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筑】MAD机场设计狂想曲

【观筑】MAD机场设计狂想曲

过去三年中,MAD建筑事务所在中国、美国、欧洲等地的工作仍保持高效运转,在一个不断割裂、封闭的世界努力推进跨文化的实践,仅机场设计方案就足以奏响一部狂想曲,让人们进入自己心中想象的歌。


  北国冰花  

哈尔滨新机场设计

△ 航站楼整体鸟瞰效果图  © MAD Architects

由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公布了哈尔滨机场T3航站楼方案设计。回应中国北方平原辽阔起伏,冰天雪地的地理环境特点,MAD设计的T3航站楼就像是一片飘落在东北大地的雪花,晶莹闪烁,与哈尔滨“冰城”的城市特征贴切呼应。同时,她又像是超现实的星际太空基地,极具未来感。

作为黑龙江省会的哈尔滨,占据着辐射欧美的东北亚核心腹地的重要战略位置。哈尔滨T3航站楼位于现有的T1、T2航站楼西南侧,整体规划占地约3300公顷,建筑面积约92万平方米,包括航站楼、地面交通枢纽及酒店、停车场等一系列机场附属设施。


△ 航站楼局部细节效果图  © MAD Architects


MAD的设计避免出现传统航站楼的尺度过大、用者不便利的缺点,创造了贴近人体尺度、“有温度”的宜人氛围,同时实现绿色节能的目标。拥有89个近机位的T3呈雪花形五指廊状,大大缩短了旅客步向登机口的时间;中心港湾多条滑行通道的设计有效提高机位使用率。


航站楼内的多个花园既是室内景观也是极具亲切感的公共空间,更是指引乘客去往不同空间的路标。花园顶部的玻璃天窗将室外的自然光纳入室内,使旅客在室内也能感受自然的律动,同时也有效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


△ 航站楼外观效果图 © MAD Architects

地面交通中心(GTC)汇聚了高铁、城市地铁、机场巴士等城市交通。人们可从市区直达同一轴线的航站楼和酒店,为人们绿色出行提供前提条件。GTC内退台花园式的布局,让景观与不同业态的功能完美结合,为出行旅客提供舒适放松的休闲场所。


△ 航站楼效果图 © CreatAR Images
T3航站楼建成后,将显著提高哈尔滨机场的客货运承载能力。在2030年T3将实现年旅客吞吐量4300万人次,年客机起降架次约32万次,让哈尔滨机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枢纽机场。

  山中飞鸟  

浙江丽水机场设计


△ 航站楼外观效果图  © MAD Architects
浙江丽水机场机场位于丽水市西南部的丘陵地貌中,基地地形起伏变化较大。MAD对机场航站区的规划设计在确保机场交通便捷顺畅的前提下,尽量尊重原始场地,并突出山地机场的特色,创造出 “飞鸟、云雾、山丘”的意境。
丽水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全国著名的“森林城市”。全市林地面积近21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1.7%,素有“秀山丽水”、“浙江绿谷”之称。

△ 航站楼外观效果图  © MAD Architects

为完善浙江省民用机场布局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旅游业发展,2016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同意新建浙江丽水机场。项目定位为国内支线机场,建成通航后,年旅客吞吐量可达百万人次。
丽水机场位于丽水市西南部约15公里的低山丘陵和山麓沟谷区,毗邻当地特色梯田。整个机场区域由山地平整而来,占地面积2,267公顷,最大填方高差接近百米,是少有的山地机场。

△ 航站区整体鸟瞰效果图  © MAD Architects

MAD的设计参考了当地典型的丘陵地貌,强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连续性,结合场地高差,整体采用了自然放坡形式与场地衔接,将航站楼、停车场、办公区设置在三个逐渐降低的平台上,融入山间。


马岩松说:“丽水是一座花园城市,她的机场也应该在花园中。作为支线机场,丽水机场展现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交通设施的另一种态度和追求:不贪大、不贪贵;便捷人性;展示城市特征的自我特色。”

△ 航站楼外观效果图  © MAD Architects

航站楼设计从丽水的绿水青山中汲取灵感,采用由铝板局部覆盖的大型银白色悬挑屋顶,形似栖落于山林间的白羽飞鸟,蓄势待发,即将翱翔于云霄。


楼前停车场顺应地势下沉,中心区域被设计为景观步道,构成航站区的整体景观中轴线。步道延伸至航站楼下方,形成半室外的地下通道,连接停车场与航站楼。旅客可由通道内的扶梯、电梯直接到达位于首层的航站楼出入口处。

△ 航站楼外观效果图  © MAD Architects

进入航站楼室内,温暖的木色调大厅空间形态灵动流畅、尺度舒适宜人。中央最高处的梭形采光天窗,将首层大厅和二层候机厅两个主要空间合二为一,也将天窗之上的蓝天白云引入室内。


前厅高度尽量压低,营造亲切怡人的空间尺度,避免了不必要的高大空间造成的能源浪费。玻璃幕墙通透轻盈,室内外空间流动互融。




  北国飞羽  

长春机场新航站楼设计


 

 
 新航站楼鸟瞰效果图 © MAD Architects


MAD建筑事务所与民航机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赢得了“长春龙嘉国际机场T3航站楼建筑方案及航站区规划国际征集”项目。


航站楼设计像漂浮的羽毛,轻盈、流动。设计结合独特的扇形布局及“大平层”理念,营造了一座艺术、人性、便捷的花园机场。屋顶悠长的曲线真实反映着机场内部的动线和空间,简洁又富动态,也被称为“鹤舞长春”。


△ 新航站楼整体鸟瞰效果图  © MAD Architects


△ 新航站楼外观效果图  © MAD Architects
马岩松称:“未来的大型交通枢纽,首先也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艺术、综合、多元、人性都很重要。”
长春机场现有T1、T2两座航站楼,年吞吐量1600万人次。此次公布设计并即将建设的T3A航站楼,将含近机位54个,预计可容纳年吞吐量2200万人次。T3A方案同时也为未来扩建的T3B航站楼预留了充足规划及设计空间。

△ 新航站楼室内空间效果图  © MAD Architects
T3航站区基地位于以高铁龙嘉站为界线的南侧区域,整体地势低洼。设计顺应地势,将原始地坪设置为航站楼首层,再采用立体布局、多层进港模式,衔接高铁、地铁、道路等交通方式。这样的设计规划不仅节约用地,减少土方工程量,同时巧妙地利用高差实现不同交通方式的交叉互联。 
民航总院总规划师牧彤提及:“作为机场地空服务转换的纽带,航站楼始终存在一条简明朴实的设计主线,那就是构建多种交通方式高度融合的一体化换乘体系,打造便捷、人性化的旅客楼内流程,提供安全、高效的飞机运行场地。”


△ 屋面鸟瞰效果图  © MAD Architects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李少琨表示:“我们的设计将流程办理、商业设施、地域文化、人文体验、绿色景观融为一体,营造‘轨道交通与航空出行一体融合,功能流程与空间体验相映成趣’的航空枢纽空间,以人为本,切实提升旅客换乘与航空出行感受。”
新航站楼采用了弧形围合的三指廊构型,与T1、T2航站区形成和谐的整体布局。航站楼围合中心指向了高铁龙嘉站方向;而放射状的指廊舒展有序,科学的角度设置充分提升了近机位数量的同时,也确保了港湾运行效率。


△ 弧形围合的三指廊构型  © MAD Architects


航站楼内部采用国内混流、国际分流的多种流线布局模式。方案创新设置了以连接高铁龙嘉站人流为主,同时可便捷衔接地铁、道路、停车楼等多种流线的“大平层”理念。
无论乘坐何种交通方式到达机场的无行李托运旅客,都可通过自助值机、智能安检等智慧机场设施,在“大平层”内直达登机口。到达乘客也可以抵埗后通过大平层连接到各类交通工具。前往高铁和停车楼的旅客,则无需上下,可直接到达高铁站入口和停车楼落客区。


△ 新航站楼室内空间效果图  © MAD Architects
设计通过状如羽毛的采光屋面,使自然光线引入出发大厅,室内空间明亮、温暖。结构体系延续建筑表皮韵律,清晰地表达传力逻辑,与天窗一并向中心汇聚,自然引导旅客的行进方向。独特的木质吊顶与天窗、结构、光线合一塑造出充满活力的室内空间。


设计同时关注如何通过景观规划来呈现长春作为“园林城市”的魅力。室外景观区域风貌以森林、湖泽、草甸、起伏地形为主;而室内以树木、地被、水景相结合的室内花园系统,营造了符合城市气质的“寒带花园”。

声明:图文源自MAD建筑事务所,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方观筑”(ID:Archfocus)。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