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军
| 跨领域创作 | 演算视觉设计 |
他的创作专注于探索衍生艺术在视觉美学与跨界合作的可能性,是一位精于数位科技又具视觉敏感度的艺术家。作品跨足了声音可视化的新媒体表演、公共艺术装置、跨界科技舞作以及任何数位媒体产出或传播的跨界形式。
2022 | Reference, PPP Space, Taipei
2021 | Incarnated Ghosts, Lee & Lee gallery, Los Angeles
2021|Collab Art Moment, Audi City Moscow, Russia
2020|Taipei Photo, 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 Taipei
2020|Biological Clock, Shanghai
2019|Yearly Screening Programme, TODTOWN, Shanghai
2019|Ceek VR Online Perform, Miami
2019|Xpring into Zendō, Pauley Ballroom, San Francisco
2017|meta Group Exhibition, Taipei
2015|Le' exhibition of NCTU, Taipei2014|YODA Exhibitions, Taipei
" 做好作品,不断突破 "
Q1
您正在用什么方式用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W: 相较于当个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我更倾向当大家小区巷口每天呆坐看天空的阿伯。偶而露面传授几招,但多数时候都隐匿着,筹备下个大作。
不知大家有没有定期回顾作品收藏清单的习惯,我每年至少会做一次。过程中除了再次被震撼教育之余,也不时会发现,数年过去,某些艺术家依然维持着同一惯性,用旧有的形式、手法又或者技术去创作,更甚者直接人间蒸发,从此断更,对此我心中总会有些许的失落,但也令我意识到那并不是我想追求的状态。
🔗 kejyunwu.com 🔗
个人网站 | 复制到浏览器打开
入坑新媒体的这几年,我对自己最大的期许始终如一,我希望喜欢我作品的人,在未来的任何一刻,每当他们想起并点进我网站时,依旧能延续当初的感动,并且挖掘到更多关于我对这世界的想象,伴随我一同成长。做好作品,不断突破,就是我扩大影响力的方式。
吴克军 DigiScape_Forest | 滑动显示更多
" 创作没有那么难,
只要你下班后少睡点就好 "
Q2
期待自己的作品为艺术环境带来什么改变?创作过程中最让您着迷的环节是...?
W: 与其改变环境,我更期望能在大家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一颗名为 “创作没有那么难,只要你下班后少睡点就好” 的种子。或许,种子开枝散叶的那天,环境就会有所不同了吧。人在江湖难免无法逃离商案的摧残,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在高压的制作时程下,想法被舍弃也是家常便饭,但久处在这种氛围下,除了思维很容易固化外,对于职涯的发展也会日趋迷茫。
2021年初,我为了脱离此困境,对自己许了个愿:找回创作的感动。我很庆幸当时做了这项决定,这两年内透过下班闲暇之余的创作,我触及到了许多未曾想过机会,像是与 Intel 以及 Unity 的合作。创作也并非是一条康庄大道,各种挫败家常便饭,永远处在“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的状态。长达数月的创作,更如同在汪洋中乘着一艘小船与世隔绝,唯一推进自己的只有对于作品纯粹的爱。总结,过去几年的创作历程“审视与再次认知自我不足”、“放慢步调、延续以及保留能量”、“在不间断的磨练中,找寻到职涯方向以及个人定位”是我人生现阶段对于创作的小结。
创作迷不迷人我不知道,但实打实效益是无庸置疑的。
吴克军作品 | 滑动显示更多
" 如何有效地引起观者共感 "
Q3
对于您来说,创意、叙事和技术哪个更重要?
W: 创意、叙事或者技术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引起观者共感。
不知道大家对于 4DX 还有没有印象,就是你看电影时,椅子会抖之余前方椅背还会狂朝你脸喷水的那个。客观来说,创意、技术跟一流的影像内容它都具备了,但体验完后却依然令人充满问号,有种缴智商税感。其实,想说什么故事、如何说这个故事、观众在什么心境下接受这个故事,才是我们真正要去探讨的。厉害的恐怖片管你双手多用力遮眼睛、用多小的手机看或是拿得多远,它想要的话一个空景长镜头也能让你心胆俱碎。创意、叙事、技术更甚是影像都只是配料,身为大厨的我们如何根据不同情境配搭出餐才是重点。
几年前我在 oddfellows 的演讲上听过一句话,现在依然记忆犹新,给大家参考一下:
People will forget what you said, people will forget what you did, but people will never forget how you made them feel.
听完这句话后,很多事我都不纠结了。
吴克军 DigiWave2021 | 滑动显示更多
" 默默观察这一切的发生 "
Q4
谈谈您眼中NFT的价值?
W: 哇,这题陷阱题,很难。
坦白讲我对 NFT 的理解还处在懵懂阶段,近两年更多的时间是默默观察这一切的发生。
个人观点,从创作者角度来说,伴随 NFT 而来的周边效益比 NFT 本身更为有价值,不论是更多的曝光机会、更多元、自由的交易方式、凝聚全世界艺术家的社群平台,族繁不及备载。撇除近两年各种 FOMO 以及炒作的乱象,我真心看好 NFT 未来的发展。
虽然我个人一直挺想尝试的,但有碍于技术的限制,暂时无法将心中理想的体验呈现在 WEB 上,等明年我稍做研究后,再回来与大家分享。
吴克军 AI 算法生成作品 | 滑动显示更多
" 转换思维,与其共存 "
Q5
人工智能运用人类输入的信息运算,通过大数据形成数字创作,您们认为这将给创作群体带来什么变化?
W: 肯定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按照近两年 AI 在各领域的发展速度来看,明年实现 Ready Player One 春秋大梦我都不讶异了。
未来技术门槛只会越来越低,如何转换思维,与其共存,是身为这个世代创作者的共同课题。三个月前我开始试着将 Midjourney ( 一个可以透过喂食 prompts 产图的 AI ) 导入现有的 workflow 中,主要使用在前期发想上。做为一位不擅长绘图的视觉艺术家来说,如何快速构思并且精准生图与团队讨论一直是我最苦恼的环节,Midjourney 恰巧完美解决了此事,只要能熟练的精准挑选出关键字,Midjourney 基本上能产出高度近似的成果给你,而且不限风格。未来相似的应用只会越来越多,如果能妥善利用来加速既有的开发流程,绝对是一桩美事。虽然当下许多人依然对大数据生成创作抱持着许多疑虑,但我这人很简单,打不赢就加入,反正试了也没损失,对吧? 或许还会发现另一片新天地也不说定呢。
吴克军 GoldenPinDesign2017 | 滑动显示更多
" 技术只是辅佐,重点是思维 "
Q6
您认为好的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W: 下面是两年前我写给自己的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炫技虽能博取眼球、吸引目光、哗众取宠,但若没个人风格、扎实的技术力以及对美学的独特见解与观点的话,是无法在这新媒爆发性成长的世代中获得一席之地,作品也很容易略显浮夸、流于表面。期许自己能在技术与美学间取得平衡,试着在每次创作中有所成长,不管是运镜、叙事、结构表现、色彩运用、作品包装、论述能力......等。技术只是辅佐,重点是思维。
吴克军 DigiWave2020_Clairvoyance | 滑动显示更多
" 无我状态 "
Q7
元宇宙、机器人和虚拟人入局,什么状态会让您感受到自己是与这个世界相连接?
W:撇除商业的掏金用词,日常生活中我们早已透过各类形式相连着其他平行宇宙,像是游戏、电影、动画、音乐,无须任何先进的黑科技,我们依旧深陷于创作者的世界中。能否令你感受到相连的关键无关视觉美丑、技术或者形式,而是能否有效地引导观者进入心流状态。心流是什么? 以下省略五万字。
简单来说,心流是一种全神贯注在自己所做之事上的状态。用武侠小说的语言来讲,心流就是进入「无我状态」。促成进入心流状态的四大步 1. 设立目标 2. 全心投入 3. 发展技能 4. 提升难度。
吴克军 DigiScape_Seabed | 滑动显示更多
最近办展观察到一件趣事,展览上我共出了三件作品,其中两件不论在玩法机制、视觉效果或者音乐设计上的丰富度都远优于另一件,但看似最单薄那件作品却是展期间最令观众陶醉的。反复不耻下问后,得到的回应一致认为是因其极低的学习门槛,以及体验中诸多恰到好处的小惊喜。该作的核心体验是透过双手探索虚拟的海洋世界。假如......我们马后炮式用心流四大步来解析,1. 设立目标 : 侦测器上挥舞双手;2. 全心投入 : 与虚拟世界中的环境互动;3. 发展技能 : 握拳快速切换昼夜及控制虚拟视角;4. 提升难度 : 双手捕鱼。整体流程虽看似毫无特点,但靠着明确的阶段式推进体验以及轻量的学习过程,反而取得比复杂机制设计更好的成效。并不是非得戴上各种仪器或投影个五百面墙才能另观众感到沉浸,一个好的流程设计配搭一点小巧思,依然能让人获得浑然忘我的最优体验。但~如果业主坚持..资金又到位的话..那就放手吧。
吴克军 DigiScape_SeaSparkle
" Em…最近都在看动画 ( 羞 "
Q8
请分享您近期喜欢的艺术家和作品
W: 推个我的新欢!!!
来自深渊 Made in abyss,神作、激推艺术家,每件作品都很棒:
Michael Kozlowski - 🔗 https://www.instagram.com/mpkoz/
Nohlab - 🔗 https://www.instagram.com/nohlab/
Alex Le Guillou - 🔗 https://www.instagram.com/alex_leguillou/
Adam Samson - 🔗 https://www.instagram.com/adamshmamshon/
联系方式 / 社交媒体
Instagram | instagram.com/kejyunwu
Twitter | https://twitter.com/KeJyunWu
个人网站 | kejyunwu.com/
图片来源 _ 吴克军
撰文 _ 苏郁晴
排版 _ cr
TEA Community 中文教育社区成立于2019年,它的前身是2015年成立的 TouchDesigner 中文社区。“TEA”是 Technology 科技、Education 教育、Art 艺术的缩写,这意味社区成立主旨是本着普惠和开源的态度,自发性地创建新媒体艺术交流学习平台,为跨媒介艺术爱好者提供突破技术瓶颈的技能教育,并为大众普及交互新媒体艺术的美学认知,致力于开发国际性新媒体艺术节。最终希望为国内艺术市场带来创新与活力,成为国内新媒体艺术趋势的引领者。
创作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无界社区mixlab”(ID:mix-lab)。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