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建筑系馆可能易主,但土木楼的守卫者们还有话要说

哈工大建筑系馆可能易主,但土木楼的守卫者们还有话要说

Ah,youth...

作者|投稿&计成
编辑|计成

 
近日一直有传言:哈工大建筑系馆即将迁出土木楼,以下为校领导在学院座谈会中讨论的大致内容:
学校考虑到建筑学院搬迁到一区,一来对建筑学院的学生来说整体生活条件改善,包括住宿以及其他资源使用等等。二是建筑学科和其他学科在一起,对学科建设是有利的。所以初步定下预计明年9月1日以后建筑学院从土木楼搬迁到行政楼,行政楼的办公功能搬迁到别的地方,然后行政楼由建筑学院组织改造设计(印象中是可以把后面停车场也作为改扩建的部分,土木楼预计划到旁边的中俄工业学校)
昨天会上也有很多老师和同学提出了利和弊,还有改造一些空间上的建议,学校回复是会大力支持学院的自主改造。
搬迁的弊端主要包括:土木楼承载着回忆,代表学科底蕴,有学科特色,美育上有帮助等。搬迁的利端主要包括:未来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利用一校区的资源,一校区更多的富余空间可以给建筑学院使用,学科融合对学科建设有利等等。
 
截至目前,校方还没有对于建筑系馆迁移一事进行正式的通告,土木楼的命运,许多土木楼人暂且无从得知。正是这样的不透明,反而引起了大量的讨论和反对。




可能很多路人有这样的疑问,“校领导都决定了,还有什么好说的?”,“至于吗,不就是换个地方上课?”
 

在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下之前,如果你有几分钟的耐心读完这篇文章,可能会有新的理解。 
 
01
是栋楼,但不仅是栋“楼”
 
所谓“土木楼”,是指“哈工大土木楼校区”,即以建筑馆为核心的系列建筑群,包含1953年建成的西大直街66号土木楼、1920年建校时的公司街59号老校舍、1926-1928年扩建的花园街(现为联发街)与公司街校舍、之后陆续扩建的海城街校舍,以及1994年增建的联发街学生宿舍。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从1920年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创办而成立。彼时建筑学院还叫作“铁路建筑科”,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不仅让哈工大的学科发展强大了,也让土木楼逐渐生长、围合成了一方庭院,又在近半个世纪的时光中相互守望,静静地陪伴着其间往来变换的一代又一代师生。
 
每一届的建筑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和宣传土木楼,无论前路如何,仍有许多建筑学子是怀揣着梦想,踏入这座充满魅力的建筑学系馆的。
土木楼和哈工大建筑学院密不可分,互相成就。

 
02

不争馒头争口气
不博建筑博青春
虽然哈工大的学生准备了很多论述、讲了很多道理,试图证明:我不搬,我还要理有据地和你掰扯为什么不搬。
首先,在土木楼与建筑学院深度绑定的关系下,我们不认为将建筑学院迁出土木楼是一个好的决定。土木楼是建筑学院最引以为傲的名片,对于建筑学院的文化,历史,声誉都有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学生们对代代相传的学院精神的理解和参与感,迁出土木楼会直接影响学院的发展。
另外在提出此提案时,校领导的理由有:
1.搬迁是为了改善建筑学院的学生整体生活条件,包括住宿以及其他资源使用上等
2.是建筑学科和其他学科在一起,对学科建设是有利的
对于第一条,在土木楼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学生们对于食堂,住宿的一些不满情绪,学生们也积极与学校反映和沟通,近几年学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试图改善。我们认为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出现什么方面的问题,就针对问题去改善,才能慢慢达到大家都满意的状态,生活条件才能真正得到改善,搬家并不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有一些朋友也提到,土木楼的小生活圈很适合建筑学院学习的特殊性,是更适合建筑学子的校区。
对于第二条,关于学科建设与融合。我们认为目前的土木楼反而更加有利于学科建设,每年的暑期学校和我们利用土木楼的大空间邀请各个中外建筑学院的老师同学来交流学习,在土木楼礼堂不知道邀请了多少优秀建筑从业者进行讲座,在学科交流的这方面,我们不认为从前的我们做的不好或土木楼无法承担这样的学科交流。反而如果将建筑学院搬到一区,一区的同学反而只是多了一些在路上擦肩而过,共享食堂和宿舍的另一些同学而已,我们并不认为这样会对学科建设有利。
这件事的反响如此强烈,让广大同学和校友在情感上不能接受,我们真心希望学校做决定能充分尊重师生感受,进行民主决策,师生都应该有知情权和监督权,我们真心希望学校的决策系统也可以更科学透明。
但其实总结起来,主要原因还是舍不得、不想搬。
作为一个非土木楼人,虽然很难共情这样的不舍,但确实感到了一个时代可能即将落幕的悲哀。虽然现在应该很少有人会再骗小朋友“读建筑,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但其实留下来的人中,不乏有人真的相信这个行业仍有未来。
如果作为行业人才培养重要战地的老八校之一,都将自己的门面沦为俎上鱼肉,且不谈如何说服未踏入校门的年轻人,这对建筑行业、对学校仍有感情的人来讲,何尝不是一种背刺?这场对土木楼还是马桶楼的争执,重点可能并不在于要去哪儿上课、楼要让给谁,而是为什么决策为何如此不透明、哈工大的建筑历史传承在校内如此得不到尊重、师生的感受又为何如此被轻视;无论这个感受是否合理,但既然人未成为机器,为什么不能听其他的声音?
作为一个永不落幕的夕阳行业,无论从哪个维度看,建筑的“地位”一年比一年岌岌可危,现在的工作环境对许多投身建筑设计的学子来说很不友好。但这并不代表因为就要否认一切,否认在建筑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抛洒了青春、投注了热情,也或多或少有一些对设计的热爱。
当然,在大学里可能没怎么认真学习技能,爱和热情也没怎么感受到,但无论如何,“校园”仍是一个人获得生命中重要体验的载体。


校园是一个梦想的起点,一个永远的家。无论最终结果是搬或者不搬,我想,对梦想的执着,都值得一些尊重。
 




版权声明:内容系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以「计成」编辑版本转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计成”(ID:jicheng-0102)。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