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回归”,这个是美国艺术批评家希基(Dave Hickey)于1993年提出的概念。我们早在2020年10月27日发表过《美学范式转换与公众美学》,分析过希基的那篇文章。近期我又再一次搜索这个命题,网上的线索增加了不少,因此再做一个综述。
我们在2020年10月的几篇文章中,提出了与此相关的几个观点:
-
提出了美术绘画与非美术绘画的分野西方绘画。
-
提出了西方美术绘画信息空白已经100年了。
-
根据希基的观点,整理并提出了“公众美学”的概念。
这次网络搜索,找到一篇文章涉及“美的回归”,是彭峰在2017年发表在ArtLinkArt网站上的《美的回归:一个尚待展开的话题》。这篇文章与金影村发表的《艺术史|| 艺术还能是美的吗?——从希基与丹托之争说起》差不多时间,都是2017年。
彭峰的文章主要介绍了威尔什(Wolfgang Welsch)的观点。威尔什认为”美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因此也就无需多此一举地提倡美的回归。今天已经是一个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时代,美已经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这种时代条件下,不应该在艺术领域中提倡“美的回归”,因为艺术总要保持与日常生活的距离,总要体现自身的相异性(alterity),既然日常生活本身已经变美了,艺术就应该不美。“ 威尔什的观点转移了希基所说的范畴。希基说的是艺术,脱离了美,100年了。威尔什认为美无处不在,而艺术要体现相异性,所以就应该不美。因此,威尔什实际上认为艺术就不应该美。
关于彭峰的论点,网上有一篇2019年12月的文章《美的回归--彭峰》进行了归纳,分别是彭峰对于希基、丹托、威尔什的批驳,最后是彭峰自己的观点:”艺术急需要美的回归,但需要区分浅层的美和深层的美,不要将日常生活的平均美与艺术领域的在场美混淆,日常生活的平均美并不妨碍呼唤美的回归。“
2018年12月11日央美艺讯网发表了《CAFA学术丨邵亦杨:美的回归?——当代艺术的转向 》,文章列举了当代艺术中一些具有美感的作品。这也是国际上一些批评家的观点,就是当代艺术并不完全是非美的。
最为重要的一篇文章是金影村2021年7月18日发表在云南大学学报的文章《从反美学到感性的回归——当代美学与艺术的一种新趋势》。这篇文章集中讨论”美“与”艺术“的关系,这两个概念的历史演化。基本上是对西方各种不同观点的一个整理和综述。
我们新东方主义画派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做法,是明确的。首先我们认为西方美术绘画有100多年的空白期。我们作为画家,认为这个空白期是西方忽略了美术绘画在这段时期的信息,这就成为我们进行理论挖掘的机会。研究这段时期的美术绘画,既可以增加我们进行美术绘画的资源,也有助于用排除法避免我们的创新与这段空白期西方绘画撞车。
西方绘画理论界最后的美术绘画分析是罗杰.佛莱对塞尚绘画的分析,这个研究在佛莱死后才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我们看到佛莱这个研究的巨大能量。就是佛莱的研究确定了塞尚绘画的历史地位。因此,对于西方美术绘画空白期的研究,很可能蕴含着大量的机会和资源。
我们在实践中分析了印象派绘画,分离出”速写派“的成分。这个速写派理论,已经在指导我们自己的绘画。顺着这个方向继续研究20世纪的美术绘画,将挖掘出更多美术绘画的理论宝藏。
我们并不关心西方当代艺术是否回归”美“。我们关心的是挖掘这个100年的空白期,为自己的绘画服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导览”(ID:V_DAOLA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