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ndustrial Upgrading Based on Recycling Economy and Carbon Neutralization
△ 新一代垃圾焚烧发电厂 摄影:直译建筑摄影
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公众的观念也逐渐发生转变,垃圾焚烧发电厂已经可以实现高规格排放,确保废气、废液、废渣都得到妥善处理。 此外,与传统的垃圾填埋相比,垃圾焚烧发电能在较短时间内将垃圾转变为二氧化碳和热能,可控性更好,既能避免垃圾填埋发酵产生的甲烷排放,又能通过热能回收发电而代替化石燃料,具有“控制甲烷排放+代替燃煤发电”的双重减碳效果,顺应了“碳中和”这一全球性议题。
△ 建筑与景观的结合 摄影:直译建筑摄影
为了积极促进下一代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发展,应当将先进的技术与有效的公共宣传相结合,树立更积极的形象,并提高公众接受度。因此,新建的垃圾焚烧发电厂需要具备新一代的范式,不仅要通过新技术有效生产能源并且消除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其外观设计也要有助于改善公众对这些工业建筑的负面印象。随着在工业建筑中导入对美学和设计的关注,公众心态也将迎来一个新时代的转变。同时,新的设计趋势更加注重融合参观展示功能,提升厂区的景观环境,全面采用公建化的设计思路,从而重新定义工业空间和公共空间之间的感知边界,在本质上创造一个共生的环境。
△ 公建化的设计思路 摄影:直译建筑摄影
△ 设计美学的导入 摄影:直译建筑摄影
△ 以小众的建筑类型打造新地标 摄影:直译建筑摄影
文脉:自然与文化的反思
Context: Rethinking the Nature and Culture
△ 晨雾中的厂房 摄影:直译建筑摄影
——李泳征
△ 与自然的互动-背靠喀斯特峰丛 摄影:直译建筑摄影
△ 场地环境-北侧的裸露台地 ©UUA
尽管设计团队前期已经收集了大量的南宁资料图片,但是到达项目场地后,还是被大地的秀美所震撼。建设场地处在一片桉树林的包围之中,临近地块只有一座水泥厂,北侧背靠茫茫无际的喀斯特峰丛。然而在满眼绿色的环境之中,场地正北的连绵山脉被打破,赫然出现一片被水泥厂采矿而削平山头的裸露台地。这一强烈的反差给UUA设计团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主立面引入峰丛形态 摄影:直译建筑摄影
根据工艺需求,厂房主立面宽度200米、高度55米。沿着通往厂区的公路北望,在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影响下,厂房体量与北侧台地在视觉尺度上基本相当。基于上述条件的启发,本案试图对自然环境和场地记忆做出回应,在主立面上引入起伏的峰丛形态,在视觉概念上补全因人类破坏而削平的山脉,进而引发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 山之印象的大写意 摄影:直译建筑摄影
△ 壮锦刺绣一般的细线勾勒 摄影:直译建筑摄影
如果说山之印象是建筑师对于自然环境的大写意,那么近观建筑立面上的竖向线条就是壮锦刺绣一般的细线勾勒。UUA以地域性的自然形态和民俗工艺为设计元素,结合场地提出的尖锐问题,通过立面设计一并做出回应。建筑以一种易懂又意味悠远的方式,兼顾了自然与文化两个层面,拉近了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成为大地景观的塑造者。
△ 大地景观的塑造者 摄影:直译建筑摄影
△ 立面峰丛的参数化控制 摄影:直译建筑摄影
△ 参数化控制-四组三角函数曲线合成 ©UUA
峰丛形态位于厂房上部,由四组三角函数曲线合成得出的。通过函数控制,保证曲线的曲率变化均匀,使其具有良好的视觉形态,也为后期深化工作提供了详细的数据支持。厂房上部由铝板幕墙和玻璃幕墙两个体系构成,形成构造精妙,充满幻象的视觉体验。
△ 铝板幕墙与玻璃幕墙的结合 摄影:直译建筑摄影
△ 铝板竖格栅的单向弯折 摄影:直译建筑摄影
△ 镜面与哑光格栅相间布置 摄影:直译建筑摄影
铝板幕墙采用镜面和哑光两种铝板格栅相间布置,形成强反射与弱反射的交替节奏,以条带化的抽象反射将周围环境映衬在建筑表皮之上。参数化的峰丛曲线作为基准线,设定每条格栅的长度,并且通过格栅的单向弯折来实现宏观上的三维曲面效果。这种处理方法有效地降低了工程难度和造价,同时又增加了立面的机械感与构成感,既符合建筑的工业理性,又呼应了建筑的人文属性。
△ 厂房上部墙身 ©UUA
玻璃幕墙是丛峰形态的主体,外置具有白色彩釉点的三角形玻璃肋,并用镜面不锈钢包边强化线条,形成更具三维化的视觉层次。工业厂房室内具有照度均匀的需求,因此东、南、西三个方向的玻璃肋可以有效地散射进入室内阳光,避免形成强烈的光照与阴影。
△ 三维化的玻璃幕墙细节 摄影:直译建筑摄影
厂房的裙房部分包含多种功能空间,需要灵活开窗,因此采用横向带状布局。其中带状铝板幕墙将曲面元素简化为三角面,在降低工程难度的同时,很好地呼应了厂房上部的丛峰形象。
△ 裙房墙身 ©UUA
△ 三角面化的裙房铝板条带 摄影:直译建筑摄影
△ 裙房的横向条带 摄影:直译建筑摄影
UUA通过对幕墙色彩、肌理和形式的把控,以一种不易察觉而又复杂精妙的方式,赋予了建筑随视角、光线、天气而变的动态美学,缓解了建筑巨大体量对环境的压迫感。
△ 朝霞中的绚烂 摄影:直译建筑摄影
△ 晨光中的温煦 摄影:直译建筑摄影
△ 夕阳下的恢宏 摄影:直译建筑摄影
△ 夜色中的清冷 摄影:直译建筑摄影
△ 与环境互动的建筑表皮 摄影:直译建筑摄影
工艺:运行中的机器美学
Process: The Aesthetics of Machine in Operation
△ 烟囱与管道 摄影:直译建筑摄影
机器是工业建筑的核心,它特有的功能与效率,理性与逻辑,集中展现了人类智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体验。厂房的外形是内部机器布局的诚实反映,揭开这层包裹的外衣,垃圾焚烧发电的工艺流程同样是充满趣味、引人入胜的工程奇观。
△ 发电厂工艺布局 ©UUA
垃圾运输车沿坡道进入厂房卸料到负压的密闭垃圾池。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垃圾产生的渗滤液经过初步净化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最后处理。发酵后的垃圾经吊车抓斗送至进料斗,并最终到达焚烧炉。垃圾燃烧产生的烟气经净化达到国标后排放到空气中;飞灰在厂内固化稳定后处理填埋;炉渣可综合利用(如制砖)。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用于加热高温蒸气,推动蒸汽轮机发电机组发电,并入国家电网。
△ 机器美学-发电厂内部的工艺设备 摄影:直译建筑摄影
结语: 艺术与工程学的凝聚
△ 以艺术的方式回应场地文脉 摄影:直译建筑摄影
特点鲜明的地域环境往往可以激发建筑师的大胆创意,而承载着社会责任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通常又需要慎重决策,因此要获得进退的平衡就依赖于一个巧妙而有效的设计策略。南宁双定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筑设计以一种极具艺术表现力的方式回应了场地文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UUA的建筑师以严谨的工程理性将设计概念高度还原,实现了一座凝聚了艺术与工程学的先进工厂。
△ 凝聚艺术与工程学的先进工厂 摄影:直译建筑摄影
△ 南宁双定垃圾焚烧发电厂 视频:直译建筑摄影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南宁市双定循环经济产业园生活垃圾清洁焚烧发电厂
项目地点:南宁,广西,中国
项目规模:54,000 ㎡
垃圾处理量:3000t/d
项目年份:2020-2022
建筑方案设计:UUA建筑师事务所
UUA主持合伙人:李泳征,李其郅,Tim Mason
UUA设计团队:贺文博,王发路,吕延锋,赵冰,邓亮,马兴华,张艺豪,方泓博,杨波
项目业主:南宁建宁康恒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总体设计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刘涛、翟力新、蔡辉、吕德彬、杨志清
主要完成人:张波、熊向阳、郭强、张克宇 、杨柳、靳治国、毛俊、洪光、梅丽娜)
施工:湖南省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广西建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摄影+视频:直译建筑摄影
声明:感谢UUA建筑师事务所对“一方观筑”的分享,图文、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后台,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更正或删除。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方观筑”(ID:Archfocus)。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