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个月的秋拍

关于上个月的秋拍



上个月的Art Basel, Frieze,FIAC还有几场夜拍下来,总体来看都非常精彩,能说的东西有太多。我只觉得藏家如果没有被保护,这个市场就操作不下去,A good art advisor is someone who will look at the broad state of the art market before advising clients。


最近好一些藏家都有新动作,比如Frédéric de Goldschmidt 在布鲁塞尔新开了一个空间来放他的藏品; 


LA藏家Chester Chang 和他儿子 Cameron捐了100件亚洲艺术家的作品 (包括95件韩国艺术家的作品) 给LA County Museum of Art;


英国艺术圈名流Angela Jopling 在伦敦创立了Incubator 21专门来展示年轻新兴艺术家;


还有让人惊讶又不惊奇的76岁的高古轩和26岁的艺术家新星Anna Weyant的黄昏恋……

高古轩和他的小女友安娜
Frieze虽然很多人到不了现场,但美国这边大藏家包括Jimmy Iovine, Rosa&Carlos de la Cruz, 还有Michael Bloomberg,都有参与买东西。


霍克尼在1986年画的“California Interior”在 Paul Coulon / Eykyn Maclean卖到了3.75M$。


Loie Hollowell现在的作品在Frieze基本上都是17万加,这张The breastfeeding talk (Cambria and Loie)在佩斯卖到了175,000$,

The breastfeeding talk (Cambria and Loie)

同时上个月的FIAC卖的也很好,一件1967年的 Robert Rauschenberg在 Thaddaeus Ropac以$2.8m成交;


一件乔治康多在Hauser&Wirth以 $1.55m成交。 

看这些画廊的选品以及最终成交价就不难发现,资深老牌欧美藏家们仍旧喜欢有强烈异域风格和深度探讨社会文化和人类生存状态的作品,同时他们也能接受表现形式夸张和概念前卫的当代作品。


除此之外,还有批新晋亚洲藏家正在崛起,这些年轻的各行各业精英,生活背景、知识结构都非常国际化,理性又会享受,他们正在低调扶持那些年轻的当代艺术家。


同时大部分传统亚洲藏家和艺术品投资者还是明显偏好买那些大牌画廊代理,市场稳健,一作难求的明星艺术家作品,也就是说,更愿意买那些能承载和反映经济价值的艺术品。


其实还可以看看两周前佳士得伦敦的20th/21st Century晚拍,成交额£64.6M GBP,90%的作品成交。

Jean-Michel Basquiat, Because it Hurts the Lungs (1986)

这张1986年巴斯奎特的彩绘木拼贴画以800多万英镑价格成交,估价当时是700-1000万英镑,这张画不算出彩,但好在卖家是有名的印度尼西亚藏家Haryonto Adikoesoemo,他是雅加达 MACAN博物馆的创始人。


Adikoesoemo在2017年开设了自己的私人博物馆MACAN,主要由他自己藏品组成,藏品包括杰夫昆斯和安迪沃霍尔,在亚洲藏家圈算是小有名气。

Hurleuse (Howler)

这张Dubuffet的“Hurleuse (Howler)”被Nahmad以140万英镑买走。

Infinity-Nets (OPQR),YAYOI KUSAMA 
这张140万英镑成交的草间弥生的underbidder是Masterworks,那晚他们也参与了Banksy那张的bidding。


Masterworks很有意思,创始人和我认识很久,专门做艺术品碎片化投资的平台,看他们的portfolio选品思路其实非常简单明了,但真正的投资回报率有多高呢,艺术品资产与常规商品本就不同,艺术品更容易受到非常规经济行为和一系列情感因素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会被称为“激情投资emotional dividend’ ”,艺术品可以刺激购买者的神经或情绪反应,有时会转化为“情感红利”那么这种“情感溢价” (emotional premium)在投资中就确实需要考虑进去。

下面这张Mark Bradford创作于2004年的大作“How you like it daddy… ”(2004),当时佳士得给的保底价是340万到470万美元。 


这幅画2004年卖家从 Sikkema Jenkins 手中买的,虽然佳士得并未透露卖家身份,但大家猜测是Diana Berezdivin,因为她和她老公Manolo在波多黎各有个仅限预约的收藏空间,而且这幅画从 2008 年开始在那里展出,之后一直没有出手过。

“How you like it daddy… ”(2004),Mark Bradford


同一时间的富艺斯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拍卖总成交额是£25,251,900M GBP ,93% 的作品成交。

Marlene Dumas, 《信徒》(2005 年)


其中玛琳·杜马斯 (Marlene Dumas) 的《信徒》(2005 年)被 Kevie Yang 客户在电话中以 140 万英镑(160 万美元)的落槌价赢得。

《列宁》
同样,这幅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 的亮红色背景 (大约1986年) 的《列宁》丝网版画以 340,000 英镑(低于 400,000 英镑的最低估价)成交;


Richard Prince的文字画《我的武器人生》(My Life As a Weapon,2007 年)也以低于最低估价的价格成交。

My Life As a Weapon,2007 年

这张Issy Wood 在富艺斯卖到了$450,000;

《茄子/汽車內飾》,Issy Wood


这张 André Butzer卖到$533,900。

André Butzer, Chips und Pepsi und Medizin (Das Glück) (2003)


上面提的这些拍品看上去虽然成绩不错,但这些作品设法以低于预期的价格找到买家的事实表明,拍卖行早意识到市场的需求并没有那么高,在拍卖前就已经让卖家降低自己心理预期,把底价放到最低。

Sigmar Polke《黑色塑料》,1968


这张Sigmar Polke的《黑色塑料》以250万英镑被卓纳画廊买入。


10号这个Hodges的underbidder是Bob Rennie,今年65岁的Rennie是著名的“condo king”,除开是温哥华最大的房地产销售公司创始人外,还是艺术界有名的藏家。

Reggie Burrows Hodges, 《为了大众利益》,2019


艺术顾问David Benrimon也参与了那晚的竞拍,除开£93万的那件Emily Mae Smith外,他还参与了£87万的那张Shara Hughes,虽然最后都没有拍到。

Shara Hughes,《夜间纠察队》,2017年

再往前说一点,苏富比上个月香港晚拍中,毕加索的《抱膝女子》以1.916亿港元买下,可惜的是后面无论是常玉的《睡美人》还是《椅子上的背姿裸女》都惨遭流拍,同时两件估价在5500万港币的赵无极也都遭遇流拍,唯一一件《22.01.68》的赵无极最后是2800.5万港币成交,成绩实在一般。

梵高《静物:花瓶与菖兰》


除此之外,梵高的《静物:花瓶与菖兰》低于估价的6000万港元落槌,加上佣金也就7100万港币。雷诺阿的《缝纫的女子》也是以低于估价的2600万港元落槌。原本大家都在关注的余德耀收藏的张晓刚《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估价:4200万-6200万港元)撤拍,这也导致大件缺失,刘炜的《我们爱大自然》和曾梵志《无题》都遭遇流拍。只有张晓刚《血缘:大家庭1号 1997》的过千万元成交。我挺喜欢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他没有像堆砌辞藻一样运用技术,而是对比西方来反观自己的历史、文化、艺术现状,拿别人的语言,说自己的故事。因此,我觉得把他作品放置于九十年代的文化背景,学术性毋庸置疑,不用多说。

专家对地域作品的选件还有价格的评估是很关键的。这次无论是伦敦的夜拍还是香港的成绩都证明了年轻一代的集体崛起,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中虽有价格泡沫,但好在市场历史够长,学术有序,理论支撑扎实,有足够多的全球富豪和充足的资本,能长时间消化一些风险,最终市场用脚投票,毕竟市场在追逐一个代表时代的精品,一个区域突破形成亿元级的是和当地经济和大家心理的承受能力是相关的。


市场越小越容易炒作,因为小的市场、共犯结构之下,更可能获得高的炒作利益,所以还是只能以全球市场的观念进行投资。

Banksy,《 Love is in the Bin 》


市场在低迷时出现一件低价位的作品,如果藏家可以接受,那还是保留住的,如果释出两三百万的作品流标了,那么所有有这位艺术家作品的藏家,心里就着急了。而藏家也身兼卖家买家的身份,熟知市场的运作方式,比如现在的东南亚艺术,因为作品低价、市场可关注,重心就在那边。但如果一级市场还没建立好,就被二级市场牵着走,那就是本末倒置,长远来看也不会发展良好,因为只有一级市场建立好之后,才能培养真正的藏家进来。


文化权利和金融权利的置换是一定要发生的,因为金融载体没法拿单纯的股票做,我们会被动地一定要放到一个被选择的载体上,一个文化产品上,也就是说艺术品与其说是内在的价值,不如说这种金融功能使它在全球有流通性,使它有个坚强的学术理论做后盾的情况下,有一个庞大的交易市场系统。


藏家们如果买的早,如果买的是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么买得越早越不卖,自己也就越从容。
因为价钱越低你的持有性越高,持有性越高市场就越稀缺,市场也就越饥渴,毕竟所有艺术品的稀缺性都是在持有人不卖的基础上形成的。

Shannon Cartier Lucy, Dinnertime (Self-Portrait) (2018)

后巴塞尔的当代艺术市场10条新风向

2021Art Basel:100万到底该怎么花?

奢华酒店联手蓝筹画廊:未来十年新流行

对话Wendy Cromwell|纽约顶级艺术顾问的一天

聊聊球鞋收藏与倒卖这件事儿

读关凯文新书有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1111XXXX”(ID:gh_77e2eca212bf)。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