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建筑师来说,希望大家都有可能为死亡设计一座建筑。用空间与建筑去保留着人类肉体稍纵即逝的灵魂升华的那一瞬。今天,让我们回顾24座国内外纪念性建筑,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也为了明天更加美好的未来。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唤起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中国人民全民族灾难的实证性、遗址型专史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座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专史陈列馆及国家公祭日主办地。建筑设计在保留“万人坑遗址”的基础上,以“生与死”、“和平之舟”为主题,借助于场地、墙、树、坡道、雕塑以及空间的氛围、特殊的序列,给参观者一种历史灾难的显现。
建川博物馆·战俘馆
世界上唯一以战俘为主题的独立博物馆
建川博物馆共有抗战、民俗、红色年代等主题分馆30余座,战俘馆位于博物馆南端,是世界唯一以战俘为主题的独立博物馆。在设计“语言”运用上,战俘馆秉承“无今无古、无中无外、能入能出、能放能收”的理念,利用自然山石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皱褶、绽裂,却仍然保持方正锋锐的形态的精神表达,以隐喻战俘不屈的坚贞品格。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
纪念抗震救灾、重建唐山的伟大壮举
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的设计充分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关爱、对科学的探索、对历史的追忆”这一宗旨。遗址公园通过极为简洁的设计手法,营造出具有强烈纪念性的空间环境,忠实记录了这场灾难和逝去的24万生命,以告慰死难者,供后人凭吊与反思,也给生者以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以“自然、简朴、生态、科学”为设计理念,主体建筑名为“裂缝”,寓意 “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整个建筑造型与大地景观融为一体,通过地面切割、抬起,形成主要的建筑体量,并通过下沉广场和步道向外延伸,与平缓的草坡相融合,局部翘起露出地面,破土而出的视觉效果寓意着新生和希望。
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
忘却历史的民族没有未来
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是日军犯下细菌战、人体实验等反人类罪行的见证之地。建筑主体外墙和屋顶都选择了黑色的水洗石,渲染了压抑沉重的气氛,质朴无华但坚定有力。周边建筑遗址的断壁残垣、寂静苍茫的砂石地、无边延伸的铁轨……陈列馆肃穆的设计语言警醒来者,忘却历史的民族没有未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华人劳工纪念馆
迟到百年的纪念,被遗忘的14万中国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华人劳工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向欧洲战场派出的14万劳工而设立。建筑整体沉入面向大海的石崖,将指向大海的通道与主入口结合,形成了一个十字形的入口空间。建筑内部空间结合自然采光组织参观序列,流线紧凑合理。十字形的裂缝可以理解为近代中国所处的十字路口,时时提醒来此观瞻的人们,不可忘却百年之前为和平牺牲的英魂。
黄陂洞红军战斗遗址纪念碑
孤独耸立在山头林端的过往时光
建设地点 中国贵州省
主要设计人 西线工作室
黄陂洞红军战斗遗址纪念场是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在山头最顶部,越过竹林,一组孤寂的建筑物陡然耸立在这个寂寞山头上。遗址由三种不同的围合空间构成,这三种围合体按特定的秩序组织成一空旷而沉静的冥想场所氛围。
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国家博物馆
反抗纳粹极权压制下的自由思想
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国家博物馆在保留集中营原址基础上,将新囚犯的登记处作为博物馆的入口。建筑四周保留了密布的电网、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室、试验室和焚化场等,以真实展现当年的场景。博物馆旨在纪念在极端恶劣的逆境下,为反抗纳粹极权压制下的自由思想,缅怀人类历史进程中极端意识形态引起的悲惨后果,具有警示意义。
法国凡尔登战役纪念馆
在战争废墟中崛起的新生
法国凡尔登战役纪念馆位于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凡尔登战役发生地,是探寻战争遗迹的重要出发点。现在,这座纪念馆和该地区的战争遗迹已经成为了一个观光地。该项目建设过程中,重点突出了对记忆的尊重,而人工种植的森林也见证了凡尔登战役纪念馆的重生。
纪念建筑:意大利古比奥墓地
"向天空开放"
Andrea Dragoni
古比奥墓地的扩建是意大利最重要的中世纪城市墓地扩建项目之一,在城市中重新定义了本身的意义与地位。建筑师Andrea Dragoni受到James Turrell系列作品Skyspaces的启发,建立一系列独立于墓地,能让人放松,反思的艺术空间,这些空间顶部均有正方形朝向天空的窗口,从黎明到黄昏,光影变幻。
这一方天,让人仿佛挣脱地球引力,到达另外一个层次:心灵的束缚被解开;视野和思维得以远游;精神被深层次洗涤和升华。这系列十分特别的空间与建筑紧密关联。William Richard Lethaby说人类置身大千世界中难以整体理解世界,只有先摆脱周遭,才能理解去它。从这个意义上建筑可以理解为世界的缩影,它代表了一种界限,我们可以通过建筑,去感受世界的存在。
犹太人博物馆,德国柏林
重温历史,切身体会
丹尼尔·里伯斯金
911事件纪念博物馆,美国纽约
日常生活与纪念性之间的和谐平衡
Snøhetta
这座博物馆与广场上简练的水池与树林和谐并存, 其低矮水平的几何造型,成为联系两个世界的桥梁:地上与地下、光明与黑暗、集体与个人。此外它也与道路车站和地铁联通。这个介于水平广场与垂直摩天大楼之间宛如宝石一样的存在,深深的激起游人的共鸣。
思安墓园,韩国
化作千风唤起人间记忆
承孝相/履露斋建筑事务所
狭山森林小教堂,日本 狭山湖
自然材质向心灵祈祷
SonYangWon纪念博物馆,韩国
盘旋而上的通廊塑造纪念空间
Lee Eunseok + KOMA
纪念建筑:追忆之环
诗意大作
AAPP
Ring of Remembrance 追忆之环。这个为了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100周年而建造的环体位于国家墓地旁。在悲伤已经归于平伏的如今,建筑师希望给同胞建立一座艺术与自然的环体,表达对和平与团队的祝福。
国家大屠杀纪念碑,加拿大渥太华
纪念过去,警示未来
Studio Libeskind
世贸双塔纪念,美国
森林与遗址空洞共存对话
PWP Landscape Architecture
戈尔丹莱德勒纪念馆,克罗地亚
穿透暴力弹孔的凝望
NFO
NFO建筑事务所与雕塑家Petar Barišić合作的戈尔丹莱德勒纪念馆,在克罗地亚的科斯塔伊尼察市Čukur山上对外开放。该纪念馆是为了纪念1991年8月10日在此被狙击手结束生命的戈尔丹莱德勒。
克罗地亚电台 HRT于2014年宣布了 Gordan Lederer纪念碑的公开竞赛,作为一个标志,记录90年代克罗地亚战争期间,HRT摄影师和和摄影记者死亡的地方。
1991年8月10日,摄影记者 Gordan Lederer 在克罗地亚巴尼亚地区的 Čukur 山上拍摄时,被一名狙击手射杀。
竞赛获胜方是 NFO建筑工作室和雕塑家 Petar Barišić 的一项名为“破碎的景观”的方案。纪念碑于2015年揭幕,纪念Lederer逝世24周年。
Gordan Lederer 纪念碑形成建筑与雕塑之间的多学科交互发展。这种二元性在开发项目的同时将不同的方法结合到同一个主体,从多个方面了解问题。
Rivesaltes军营纪念馆,法国
沉入大地,指向天空
Rudy Ricciotti + Passelac & Roques
昆士兰警察纪念碑,澳大利亚
反思、瞻仰、认同和纪念的空间
UAP
Son Yang Won纪念博物馆,韩国
盘旋而上的通廊重现圣人曾经的脚步
MountHerzl 纪念堂,耶路撒冷,以色列
不朽之名
Kimmel Eshkolot Architects
戴安娜王妃纪念泉,伦敦伦敦
海德公园内的戴安娜王妃纪念泉
Gustafson Porter
点击标题图片报名:2021年12月18-19日
重庆8大顶级大区+实景示范区楼盘考察
![]()
![]()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景观周”(ID:Landscape-zhou)。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