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节 | 母亲,与母亲河

过春节 | 母亲,与母亲河

途鸦er,分享旅行之美

文/图:最笨旅行家石头
主编:嗨皮不二 | 排版:往事随风



每次过年,年味渐浓的时候,总会归乡思源,想起小时候的事来。


想起一家人骑车去很远的太公湖摸鱼捞虾,想起攀在母亲自行车后座上瑟缩着挪向幼儿园,想起在冰天雪地包裹的围炉里包饺子...


也会想到淄河。


临淄人,长到几岁也会记得淄河这个名字。


当我在某一年的问答现场被要求列举出中国最著名的几条河流,我的脑海中便冒出这么几个名字:

长江,黄河,淄河...

.

太公湖上的水鸭。


淄河滩,太公湖,一个意思。


记得小时候,傍晚时分爸妈下班,会牵着我或是骑自行车载我,去东泰商城或者利群超市买东西。


那是一个孩子最幸福的时光,琳琅满目叫不上名字的糖、薯条、话梅、蛋卷看的心焦。

但最重要的,是在那一个小时里,可以堂而皇之地不写作业。



周末,我们会走得远一些,做好长途跋涉的准备去到更远的东泰广场或利群商厦去逛街。


其实那时分不清它们,直到后来才明白东泰广场其实就是东泰超市的“母亲”,而利群商厦与利群超市也是直系亲属关系。



若是逢年过节或是周末郊游,妈妈就会骑上单车,花费很久很久的时间带我去太公湖捞鱼摸虾。


那时候的太公湖,波漾水清,鱼虾成群。

一网子下去,再抻起来时便平添了十分重量,自知是那蹦跳的虾子之功,不免内心窃喜。

未见收获而先自喜乐,这恐怕是童年的特权。


不过,边际效用递减的自然论断,也适用于五六岁的孩子。

当桶里的虾子足够多了,新捕上来的透明小家伙也不再引起我过多的乐趣。


于是回家来炸了一盘,摊在桌上,大大的,占了一半的面积。

他们却并不十分衷情,只偶尔夹取,于是尽数都给我吃了。


如今早已忘了味道,但那从家到湖边,再从湖边到餐桌上的距离与野趣,一直贯穿着十几二十几年的回忆。


这段距离,便是对一个生于临淄、长于临淄的孩子来说,最远的距离了。


就像大海之于海滨之城,外面就是浩淼无尽的,广阔的世界,而彼时的我们都看不到彼岸。


大多数时候,看不见的才最美,就像幼年时看不见湖那边的广阔世界,成年后却望不尽孩童时的那份天真无忧,直叫人想端起望远镜,面向自己的过去,看个明白。

太公湖,黄昏。

直到若干年后某个春节回乡,满鬓染霜的妈妈提起再去太公湖转转。


当我打开地图发现那需要“长途跋涉”才可到达的商厦,不过1.2公里,而那“远在世界尽头”的太公湖,也只有区区4公里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


对于在大城市里奔波惯了的我,那不过是一站地和三站地、骑不骑共享单车都吃不上一顿准点晚饭的距离。



可见临淄确实是座小城。


太小了。

小到保存不下两三千年历史的遗存。


作为齐国故都,齐文化的故地,遗憾是始终绕不开的。

古老的齐国,除了三两器物,几尊佛像,坑坑洼洼的城墙排水口和一些亦真亦假的所谓遗址外,几乎什么也没有剩下。


两千多年里,那些城墙不知曾伫立多久,但总归是慢慢消失在横七竖八歪歪斜斜的风里,成为人们口中跟在曾经后面的谈资,与历史书上黑白线条勾勒出的假想图。


临淄齐文化博物馆中的齐国故城模型。

临淄有个天齐渊,但并不有水源,后来才发现竟是个山寨货。


我也曾顺着网上稀稀疏疏的描述,试图找寻那真正的天齐渊,却总迷失在横七竖八的小巷子与沙尘漫天的高速路边。


后来那种冲动随着一次次的失望慢慢淡下去了,直到完全释怀。

我果然不是个特别执着的人,亦或是这并不十分出众的地界不太值得我一次次的为之趋之若鹜。



于是又回到那个假的天齐渊公园,流连于一座座并不太高大的山头。


背着巨大的相机走上天齐渊公园,不免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不仅仅是因为临淄并非是个旅游城市,也绝少有人玩摄影。

更重要的是,临淄人对自己家乡的印象,大多还停留在十年以前的“黄天厚土”之上。


这样清的蓝天、这样大的公园,是什么时候冒出来的呢?不太有人说得清楚。


天齐渊公园。


天齐渊公园对面,是已废弃多年的胶济铁路。


那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是那个工业化临淄的缩影。


小时候,总不敢在它旁边稍作停留,担心会有不长眼的火车呼啸而来,造成不必要的压迫与麻烦。

但终于有一天,有人告诉我那条铁路早已废弃多时了,那是上世纪30年代梁思成与林徽因乘坐的铁路,黑黝黝的身体留下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回忆。

我也不便多问,只觉遗憾自己竟莫名其妙地担忧惧怕了这么久。


有一天,我终于得一空闲,爬上了那条铁路架在高处的轨道。


冰凉的铁轨与枕木交错着,一条条规则地错落,像是堆积起来的、数不清的时间,我看向一边,是层层叠叠的大楼与街道。


另一边,是一望无际的远方,隐没在模糊的天际线里,谁也不知道那边有什么。


铁轨的另一端,与太公湖的另一端,是同样的世界吗?


小时候的我没有答案,现在的我不去思索答案。

人怎么能拗得过铁轨呢!我想着,哑然失笑。


老胶济铁路。


小时候与母亲谈起这些,总少不了谈及她无法治愈的鼻炎与我的结膜炎:那都是四面环厂的临淄生活最为无奈的“馈赠”。


那时候的临淄,天总蒙着一层灰,空气里充满着摄影师口中的“质感”与“颗粒”。


读书的间隙,母亲总对我说,走出去吧!逃离家乡,去更广阔的世界,那里能看得见星河。



很多年以后,当我乘着北上的火车,沿着淄河岸缓缓靠近家乡,与那条早已废弃的铁路并肩而行却互不交叉,我总会想起两个模糊不清的背影。


当年的林徽因与梁思成,也是这样从一座城市奔向另一座城市,一个起点奔向另一个起点。


那时候的他们,是怎样的姿态呢?是倚靠在窗边吗,还是躺在卧铺上呼呼睡着大觉?


我记得林徽因在散文《窗外》中,或许曾描述过这份灵感的来源,想来应当是依靠着的。


她看到了什么呢?


总之在他们的手中,六和塔的疾病有了药剂,赵州桥避免了坍颓的命运,正定文庙第一次在时间之海里有了来处。


他们拿着放大镜,看透大半个中国的沧桑古今。


在他们奔跑的背影里,这条漆黑的铁家伙一路从山的那头延伸出去,向西北横冲直撞。



破旧的,就该逃离么?我在那些挣扎的岁月里问自己。


没想到,我在厦门吃椰子的那几年,家乡一直在种树、关厂。

这几年,每每回到家,见到久违的蓝天、白云,心里总觉不太真切。

虽然太公湖已不再有捞不完的虾子,或许它们都被我捞上来吃了吧?



听人说,天齐渊还要扩建,未来将沿着太公湖引的水一路修成河滨公园。


那该是怎样一幅图景呢?


我不知道,但总觉得内心充满期待,不由得又端起相机,对准了新修的木栈道。

木栈道温暖的阳光里,无数个背影在奔跑。


临淄日落。


当我写到这里的一刻,外面正下着雪。


上一次去太公湖的时候,湖面正结着厚厚的冰,嵌满了气泡和枯枝的冰面一路歪歪扭扭,延伸到湖中心依然奔流的水流边缘。

散步的大爷,牵着小孙子,三三两两地在湖堤上走着。


地图缓缓铺开,太公湖其实是淄河上一段开阔的河面,但幼时坐在妈妈后座上的我,以为那片“湖”有尽头,以为父母永远不会老,岁月永远停留在童年并充满光彩。


波光粼粼的水面无从何来,也不知何去。


后来当我明白了太公湖不过是奔腾千里的淄河上的一小段,我开始意识到,所有的事情都有过往与来处,而那些看似精彩的湖泊,不过是一段漫长旅程中的稍事停留。


我还是习惯称它为“太公湖”,习惯走得很近,去注视映在冰面上的我的脸,从幼年,到少年,再到青年。


那个孩子拿着网兜,挪动着笨拙的身体,试图在日夜不停的淄河里兜住些什么。




本文作者:最笨旅行家石头
途鸦er之人文/历史/摄影向旅行家,

以文字温暖心灵,以色彩阅读世界。



本文来自:「途鸦er创作者计划」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我们的招募活动。

-更多来自石头的作品-


《西子湖|一汪水,一汪岁月》

《石塘 | 一个小鱿鱼引发的裸辞》

感谢你的阅读、转发和在看。

下面是1个抽奖链接按钮,2月9日晚上18点开奖,一共188元,18个红包,感谢大家的支持。

点我参与抽奖。


途鸦er往期精选


#玩世界系列,涂鸦旅行生活
北京|何以铸就    扬州|不当大哥
滇西北|徒步    青海|无人区    
西藏|潦草环线    天津|倍儿哏儿
厦门|六年之约    济南|老城巡礼  浙江古镇|合辑 
墨西哥|旅居    爱尔兰|旅居    科特迪瓦|旅居
英国|哈迷之旅   西班牙|巴塞罗那   意大利|一路向北  
耶路撒冷|片段    巴黎|在左岸     意大利|夏日
阿留申群岛|邮轮    印尼|横向穿越    印度|杂记


#轻文化系列,轻度旅行人文
旅行者|徐霞客    建筑师|高迪    建筑师|波菲  
建筑|希腊奇迹     建筑|新天鹅堡    建筑|清西陵 
建筑|云冈石窟    建筑|龙门石窟    建筑|双林寺
风物志|杭州    城市纪|杭州
电影|公路传奇    萌物|熊猫
旅行方式|旅行赌盘    旅行方式|真空管道旅行    
旅行方式|废墟之美    旅行方式|农业文化遗产  


#Check in系列,超主观住宿体验


#Report系列,实用型住宿评测


#好酒店系列,深度酒店文化
编年史|精品酒店(1)
上海|和平饭店     上海|建业里嘉佩乐


#瞎扯淡系列,不仅关于旅行
星座旅行学    泰国微笑背后    复古骑行    猫不爱旅行





分享旅行之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途鸦er”(ID:tuya_er)。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