区中最吸引人的目的地。
▲篝火座位区:从旧结构中拆卸下来的大尺寸L型钢梁被重新利用为座椅,围绕在耐候钢材质的篝火池两侧。
▲边界:以工业为主题的设计着重使用了动态的线性元素,给人带来一种兼具活力和野性的感觉——当地景观也拥有类似的特征。
为彰显历史而生
亚特兰大乳品厂改造项目的核心是对历史悠久的装饰艺术风格建筑进行修复。如今这里容纳了多间餐厅、咖啡店和社区创客空间。不仅如此,场地的历史特征也在整个景观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在拆除过程中,设计团队谨慎地记录并“抢救”了来自装卸场的混凝土单元和废旧建筑中的钢梁和钢柱,并确定了需要被保留的场地元素,例如装卸码头和单体储存罐的基座。在材料的重新利用方面,团队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混凝土被碾碎并用作石笼墙的填充材料;装卸场的铺地材料被制成踏脚石;钢梁被改造为社交座椅的一部分。在整个场地上,废旧的地基和墙壁成为了镶嵌于本地草坪的雕塑元素。自然景观的柔软质感与硬景观造型的锐利线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又与现有的钢结构天桥和历史建筑建立了深层次的对话。
▲绿色炸弹:基于项目客户对于“在场地内投下绿色炸弹”的构想,一处成熟的景观被成功地创造出来,并最终超越了其原来的建筑环境。
重生
亚特兰大乳品厂从一片废墟中重新生长为当地标志性的娱乐和休闲目的地,同时也与城市历史及其多样化的生态环境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在马萨诸塞州劳伦斯市、梅里马克河与斯皮克特河的交汇处,铸铁厂公园项目将一个后工业时期受到污染的棕地转变为一个再生的、绿植密布且人口众多的城市公园,与此同时还增添了一丝野性的气息。借助深度的社区参与(包括河流清理工作),项目团队构想出了数座相互连接的河滨公园。俯瞰河岸,曾经作为工业遗留物的铁铸件堆如今已变成精雕细琢的葱郁山峦,其上生长着牛毛草、燕麦、乳草和紫菀等一系列植物。景观设计师鼓励这些物种与本地植物共同生长,使野生元素能够和谐地融入计划中的种植方案。”
铸铁厂公园位于马萨诸塞州劳伦斯市北运河历史区、斯皮克特河与梅里马克河的交汇处。在劳伦斯市政府和Groundwork Lawrence的合作下,这块工业棕地用超过15年的时间转变成了一座新的公园。项目团队于2014年接触该项目时,场地内的工业用途已经终止,其独特的自生植物群落和由铸砂构成的小丘为公园的重生带来了令人兴奋的可能性。它作为城市中充满野趣的绿地,不仅展现了自身的历史和自然的力量,还以一种自发的方式为后工业场地赋予了新的生命力。铸铁厂公园是劳伦斯城市面貌的真实体现,同时也成功地证明了如何借助设计的力量,将一处被忽视的工业遗址转变为前所未有的景观体验。该公园彰显了社区参与的强大作用,在设计团队的认真聆听与耐心阐释下,原本缺少服务的社区重新获得了高质量的绿色空间。
▲劳伦斯的社会历史: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市是波士顿以北30英里处的一座工厂城市。长期以来,公有和私有系统的开采活动使有色人种社区遭到隔离,同时破坏了当地环境,使其容易受到气候危机的影响。
▲场地分析:由社区、景观建筑师、植物学家、持证场地专业人员、土壤科学家以及土木和结构工程师组成的团队,确定了用于实施保护、清理和重新引入适应性植物群落的关键区域。
文化历史
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市位于波士顿以北30英里处,它是一座工厂城市,历史上长期被公有和私有的开采系统占据,这些系统不仅让低收入的有色人种社区遭到隔离,同时也造成了环境困境,越来越容易受到气候危机的影响。1848年,以工业社区进行规划的劳伦斯市因纺织品和纸张的生产而闻名世界。19世纪末,该市的迅速工业化吸引了来自欧洲和中东的移民。到了1950年代,去工业化的进程日渐加快,来自波多黎各的移民急剧增加。今天,超过40%的劳伦斯市民来自美国境外,其中大部分来自多米尼加和中美洲。大多数居民(82%)为有色人种,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波多黎各人。
社区组织
1996年,一个由当地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协作团队(包括纺织品制造商、业主、城市官员、社区组织和居民)与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Groundwork Lawrence”的工作。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该团队利用精确且以人为本的方法来进行绿地的选址和开发,旨在恢复城市地区的自然环境。从构思到长期的规划和管理,利益相关者在对制定社区未来发展的决策方面具备了高度的自主权。Groundwork Lawrence通过对社区历史进行坦率且透明的讨论来支持一系列项目,包括协调种植方案和开发河滨绿道等等,这样的参与模式正在重新建立居民与他们创造的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修复斯皮克特(梅里马克河的一条小支流)的过程表明,Groundwork致力于采取以人为本的方法来建立公民的自豪感以及他们对该地区的潜力的认可。河流目前所需解决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这里曾经堆满了垃圾,居民们希望能够快点将其清理干净。2002年,Groundwork对斯皮克特河进行了重新组织和规划,并发起了“Keep it Clean”运动,首次对斯皮克特河开展大规模的清理工作。与此同时,Groundwork还与州和地方部门、企业主以及当地机构建立了伙伴关系,共同规划并建造斯皮克特河绿道(Spicket River Greenway):一个3.5英里长的全新河滨公园网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它将由一条街外道路连通。铸铁厂公园的建立正是以上举措的成果。
▲服务社区:社区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面向所有人的功能方案(包括主动和被动使用)来重新与河流以及场地联系在一起。设计根植于场地的工业历史,证明了土地本身所具有的自我恢复的能力。
场地历史
在19世纪和20世纪,铁矿一直和劳伦斯的工业综合体切断了社区与梅里马克河的联系,对环境和当地居民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1880年代末,这个已经退化的场地成为了劳伦斯实验站(Lawrence Experiment Station)的所在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质测试和环境研究实验室之一。
20世纪,该场地被Ferrous Technologies铸造厂占据,他们使用砂模铸件为劳伦斯的工厂生产铁制品,并将这片土地用于倾卸烧焦的橙色砂模铸件废料。1990年代,在铸造厂停止工业经营之后,破旧的建筑和受污染的砂堆被留在了现场。
2014年,Groundwork Lawrence收购了近5英亩的土地和地役权用于修建公园,该场地在社区中的作用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Groundwork通过广泛的青年参与提高了场地的声誉,年轻建筑师(Young Architects)小组为之提出了早期的设计方案,绿色团队(Green Team)完成了快速生态评估(Rapid Ecological Assessments),此外每年还有200-300名青年参与斯皮克特河清洁活动。在公园得到开发之前,Groundwork在现场发起的青年参与活动显著提升了公众对该项目的支持意愿。
社区目标
社区的热情鼓励、场地自生的植物群落和由铸砂构成的小丘,共同揭示了公园作为城市野地重生的独特机会。设计团队构想了一个根植于其工业历史的场所,证明了土地本身所具有的自我恢复的能力。
社区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面向所有人的功能方案(包括主动和被动使用)来重新与河流以及场地联系在一起。在成为公园之前,这里曾经被用作徒步路径、通向河流的入口以及团体郊游和社区钓鱼的地点。它也曾是一个进行非法倾倒的场地,并且被大劳伦斯卫生管理区用作污水排放处。
铸铁厂公园的设计认识并回应了劳伦斯各阶段的历史,包括它的社区、场地的使用状况以及大自然的生命力和治愈力。
场地条件
以茂密的自生植物群落为灵感,设计团队制定了一项以管理、保护和扩大现有植被为核心的策略。设计需要细致考量横跨公园用地红线的砂堆,因为项目指导方针和环境法规均要求将其完好地保留在场地当中。最终,由社区、景观建筑师、植物学家、持证场地专业人员、土壤科学家以及土木和结构工程师组成的团队,确定了用于实施保护、清理和重新引入适应性植物群落的关键区域。他们详细地探讨了土方工程的研究,以便了解需要被移动的砂堆的体积,以及如何在将它们纳入设计的同时,尽可能维持植物的自发生长。设计团队选择的方法是将砂堆作为一处具有纪念价值的地形和地标来进行提升和加固,使其成为一座30英尺(9.144米)高的草甸山丘,并且结合无障碍的道路和突出的观景平台,提供俯瞰城市和周围水道的视野。
适应性的植物群落
设计方案提出,在因移动砂堆而受到土方工程影响的区域,要实现植物群落和物种的多样化。植物的搭配方案主要采用了已在现场发现的自生物种和其他能够适应区域环境的物种。植物园小径沿线种植有枫树、梧桐、梓树和榆树;长长的河桦树走廊充当了场地中的雨水收集器,呼应了梅里马克河岸自然生长的河桦树林。在草甸山丘上,较为陡峭的一侧坡地混合种植了燕麦、垂穗草和紫羊茅;较为平缓的一侧是由非禾本草本植物构成的授粉草地,一条小路从中穿过,直至山丘的顶部;乱石堆砌的护坡处穿插种植着不同品种的漆树,包括亮叶漆树、鹿角漆树和光滑漆树等。现场种植的树木整体上是对自生植物和多样化植物群落进行扩大的结果。通过将砂堆和既有植物结合在一起,该设计创造了一个沉浸式的环境,并将使新英格兰最大河流之一沿岸的棕地再度焕发活力。
场地系统
劳伦斯市的卫生和雨水管理系统与公园内的排污设施进行了结合。该项目要求降低雨水径流率以防止CSO(混合下水道溢流)漫入关键栖息地。设计目标之一是要清晰地阐明能够解决以上状况的可执行措施。在与大劳伦斯卫生管理区的合作下,团队为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并制定了可在该区域实施的、经过论证的策略。
铸铁厂公园的排水基础设施使人联想到场地曾经作为水质研究实验地的历史。与梅里马克河一起,这处430英尺(约131米)长的“雨水收集器”捕获了来自附近工业用地和公园的径流,并将其引导至一个种植着莎草和多年生植物的生物滞留区。这些植物可以在水流渗入梅里马克河之前起到过滤污染物和捕捉沉积物的作用。
▲雨水收集器:430英尺长的沉积物前池以石笼和织网屏障建造,能够捕捉来自附近工业用地和场地内的径流。收集器通过过滤污染物和沉积物使其免于流入梅里马克河,以此回应了场地过滤雨水的历史。
为社区而生的公园
铸铁厂公园是劳伦斯城市面貌的真实体现,也是一个让利益相关者充分参与、将被忽视的工业遗址转变为前所未有的景观体验的成功范例。该公园彰显了社区参与的强大作用,在设计团队的认真聆听与耐心阐释下,原本缺少服务的社区重新获得了高质量的绿色空间。
▲场地交汇点:一座定制的镀锌钢桥梁横跨于收集器之上,完成了从北运河到梅里马克河边缘的场地连接。新雨水花园的植物群落增加了场地的多样性和栖息地。
▲铸铁厂公园是位于马萨诸塞州劳伦斯市北运河历史区中心地带的一处野趣之地,其设计精准地捕捉了场地中自生植物群落的原始之美。
▲社区入口路径:无障碍的通道蜿蜒地穿过天然生长的梓树、天堂树和黑槐树林。
▲治愈:以茂密的自生植物群落为灵感,设计团队制定了一项以管理、保护和扩大现有植被为核心的策略。
▲北运河:铸铁厂公园的设计认识并回应了劳伦斯各阶段的历史,以及大自然的治愈能力。作为一个四季皆宜的被动式公园,铸铁厂公园提供了通往河流与运河的路径、休闲步道和户外教学空间。
▲植物园小径沿线种植着从现场发现的各类树种。这条道路勾勒出了公园北运河与梅里马克河在南北方向上的连接关系。
▲团队合作:铸造厂公园的建立是设计团队、客户、承包商与劳伦斯社区努力合作的结果。来自当地的青年志愿者和设计团队参与了30英尺高的草甸山丘的种植工作。
▲铸铁山丘:山丘的陡峭坡地被牛毛草和燕麦覆盖,较平缓的一侧则种植着乳草、金光菊、羽扇豆和紫菀。经过修剪的之字形小路穿过授粉草地,直达山丘的顶部。
▲经过雕琢的地貌:冬季,积雪覆盖着山丘陡峭和平缓的两面。
▲铸铁山丘的植物群落:铸铁厂公园的设计将原本用于工业的砂堆改造为30英尺高的草甸山丘,而由原生物种和引入物种组成的植被区域则突出展现了整个场地的林地更替过程。
▲为社区而生的公园:铸铁厂公园是劳伦斯城市面貌的真实体现,也是一个让利益相关者充分参与、将被忽视的工业遗址转变为前所未有的景观体验的成功范例。
▲从突出的观景平台可以欣赏到梅里马克河与历史悠久的艾尔磨坊钟楼的风景。作为一处具有纪念价值的地形和社区的象征,这座山丘不论是从高速公路还是附近的水道都可以清楚地看见。
位于多伦多市区的Corktown公园将景观设计与城市防洪措施完美结合,为城市公园设计树立了新的典范。公园中来自安大略本土的原生植物种群繁盛的生长,吸引着各种动物前来探访安家,而花园之下,4米高的泥土垫层重塑了河流漫滩的形态,引导着河流向南汇入湖泊,为West Don Lands这片后工业场所阻挡着潜在的洪水侵蚀。
公园滨河空间的绿地并未多加修饰,在雨季这里将被洪水淹没。而西侧9英亩的高地则将常年保持干燥,为城市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娱乐休闲活动场地。这片经过重设计的棕地场地作为West Don Land中的第一个城市公园,揭开了区域发展的序幕,也证实了以景观驱动发展的无限潜力。重构的自然将无人问津的城市边缘地带转化为深受众人喜爱的休闲场所,为多伦多公园生态多样性的建设树立了新标准。
笼罩在洪水侵蚀阴影下的棕地
公园所在处是多伦多过往工业历史的遗存。正如大多数西方城市一样,在20世纪末期多伦多的工业生产经历了严重的衰退,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遗留下来的只有一片迫切需要清理和修复的棕地。洪水肆无忌惮的侵蚀着低矮的河滩空间,也让其身后近210公顷的城市土地时刻面临着洪水的威胁。
△ 基地历史:自十九世纪中叶工业化以来,这片土地一直作为棕地存在了数十年,泛滥的洪水以此为突破口,威胁着其身后210公顷的城市空间。
栖息于高地之上
作为一个以减轻洪涝灾害为主要目的的城市公共工程项目,Corktown公园同时也成为了深受居民所喜爱的公共休闲空间。沿着河岸起坡,缓缓上升到达4米高,750米长的防洪高地,再向着城市延伸交接,这个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成为了日渐繁华的城市街区中的聚集场所。这道细长的防护带将公园从生态和功能上划分为了两个互不相连的部分,一侧可被洪水侵蚀,另一个则在庇护之下。东侧的坡地高高隆起,足以抵挡500年一遇的洪水,而西侧的公园则在城市中为居民创造了一片野趣盎然的休闲场所。
西侧公园中一片开阔的草地进一步将以观赏风景为主的被动娱乐区与活力十足的游玩区细分开来。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是孩童还是成年人,人们在这片草地上尽享户外的生活。在寒冷的冬季,草地旁的建筑内炉火将被燃起,为人们提供躲避风雪的温暖场所。在春夏两季,绽放的百花吸引来无数纷飞的蝴蝶、蜜蜂等昆虫。而高高在上的俯瞰视角也为被铁路站场、高压线与河谷高速路等基础设施所占据,曾经让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工业场景增添了不少吸引力。
重塑生态
起伏的地形不仅可以阻挡洪水的侵蚀,同时也创造了多样化的微气候植被区,不分季节吸引着人们与动物前往。免除了洪水的威胁,这些区域内植被肆意的生长着,建立起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人们沿着蜿蜒的小路在草甸与湿地中穿行,体验丰富的空间层次。候鸟在充斥着硬质景观的城市中找到了一片得以生活繁衍的绿地。景观设计团队在此构筑出的自然为随后自发生长的盎然绿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多伦多公园园艺部门的团队遵照混合管理策略,在让人工栽植区如同自然草甸般繁盛生长的同时,维护了园内景观空间与功能上的分区。
△ 边缘生态学:在山坡之上,湿地、丛林、草甸与水生植物繁茂的生长,让这片棕地重获新生。
△ 极具渗透性的景观元素:从街道上眺望,公园办公室建筑的悬浮屋顶清晰可见。
水资源保护
精心设计的地形坡度让雨水和戏水塑胶池内的用水可以流入湿地,经过生物处理后再进入蓄水池,待未来灌溉使用。将灰水引入湿地的做法防止了夏季水体的富营养化与水华的爆发。在Corktown公园内,水体的双面性显露无疑。一方面,泛滥的洪水被阻挡在入口之外,但另一方面,公园内的水体又成为了这片极富吸引力,重现勃勃生机的场所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
△ 喷水场地 :在戏水区中产生的灰水将在公园的各处得到回收与再利用。
城市发展
公园的设计与建造采用了独特的组织模式,这个由多伦多水岸开发公司委托并支付费用的项目最终将归属于多伦多接管与维护。而这种合作模式对设计团队来说也具有极大的意义,让他们能够尝试将这种抵御洪水的基础设施转化为一个在生态与文化上都具有丰富层次的公共空间。游客们争相来到此地,感受多伦多市内的大自然,而毗邻公园的地块上,拥有6000个公寓单元的公寓楼也正在建设之中。公园空间对于West Don Lands发展的推动作用已显露无疑。
△ 防洪措施+公园:两座山丘与中间开阔的草地组成了公园空间,活跃的运动场所与在繁盛的安大略本土植被中穿行的蜿蜒小路相互交织。
△ 季相:早秋,花朵仍在盛放,为传播花粉的昆虫们提供最后采集花蜜的机会。
△ 景观主导城市生活:起伏的地形不仅创造了一系列小环境,同时阻挡了外围铁路、高速道路等基础设施与工业空间给公园带来的不良景观视野与噪音。
△ 四季皆宜的空间:一场大雪让中央大草坪盖头换面,无论四季,各式各样的娱乐休闲活动都能在此展开。
△ 健康:建筑下的壁炉为游人提供一个温暖的场所,让公园即使在冬季也仍具吸引力。
△ 取暖:可移动的玻璃墙可为游人暂避风雪。当无需使用时,所有的墙体将被移至封闭的柱体中储存。
△ 建筑 :公园中活动场所的中心地区。
△ 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性:湿地成为了乌龟与水中生物的栖息地,同时也在场地中的地表径流被储存留作未来灌溉之前对其进行清洁。
△ 总平面图
Jochiwon净水厂于 1935 年至 2013 年为当地供水,自关闭以来,一直无法向公众开放。该设施正经历着从工业一代到文化一代的转变。新建立的场地保留了工业设施作为纪念,同时作为一个新的文化花园的再生的非凡的新基础设施。
建筑师保留了中心建筑的原始状态,作为现代建筑遗产,其结构本身作为展示文物,揭示场地的历史,同时通过适度和空旷的策略为室内注入了未来的潜力。作为一个独立的体量被放置在公园的前沿,在新旧建筑之间创造了并置,表达了独特的功能和时代变化。
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将附近的公园与场地整合在一起,将旧场地重新塑造成城市花园。该项目的主要理念是为游客和社区提供一个支持各种文化活动的新平台,通过重新发现该遗址的历史和空间价值,使其成为一个新的文化中心。
两个过滤设施,不论从功能,还是形式上都扮演着重要的“位置”,保护植物,拥抱公园的边界,将场地作为相互共生的象征。室外展厅源自以前的水箱设施,通过混凝土的物质性(通过沉默的长期存在)和水箱上的嵌层痕迹所拥有的时间性之间的结合,表达了一种空与满之间的关系。
·EN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GVL怡境生态”(ID:gh_abd523279635)。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