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RO
GREEN100 ,会持续介绍 100 个 “熟知”或“不熟知”的故事,以其作为“绿色新风尚”的开始。这期 GREEN 1/100 率先以 Patagonia 人——简称 “巴塔人”的视角为故事线索展开,对于“可持续”,他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理解,在 Patagonia 的影响下,他们像一股“清流”,在纯粹中,静观其变,不变应万变..
“长期主义精神”
Part One
长期主义的经营目标是 Patagonia 所追逐的,对于不太了解创始人或者公司的人来说,可能会怀疑国内的 Patagonia 只是在模仿西方商业做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 CSR)那一套,有点假。人们不禁会从心底产生疑问,对于一个商业品牌来说,本来可以挣更多的钱,为何非要在环保上有所坚持?
成立于 1973 年的品牌虽然不到百年,但也快走过了 50 年,这“长期主义”的贯彻是有历史根源的。抛开创始人对户外的热爱等品牌故事来说,在美国总部 Patagonia 的员工们也都很“长期主义”,五年的员工依旧不能被称为“老兵”,在那里,大家基本都是磨合了十几年或几十年的“战友”。
与国外其它大公司相比,Patagonia 美国以及中国都没有设立 CSR 部门,但 Patagonia 会将其 1% 的销售额或者 10% 的利润(或更多),捐献给环保组织,还创建了 "1% For the Planet" 的商业联盟。
图片来源:网络
在 Patagonia 看来,CSR 部门就像教堂里的神父,当公司犯了一些对环境有影响的“错”之后,就去找神父“忏悔“。企业社会责任(CSR)主要体现在具备道德和意识形态的理论层面,它和政府、股份有限公司、机构及个人多个方面是否对整个社会做出贡献呈正相关,大多数企业设立 CSR 部门大多数都停留在商业层面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动派”,真正落实理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商业品牌真的少之又少。
图片来源:Patagonia北京
“巴塔人们说”
Part Two
Q1 :为什么选择在pata工作?
加入之后生活有何变化?
晓稳:最初加入 Patagonia 只是因为之前就做户外品牌零售的,很对口。
图片来源:晓稳
加入到这个团体中之后,慢慢发现 Patagonia 和之前接触的品牌或是公司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这里好多人或多或少对于户外运动或是环保相关的事真的感兴趣,是他们慢慢影响了我,在日常生活中我也会尽量少用塑料品。
Q2 :在北京的生活中,
有观察到一些“可持续”的实例吗?
晓稳:我爸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之前早上遛弯买菜总是空着手出去,拿着一堆塑料袋装着各种蔬菜水果回来。
图片来源:晓稳
后来我买了一个 Patagonia 的大号布口袋,他们都用我买的这个袋子去买菜,这实际减少了很多塑料污染。
Q3:理想中的“可持续”
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晓稳:近阶段的想法就是先把自身浪费的思想转变过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减少浪费的习惯吧。
图片来源:晓稳
Q4 :践行“可持续”的阻力有哪些?
晓稳:最大的阻力就是思想,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从不理想主义,对于我自己而言,有必要先弄清什么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图片来源:晓稳
少用一次性用具算是一种方式,少购买不必要的东西也算是,在完全没弄明白之前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也许只是件好事,当真的明白什么是可持续时,也许阻力就会消失,这听起来有点哲学。
Q1 :为什么选择在pata工作?
加入之后生活有何变化?
以前出门不会使用环保袋,现在出门前要看看带没带,能绿色出行就绿色出行。
Q2 :在北京的生活中,
有观察到一些“可持续”的实例吗?
刘喆:越来越多的朋友选择用修补、改造装备的方式来减少购买新的装备。身边的一些朋友也开始利用厨余垃圾进行堆肥,来给自己家中的花草施肥。
Q3:理想中的“可持续”
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Q4 :践行“可持续”的阻力有哪些?
刘喆:「自己的惰性」。像有时可以不用一次性制品,但是为了图方便图省事还是会用。
Q1 :为什么选择在pata工作?
加入之后生活有何变化?
图片来源:Megan
“河流团队—— Pata 粉丝军团“巧逢行动
35元的劳保军用雨衣就能 cover 一切,自然又保暖
图片来源:Megan
也是这部纪录片让我结识了影片里的相关人物从而开启了自己 5 年的河流生活。在这期间,我的搭档和其它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皮划艇运动员对中国的独龙江做了首漂(第一次探险),这时候,Patagonia 为我们赞助做了一部纪录片,拍摄了鲜为人知的独龙江秘境,片中提到我们面临的河流建立大坝、荒野消失等环境问题。疫情严重后,河流团队无法入境中国,我好像就很自然过渡为了 Patagonia 的一员。
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这个星球——三江源国家公园
图片已 Email 回美国总部
图片来源:Megan
Q2 :在北京的生活中,
有观察到一些“可持续”的实例吗?
图片来源:Megan
我也有在“云端”接触到很多很棒的可持续生活的组织。像是「绿野青年」会组建一个 15 人 21 天的可持续生活社群,21 天每天大家都会分享自己的绿色行动。还可以学到将近 300 个全球绿色环保案例。大家有兴趣可以点击右边链接👉 绿野青年——「绿色活动21天」 参与。另外,我们与店铺所在社区的国际学校也在做一些环境相关的“社会创新”项目。
Q3:理想中的“可持续”
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Megan: 极致的可持续生活方式,应该就是尽全力减少自己产生垃圾。肯定没办法能做到“零废弃”但是希望能越来越好去践行它。
顺流而下的日子
不愿去想象回到城市站在小小蓬蓬头下
把自己投入到更大的力量中
无需做什么,只需要把自己交给这股力量
Q4 :说践行“可持续”的阻力有哪些?
图片来源:Megan
但是反省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社会的任何一点进步都是从自我意识觉醒开始的,希望上面这些分享的照片能让你感受到除了城市快节奏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还有很多可选择的生活方式。多接触大自然,当爱上那广袤的美,才有可能真正去保护它。
Q1 :为什么选择在pata工作?
加入之后生活有何变化?
大燚:我在 2015 年来到 Patagonia 的,现在已经是 7 个年头了。比较机缘巧合的是和之前(salewa一家德国户外品牌)一起共事的同事,介绍我来到 Patagonia 的,当时就还想继续做户外行业,而且真的非常喜欢户外的那种生活方式。
再加入 Patagonia 以后对这个品牌越来越爱了,不然也不能在这 7 年。通过对 Patagonia 越来越深的了解,在环保这件事上面我也有了新的认识,最早的概念是,不随便扔垃圾、绿色出行、节约水电就是环保了。但在 Patagonia 多年的影响下,发现环保这件事还可以更高级,比如面料都可回收,有用塑料瓶制成的衣服和回收渔网制成的帽檐以及衣服等等。
虽然 Patagonia 主要做户外服装,但在环保这件事上真的做到了极致。另一方面,在生活中,我基本上不买其他品牌的衣服,衣服肯定要穿,但可以选择环保的,耐用的,对地球、自然友好的品牌。教育孩子不要浪费,不要乱扔垃圾,关注环保。少开车,乘公共交通出行以及骑行上下班。
Q2 :在北京的生活中,
有观察到一些“可持续”的实例吗?
大燚:前年北京开始做垃圾分类了,但是,还不够好,还需要大家提高意识,我的小区有个不错的设施,大家可以把不用的衣服、鞋子放在专门回收的箱子里,这些衣服经过处理可以送往贫困的地区,送给需要的人。不用像以前一样拿去焚烧发电了,那样很污染环境。小区还有一个旧物置换的群,大家可以互相交换物品。把不需要的物品送给需要的人,重新焕发了它的活力。
Q3:理想中的“可持续”
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Q4 :说践行“可持续”的阻力有哪些?
大燚:我觉得是 「坚持」,要想养成一个习惯很难的。还有就是别人对你的看法,这个是现在社会比较普遍的,你在做的事情,别人会认为你在装。会对你冷嘲热讽。其实不必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做到自己心里舒服满意就好。就像第一次参与店铺社区清洁的活动时,旁边的人像看怪物一样看着我们,我们坚持了一年,会看到很好的反馈,例如我自己现在不会随便扔烟头了,吃饭用自己的筷子(Megan 送的),不再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坚持自己就好了。
“写在最后”
Part Three
图片来源:patagonia美国官网
在此次采访中“环保”“责任”“执着”三个关键词出现了很多次,也许 Patagonia 在“巴塔人”的心中早已不是一门生意或者商业了,更像是信徒们追逐的一种信仰,他们热爱户外,更热爱自己的事业—— Patagonia,这份热爱已经融进他们的潜意识里。每个“巴塔”人无时无刻都在坚持对环境保护的承诺,守护初心,无论世界如何变化,都不会轻易改变他们心中坚持的信念,这种信念不是刻意产生,因为每个他们都心向自然,小到个体,大到企业、品牌,也许这样Patagonia才是真正的“实践主义者”,这样的他们做的服务和产品又怎么会差呢?
END*
编辑&排版:henrya
图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Patagonia Mission and Vision Statements Analysi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OWAST3再叁”(ID:NOWAST33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