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
步入城市化发展后期阶段,设计企业如何改变过去的发展模式,在创新、高质量方面下功夫,提升核心竞争力?本文作者身处轨道交通行业某中游设计院,结合企业情况,从经营,成本,成果三个方面浅析地铁设计行业的发展,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引发业内人士的思考。
作者|崔林 高级工程师
展望2023年,虽然不至于马上再现荣光,但大概率将是重建行业信心的一年,勘察设计企业要准备好面临新的竞争格局。2023年是三年疫情防控后全面放开的第一年,也是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2022年12月15日–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精心部署,着力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另一方面,城市化高速发展期已经过去了,城市化的目标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 轨道交通设计行业作为一个受宏观经济和国家政策影响较大的产业,机遇和挑战并存,设计院要把握住时代的特征和国家的期望,在未来轨道交通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经营方面
1、多元化保住传统优势市场和业务,拓荒新市场
合肥、石家庄等多个城市实行设计总承包模式,即多家设计院组团联合,承接“总体+工点”的大合同,联合体内部协商,牵头设计院做总体,其他设计院做工点,旨在排除潜在的竞争者。在传统优势市场,可联合其他设计院一起推动“总体+工点”的大合同模式,减少投标风险。
还有一种模式,地铁公司成立下属设计院,利用所在城市资源交换其他城市设计市场,即“利益交换”模式,山东轨道交通勘察设计院在此方面成果显著。面对这种趋势,宜推动并参股地铁公司成立下属设计院,利用地铁公司的互换经营能力开拓市场,参股院负责生产,享有利润分成。另外,新成立的地铁公司下属设计院已经没有多少土壤供其茁壮成长,像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那样发展起来,规模受限的情况下,成本居高不下其利润必然不多,可能会放弃“自包自干”的生产经营模式,设计院要把握时机,主动寻求合作。
随着政府财政乏力而社会超值储蓄,轨道交通等大型项目逐渐会依赖民间和国企的投资,传统的工点模式会越来越少,今后要注意变化,多元化开展与出资方、大型设计院甚至施工单位的合作,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地铁公司。
2、注重高质量发展和业务转型发展,寻找新业务和产品产业化
行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各专业间的深度融合和协同联动趋势越发明显,技术单环节被打破,条块化的行业市场被打破,行业企业也将迎来融合和重塑,具有韧性的企业组织和一站式的综合服务能力将是大势所趋。而随着各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乘客对出行的便捷性、个性化、自助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卫星通信、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城轨交通业务深度融合,实现大范围、全方位、高效率的运行控制与管理,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向网联化、协同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然而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发展所有的技术路线,根据自身情况确定重点发展方向显而更靠谱一些,比如专攻绿色低碳主题,先从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造技术的应用、绿色可再生能源再开发、节能设计、整合机房控制土建规模等“绿色建设”方面着手,逐步拓展到“绿色行车、绿色运营、绿色管养、绿色评价”场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地铁的建设从重建设转到重运营阶段,在建、拟建工程减少,竞争愈发激烈,导致行业弱势的设计院退出。运营中需要设计解决的问题可能就会累积,直到需要另招设计院解决一揽子问题。设计院要积累运维经验,建立问题库,培养运维专家,厉兵秣马应对这些棘手的运营问题。
成本方面
每家设计院都在压缩成本,如何脱颖而出,须在最大的人力成本上下功夫。压缩成本,才有利于扩大规模,量变引发质变,才能有基础去搞创新。传统设计院思路是保留核心骨干,每年有一定人员换血率。在快速发展阶段,产业规模隔几年翻一番,以至于早期从业人员全部都是“核心骨干”。然而轨道交通设计行业工点的技术水平很低,只需听从业主总体指示,按部就班地生产就足够了,“核心骨干”们与现场专业负责人的日常工作并无本质不同。而且,中层以下的“核心骨干”对市场经营贡献力度非常有限。
如果没有走创新这条路,或者现有“核心骨干”搞不了创新,就应当转变思路了。大环境下,轨道交通板块很难再扩张规模,职位也就不再增多,早期 “核心骨干”需求多,占着职位,包揽荣誉及奖项,还要尊崇其地位,不如将这些荣誉分配给踏实干活的人,激励实际生产的人。每个“核心骨干”40万-60万的年收入,完全可以负担两个或三个现场专业负责人。现在市场越来越卷,裁掉部分中层以下的“核心骨干”,虽然不近人情,却是节省成本活下去的有效手段。
近期,人工智能聊天软件ChatGPT成为全球热点,程序员用它生成代码,网络小说写手用它填补内容,据说还有许多体制内宣传口的人用它生成年终讲稿。只要是有固定套路,对创新要求不多的地方,ChatGPT都能给人惊喜。设计行业有太多的低效工作,太多的重复性劳动,未来都会被自动化设备陆续取代。
综上所述,裁掉中层技术水平低下、目光短浅的“核心骨干”,淘汰底层机械性劳作的绘图员,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压缩成本的同时完成人才团队的构建。
成果方面
设计院从业人员讲究工匠精神,但别被工匠精神所拖累。对于业主和施工单位来说,图纸质量并非十分重要,能作为计价依据和指导施工就足够了。工程图纸不是艺术品,没必要讲究完美无瑕。出图效率跟图纸质量要兼顾,不可过分注重质量忽略效率。如果是新技术新应用,偏向于质量,应调动资源、加派人手研究,追求精益求精;如果是常规项目,则需注重效率,不鼓励不反对精研,但要把控进度。新概念新工艺的工程,要做好人才与精品项目的宣传工作,树立设计院品牌形象。
此外,地铁设计行业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图纸深度及广度几近完善,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冗余。拿图纸量最大的建筑结构专业举例:建筑专业的设备区装修图(一张表格可以代替)、管综图(bim建模可取代,也可生成图纸),结构专业的杂散电流、防水、一般车站风险源、标准区间图,还有大量的通用图,这些图纸出于行业惯例及攀比心态,逐渐复杂、冗余,审图人员提出的意见“补充”多于“修改”,加重了底层绘图员的负担。这几年兴起的施工图深度的招标图更是凸显了势态。所幸地铁设计行业不像民建那样杂乱无章,呼吁行业领军设计院一起改善即可,尽量减少行业内卷。不过无需对此过多关注,科技日新月异,不出几年,人工智能系统定能解决一般地铁车站设计耗时耗力,机械性、重复性的工作。
结语:中国已经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企业需要尽快改变过去的发展模式,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紧跟国家战略导向和社会需求变化,从“走量”思维向“精品”思维转变,在2023年又一次“潮起”时抓住机遇做好战略转型。
(本文系外部投稿,文章仅供交流探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思翔新媒体作为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动态的观察和记录者、专业的行业垂直新媒体平台,关注和报道影响工程建设与设计行业内发展的新事件、新趋势和新模式。
目前,思翔新媒体已开设有 “思翔工程勘察设计洞察” 订阅号、 “思翔公社” 服务号两个微信公众号,并入驻了今日头条、知乎等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力与影响力稳步增长,与行业内媒体保持良好互动。
欢迎广大业内人士踊跃投稿。
思翔新媒体电话:021-68868900
邮箱:thinkers_union@tacter.com.cn
推荐文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思翔工程设计洞察”(ID:tacter-sixi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