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于佳乃佳,”这词够眼熟吧,评论书法的文章时不时的都会套用一下。这话出自苏轼书论著作《论书》一则,原话是这样的: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这是苏轼论草书的一段话,意思是书法创作一开始就不要刻意求工,应放松心境,自成佳作。草书虽是积学而成,但要点在于快速书写,古人说,时间紧迫来不及所以用草书,话不是这样说的,看是匆匆不及,实是平时就有意于草书的摹写研习了,所以周越仲景的草书过于泥于古人,(而不能率意自然书写),这就不足为怪了。我的书法虽然并不是很好,但不对古人亦步亦趋,能自出面目,这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啊。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书法创作时,越是苦心经营,用心揣度,心理就会有一定的压力,心境放不开,思想上有包袱,在创作时或多或少的都会表现出来,心手不能相应,往往意违势屈,事与愿违。放松心境,顺其自然,达情通变,神应思彻,鼓瑟纶音,妙响随意而生,握管使锋,逸志逐豪而应。书道之妙,必资神遇,不可力求也!
其实这话也不能算是东坡首创,蔡邕《笔论》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孙过庭《书谱》“五乖,五合”之论亦早有所言。“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自然率真,不事雕琢,是书法的至高境界。
反观历代名家佳作,右军书兰亭叙,鲁公书祭侄稿,概不如是,皆无意而书,率性而为,真情至性跃然纸上。
当然要想于无意间即得佳构,还在于对古法的把握,需要有扎实的笔墨功底。长期师法古人的法帖名迹,八法精熟,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对生话感悟的积累
苏轼话锋一转又言,周越仲翼泥古不化,而不得佳品,自言已书不践古人,而能自出面目,实人生快事。
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心态,秉承“我书意造本无法”的原则,于酣畅笔墨中追求天真平淡,不刻意雕琢,不计较点画位置,不在乎肥瘦得失,情之所至,笔墨赋形。他说:“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苏轼的书法点画肥厚、结构扁平,黑白分明,用笔灵动、气韵连贯、任情率意,极富笔墨情趣,书卷之气充盈其间,有着强烈的个性色彩。
有先贤有话曰:凡书通即变,若执法不变,纵入石三分,终为书奴。凡历代以书名世者,莫不如是,达性通变,自出机杼,应是书家终其一生的必求之路。
苏轼书法化古开新,能自出面目,故名列宋四家之首,实是难能可贵的,苏轼的“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书学观点,至今无论是对学书者乃至对于习画者仍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意今语绘”(ID:liuyi20220906wx)。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