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酱油: 一滴,就能让一碗白米饭拥有灵魂

古法酱油: 一滴,就能让一碗白米饭拥有灵魂



没有胃口的时候

你是否也想来一碗简简单单的

酱油拌饭?

看看家里的减盐生抽、增色老抽

似乎都无法点亮一碗大米饭

今天为你介绍的

是氤氲了几百年酱香的

乐清古法酿造酱油

扎扎实实的九道工序

匠人手作 一滴入魂



乐清,意为“乐音清和”。于东晋宁康年间置县,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这里南接瓯江,北依雁荡。群山,稻田,村落,风景如诗如画,仿佛世外桃源。




乐清气候宜人,日照充足,是酿造酱油的天然晒场,酿造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明清时期至解放前,乐清境内的酱园多达21家。





如今,这些老酱园早已消失,“打酱油”也成为了许多人的童年回忆,但还有一位匠人,仍然在用古法酿造酱油。




薛金维,淡溪镇潭头村村民,祖辈就会酿造酱油,他从小耳濡目染,将这门濒临失传的手艺,用心保留了下来。2015年,薛金维师傅的古法酱油酿造技艺,被纳入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个传统酱油说实在话,他们也是一种生命,它是活体的,你如果对它不好,它可能灭掉了,你如果对它好,它可能保留下来,这个东西是相对的。”


—— 薛师傅




中国最古老的酱油被称为“醢”(hai)。酱油里的酱(豆酱)通过微生物米曲霉的作用,将原料中的蛋白质分解,产生人体需要的多种氨基酸,并将原料中的淀粉发酵成葡萄糖、谷氨酸及少量酒精。经长时间日晒,使酱形成浓郁的色香味,再与盐水稀释为流质,得出的便是酱油。




薛师傅采用的天然晒露法,俗称“老法”,是一种沿袭数千年的古老方法。




大致分为九道工序:


先将黄豆用清水洗净,浸泡一夜,令其吸足水分。薛师傅选用的是小颗粒非转基因黄豆,产自东北,粒粒饱满。





第二天清晨,薛师傅在院子里燃起木柴,将泡好的黄豆倒入笼屉,利用蒸汽,将黄豆慢慢蒸熟。






四个小时后,黄豆蒸好了。从笼屉里取出,在竹篾席上摊开。此时的黄豆通体晶莹,散发着绵绵的豆香。






待黄豆完全冷却,就可以进行拌料。先加入曲粉,使黄豆与曲粉均匀混合,粘在一起。再加入小麦粉,给黄豆包裹上一层薄衣。






之后,便可以放到曲房发酵。盛放酱胚的竹篾席,是薛师傅找当地的老人家专门编制的,有竹器本身的清香,但不会影响到酱油的本味。




制曲,是酿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至少需要发酵三天三夜。在这期间,薛师傅反复进入曲房,查看酱醅的变化。当酱醅结成翠绿的块,能用手轻松掰开,里面长出细细的霉菌丝,酱油曲就制好了。






制好的酱油曲,搬到室外,倒入陶制的发酵缸。缸的底部为食盐水,可以起到杀菌的作用,也是酱油里咸味的来源。





古法酿造酱油,需要经历至少5个月的“日晒夜露”。




白天,打开酱缸,太阳的曝晒使缸中的微生物迅速发酵;夜晚,温度降低,酱味受冷凝缩,吸收空气中露水的精华。






在晒露的过程中,每隔几天,薛师傅都要进行“捣缸”。用木棍不停地搅动发酵缸,使缸内的物质均匀晒熟,呈红褐色,产生浓烈的酱香味。





三伏天是晒露的关键,日头不够猛烈则晒不出香味,日头太猛就容易晒焦,需要不停地翻动酱缸,或者捂上盖子。




经过日日夜夜的等待,酱园内酱香浮动,酱油终于成熟。使用竹篾桶和木勺,用浸出法缓缓提取。




原汁原味的酱油,鲜美浓醇,酱香扑鼻,是时间的呈现,也是自然的回馈。 





四季轮回,秋去冬来,薛师傅在他的酱园里,已经待了二十二年。细心慢酿,看天吃饭,这是一位手艺人的执拗,也是对造物的敬畏与坚持。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一键快转 「了不起的商城」

查看更多匠心好物

聆听匠人分享更多手艺知识,人生故事

扫码get社群分享通道

提前占座

运营 | 匠匠

编辑 | jojo

*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如需转载请联系匠匠并注明媒体来源

-点击查看往期匠心好物-

☟点这里,清空你的购物车

z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了不起的匠人”(ID:lbqdjr2017)。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