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一农
本文已获得授权
说南京,便想到西方一个古老的诘问,忒修斯船之问:一艘航行在海上的大船,经过无数次维修及更换部件,如今通体难觅原始船板,请问这还是当初的那船吗?南京,就是这样的一艘船。
我于一九六零年出生在南京,从此未曾离开这座城。回想我三十岁前的南京,虽然有些修修补补的零星建设,但城市的总体面貌变化有限,那时以为南京会一直以我熟悉的样子存在下去,可是后来的巨变,让人有点找不着北的感慨。去年,画了一幅“中山东路以南”,那是一片南京老城区,在描绘了近百幢建筑物后,确定硕果仅存的老房子唯有大华电影院。今年画河西江东中路,这是无中生有的新城区,画中的高楼大厦多半不知用途也没走近过,完全像是在画陌生城市。我是土生土长的老南京人,对如今的南京也不熟了。
熟悉的南京永远封存在记忆中: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二十五中上学,每天从大行宫5路车站下车,拐进碑亭巷,右手边依次走过辣油馄饨店、圆珠笔厂、曲园酒家、区文化馆,进校门、宣传栏、反修楼、震旦楼、教革会楼...那时,我是十七岁的少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省建科院上班,每天从车站东巷出发先沿中山北路骑行,右手边依次走过美乐西餐厅、北极服装店、鼓楼小学、曙光电影院、马祥兴菜馆、检阅台...那时,我是二十四岁的青年。俱往矣,上面提及的建筑物都已隐入岁月尘埃,一如我逝去的年华。
南京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三千年建城史。而留存至今的古迹唯屈指可数的陵墓石刻城墙之类,宫殿市井皆荡然无存。推古及今,一声叹息。
画南京,就是画感慨,画叹息。当今的高大壮丽取代了从前的低矮简陋,未来又会是什么样的魔幻取代当今的高大壮丽?完成一幅画,就是完成一次追忆,一次告别,一次憧憬。恍惚间悟出先哲真谛: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道至简。唯有变,亘古不变。生为过客,死为归人!
再说回本文开头的船—南京,一代代的南京人上船下船走入生命的轮回,大船在年复一年的维修更新中续航。船,从古代驶来,向未来驶去,辽阔大洋,波澜不惊,西天白日,光芒万丈。
画作十三幅
01.夕照瑞金路(2018)900×450
不起眼的街道,不起眼的老旧小区,可知这里曾经是南京第一座军民两用机场—1927年建成的明故宫机场。
02.远眺紫峰大厦(2018)1000×685
西北望,射天狼。紫峰大厦指明了天狼星的方向。
03.中山东路(2018)840×595
民国十七年为奉安大典修建的大马路,如今法桐参天。
04.头陀岭西望南京城(2019)1000×540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
05.禄口机场T2航站楼(2019)825×560
天地沟通的媒介。
06.瑞阳街口(2019)825×560
影子,不离不弃。
07.内环南线(2020)1100×730
一路向西是过江隧道。
08.江东路出口(2020)1100×700
当年住河西时常走的路口。
09.金鹰国际(2021)1100×825
曾以200米高度取代金陵饭店成为南京第一高楼,现在跌出百名之外成为过气天王。
10.中山东路之南(2021)1100×825
基本没有老房子的老城区。
11.江东中路南段(2022)1100×825
新城区让老南京人找不到北。
12.江东中路北段(2022)1100×825
注意,画面左下方的几幢建筑没有裙楼,为此点赞。
13.城南夏日(2022)1100×825
南京的夏天,幸亏有梧桐。
作者
尹一农
1960.12生于江苏南京
1983年建筑学专业毕业就职于江苏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
1993年辞职下海成为自由职业者
2018年开始画钢笔画至今
2022.10.
END
免责提示:本文由手绘家原创编辑,来源于作者本人。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作者,否则视为侵权。

全网首发 | 齐康院士:建筑师的草图语言

他笔下这84张传统古村落写生作品,张张值得细品

全网首发 | 中国手绘名家夏克梁:我的艺术之路

中国马克笔手绘第一人沙沛 | 手绘是无法释怀的情感和初心

全网首发(第二部) | 院士钟训正:建筑和艺术息息相关(作品超级震撼)

全网首发 | 院士钟训正:建筑和艺术息息相关(作品超级震撼)
END
全网首发 | 齐康院士:建筑师的草图语言
他笔下这84张传统古村落写生作品,张张值得细品
全网首发 | 中国手绘名家夏克梁:我的艺术之路
中国马克笔手绘第一人沙沛 | 手绘是无法释怀的情感和初心
全网首发(第二部) | 院士钟训正:建筑和艺术息息相关(作品超级震撼)
全网首发 | 院士钟训正:建筑和艺术息息相关(作品超级震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手绘家”(ID:gh_a7ee67fb102d)。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