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设计天花板”涉嫌抄袭,国产海报还有下限吗

“海报设计天花板”涉嫌抄袭,国产海报还有下限吗

年底塌房就和冲业绩一样赶着上趟,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是谁。

   

1月15日,被誉为“中国设计师的天花板”“天才设计师”的黄海深陷“抄袭门”。起因是黄海工作室“竹也文化”为《新世纪福音战士新剧场版:终》设计的内地海报被网友发现,涉嫌抄袭加拿大和法国(双国籍)插画师尼古拉斯·德洛尔(Nicolas Delort)的2013年作品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左为《新世纪福音战士新剧场版:终》内地版海报,右为插画师Nico Delort的作品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原作者因为没授权找上了门,黄海工作室遮遮掩掩道歉也不坦然引发了众怒,“抄袭就是抄袭,不要说自己不严谨,是后悔抄得不够小心翼翼吗?”,虽说后来@竹也文化承认了错误并联系原画师,但是看到“神”落下神坛,还是震动了海报届。
   
 
   
“神”也难逃抄袭门
   
 
   
这年头,抄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单单在小说领域,就前有郭敬明后有玖月晞,调色盘满天飞,也挡不住抄袭成风。海报设计领域也是抄袭的重灾区,被曝出的案例数不胜数,“但到了黄海头上,还是很意外。”
   
 
   
这一次引发争议的海报是《新世纪福音战士新剧场版:终》内地版。1月20日,由著名动画导演庵野秀明所制作的《新世纪福音战士新剧场版》系列的最新作,也是该系列的最后一部作品,将上线内地视频平台。
   
 
   
随着上线时间临近,官方自然要进行相关物料的宣发。其中就有这个“出事”海报,网友发现,黄海工作室设计的这款海报中的月牙、云层以及色调等都与原画师德洛尔的插画非常接近。而德洛尔本人的回应是“并未进行相关授权”。
   
 
   

   
 
   
1月15日,“新世纪福音战士”日本官方发布声明,表示未参与中国海报的制作,并删除了争议海报。#黄海电影海报被指涉嫌抄袭# 也紧跟上了微博热搜,@竹也文化随后发布道歉声明:
   
 
   
先是承认错误。“工作室在海报的设计过程中,确实存在素材使用不当,未得到海外画师授权、团队内审核把关不严的现象。对此本不应出现的不严谨行为,我们诚挚道歉。”
   
 
   
再是进行赔偿。“目前我方正在通过各种渠道积极联络该画师,希望向其致歉并支付相应的素材授权费用,补偿其经济损失。同时已与合作方沟通退回所有海报设计费用。”
   
 
   

   
微博@竹也文化的道歉声明
   
 
   
低情商才说偷图抄袭,高情商都说这只是个素材,我是用了没给钱”,对于黄海工作室的解释,少有人买账。而虽然塌房年年有,但看到黄海这样一个被誉为“天才”“天花板”的存在都难逃抄袭,粉丝和网友们除了愤怒,还有些许惋惜之情,“这年头是谁都能塌房对吧,连黄海都这样了,难以想象其他画师平常怎么工作的。”
   
 
   
确实,这些年关于黄海的赞誉真不少。《大鱼海棠》《少年的你》《我在故宫修文物》《我不是药神》《龙猫》(内地版)《千与千寻》(内地版)等出圈的海报皆出自黄海之手,一直以来,黄海被誉为中国影视海报设计代表人物,海报作品融合着东方美学和现代美学,在土糙丑的国产海报届,其作品常常被视为一支清流,“黄海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一些黄海出圈的作品
   
 
   
但实际上,本次抄袭门中的原作者尼古拉斯·德洛尔也并非无名小卒,而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插画师。他曾先后两次获得美国纽约插图画家协会的金牌,并获得了插画家协会的金奖。
   
 
   

   
Nicolas Delort作品
   
 
   
 “国产海报有没有下限啊”
   
 
   
虽然黄海等画师偶尔会做出几张赏心悦目的海报,但不能否认的是,丑才是国产电影海报的常态。
   
 
   
比如此前因为首日票房只有75元而出名的《林深时见麓》,海报上元素杂乱堆砌、抠图粗糙,一股浓浓的上世纪影楼风扑面而来;以及2019年上映的《廉政风云》,海报上的大号文字和劣质抠图仿佛大学生的PS作业(没有看不起大学生的意思)。
   
 
   

   
 
   
总之,国产电影海报精美之处各有不同,丑却有些规律,元素乱堆、大头像、大字报、瞎抠图几乎可以概括丑的总体特征。很难让人相信的是,在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如此发达的今天,还能看到这样粗制滥造的物料。
   

实际上,本次深陷抄袭门的黄海曾经说过,海报是电影的一张脸,是沟通电影与观众的桥梁,是电影工业的一个小齿轮。
   
 
   
所以中国电影是多难看啊才能做出这样的海报?
   
 
   

   
 
   
专业电影海报设计师陈泥煤解释道,其实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曾出现了很多有设计感、好看的国产海报。但后来因为中国电影市场进入了沉寂期,海报设计水平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
   
 
   
“不夸张地说,中国电影物料圈的目前整体设计水平是超过欧美的,内卷非常严重。行业结构呈现为金字塔型,顶级设计团队案子接不过来,底层的却可能接不到案子。”
   
 
   
也就是说,电影海报设计圈也没逃过二八之分,头部吃肉喝汤,下面的人吃剩饭。“而那些劣质海报在电影市场上其实一直都存在,那些作品立项之初就不是以纯盈利为目的,物料设计可能都不在预算范围内。”陈泥煤指出。
   
 
   
行业畸形,所以底层“设计民工”不想好好工作。除此之外,观众们看不到好的海报,主要还是因为,“真的太穷了”
   
 
   

   
 
   
毒眸指出,在2010年前,电影海报在国内电影产业中处于完全不受重视的地位,一些成本数千万的电影,可能只有两三张海报,每张海报的投入则不过两三千元
   
 
   
到了2010年,在以《阿凡达》为代表的电影影响下,内地票房市场进入百亿时代,一路高歌,越来越多的电影营销公司认识到了电影海报的重要性。2015年后,单张海报的价格也来到了五位数时代,像黄海这样的知名海报设计师能要价到十万以上。
   
 
   
彼时的电影海报也形成了一套较为常规的工业流程,对应电影宣发的不同阶段,还有不同的海报,概念海报、人物海报、关系海报、终极海报……越来越全面,但这样全套配置并非所有电影都支付得起,“只有超级大片、或者预算很足的电影才做得起。”毒眸指出。
   
 
   
市场不行。根据灯塔专业版与北斗星智库在2021年联合发布的《中国电影海报数据分析报告》,2018年全国年票房610亿元,共发布了6125张海报;2019年年票房643亿元,共发布了7179张海报;2020年受疫情影响,年票房204亿元,海报数量也锐减至2884张。
   
 
   

   
 
   
“观众也不行”。
   
 
   
更快、更碎是整个大环境的特征,“电影海报行业也难逃快消感”,毒眸指出,“就像现在的观众喜欢十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的那类短视频一样,相应地,观众不再像以前一样有耐心去思考和解读一张海报背后还有几层深意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氢商业”(ID:Qingshangye666)。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