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志 || “摄影黑皮书暨封面原作收藏展Ⅱ”&“A day off 休闲日——托尼·雷-琼斯作品收藏展”
地点:杭州映Studio
展期:2022年04月07日-2022年12月31日
展览前言(部分节选)
摄影黑皮书暨封面原作收藏展Ⅱ,上世纪80年代初,法国国家摄影中心主任罗伯特·戴乐比尔(Robert Delpire)开始编辑著名的Photo Poche系列。这是一套印刷精美、易于携带和翻阅的袖珍型摄影丛书,因其封面均为黑色,所以,国内读者称之为“摄影黑皮书”。“摄影黑皮书”被誉为“欧洲出版史上最成功的摄影丛书”。编辑过程中,罗伯特·戴乐比尔在挑选摄影师和对摄影史的梳理方面建立了自己的独特标准,这使得人们认为他代表了欧洲摄影的某种传统。
在2020年,映Studio曾首次展出“摄影黑皮书”及其相关作品的原作,这场展览也是黑皮书在中国的首次展览。在此之后,映Studio更是以“黑皮书”和“白皮书”为线索,不停研究与收藏其相关作品并进行展出。在今年4月我曾分享映Studio的上一个“白皮书”展览(点击此处查看详情),而彼时当下摄影黑皮书的展览已经展出,得幸于前往浙江参加培训而有机会再次来到映Studio参观最新的展览。
刚一踏入展厅,在墙边悬挂的便是令人熟知的多萝西娅·兰格1936年拍摄的作品——移民母亲,而令人惊喜的是,我们常常在网络上观看到的是这三幅作品中的第二幅,竖构图并且画面较为饱满的,其紧致的构图不禁让人猜想这位母亲只身一人抚养着几个孩子。这组作品也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圣像”,充分反映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人文风貌,也映射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原作呈现在眼前时便会回想起学习这张作品甚至是学习摄影的种种过往,令我不禁凝视深思。
在多萝西娅·兰格的作品下面放着三台相机,其中最右侧放置的是桑顿-皮卡尔德皇家红宝石相机,这台相机在我持续翻译的《50部照相机里的摄影史》中也有详细的叙述(点击此处查看详情),而中间那台便是兰格拍摄移民母亲时所用的。
沿着展线往后看,在第一展区内我们可以看到贝伦尼斯·阿博特(Berenice Abbott)、诺伯特·吉桑兰德(Norbert Ghisoland)、盖尔·图灵(Gael Turine)、简·伊芙琳·阿特伍德(Jane Evelyn Atwood)、路易·福雷尔(Louis Faurer)、让-路易·库尔蒂纳(Jean-Louis Courtinat)、马丁·弗兰克(Martine Franck)、莎拉·莫恩(Sarah Moon)这几位摄影家的原作。在展厅,每一幅作品下面的标牌上都有一个二维码,扫一下,就能看见详细的介绍。
这些作品都很精美,不论是影调或是内容,都是质量极高的。其中让-路易·库尔蒂纳的作品更是惊艳到我,看到中间那幅窗帘光影下的半身像,人物的姿态样貌搭配上窗帘造成的网状光影,画面的张力极强,而人物背光面的阴影形成的黑色块又控制住了画面的平衡。而左侧那幅两个新生婴儿的照片,看似安静祥和的画面却讲述的是关于弃婴的背景故事。而盖尔·图灵的作品在映Studio先前的推送中也有过详细的介绍,包括作者本人讲述封面照片的视频(点击此处查看详情)。
我相信大部分的观众和我一样,初看黑皮书系列的摄影家或是作品,除了非常著名的一些摄影家其余的都相对陌生,这也使我反思,我们的专业学习程度还远远不够,而对于世界摄影生态的了解也相对闭塞,正是有这样的展览才能让我们看到更多,学习更多。再看到第二个展区,这里有我们相对熟悉的摄影家约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和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Sebastiao Salgado)的原作,也有约翰·温克(John Vink)、马特·雅各布(Mat Jacob)、戈登·帕克斯(Gordon Parks)、唐·麦卡林(Don McCullin)的原作。
寇德卡的作品除了那幅非常经典的狗之外,还有其黑皮书封面作品,一幅1968年在布拉格拍摄的照片,在观看的时候一度在猜测这幅照片的拍摄技术是怎样的?这幅作品观看之下像是拼贴而成的图像,前景里的人物与背景的模糊朦胧感抽离开来,而人物关系上也极具戏剧性,背景部分胶片成像的颗粒感又非常细腻,不得不佩服大师的摄影以及放大手法。
还有一幅则是寇德卡1968年在罗马尼亚拍摄的街景,一个人与一匹马,这匹马的轮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看似油画的质感。而我们也会注意到这幅作品右下方是有折痕受损的,想必这幅作品呈现在我们眼前之前的经历也是十分波折的,在左下方也写有致某人的字样,并且标注了是1983年在巴黎,这也会使我们联想一幅作品的前世今生,而看到这幅作品又是多么的不易。
在过道处,我们可以看到放满黑皮书的墙,琳琅满目的黑皮书并没有重样,每一本都是不同的摄影家和不同的内容,而墙上的这些黑皮书在入口处的书架上都有可以翻阅的。我用目光扫视了一遍整堵墙上的黑皮书,鲜有能认出的作品或是摄影家名字,仅能辨出小部分耳熟能详的著名摄影家。这也证实了自己的学术不精,还有那么多的摄影家不曾听闻,对摄影的学习和理解都还有着相当多的上升空间。
而走过黑皮书之墙,便可以看到另一个展览:A day off 休闲日——托尼·雷-琼斯作品收藏展。摄影史上许多知名的大师们,都是在三十岁以后才转行摄影的。他们用摄影来表达在其他创作上所感受到的力不从心或者意犹未尽的东西。而英国的托尼·雷-琼斯的情形却恰恰相反,他在一般人还没有踏入这门新艺术的门槛的年纪时,就与世长辞了。摄影乃是一种观看事物方法的艺术表现形式,换句话说,就是用自己的观点来记录生活面貌,能从对象拍出自己观点的照片,才称得上是好作品。雷-琼斯正是如此,虽然取材的内容无奇,但他却用一种前所未有的观点将英国人的民族内涵表达了出来。(节选自展览前言)
简要介绍一下雷-琼斯的背景故事,雷-琼斯在伦敦工艺大学念的是设计,后来到美国留学,进入耶鲁大学专研设计课程,并且在纽约设计实验中心与当今名气最响的时装摄影家理查•阿维东、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图片主编、版面设计家阿里希•波洛德维奇一同做研究工作。他后来跟随波洛德维奇在Sky杂志做了两年的设计助理工作。1965年对于刚刚硕士毕业的托尼•雷-琼斯来说,正是他摄影生涯的一次全新转折,这一年,将英国纪实摄影视为沙漠的托尼•雷-琼斯带着他的笔记本和相机,开始了他在英格兰纪实摄影的旅程。雷-琼斯的摄影题材多取材于英国人在海滨的度假场景及北方市镇的民俗节庆。(本段文字来源凡是摄影)
这些过往经历也造就了我们现在眼前看到的这些作品,看似平平无奇的日常景观蕴藏着雷-琼斯想要表露的观点,即英国民族中存在的做作性格。如果按我们现如今对待街头摄影的看法,那么他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关注到街头的趣味,并且是注入暗讽意味的街头摄影。观看他的作品也给予了我另一种对待日常景观的看待方式,我曾以中平卓马的日常摄影为方向去找寻日常镜头的意义,但显然雷-琼斯的作品体现出一种别样的西方态度。这样的摄影内容或是风格是无法比较的,并且雷-琼斯个人很多时候也是以对电影的极致爱好去影响摄影的,戏剧性在雷-琼斯的作品中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
关于雷-琼斯的作品我便不再做过多的介绍,阮义忠老师曾详细地撰写过关于他的文章——《英年早逝的摄影天才:托尼·雷-琼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阅读。而我们看到展览现场,本次展出的作品由雷-琼斯生前好友约翰·本顿-哈里斯在1975年从原始底片放大而得,我们去观看黑白摄影作品的影调都是十分舒适的。搭配上无反光的亚克力,更能清晰地观看到纸质画面的质感。
保罗•斯特兰德曾评价雷-琼斯的作品:“雷-琼斯的东西十分特殊,它们有一种罕见的协调性,这是当一个艺术家很清楚地获得了掌握媒介物的能力时,才有办法达到的。”就此,我们也看看雷-琼斯摄影笔记里的注意事项:
●更主动一些
●更加融入场景(跟人们聊天)
●拍摄主题(要耐心)
●拍简单的照片
●看看背景同拍摄主题的关系
●尽可能多地变换构图和拍摄角度
●多注意构图
●不要拍无聊的照片
●离得更近一些(用50毫米的镜头)
●谨防手抖(用250秒或更快的快门速度)
●不要拍太多
●不要拍中景
希望通过他的摄影笔记,我们也能一起学到实用的技巧,让自己拍摄日常街头时的画面变得更有韵味。展览一直持续到2022年12月31日,展期很长,有条件和兴趣的朋友不妨去映Studio看看展览翻翻书,在黑皮书之墙前也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对于摄影究竟了解多少,摄影于我们自己的意义又是什么。
“我的眼光还没衰退,真幸运。是的,我还能看见优秀的照片,还能遇见青年有才的摄影师,他们相比较自己更关心人类,而且我不反对任何观念性的作品,只要他们不认为照片的质量取决于照片的大小。”
——罗伯特·戴乐比尔(Robert Delpire)
观展志系列推送:
观展志 || 安托万·达加塔:生命原相 / LA VIE NUE
观展志 || 图像超市 THE SUPERMARKET OF IMAGES
观展志 || 成为安迪·沃霍尔(Becoming Andy Warhol)
观展志 || 保罗·治奥利(Paolo Gioli)——“选集/类比:电影及摄影作品”
观展志 || 专业余·出现代:骆伯年与同代影人1930-1940s
观展志 || "Dizygotic Intergrowth"异卵共生-禁闭室
观展志 || 蔡国强:远行与归来(Odyssey and Homecoming)
观展志 || 南·戈尔丁中国首次同名个展 NAN·GOLDIN : A SOLO EXHIBITION
观展志 || 归去来兮 | Somewhere in the Past
《50部照相机里的摄影史》连载1——吉鲁(Giroux)达盖尔摄影法相机
《50部照相机里的摄影史》连载3 ——奥特威尔的双折叠式相机
影像杂文:
国家艺术基金——《中国大运河古桥保护摄影创作人才培养》项目学习总结 / 尤金·阿杰特《巴黎》——孤独的快乐 / 尤金·阿杰特《巴黎》——观看之趣 / 摄影与真实的关系——关键的问题 / 摄影作为艺术品的12大特征 / 为什么摄影? / 怎样看待以后期为主的摄影作品? / 从TOP20新锐摄影展看中国当代摄影的发展 / 影像杂说 Vol.3 / 影像杂说 Vol.2 / 影像杂说 Vol.1 / 五月听听五月天 / 致我生命中最倔强的老头 / 关于《明室》的38条所思 / 旅行摄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GongsArts”作者:Moonergong(ID:gongsarts)。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