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里寻佛

古画里寻佛

 

编者按
 



 

 

中国佛画是印度佛教绘画艺术与中国绘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其内容包括非情节性的(如佛、菩萨、罗汉等)和情节性的(如佛传故事、经变故事等)两类。  

 


▲[清代]佚名《佛像图》,绢本设色,163×98.5cm。私人藏品。

西元前565年,那一年是周灵王姬泄心七年。
郑国大司马子国率领军队进犯楚国附庸蔡国,获得大胜,并且俘虏了蔡国司马公子燮。其子子产(?-前522)则不以为然,道:“小 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楚人来讨,能无从乎?从之,晋师必至。晋楚伐郑,自今郑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结果不幸而被言中 。不久,晋、楚果然接连兵临郑国。不过,这已是后话。而子国攻蔡这件事,可以说改变了郑国的命运,及至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 。



▲[北宋]张胜温《大理国梵像》,纸本设色,1635.5×30.4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为全卷局部《释伽牟尼佛会图》。


无独有偶,在中国之外,也发生了一件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是年四月初八,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淨饭王夫人摩 耶依照风俗,在回母家分娩,途经蓝毗尼花园(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罗美德寺院处)时诞下一名王子,名乔达摩•悉达多。《佛所行 赞》说,其父淨饭王发愿“一切达成,国富力强”,因此给他取了“悉达多”这个名字,含有“财吉”、“成利”、“一切义成”等吉祥 、富贵意思。一如中国天子降生之时天现异象,传说悉达多王子降生之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之沐浴。



▲[北宋]《释迦牟尼佛会图》,绢本设色,尺寸不详。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遗憾的是,悉达多王子摩耶夫人在他诞生7天后便去世了,他由淨饭王的续妃波闍波提抚育(一说是王子的姨母,另说由乳母抚养)。7岁 开始接受学业培养,包括吠陀和五明学艺,以及兵法和武术等。他的父亲淨饭王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王位,成为统一天下的“转 轮王”。于是,安排在他16岁时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输陀罗为妃,生有一子名罗睺罗。殊料,至悉达多王子在29岁时出家修行。6年后的一 天,悉达多王子来到菩提伽耶一棵毕钵罗树下,经跏趺坐,静思冥索,最后终于觉悟成佛,时年35岁。后世尊为“释迦牟尼佛”。


▲[南宋]胡直夫(传)《释迦出山图》,纸本水墨,92.0×31.7cm。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释迦牟尼佛诞生630年,也即悟道595年后的中国东汉永平七年(65),《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楚王英条注释载:“(汉明)帝梦金人,身高丈六,项 佩日轮,光芒四射,金色灿烂,飞行于殿。帝醒为奇,翌晨问太史傅毅曰:‘何兆也?’对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即佛 也。’于是派遣蔡愔等十八人西访,至大月氏国,遇迦叶摩腾及竺法兰二圣僧,持佛像、舍利、贝叶经东来,迎至洛阳。帝悦之,建白马 寺为二圣僧译经场。”(《高僧传》卷1亦记载有这段故事)


[南宋]梁楷《释迦出山图》,绢本设色 119×52cm。日本日野原宣藏。


汉明帝梦金人80年后,原为安息国太子的安世高法师自西方至东土洛阳,译经弘教(所译经典凡35种,41卷),教化大兴,民间信仰日增。至隋唐时, 佛教因人而施,八宗教义,并行发展,并且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继道、儒之后,成为三家之一。



▲[南宋]佚名《阿弥陀如来接引图》,绢本设色,135.9×58.4cm,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这幅图中阿弥陀如来面相圆润,双耳垂肩,双目清净明莹,法相慈悲安详。身着红色袒胸佛衣,左手当胸结印,右手下垂施与愿印,足踏双莲,双足一前一后,呈行走姿势。以示阿弥陀如来自西方极乐净土,前来接引往生的众生。图中如来双目微垂,慈悲安详的注视着即将往生者。从面部表情到形体动姿,将阿弥陀如来依因地所发的宏誓大愿,前来接引亡者的场景描绘的生动逼真。
在这幅画的左下角有一个难以辨认的铭文,表明它出自南宋时期的明州地区,明州即今天的宁波。



▲[南宋]佚名《燃灯佛授记释迦文图》,绢本设色,30.6×44.6cm。辽宁省博物馆藏。


南宋的《燃灯佛授记释迦文图》,画面中心人物为燃灯佛,或称为锭光佛,为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因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传说释迦牟尼过去世曾以五茎莲花供养燃灯佛,而被预言,将在九十一劫后的贤劫成佛。在佛经中所记载的许多佛﹑菩萨都曾是他座下的弟子。佛教有三世佛: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佛。谓过去佛为迦叶诸佛,或特指燃灯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佛三者。燃灯佛为释迦摩尼前生授记,预言释迦牟尼将成佛的故事。此图构图布局与岩山寺壁画的场景十分相似,画面结构严谨概括,主次分明,人物依主次设计大小,造型健硕匀称,神态脱俗,准确生动。线描技法婉转自如,遒挺劲朗,极富节奏感。人物施石绿朱砂等重彩,格调肃穆古朴。无款识,拖尾有元末明初比丘弘道、沙门守仁两段长题。画心下方有明收藏家项元汴[敦]字编号及项氏、清内府收藏印记多方。


▲[南宋]佚名《如来说法图》。绢本设色,188.1×11.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画一佛半跏趺坐于一大莲座上,座侧二天王、阿难、迦叶和二供养菩萨围绕。该坐佛长眉细目,眉间有白毫,唇上有髭,法相庄严。顶有螺发,肉髻低平,右手施安慰印。身后有一圆形背光,头后圆光边缘尚饰炽然飞动的火焰纹。二天王身穿盔甲,手持剑槊,神情威武。年轻的阿难温文儒雅,双手合十而立,年长的迦叶浓眉深目,双手合握作拳,食指和姆指竖起,结密教的灌顶印。二供养菩萨则手捧供花,仰首望佛,虔诚恭敬。作者充分地掌握每个人物的内在特质。人物神情各异,栩栩如生。





此幅作品最令人欣赏的还是其对佛陀内在神韵的传达,我们可以看到佛的面相威严、庄重、坚定、安详,充满了自信和智慧。唇边有髭须,如四十余岁的男子,完全是望之俨然的大丈夫相,令人肃然起敬。这才是我等依靠的祜主,三界的导师,十方众生的大慈悲父。


南宋 梁楷 《释迦出山图》绢本 设色 纵119厘米、横52厘米 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藏

梁楷作画,以“减笔”闻名,此幅亦不例外,寥寥几笔就生动地勾画出所表现物象的主要特征,描绘出花鸟的内在神韵。大片的空白使画面显得空蒙含蓄,给人以笔墨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空间,达到了“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




出山释迦图所绘的是释迦在领悟长期苦行并非证悟之道后走出深山的姿态,从图中的落款“御前图面 梁楷”来看,明显可知此为他在宫中所创作的作品。而释迦容貌的精细写实表现手法早已超越形似,似乎向人们传递着释迦的内心,实为佳作。传梁楷雪景山水画是南宋至元代的梁楷派画家的作品,估计原画面还要大些,可能是为了制成三幅成组摆设之需而被裁断。



阿弥陀三尊图(三幅)
绢本设色
《阿弥陀如来尊图》纵125.8厘米,横48.5厘米
《观世音菩萨图》纵127.5厘米,横48.8厘米
《大势至菩萨图》纵127.5厘米,横48.8厘米
日本清净华院藏

阿弥陀三尊,又称“西方三圣”,居中的是阿弥陀佛,其右胁侍是观音菩萨,左胁侍是大势至菩萨。





此画是现存日本的南宋佛画中的代表作,战后为世人所知。毎幅画上方均有款识“四明普悦笔”,据此可知为四明(今浙江宁波)普悦所画。但在中园古代书画文献中未见 “普悦”其名。据《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普悦乃南宋时宁波民间佛画家。“普悦”似出家人法号,或为宁波某寺之僧人。三幅画作色彩柔和,充满玄幻神秘气息,各具特色,衣纹线条挺劲,渲染细腻,顕示了作者精湛的人物画技法,堪与画院画家媲美。



▲高野山金刚峰寺藏南宋药师如来画像

此幅佛像从金刚峰寺流传下来的说法是药师如来,但并不像常见的药师佛像手执药壶。从佛像腹前结定印的姿态看,更像是释迦佛或阿弥陀佛的画像。
此幅画像的造像非常有特色,整体构图呈稳定的金字塔形,佛跏趺坐的两腿分的异常开阔,使整个身体外轮廓接近等边三角形。而坐下盛放的莲花更加强了这一效果。
佛的面部如圆中带方的满月形状,相比之下,五官则显得略为细小,这是宋代人物造形的特点。佛的唇边有髭须,这是根据《观佛三昧海经》中的描述所绘,是如法的造像。




如来身披大红法衣色彩极为鲜明,法衣的下摆显得异常褶皱,这是南宋以来佛像绘画的一个显著特征。下摆的边缘以白粉晕染,更加衬托出大红的鲜艳。
佛背后的项光和身光皆以墨的浓淡巧妙地勾画出来,显得格外的炽盛与恢宏。
此幅佛像的作者根据寺院流传的文献记载,应为中国元代画家张思恭,但从其细腻的色彩及空间表现的取材手法等方面看,可以推定为南宋风格的作品。因元代与南宋相距时间本就很近,这些画家以前就是南宋人,绘画风格肯定会带有南宋特征。


▲元 赵孟頫 《药师如来像》 绢本设色 规格:133×5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著录。收藏印:鉴藏宝玺: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秘殿珠林,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秘殿新编,珠林重定,乾清宫鉴藏宝,太上皇帝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作者印记:赵氏子昂。
赏鉴跋:褾绫: 药师如来像。赵松雪画。供养之。却病延年。陈继儒拜记。(印记:陈继儒印、眉公)


明代释迦牟尼佛及四大菩萨
材质:设色绢本 
规格:181×88 厘米﹝三立轴﹞
坂本五郎藏品

此三帧佛像描绘释迦牟尼佛及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应属明代晚期作品。




与同时代的保宁寺水陆画相比,此三帧佛像的画工可以看到十分精致,用笔线条及其纤细,画风给人一种偏于柔弱的华丽。




地藏菩萨与普贤菩萨




观音菩萨与文殊菩萨


观音、文殊、普贤、地藏是大乘佛教最著名的四大菩萨。文殊表智慧、观音表慈悲、普贤表行践、地藏表愿力,大乘佛教理念人格化凝聚在四大菩萨之中,使至理成为有血有肉的形象事迹;在中国四大菩萨信仰之盛形成了四大名山道埸。大乘佛教最著名的四大菩萨,象征愿力的是地藏王菩萨;象征实践的是普贤菩萨;象征智慧的是文殊菩萨;象征慈悲的是观世音菩萨。他们都是慈航普度,助佛弘化而担当重任的法身大士,示现教化四种理想的人格,即:愿、行、智、悲。



《释迦牟尼图》是丁云鹏佛像代表作。作品描绘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在山崖之间面壁禅思悟道的情景。画面以青绿山水的画法绘制环境,长松刻画细腻,白衣人物在山石的青绿之间格外突出。本幅款署:“丙午秋孟写于石叶山居,丁云鹏。”钤“云鹏之印”白文、“丁南羽”白文印。“丙午”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画家时年60岁。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当代美术”(ID:dangdaimeishu)。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