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纠结冬天穿啥过?看看二战各国海军大衣和甲板服再说?

还纠结冬天穿啥过?看看二战各国海军大衣和甲板服再说?


《NAUTICAL MEMORIES海服》、《AERIAL MEMORIES 空服》、以及《OUTDOOR MEMORIES山服》是三本非常好的杂志,能给冬日的搭配,带来不少灵感

 

地球上超过百分之70的面积,都是一片靛蓝色;甚至于在32亿年前,整个地球都曾被海洋所淹没。

 



都说军服是时尚的源头,现代的很多品牌,对曾经的军服都有不少借鉴,只是这种模仿与借鉴是好是坏,就见仁见智了

 

人类对于海洋的探索与执着从来都没有停歇过;同样,海军作为人类最古老的军种之一,其制服的历史,更是记录下了人类历史上无数的经典时刻。每一个细节也都在无声地诉说与铭刻,记录下一段段的悲欢与离合。

 



不仅是《亮剑》中的云飞兄,对于小翻领欲罢不能,但试问:哪怕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身帅气的军装,又有谁能拒绝呢?

 

虽然告别了硝烟,远离了战火;但曾经的海军军服,却依然在持续发光发热。同时也让无数的品牌与设计师的灵感,在它们的身上实现。

 


言已至此,突然有一位眼神坚毅,刀枪不入的中年男子,从所有人的面前经过,他沉默,并指了指胸前明晃晃的两个大字

 

 

01

这个冬天只需一件

经典与复古的再现

美军N-1甲板服





曾经身着N1甲板服的保罗·纽曼(和国内的MP3没有任何关系),以及著名的好莱坞“坏小子”詹姆斯·迪恩

 

时至今日,任谁也无法否认,美国海军舰队的先进与庞大,以及他们在全世界范围之内的称霸;但在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天生强大,美国海军现如今的“一家独大”,也都是历经了后天无数的风吹和雨打。

 



说到美国海军,则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美国影星保罗·纽曼,他曾经参加过二战,并且受到了命运女神的垂青,全船就他一人活了下来

 

从1608年的8月,那艘满载着102人的“五月花”号的出发,再到日后美国建国时的《独立宣言》与《和平宪法》;海军对于美国历史的意义深远,影响重大,哪怕建立初期的它,远远没有隔壁英国皇家海军的名气大。

 


("五月花号契约”作者:Jean Leon Gerome Ferris)可以说是102个清教徒,拉开了美国历史的帷幕



(而“独立宣言”作者:John Trumbell 1817年)又是美国历史上在,最为重要的一个历史事件

 

前后与英国的两次独立战争,最终决定了美洲大陆,究竟是花落谁家。而相比陆军的单方面碾压,美国海军面对着英国海军那强大的海面威压,甚至于都翻不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可谓是丢人丢到了华盛顿老家。

 


《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描述了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著名的特伦顿战役



而《康华丽将军的投降》则象征当时的美国保持了独立

 

知耻而后勇,促成了美国海军后来的强大。经历了漫长的励精图强,在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领导下,美国海军终于在近现代发展壮大。虽然底蕴还没有英国皇家海军那般强大,但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已经差距不大。

 



二战后期,美国海军已经超越了英国海军,图二为1945年9月2日,同盟国联合受降典礼于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隆重举行。

 

只是虽然在舰船的规模上,已与当时的英国皇家海军相差不大,但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 “经济大萧条”的爆发,美国海军的服饰却始终没有什么发展,变化也一直都不大。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N1甲板服系列的研发。

 



图一为1914年时,美国海军在LANDING PARTY时所拍摄;而图二则是在1943年时,美国海军所穿的制服,这时候N-1甲板服已经正式配发

 

虽然直到“珍珠港”事件的爆发,美国海军才全面的开始对太平洋海域进发,并与日本海军真正的开始进行生死搏杀。但其实早在战争的初期,美国海军就已经未雨绸缪的开始了“N系列”海军服饰的探索与研发。

 



1930年代美国海军军官的制服。其实这时已经有了N-1甲板服系列的前身,只是多配发于潜艇部队

 

面朝大海,不仅需要四海为家,同时还要应对种种天气与气温的骤变,因此“N系列”的海军服饰,还有三种不同的变化:即N-1用来应对寒冷、恶劣的天气变化;N-2则应对雨季时降水量的增加;而至于N-3,则应对热带地区居高不下的气温。

 



有时候还得感谢《LIFE》杂志,随军的记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照片,帮助我们现如今也能够一窥N-1甲板服的全貌

 

只是当敌军的潜艇,已经悄悄的潜伏在船舷下;上空敌方轰炸机上的炸弹,也会随时地投下;那么海军的官兵们,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仔细研究“N系列”的种种变化。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一套N-1甲板服绝对能够应对绝大多数的气温与作战条件的变化。

 



因为海上天气变化十分得频繁,因此船员们很多时候根本顾不上那么多,都是采取“混搭”的举措,只要适应当前的温度就行

 

虽然N-1系列中的甲板服,在1943年时才正式配发,但实际上,这已经不是它首次在海面上为官兵们遮挡海风与浪花;因为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刚刚爆发时,它就已经在潜艇官兵之间实现了广泛地配发。

 



船员在海面上,要时刻面对暴雨与风浪,而N-1甲板服的出现,则帮助他们乘风破浪。

 

只是不同于战争后期,多种颜色的不同变化;早期的N-1甲板服,因为只在海军中配发,因此在颜色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与大海接近的蓝色,不仅寓意船员们都能安全回家,同时也利于作战时的隐蔽和观察。而背后大大的“USN”涂鸦,则是为了方便识别敌我,以免在战斗中被误杀。

 



最早的N-1甲板服,一般“USN”会在背后,而且最初也只有所谓的“海军蓝”一个配色,后来才开始变出了不同的配色

 

而随着战争的白热化,N-1甲板服不仅在配色上,开始产生了诸多的变化,并把背后的“USN”涂鸦,移动到左胸前的领口下;同时在前襟和领口的剪裁上,也更加的保暖化、人性化,从而让成衣的重量变得十分的轻量化,以此能够应对战局的瞬息万变。

 



如果你认为背画艺术是A2等飞行夹克所独有,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美国海军之间也同样十分流行在N-1背后肆意发挥

 

N-1甲板服,不仅见证了战争时期,美国海军的服饰变化,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战后所涌现出的多种文化;或许是由于它的保暖化、轻量化,以至于很多人在冬天都离不开它,让它哪怕是在战后的和平年代,也依然遍地开花,传唱着属于自己的那一段佳话。

 



图一为身着N-1甲板服的著名男星李·马文,而图二美国的《LIFE》时代周刊,记录下了在美国加州的一位摩托车俱乐部成员正在接受处罚,而他的身上正穿着N-1

 

哪怕它诞生于战争的爆发,但却仍然在现如今的当下,不仅见证了蓬勃兴起的美式复古文化,同时也让人沉迷于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并铭记住曾经那段难忘的岁月与年华。

 


其实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片中,出现N-1甲板服的场景也比比皆是

 

 

02

哪怕你这一生不靠桨全靠浪

也需要一件

U.S. Navy ANORAK

完成梦想




由《LIFE》杂志随军摄影师所拍摄,身着ANORAK的美军士兵,真实还原了曾经的那个时代

 

美国的海军历史并不长,从1775年乔治·华盛顿围攻波士顿时的初次登场;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珍珠港”;甚至于在“冷战”时期,作为威慑前苏联的核心力量;近现代美国海军的实力不可为不强,鲜有一个国家能够与其对抗。

 



美国海军在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现如今绝对是世界上最庞大、同时也是最为强大的军事力量,这也让它们总是妄图“全球称霸”

 

除了拥有能够称霸世界的力量,美国海军同样在近现代的军服设计上,也为后世做出了榜样;虽然曾经的他们也十分狼狈,甚至于身上的PEACOAT 都是来自对英国皇家海军的模仿。

 



相比起陆军,曾经的美国海军,完全无法与英国皇家海军相较量,在独立战争中吃尽了苦头

 

或许美国人也不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拥有一个华丽的登场;但终究还是猝不及防让日本人偷袭了珍珠港,也令其骑虎难下难以收场,不得不收起“两面派”的模样,开始加入太平洋的战场。而随之,酝酿已久的N-1甲板服,也于这一时间开始登场。

 



图1为1884年的美国海军,这时已经从英国皇家海军那里引进了PEACOAT,而图二则是1945年时著名的经典时刻

 

N-1甲板服的登场,满足了海军官兵们对于一件防寒保暖的军服的需求;只是海面上的风浪与严寒,恐怕可不会这么想,随时随地的暴雨倾盆与排山倒海的风暴海浪,让船员们防不胜防。

 



无论是从战争片《珍珠港》、《决战中途岛》中,还是从漫改电影《X战警-第一战》中,都能领略到美国海军的强大

 

哪怕划船不用桨,扬起风帆来,也可以没有丝毫的方向,但海军在海面上最大的敌人,无疑还是风浪。因此除了N-1甲板服,美国海军同样也在这时研发出新型的U.S. Navy ANORAK,来帮助海军官兵们抵挡不期而至的暴雨,以及无处不在的风浪。

 



ANORAK和PARKA都是来自于因纽特人,但是现在ANORAK和PARKA,其实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区分,不可相提并论

 

美军对于这件海军雨衣的构想,恰恰符合曾经古代的因纽特人在酷寒的极地捕猎时,对于一件防水防潮的雨衣的设想。或许用海豹和鲸鱼的肠,做出这样一件雨衣,对于很多人来说有些疯狂,甚至于想都不敢想,但是对于因纽特人而言,这属实是稀松又平常。

 



1953年第一位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探险家Edmund Hillary与他的伙伴,当时身上穿的就是一件ANORAK

 

而这样的奇思妙想,不仅帮助了早些时候的船员们能够远渡重洋,同时也对后来美国海军ANORAK的诞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当时GORE-TEX技术尚且都还是一种梦想,ANORAK就已经实现了防水防潮的功能。

 



因纽特人制作的这种ANORAK,因为不仅防风,且防雨、防潮,又保暖性极强,因此在美国海军之前,就被很多探险家,以及极地工作者,所广泛使用

 

ANORAK于1940年一经登场,就受到了海军官兵们的喜爱与赞赏。虽然对于汪洋,他们爱得一如既往,但却并不喜欢那无处不在的风暴与风浪。直到ANORAK的诞生与造访,才帮助他们彻底征服了眼前这片广袤的海洋。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因纽特人为了抵挡风寒,用海豹、鲸鱼肠制作而成的这些御寒衣物,后来成为了ANORAK和PARKA的灵感来源

 

一直到越战时期A2甲板服的出场,ANORAK才逐渐于历史的大舞台之上退场。但它依然还是会出现于船舱里、甲板上,伴随着船员们栉风沐雨,乘风破浪。同时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也让自身成为了后世很多服装所参考与借鉴的榜样。

 



1918年美国海军,那个时代的穿着在后来成为了很多品牌的灵感来源

 

而除了帮助海军官兵们远离风浪与湿潮,ANORAK同样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掀起了一阵时尚的风潮。当时无数的大学生们开始以这种套头式的宽大连帽外套,来作为自己对抗雨季的妙招。同时又因为“IVY STYLE”的热潮,也让ANORAK演变得时尚与新潮。

 



ANORAK不仅在海面上可以帮助将士们抵挡雨水和风浪,同时在滑雪运动中也是十分常见,很多品牌都推出了类似的款式

 

同样在这几年,随着美式复古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愿意回忆往昔。ANORAK作为曾经因纽特人以及美国海军必不可少的服装,其不仅是对抗酷寒与风浪的“高招”,同时也是被各大品牌,所视作为每一季定番的“法宝”。

 



ANORAK除了在二战期间被广泛运用于美国海军,在后来风靡一时的“IVY STYLE”中,也是常春藤精英们的最爱

 

ANORAK在格陵兰语之中,除了把“风”的意境,表现得惟妙惟肖,同时也是“连帽外套”的代表;而现如今的户外冲锋衣,则更是一脉相承了它在设计,以及工艺之上的精巧。哪怕说是户外冲锋衣的“鼻祖”,恐怕也错不了。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也是来自于《LIFE》杂志,记录下了当时美国海军真实的工作画面

 


03

不仅是曾经海军的最爱

也颇受“IVY STYLE”的青睐

DUFFLE COAT





著名的形象帕丁顿熊以及英国国宝级乐队OASIS,清一色都身着着DUFFLE COATS

 

说起中国的近代史,那无疑是一段让所有人都痛心疾首,但又不得不面对的屈辱历史;当时的英国号称“海上的雄狮”,仅仅凭借着数千人的舰队,就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化、半封建的近代史。

 



相信每个人在教科书上都学习过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而对于英国人最多的形容,莫过于“坚船利炮”叩开了中国的国门

 

“坚船利炮”,是1840年以后,中国人对于英国海军的普遍认识。而“师夷长技以制夷”,更是激发了我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意识。同时究其本质,也完全有别于隔壁日本在面对“黑船事件”时早就已经崛起的资本主义趋势。

 



同样在1853年时,日本也发生了著名的“黑船事件”,美国人同样以炮舰威逼日本人打开国门

 

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有着“蓝水海军”的支持,英国皇家海军早在十六世纪就已经拥有首屈一指的实力;而直到二战爆发,他们都是世界海面实力上最为强大的一只。

 



英国皇家海军拥有着辉煌的历史,不仅是英国最古老的军种,同时也是现如今为数不多的“蓝水”海军

 

哪怕是后来居上的美国海军将其取而代之,但若是说起历史,美国海军就连曾经身上的PEACOAT 都是在模仿英国皇家海军的样式,更别提前者所积累下的作战经验和丰富的战斗意识,更是可以作为美国海军的“老师”。

 



对于DUFFLE COAT的起源,有一部分人认为款式来源自僧侣所穿的兜帽,面料来自于比利时,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款式和面料均来自于比利时

 

英国皇家海军的服饰,不仅是他们耀武扬威的一面旗帜,同时也见证了他们纵横四海的历史。不仅从19世纪时就已经把PEACOAT玩出了多种样式,与此同时,还把目光投向了同处欧洲的比利时。

 



DUFFLE COAT虽然没有PEACOAT引进的历史早,但是同样在皇家海军中,也拥有相当高的地位

 

当然,相比于PEACOAT那辉煌而悠久的历史,DUFFLE COAT除了面料来自于比利时,在设计上则是借鉴了波兰僧侣们日常僧袍的款式,只是稍加以剪裁与修改,就得以面世。

 



这两张随处可见的照片,第一张来自一战时身着DUFFLE COAT的船员,而第二张则来自于二战。

 

又因为英国人对于“DUFFEL”的读音与拼写,似乎总有些不适,因此就逐渐演变为了“DUFFLE”读音的随意与舒适,而这也让DUFFLE COAT很快便受到了当时英国皇家海军的重视。

 



如果说英国的皇家海军是英国纵横四海的一面旗帜,那么DUFFLE COAT也绝对是可以代表并象征英国皇家海军的一面旗帜。

 

19世纪90年代,DUFFLE COAT在英国皇家海军之间风靡一时。防水的面料,保暖而美观的款式,很快让所有人都跃跃欲试,成为了当时英国皇家海军的一面旗帜。

 



DUFFLE COAT大衣,是英国的皇家海军自海面上最爱的大衣,可以帮他们抵挡风浪和倾盆大雨,同时也可以在寒冷天气中非常有效的保护自己。

 

DUFFLE COAT大大的连衣风帽,是其早期为了容纳海军官兵们的军帽,从而定制的标准样式;同时也是经过后世屡次设计与改良之后,也依然保留下来的经典标志,可以说是对美观与实用性的一种最佳诠释。

 



DUFFLE COAT是英国皇家海军的标志之一,它虽然没有另一件PEACOAT历史悠久,但也受到了海军们的一致欢迎

 

同时DUFFLE COAT的另一个标识就是胸前的“牛角扣”,而这样的牛角扣+宽松锁扣的样式,其实也只是为了方便船员哪怕在戴着厚重的手套时,也依然能够快速穿脱;却不曾想,在后世演变为了DUFFLE COAT最为经典的特点。

 



后来DUFFLE COAT也不仅仅只在皇家海军之间流行,同样也被英国的其他部队所使用,因为它出色的保暖性受到了所有人的喜爱。

 

而DUFFLE COAT在当时不仅在英国皇家海军之间所风靡一时,更是因为其有着保暖与美观双重属性的加持,让当时英国的蒙哥马利将军都对其予以了肯定和支持,并成为了他个人的代表性标志,被后人所纪念和得知。

 



著名英国将军,指挥过诺曼底登录的蒙哥马利将军,平时就非常喜欢在自己的军装外套一件保暖而舒适的DUFFLE COAT

 

DUFFLE COAT除了是蒙哥马利将军的标志,并在后世出现于多本时尚杂志,以“MONTY COAT”的别名而为人所熟知。英国的皇室更是也因为时常穿着着DUFFLE COAT,从而也让这件大衣愈发得闻名于世。

 



战后DUFFLE COAT,同样也广受欢迎;图二就是在1968年的反越战游行之中,同样也有不少人穿着DUFFLE COAT,来表达自己对于战争以及美国政府的不满,虽然这是在英国。

 

同样DUFFLE COAT被更多人所熟知,也是因为在战后所逐渐拉起的“IVY STYLE”旗帜。DUFFLE COAT那种与生俱来的优雅慵懒的气质,也让常春藤精英以它作为彰显个人穿着品味的最佳服饰。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DUFFLE COAT同样也是后来“IVY STYLE”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很多常春藤的精英身上焕发出了不一样的神采与光芒

 

1958年所诞生的英国儿童文学作品《帕丁顿熊》之中,DUFFLE COAT也是其身上的一面旗帜。儒雅与别致的“帕丁顿熊”,代表着整个英国的形象。

 



帕丁顿熊甚至于在面见英国女王时都穿着着它

 

时至今日, DUFFLE COAT也已然不再局限于曾经的军人,或是常春藤绅士。哪怕它上身后依然不失优雅和精致,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与故事,才能真正的让人感觉到它的独特与别致。

 


身穿DUFFLE COAT的水手在乘风破浪,完成自己的梦想,就会回到自己的家乡

 


04

永不过时

低调又随意

尽在这件

PEACOAT海军大衣




这是历史上1919年4月拍下的一张照片,片中这名叫做WILLIAM SIMONS JR的孩子,正向着他的父亲,也就是ADM WILLIAM SIMONS敬礼

 

英国海军无疑拥有辉煌的历史,甚至于曾经全世界都插满了所谓“日不落帝国”的旗帜。从1500年的亨利八世再到二战,都能与德国的海军在较量之中占据一定的优势。

 



英国皇家海军,不仅是英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军种,同时也十分地骁勇善哉,曾经更是称霸全球

 

哪怕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将至,美国海军的崛起,让英国的皇家海军不再如从前那般的强势。但其曾经辉煌的历史,让英国皇家海军的那些经典服饰哪怕是时至今日也依然被人所推崇备至。

 



在电影《加勒比海盗》之中,都不难看出曾经英国皇家海军的威名赫赫,任何海盗都会落荒而逃

 

而提及英国皇家海军的服饰,PEACOAT海军大衣,则绝对能够把英国皇家海军的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其背后的历史与故事更是要追溯到曾经的十八世纪。

 



PEACOAT和DUFFLE COAT,可不止是当时英国皇家海军的标志性穿着,也会出现在其他军种,甚至于将军的身上

 

PEACOAT海军大衣是由荷兰海军率先创造,这是现代的普遍观点;荷兰的海军也曾经拥有过辉煌的历史。甚至于PEACOAT的发音都与曾经的荷兰语“Pijjekker”所保持了一致。

 



很多人认为PEACOAT是脱胎自荷兰语“Pijjekker”,毕竟荷兰人曾经也是海上的绝对霸主,能与英国人一较高下

 

只是向来心高气傲的英国人,却始终没有把荷兰人的说法当成一回事。随手拿出英国19世纪时期发行的杂志,上面不仅刊登有类似的大衣款式,更是在命名上,也极其相似。

 



英国皇家海军有理由相信PEACOAT来自于自己悠久的海军历史,以及自己对于着装的讲究,这都给了他们无与伦比的自信

 

与此同时,英国人还通过军官之间大衣的不同款式,以及拿晕船时士兵的脸色来说事,试图以此证明是英国皇家海军创造并延续了PEACOAT海军大衣那悠久的历史。

 



英国皇家海军对于荷兰海军的说法不屑一顾,认为PEACOAT是由自己军官大衣的长短演变而来的一种名称

 

虽然这些不过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奇闻轶事;但PEACOAT海军大衣的确不仅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一面标志性的旗帜,同时也见证了他们海军近代发展的历史。

 



反正PEACOAT在1881年以后,就被美国海军不客气的拿去用了,在曾经《LIFE》所拍摄的很多老照片中都能看到PEACOAT的身影

 

蓝色不仅是大海的颜色,同时也是PEACOAT最为经典的配色,其不仅能够隐藏污垢,同时也能有效防止布料褪色;而双排扣与厚重的羊毛呢,不仅是PEACOAT最具标志性的特色,更是能够保证海军们在甲板凛冽的寒风中,不至于冻得面无人色;同时还能够随时把冻僵的双手,插进大衣的两侧,舒服地揣着。

 



二战期间,海军船员身上的PEACOAT,两侧口袋非常方便,可以随时把手揣在里面保暖

 

种种贴心的设计与举措,不仅让PEACOAT大衣获得了英国皇家海军们的一致认可,并被他们频繁地穿着,同时也在19世纪的末期,传到隔壁的美国,并由美国海军进行了改良,作为了他们海军的穿着。

 



PEACOAT的设计都为海上和甲板而生,非常的时候在海风很大的海面上穿着,因此在大多时刻,都会看见海军们在身上穿着

 

虽然与DUFFLE COAT保持一致,同样都是作为皇家海军日常的穿着,但是很显然PEACOAT相比于前者,不仅历史要悠久得多,同时也更适用于各种相对正式的场合。而这也让讲究“仪式感”的英国人愿意为其花费更多的笔墨,来适应更多场合下的搭配与穿着。

 





时装界真正认识到PEACOAT的魅力,还要感谢Yves Saint Laurent,是他在1962年时首次把PEACOAT融入设计中,并带到T台之上

 

在二战结束后的美国,得益于好莱坞电影风风火火的发展,也让很多明星心甘情愿为PEACOAT海军大衣“带货”。而它的热度也似乎就从没有消退过,哪怕是时至今日,也依然能够在各大品牌的秀场之中,看见模特于身上穿着,在T台之中款款的走过,演绎出不同的气质与风格。

 



从戏里到戏外,有无数的明星身着PEACOAT出现于各种场合,展示出了PEACOAT不同的风格与穿着方式,可谓是永不过时。

 

而PEACOAT大衣,除了是冬日里最为保暖的穿着,同时还能适用于各种的搭配与场合,轻松打造出多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无论是“IVY STYLE”的魅力四射;还是硬朗帅气的硬汉“型格”,总能让每个人都能恰如其分的凸显个性。

 



电影中的PEACOAT也比比皆是,比如前不久才上映的《子弹列车》,以及曾经有史泰龙等动作明星所演绎的《敢死队》

 

或许时间的脚步,总是匆匆的来过,而岁月留下的痕迹,也充满了一言难尽的蹉跎。PEACOAT海军大衣,不仅代表了英国皇家海军曾经无比的辉煌;同时又在上百年的历史中,也从来都未曾真正地改变过,就如同美式复古文化的魅力,也依然会让不少人为之痴迷而执着。

 


曾经的影像记录下了这些士兵们灿烂的笑容,但最终,他们又有几个人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呢


END





无论是海军服装,还是陆军军装,一身帅气的制服,对于战斗力的提升,无疑是立竿见影,显而易见的

 

秋天早已走到了尽头,假如追溯二战时各国的海军大衣与甲板服的源头,那么绝对就不会为这个冬天穿什么而去发愁。

 



“时尚源自于军服”,或许不够准确,但确实在很多电影中,英武帅气的军装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战争,总是伴随着几家欢喜几家愁,服务于此的军装,更是由于其是否能够作为现代时装灵感的源头,从而导致很多人还在为此,喋喋不休争破了头;但任谁也无法否认帅气的军装,总是轻而易举的,就让人难免会有些“上头”。

 


人类对于海洋的探索,从未停止;而海军的军服,则更是记录下了历史上数不清的摩擦与纷争

 



人生五十年,木村拓哉近年的带货能力是否还是不减当年?

《灌篮高手》里的这个品牌,才是第一双篮球鞋的缔造者?

原著被禁,三次翻拍,《西线无战事》带给人怎样的震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33oz复古文化”作者:33oz小喇叭(ID:CN-33OZ)。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