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e溯源艺术空间
RENAISSANCE
Archè Studio
文艺复兴社团
溯源研究工作室
上周六,我们工作室带领学员前往上海博物馆,观看“从波提切利到梵高”的展览,我带领学员们现场参观并讲解了艺术品,从中有很多有益的启发供各位思考。现场的画作质量本身都非常好,唯一的遗憾是,由于现场人数众多,导致当时录制的视频无法得到顺利展开,因而为了兑现我先前的承诺,还是将一部分的视频剪辑结合我现在为各位写的文章内容,来讲这次观展的导览介绍给各位,希望各位通过我的文章,能够更好更深入地认识这些艺术作品。
现场讲解剪辑
我一直认为,观看或讲解一幅画,解说者本人需要时刻脱离自己狭隘的视角,多从别人的眼光换位思考,去看待每一件作品。作为长期浸淫于欧洲绘画的观察者来说,我对于观画最大的一点体会就是,我们面对这些伟大的艺术作品时,一定要保持谦虚和敬畏,这不是一种对权威的盲从,而是对开放思维的一种要求。因为我时常感觉到,我们很多人都会陷入自我专业领域的一种固定的观看方式,来去评价绘画作品,以至于我们总是只从自己的角度来欣赏让我们感兴趣的地方,但是,这样的方式很可能会让我们错失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而作为本次的导览解说,我的工作,就是尽可能跳脱出我本身固有的专业倾向,结合工作室的教学,试图从不同的侧面来为各位讲解每一件作品的特点和价值。
总之,这样的一个讲解,我相信有几点对于各位非常有意义:1.我们的讲解将聚焦于画面的形式和审美,我们在这里所欣赏的任何一幅杰作,都是美的,但是,这种美,不总是能够顺利地,主动地迎向你们的双眼,而是有选择性的,我的作用,不是为这些画增添解读,而是将这些已经存在于画面中的美,揭示出来,有选择性地传递给你们,因为须知人的视觉观看是有限度的,他不可能一下子就注意到画面的方法面面,通过我们的讲解,相信我们的观者能从每一幅画中都察觉到有意义的要素和方面 2.我们的讲解,将结合我们工作室内的课堂教育展开,这是因为,我始终相信,一门好的艺术史课,一定是需要和实践结合才能发挥他的作用,并且深入人心,观看大师的作品,不仅是需要学会欣赏,更是需要学会领会他和我们创作的关系,从而也是和我们时代,生活的关系,只有这样,观看艺术品才能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带着这两点的认知,下面我们正式进入我们的讲解导览部分,文章将分为上下两部分发表,此篇为上半部分,讲解的内容主要包括文艺复兴部分的作品:
1
书房中的学者:梅西纳《圣杰罗姆》
图1:梅西纳《书房中的圣杰罗姆》
进入美术馆,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件作品,也是英国国家美术馆的镇馆之宝——《书房中的圣杰罗姆》(图1)。这件作品乍看之下体量不大,凑近看发现,细节惊人地丰富。之所以将这件作品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是因为这可能是第一件具有现代意义的室内场景绘画,作者是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重要的画家安东内罗达梅西纳。
图2:根据《书房中的圣杰罗姆》搭建的三维模型
图3: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鞭挞基督》
图4:洛希纳《书房中的圣杰罗姆》
之所以说他现代,是因为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这件作品的创作背景。当时的文艺复兴艺术,正逐步迈向一个崭新的探索阶段,即探索如何表达真实环境中三维空间的问题。最早是由阿尔贝蒂和菲利波利比等人发展了线性的焦点透视法,通过这种方式,意大利人得以创造出真实的立体空间,这在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的《鞭挞耶稣》中(图3),达到了很高的成就。画框仿佛是一扇窗口,面向的是画面内部无限的空间。我们看到梅西纳的这件作品描绘的也是这样一个真实的三维空间,一个半哥特式的建筑结构,为文艺复兴的透视法所理性化,这种新的成就将把同时期尼德兰绘画中那种陈旧的,狭窄的空间图式抛之脑后(图4)。我们还可以看到,为了进一步加强这种真实感,梅西纳还在前景加了一个阶梯,画了一只孔雀和云雀,他们的出现打破了画面和我们观者所处的空间,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窗口视觉的真实感。
图5:工作室油画临摹梅西纳《男子肖像》
图6:《书房中的圣杰罗姆》局部
图7:《书房中的圣杰罗姆》局部
不过,无论是利皮的《巴巴多尼祭坛》,还是弗朗切斯卡的《鞭打基督》,尽管他们在透视法上做到了极高的精确性。但画面中却总感觉缺少了一种东西,阻碍了真实感的产生。这种因素,就是光影的变化。在这方面,北部尼德兰的画家比意大利人更为领先了一步,他们发展出了对真实光影细致入微的观察,同时期的凡艾克和Petrus Christus已经能够描绘出十分真实的光影场景,如同电影剧照一般。这一方面得益于他们敏锐的观察, 另一方面,却也离不开一种新的媒介技术的发展,是的,这种新的媒介就是油画。油画诞生于尼德兰,而梅西纳是意大利最早一批引入油画技法的画家,在引入油画技术的同时,他能够凭借这项技术对光影变化做出非常详实和细腻的描绘,使得他的画面具有一种超越时代的现代感。比如,我们工作室有临摹过梅西纳的一张肖像作品(图5),这张画很典型地反映出梅西纳对于尼德兰油画技术的吸收,一方面,强调人物模特坚实的体积,另一方面则描绘出模特细致入微的细节。带着这样的眼光我们在观察这幅画,你们或许会惊讶地发现,这幅画中有两个相反方向的光源同时出现,一个来自于前方,照射在杰罗姆的身上,照射在那些被梅西纳用无微不至的用笔所点缀而闪烁的金银器物——这些静物的细节暗示了后来17世纪的荷兰绘画(图6)。另一处光源,则来自建筑背景出的两扇窗户,从外面射入柱廊,梅西纳很好地研究了光线蔓延渗透在柱廊拱顶的变化,并且让右侧柱廊的狮子处于背光中,强化了这种真实感,顺便暗示了主角的身份。这些无疑都说明了梅西纳作品中光线变化的复杂程度,通过光影变化为画面增添了深邃感和神秘的情感氛围。(图7)
图8:17世纪画家德赫霍作品
由于这种惊人的现代性和摄影般的效果。梅西纳的作品直接预示了后来17世纪荷兰画家维米尔和德赫霍的作品(你们之后会见到赫霍的画,图8),包括20世纪的画家哈默修伊也可以说是这一遗产的受益者。同学们,我们讲这幅画的目的,是为了能和我们课堂的课程相呼应,大家应该记得, 我们上课期间给大家讲过透视法和黑白构成的概念。你们在课堂上画的那些小色稿和场景素描,无非就是和梅西纳一样,在处理和解决空间以及光影的问题。就像梅西纳在创作中很可能借助了场景模型来帮助他实现这一点,我们的课堂上也可以采用这一辅助手段,通过构造空间和组织光影,你们会发现,同一个场景可以呈现出不一样的情绪和效果,我觉得梅西纳的这张画,对于你们的课堂学习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范本,通过它,你们能够明白一张画面中,光影的组织方法,更重要的是, 通过它能改变你们观看事物的方式,你们也许会变得和摄影师一样,从光影组织的角度来去拍摄和观察一个构图中的场景。毕竟,看一幅画最重要的,还是它能够和你们的生活产生实在的关系。
2
绝望的呐喊:波提切利《圣扎诺比生平》
图9:波提切利《圣扎诺比生平》
看了这件作品,我们接下来讲一下波提切利的这张画。波提切利大家应该不会陌生,你们或许会想到他那件著名的《春》和《维纳斯的诞生》(图10),这两幅画前总是聚集着大量的围观者,当波提切利在画那两幅画时,他还是一位异教文化的信徒,受到新柏拉图主义和古希腊文化的熏陶,为美第奇的家庭成员绘制了这些精美的作品。不过,时隔不久,现在你们眼前看到的这幅作品,并不是你们印象中那个唯美的波提切利,那个波提切利已经成为了过去时,他和他的作品被一切埋葬在了火堆中,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张画,是一个经过忏悔的波提切利,一个重新皈依基督教的,晚年风格的波提切利。
图10:波提切利《春》
图11:工作室学员对波提切利坦培拉的临摹
这个波提切利对于各位可能是陌生的,因为说来话长,我们谈到波提切利的晚年,都绕不开一位著名的布道者——萨弗纳沃拉,他通过激情的宣讲鼓励人民远离美第奇异教文化的侵害,让人们重新回归宗教,而它的代价,就包括了对艺术品的烧毁。波提切利据说作为忠实的信徒,他重新回归了基督信仰,烧毁了自己一部分作品,并且改变了以往的绘画风格,当他重拾画笔的时候,他的画风骤然一变,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也就是这里的这幅《圣泽诺比三联画》。(图9)
观看这幅作品,我们无需纠结于他背后的故事,只需要知道这是一位佛罗伦萨圣徒的生前事迹,通过施展各种神迹来展示上帝的荣耀。同时需要知道,这幅作品只是这一系列作品中的其中一件,还有几件分别藏于德累斯顿等地,都是以相同的横长条形制描绘相似的故事场景。
图12:《圣扎诺比生平》局部
图13:《圣扎诺比生平》局部
对于我们的学员和观众来说,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观察波提切利这里所使用的叙事手法和艺术形式。首先,我们看到画面中的场景,退回到了一种非常古老的形制,我们刚才才看过梅西纳的画,要知道,波提切利这幅画比梅西纳的作品要更晚,按照我们通常的艺术史逻辑,艺术的发展应该是朝着更真实统一的空间前进,然而,波提切利的晚年打破了这一进程,他几乎回到了15世纪早期透视法刚出现的那个时代,所以画面中的建筑空间非常简单,也没有真实的光影关系,统一画面空间的方式,是通过连续展开三个接连的叙事片段,在这里,波提切利采用的,是14-15世纪惯用的一种古老的多重叙事手法,即把先后发生的故事并置在同一个空间中,彼此相连如同舞台剧一般,在那个时代,这种形式几乎充当了连环画和电影胶片的作用。只不过,在绘画中采用这种手法无疑会破坏真实感。但是,对于波提切利来说,真实此时此刻不再意味着外在的视觉真实,而在于内在的情感真实。这也是为什么波提切利将我们的注意力聚焦在画面中几个极度悲伤的人物身上,尤其是画面中心那位失去了孩子的母亲,她的身体因为极度的悲怆,而扭曲成了椭圆的形态(图13),而她身边跑来的那位男性,衣服被风吹起的样子,让我们想到了波提切利早年作品中的线性描绘手法,只不过这里显得更加急促,更加反自然,让我们想到了波提切利那件著名的诽谤(图14)。
图14 波提切利《诽谤》
因而,通过这张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注重内心真实和情感虔诚的波提切利,通过牺牲外在的自然主义和真实感,来换取人物的表现力和内在情感。我觉得波提切利这幅画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或许就是,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并不见得总是朝着我们所以为的进步的方向发展,有时候他也许会另辟蹊径,甚至走向自己的反面,毕加索是我们最熟知的例子,而波提切利则是所有这些艺术家的精神始祖,他在走向自己的反面的过程中重新定义了自己。同时,波提切利也重新诠释了真实对我们意味的可能性,他几乎预示了后来的手法主义和表现主义艺术家。在我们的课堂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波提切利会让我们注意到创作的重要性,你们会对故事和人物形式的关系更为敏感,而不是单纯被动地描摹照片或写生。
3
婚礼的圆满:波拉尤洛《阿波罗和达芙妮》
图15:波拉尤洛《阿波罗和达芙妮》
现在我们接着来看,在梅西纳作品的右边,有一幅很小的画作,这幅画来自于15世纪佛罗伦萨艺术家波拉尤洛的作品——《阿波罗和达芙妮》(图15),画的是著名的阿波罗求爱的故事,关于这个故事相信大家早已不陌生,他让我们看到了诸神也会苦恼于尘世烦恼的人性化的一面。不过,观看这幅画本身,给我们带来的信息是,这幅画诞生于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显然是波提切利在皈依基督教之前的那个时代,那个美第奇统治着人民,传播异教神话的时代,我们无疑可以看到,波拉尤洛关注的,正是希腊神祇的美和优雅,这位鲁莽的小伙子,不正是当时托斯卡纳小伙的真实写照吗?艺术必然是来源于当时的生活,但是却经过了艺术家的提炼。这位达芙妮,也被描绘成正变成月桂树的样子,与其说她像在《变形记》中描述的那样在受苦,不如说被波拉尤洛画成了正在享受年轻男性求爱的样子。这里,真正令我们感兴趣的,是画家赋予人物的灵性和生动性,今天,我们能够看到大量写实的艺术作品,但是很少有作品能传达出这样的一种生动感,这种生动感,来源于对古老记忆的一种复原,源于对自由和生命脉动的追求,所以我在我的课堂上,非常鼓励你们临摹和创作这样类型的画,去体味,感受,那种洋溢在人们运动中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瓦尔堡把这种感情称之为情念形式就是这个道理,我希望你们能在生活中感受到这种东西,而不是去画一些貌似写实,但干巴巴毫无生命的东西。
图16:《阿波罗和达芙妮》局部
最后,这幅画还有一点十分出彩的,就是背景的风景(图16),虽然这幅画很小,几乎可以装进口袋,但是画家对风景的描绘却是一丝不苟,他把托斯卡纳平原的树木和河流都装进这方寸之地中,可以看到画家对自然风景的观察十分细致,详尽,并且摆脱了此前图示化的痕迹,这说明这时期的艺术家对于自然的观察更为深入了,预示了后来独立风景画的诞生。我相信,如果把前景的两个人物去掉,这幅画依旧可以是一幅非常出色的风景作品。
图17:15世纪佛罗伦萨箱柜画
最后,还需要提醒各位学员的是,这幅画也和生活息息相关,因为这幅画当时是被要求绘制在箱柜(cassone)上的(图17),这是当时佛罗伦萨上流阶级婚礼常用的器物,有点像我们的梳妆柜,这么动人的一幅画,直接画在这样的家具上,无疑突出了绘画和生活之间的浪漫关系,暗示着有情之人的思念和惆怅。我想,在座的各位也许会感受到一种鲜明的生活气息,你们看到的这些画绝非总是高高在上的,它完全有可能成为你们生活的一部分。
4
无名画匠的洋娃娃:吉兰达约工作室《女子肖像》
贝利尼的这张画,我们先不多讲,因为接下来看拉斐尔的作品时,我们会提到它。我们先来看对面墙壁上那幅不大的画。这幅画是一幅肖像画,画的是一位文静的女子,看上去不到16岁。在古代这是婚嫁的年龄,有可能这幅画是作为一个配对出现在夫妻的结婚赠礼上,它的功能也可见一斑。(图18)
图18:吉兰达约工作室《女子肖像》
我们作为观者,需要注意的是,这幅画是一幅蛋彩画作品。我们前面看到的波提切利的作品,也是蛋彩画,但是,那幅画我们注意的是他的叙事而非材质。但是通过这幅肖像,我们却可以对蛋彩的材质之美作一番评论。这幅画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原作,作者来自吉兰达约的工作室,吉兰达约是和波提切利同时期的大艺术家,相对于波提切利更擅长描绘写实的,客观的作品。这幅肖像来自他的工作室,显然也带给我们相似的感觉。这里我们给大家看到一幅吉兰达约本人的蛋彩画肖像(图19),你们能感受到大师本人和他弟子之间的传承关系,老实说,这位弟子对师傅的技艺传承十分独到,如果不是看到师傅本人的作品,必然是真假难分。不过,相比于吉兰达约的肖像,这件工作室作品在对照下似乎更为拘谨,平面,缺少立体感。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正是这种平面和拘谨的画风,赋予了这幅画非常独到的气息。
图19:吉兰达约《女子肖像》
图20:吉兰达约工作室《女子肖像》局部(现场拍摄)
我认为,这种气息,和蛋彩画这种材料,是十分贴合的。各位学员在我们的课堂上早已接触到了蛋彩画这种材料,这也是我们工作室一直以来的特色课程。你们能够感受到蛋彩画不同于油画的独特质地,首先,他十分强调制作感,对于画板的制作和颜料的调配,蛋彩画都有着讲究的配方,其次,他十分强调排线的缜密感和过渡的微妙性,即通过排线来塑造形体,这和油画那种涂抹的方式在根本上不同,所达到的效果或许更为拘谨,但也具有一种工整的美感,再次,通过层层半透明的设色和叠加关系,蛋彩画能够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色层美感,这也是你们在这件作品上可以看到的那种独特的肤色所散发出的魅力。你们可以看到,这位画家对头发丝的刻画,非常精细(图20),几乎是一根一根勾勒的,这充分体现了蛋彩绘画的工匠性,但是这种洋娃娃般的发丝不会让你觉得生硬,反而具有一种独到的美感,工作室的学员可以好好观察下这里的头发, 你们长期以来受到了那种块面素描的训练,早已失去了这种匠心和描绘线条的能力,现在或许是机会重新补一下这门课了。最后,你们还可以观察下这位女子所穿的红色衣服,被半透明的白纱遮盖,这里,画家运用薄薄的笔触,画出了白纱那种透明的质地,并且和红色的衣服形成相得益彰的关系。总之,我们可以从这张画中学习到很多东西,尽管他只是出自一位不知名画匠的作品,但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千万不要小看任何一位画匠,这是我们这个自命不凡的时代尤其容易犯的错误。
图21:工作室学员正在进行的一张波提切利坦培拉临摹作品,第一次尝试坦培拉对头发的刻画仍略显粗略,相信学员在观看了博物馆原作后对于头发的描绘也会有新的认识
5
绘画和雕塑的竞争:提香《奇亚沃拉》
图22:提香《奇亚沃拉》
看完这件作品,我们接着进入下一个大厅,在这里,我们将首先来看下正面墙壁上那件油画肖像作品。你们可以很快感受到油画和蛋彩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这件作品来自于16世纪上半叶威尼斯最重要的绘画大师——提香。关于提香,你们会想到他什么?乌尔比诺的绝世美女维纳斯,和无与伦比的半裸女神芙罗拉?无疑,相比于之前我们看到的众多画家而言,提香是一位对于女性角色有着更多关注的画家。他为我们创作了太多印象深刻的女性人物。这里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件非常出色的女性肖像。(图22)
图23:提香《奇亚沃拉》局部
图24:工作室学员写生15世纪浮雕侧面像
我们来看这幅画,画的是一个正面的女子,穿着紫红色的宽大衣裙面对我们,前面是一个大理石屏障,她一只手中拿着一个浮雕,上面刻画的是她本人的肖像(图23)。在这里,很有趣的一个话题是,关于雕塑和绘画的对话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这种关系被称作paragone,这是人文主义学者非常热衷的关于雕塑和绘画孰优孰劣的问题,绘画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媒介,需要和古老的雕塑进行竞争,最明显的,便是和15世纪那种流行的侧面胸像浮雕进行比照。这里的浮雕像对于各位在我们工作室学习的学员肯定不陌生,因为你们早就临摹和写生过这些浮雕(图24),并且感受到了浮雕中的造型美感,提香在这里还采用了grisaille的手段,即用单色的油画绘制雕塑,这也是我们课堂的一个学习内容。对于浮雕来说,无论多么真实,他所展示的,都只能是模特的一个面相,同时,他缺乏真人的那种肤色和质地。然而,提香的绘画为我们的展示的,却是一个正面的大胆形象,尽管圆雕也可以展示正面,但是它却难以还原那种人物在环境中的真实性也难以还原皮肤那种真实的质感,而这,正是提香需要通过油画这种材料来加以说明的。
图25:提香《奇亚沃拉》局部(现场拍摄)
图26:提香《奇亚沃拉》局部(现场拍摄)
图27 提香《齐亚沃拉》所使用的色彩配方
因而我们现在回到了我们需要论述的中心,即油画肖像本身的美感。这就需要拿之前的那幅蛋彩画进行对比。那幅蛋彩画肖像,你们看到了,同样描绘的是一位女子,但是这位女子没有看向我们,而是单纯地望向别处,和我们的目光失之交臂,但提香画中的女性却直面大胆地看向我们,仿佛需要我们观者的直接认可,这强化了人物的实体感和在场感,我们可以看到提香是如何进一步强化这一切的。首先,是这位女性的脸部,略微发胖,是威尼斯妇女的特点,但这不妨碍我们对她进行审美的观照,尤其是肤色的处理,更强调女性皮肤色彩的变化,其次,是她的头巾,和无名画匠不同,提香没有着重刻画头发,而是将头发处理成头部的一个块面,同时,他巧妙地通过借助女性头上戴的发巾,强化了这种立体感,我们看到在黑暗的映衬下,几笔如同金子一般的笔触扫过头巾的表面,看似漫步经心,却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头部体面的转折(图25)。然后,我们的视觉顺势而下,看到了她颈部被丝巾的边缘所覆盖,这里处理的是和那位蛋彩画家类似的问题,提香同样处理地十分巧妙,保留了丝巾的透明感。整个画面最为精美的,无疑是那件紫红色的衣服,前面说这位女性略微肥胖,但倘若不是这样的身形,何以撑起这衣裳?说这件衣服精美,或许会让给感到奇怪,因为这件衣服似乎没有什么装饰物,但是,我们仔细观看提香处理衣服的方式,就能被他的绘画技巧所征服,整个衣服形成整体而连贯的色块区域,只有两处袖口露出了白色的衬里,这里的白色衬里提香是通过厚涂的颜料形成了凹凸的效果,和紫红色衣袍那种透明而不失厚重丰富的色彩形成一定的对比。大家可以看到,这件紫红色衣服的色彩并不简单,它是由各种不同的釉料层叠加所实现的,任何混和的调色都无法产生如此的效果(图26)。在这里我可以给各位展示来自博物馆的资料, 上面显示了提香是如何通过层层设色来实现这一点的,底层的茜草是如何和上层的群青叠加形成这种迷人的色层的,这在油画中被称为罩染,也是古典油画区别于现代油画十分重要的一种色层美感(图27)。上述的种种一切,无疑都是为了像我们呈现一个具有信服力的形象,这个形象区别于吉兰达约工作室那种精致的,洋娃娃般的造型,以一种真实的在场感征服了我们,同时,通过这种杰出的光线技巧赋予了模特一种独特的个性和故事,塑造了一位有故事的女性,这也是提香最为擅长的,他其他几件关于虚妄和寓言的画作(图28),也展现了同样自信且具有说服力的女性形象。并且对同时代的威尼斯画家如卡里亚尼(G Cariani)等人的画作产生了影响(图29)。
图28 提香《虚妄》
图29 卡里亚尼《女子肖像》
在我们的工作室课堂中,我希望学员能够关注和临摹提香的作品,去感受他对于油画和色彩的运用,去对比他和其他油画家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学习他如何通过如此简洁,单纯的设计,来实现如此丰富,耐看的效果。毕竟,最伟大的东西总是大气而简洁的,用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能征服我们。或许,你们哪天去摄像馆拍照的时候,会想到提香的这幅画。
6
完美的形式主义者:拉斐尔《圣母子和约翰》
接下来,我们要带领学生们观看的,是提香这件作品旁边的这件,他的尺寸很小,甚至出乎我意料的小(图30),不过大家在之前已经看到了很多小尺幅的作品了,应该能够感受到画作的力量不在于大小,而在于质量。这幅画大家可以猜猜看是谁的,和谐愉悦的构图,温柔慈悲的女性,活泼可爱的孩子,这一切都会让我们想到一位画家,没错,就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桑奇奥。
图30 拉斐尔《加瓦圣母》
拉斐尔的名字可能不会有人不知道,他的画作也早已是家喻户晓,我们工作室很多学员在我的指导下都研究临摹过他的作品。但对于这件作品,可能你们会感到陌生。尤其是当我们刚才看了那幅提香的肖像之后,再来看这件作品会觉得有些不同。甚至你们可能会觉得这幅作品是乏味的,因为无论是画面人物的真实感,还是绘画的技巧,似乎都不能满足你们在观看提香作品时的那种感官体验。
图31 拉斐尔《加瓦圣母》构图分析
这也是为什么我反复和你们强调,观看一幅画,不能一直局限在固定的标准中,需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从提香的标准来看,拉斐尔并非一个色彩大师,也不是那些最顶尖的油画家。尽管他的色彩和技法也并不差。他的画作,应该说总体上,都从来不是从这个角度来欣赏的。尤其是,这件作品属于拉斐尔在罗马早期作品的一部分,而那个时候他的关注点,完全在于画面的形式问题。在这点上,拉斐尔可以说是这个领域最顶尖的佼佼者。我们前面看的很多画,无论是人物还是场景,大家都会发现,艺术家的兴趣可能在于表现场景的真实,或者是人物的内心,但是拉斐尔的这张画关注点并不是这两者,他关注的是绘画中纯粹的形式构成法则。换句话说,他是一个对绘画作为一个平面这个概念相当敏感的人,我们知道,一张画,无论再怎么像一扇通向无限世界的窗户,就像梅西纳的作品那样,都仍旧不过是一个平面,因而与其去破坏这个平面去制造幻觉,不如承认这个平面的局限性和价值。因而我们看到在拉斐尔的绘画中,他将人物的各个部分看作画平面形式中的一部分,比如,圣母的脑袋是一个椭圆,她的身体是一个三角,而两个孩子则成为了画面的对角线,他把这些本不相干的元素进行实验和组合,最后达到一种和谐,自足和完满的效果。这就是他的艺术追求。(图31)因此,那些想要试图通过欣赏人物头部塑造来认识拉斐尔的人,是注定会失望的,因为拉斐尔和希腊人一样,只是把头当做和谐身体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
图32 拉斐尔《阿尔巴圣母》
图33 洛伦佐迪克雷蒂《圣母子和约翰》
我们可以看看他同时期画的一些画,大家都能找到这种相似的特点,比如那件著名的《阿尔巴圣母》采用的是圆形的构图(图32),画面中圣母的腿部,身体和孩子都巧妙地组合成七巧板般的图案。他的设计总是如此和谐和自然,以至于别人的设计在他面前多少都会显得有些僵硬或者做作。比如你们之前看到的那幅贝利尼的画,那件作品在人物的组合上就显得平淡和生硬,还有这里我给你们看一件拉斐尔同时代的画家,洛伦佐迪克雷迪(Lorenzo di credi),他同样构思了圣母和两个孩子,但是却将他们十分生硬,呆板地组合在一起(图33)。从相反的一极来看,Francesco Salviati等手法主义画家的形式构成或许是足够巧妙的,但总是显得有一些做作和不自然。因而这也是为何我们推崇拉斐尔的原因,他通过让画面中各部分组成连贯和谐的整体,进而来让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图34 工作室学员临摹拉斐尔《波尔塞纳的弥撒》局部 色粉
图35 工作室学员临摹拉斐尔《草坪圣母子》局部
当然,我说拉斐尔的形式完美,并不代表我们不需要注意这件作品的其他方面,比如色彩的搭配,也需要和形式本身一样和谐。我们看到拉斐尔的笔触是流动性的,没有太多肌理,这是为了不破坏色块的整合感,同时强调整体的连贯性。总之,我相信这幅画对于你们的课堂学习也是特别有帮助的,比如你们会上到的黑白和色彩构成课,需要研究的就是这种东西,你们需要摆脱以往对画面写实成分和细节的干扰,去从整体色块的角度认识形式的搭配,这里有位我们工作室的学员在课上用色粉画的拉斐尔一张壁画的局部也向我们说明了相似的道理,他能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色块形式的整合上,从而让我们认识美(图34)。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观看方式又是十分重要的,比如你们看一处的风景,观察家居的摆放,或者是看海报,杂志的排版设计,运用到的都是同样的思维,以后当你们能够把这种观看能力运用在生活中的时候,你们或许就会想到伟大的拉斐尔。
7
爱的教育:柯勒乔《维纳斯和墨丘利》
图36 莫罗尼《贵族女子肖像》
我们继续,来到拉斐尔左侧的这张画,作者是文艺复兴晚期的画家莫罗尼(G Moroni),这位画家以肖像画出名,应该说比提香更有资格称作专职肖像画家,但是看他的画,却完全感受不到提香的那种味道(图36)。首先这个画家对头部的刻画是精彩的,对人物的五官特征捕捉的很到位,衣服的刻画上看得出画家用了很多功夫在刻画衣服丝绒的质感,但是却吃力不讨好,原因在于他只是画出了最表面的效果,有点像平面的摄影,但是缺乏提香作品中那种色层的魅力,通过这幅画的对比,现在大家应该能够慢慢感受到一件杰出的肖像画和一般肖像画的区别了。
图37 柯勒乔《维纳斯和墨丘利》
图38 达芬奇《利达和天鹅》
现在我们接着来到左侧的这面墙壁,可以看到两幅很大的画,这两幅都是神话体裁,而且都是裸体画,其中一幅来自提香的圈子,大家可以从这张画的色彩和油画技巧上看到提香的影子。画的是被宙斯劫掠的加尼墨德,这个传说是希腊神话中众多标志诸神淫乱的例子,尤其是宙斯,不仅对女子感兴趣,也缠绵于美丽的男性。他看中了人间的加尼墨德,当他还是青少年的时候就把他带到了奥林匹斯山。这张画透露出的同性恋文化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也热衷于讨论的,尤其是画面中那个巨大的臀部,被画家有意展现给我们,引起了情色的意味。当然对于各位学员来说,这种肉欲的展示或许是过度的,你们更关心的还是艺术家展现的美学和技巧。从绘画本身看,这件作品缺乏提香原作的那种浑然一体的感觉,因而属于某位追随者对他的模仿。不过,在他旁边的一件作品,或许展现出了更为突出的技巧,这是柯勒乔的一件神话作品,画的是《维纳斯和赫尔墨斯》(图37),这里再次出现了希腊神话,因而可以想见,随着文艺复兴艺术的发展,他们对于希腊美学的认识是如何深入的。严格来说,这是一幅寓言画,讲述的是关于维纳斯的爱和智慧对教育的影响。通常来说,在希腊神话中,战神玛尔斯才是维纳斯的原配,是他们哺育了丘比特,但是也有一种说法,把维纳斯和赫尔墨斯联系在一起,强调他们之间爱和智慧的关系。这显然对于当时文艺复兴宫廷的赞助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代表了他们心中对于神圣之爱的追求,丘比特本身代表的是不受控制的激情,而维纳斯和赫尔墨斯的出现则意味着将这种爱引领向真正的善与美。整幅画给人的感觉,也是充满了爱与美的气息。尤其是维纳斯的形象,如同达芬奇的丽达(图38),正用勾魂的眼神看着我们,她本身代表着神圣之爱,但却散发出一股情色的气息,而旁边的赫尔墨斯则如同一位女士一样端坐着,他的皮肤是如此柔和细腻,以至于看上去也像是一位女性。柯勒乔就是这样的一位画家,习惯于用无比柔和丝滑的笔触轻触对象的每一处肌肤和细节,赋予其温润细腻的质感,他的画笔所经过的一切,都仿佛被流水磨平了棱角,让一切都沉浸在神秘,暧昧的氛围之中。以我的眼光来看,我认为柯勒乔的出现对于艺术史的意义在于,他让我们明白了绘画作为一门艺术的最终追求是什么,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来说,这种目的就是爱,一张画画的栩栩如生,当然能引起人们的赞誉,但是却不能勾起人们的爱欲,但对于曼图亚宫廷的赞助人来说,柯勒乔的作品不仅仅意味着真实,也不仅仅意味着美,而是能够引领他们感受到爱和催情的力量,这种力量有时候能够毁灭一个人,但更多的时候却能像柏拉图所说的双翼之车一样引领人们走上认识真理的道路,很显然,在维纳斯身上就结合了这两种特质,神圣和情色之间,只有一念之差,柯勒乔就是利用了这种暧昧性,来不断挑逗我们观者的心弦。
图39 柯勒乔《维纳斯和墨丘利》局部
图40 工作室学员油画临摹柯勒乔“圣母头像”步骤
8
受惊的男孩:卡拉瓦乔《被蜥蜴咬伤的男孩》
图41 约阿希姆·贝克勒尔《火元素》
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部分的绘画,我们基本就说到这里,这个大厅里还有一小部分北方文艺复兴的作品,这里我不作过多解说,大家主要是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南北文艺复兴绘画的差异。比如我们可以看到昆汀马西斯的一张圣母像,可以看到这位画家延续着凡艾克的传统是如何一丝不苟地对待画面中每一处细节的,还有阿尔特多弗勒的风景画,画的是德国地区的风景面貌,大家可以看到和之前波拉尤洛画的有什么不同。还有一幅戈萨尔特的公主肖像,这张画可以拿来和之前吉兰达约和提香的作品作比较,可以看到虽然是油画作品,但北方人对待人物的描绘还是相对工整和拘谨的。另外我们还看到这面墙上有两幅很大的风俗画,这种类型的画种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很新鲜的,因为他让我们突然意识到先前的画作描绘的都是神圣的人物和场景。北方人向意大利引入了风俗画,描绘的主要都是世俗世界的人物场景,这里我们看到的是集市中卖肉卖水果的人(图41),画的标题是火元素和水元素,这是当时流行的关于四元素的寓言,其中画的是一则圣经故事,不过你可以认为,这些都是画家为了展现菜市场的借口而已。这两幅画的场景透视非常古怪,似乎严格的透视在这里也没有太多意义,画家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展示集市上卖的这些丰盛美食,因而也可以认为这些是最早的静物画,其对风俗细节的描绘又可以说是预示了后来荷兰画派的作品。
图42 卡拉瓦乔《被蜥蜴咬伤的男孩》
图43 卡拉瓦乔《美杜莎》
谈到静物和风俗。也许我们还要谈文艺复兴最后一位画家。他就是我们在下一个厅看到的这位,卡拉瓦乔。这幅画本身像是一张肖像画,被称为被蜥蜴咬伤的男孩(图42)。只见画中的男孩将手臂迅速收回,表情痛苦地看着我们,正呼应着画作的标题,被静物边的蜥蜴咬伤。稍微了解一点艺术史的朋友,也许会知道卡拉瓦乔是一个善于表达戏剧性瞬间的画家。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那件在罗马圣路易堂的《召唤圣马太》(图44),只见漆黑的室内一束光射入,伴随着圣彼得的手,依次照亮了房间每一个人。这张男孩的肖像也是如此,在这里,卡拉瓦乔再次运用了这种戏剧性的光线,我们把他称为chiaroscuro,即明暗对比法。其实要在梅西纳和达芬奇的画中,我们已经见到了这种光线语言,不过,当时的画家主要通过这种语言表达凝聚性和静穆感。但卡拉瓦乔的突出性在于,他通过这种光线集中表现了主角的内在激情,强化了一瞬间的印象,就像一张现代的快照,可以看到男孩那转瞬即逝的表情,被卡拉瓦乔用杰出的手法定格在了画面上。其惊慌失措的神态,让人想起了他另一件《美杜莎》(图43)。我们注意到卡拉瓦乔对于表情的关注,在此前的肖像,无论是提香还是吉兰达约的作品中,表情都是平静的,但是卡拉瓦乔却破坏了这种平静,引入了扭曲和躁动,在这点上,他甚至可以说是现代肖像心理学和漫画的始祖,让我们看到了肖像艺术新的可能性。他的画或许没有提香那种高超的技法,也没有拉斐尔那种几何的构造感,但是在这种通过对人物表情的捕捉来反映内心情感的这点上,他却可以说是最为突出的。
图44 卡拉瓦乔《召唤圣马太》
所以很有趣,你们或许会立刻想到今天的电影和演员,优秀的演员正是通过对表情的操纵来达到对观者的征服,在生活中,我们的对话和交流,很大程度其实建立在对表情的认识上,微信交流如果没有表情符号,单纯的文字交流很容易产生误解。这也是为何表情几乎成为了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二语言。在课堂上,尤其是我们的肖像课中,我也希望我们的学员能够在学会描绘理想人物头像的同时也关注人物表情的描绘,因为观察人物表情实际上也是在锻炼你们对人物个性和特征的把握,这样当面对具体对象的时候,你们就有可能捕捉到对象最具有特征和个性的一面。眼前这位被蜥蜴咬伤的男孩,对我们来说可能完全是陌生的,但是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就是他那一瞬间的表情,它将胜过一整本书的传记,足够让我们能够记住他,甚至想要去了解他。
图45 卡拉瓦乔《被蜥蜴咬伤的男孩》局部(现场拍摄)
当然,关于这张画,还有一个细节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我们看到画面前景的这些水果静物,被刻画的十分仔细,这可以说是较早对现实静物的描绘。卡拉瓦乔对待静物的描绘方式让人几乎想起了后来17世纪的静物画,把物体的质感和肌理表现得很出色,也许对于作为同性恋者的卡拉瓦乔来说,这些水果代表了诱惑和欲望,就像那位受惊吓的男孩一样秀色可餐,欲望本身是充满诱惑的,但同样也是危险的。
丁老师给学员的现场讲解
未完待续(下期继续讲解17-19世纪部分)
溯源艺术空间
Studio di Arche
课程信息:
一.平时课(3-6月,9-12月)
1.基础兴趣班课程内容(两年制)
1.艺术史讲座
2.素描和形式语言探索
3.水彩,水粉,油画和坦培拉材料教学
4.创作指导
时间:每半年为一期,每年的春季(3月-6月),秋季(9月-12月)
每天上午9:30-13:00 下午14:15-17:45
学员可选择定时课程或会员制课程,定时课程每周一次,半天,半年共70课时,会员制课程每周五六日可随时来,半年最多420课时,学员可根据自己上课时间选择
2.提升班(两年制)
1.古典素描理论基础
2.古典素描和浮雕概念
3.雕塑写生和Grisaille胶粉绘画研究
4.古典间接油画技法和古典坦培拉绘画技法
5.构图学和创作指导
时间:每半年为一期,每年的春季(3月-6月),秋季(9月-12月)
每天上午9:30-13:00 下午14:15-17:45
每周五六日可随时来,半年最多420课时
二.假期课(1-2月,7-8月)
安排如下(选择油画或坦培拉进行学习):
油画:
第1天:材料制作讲解,绘制古典素描(可选择银针笔,红粉笔或grisaille等)
第2天:透稿,演示底色和罩染法
第3天:木板油画底层绘制(讲解底层画的不同类型)示范底层画画法
第4天:底层绘制(制作色卡和调色方法)
第5天:木板油画上层绘制(半透明罩染+厚涂提白),讲解罩染方法
第6天:上层绘制
第7天:上层绘制
坦培拉:
第1天:材料制作讲解,绘制古典素描(可选择银针笔,红粉笔或grisaille等)
第2天:透稿,演示底色和罩染法
第3天:坦培拉绘画讲解和示范
第4天:坦培拉/胶粉画绘画研究
第5天:坦培拉绘画研究
第6天:坦培拉绘画研究
第7天:坦培拉绘画研究
著名艺术家
陈丹青
陈丹青老师对课程的推荐语
丁坦同学难能可贵。他所建立的“文艺复兴社团公号”,既是高度的个人学术成果,又能为同行即时分享传播。过去数十年,中国本土有关文艺复兴艺术的译介,固然从未中辍,但绘画教学与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18、19世纪及20世纪早期现代传统,而文艺复兴作为其源头(14-17世纪),我们从未真正弄清楚,甚至,从未看清。丁坦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广度、深度,均甚可观,附有前所未见的大量高清图片,并经苦心做出精辟的选择与比对。
我做《局部》第三季前不认识丁坦,不然将获得多少珍贵的教益啊。在我年轻时代,出国是不可能的,一本意大利画册也是不可能的,到了丁坦这一辈,能亲自浸淫意大利整个艺术史现场,怀抱诚挚,态度谨严,无私分享他的眼界,他的心得,在目前赴欧的留学生中,亦属罕见。我衷心钦佩。
导师介绍
丁坦,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研究生期间就读卡拉拉国立美术学院,师从古典油画教授G Chiapello,曾在意大利知名画廊举办多次个展,多次荣获国内外包括ARC大奖赛和美国肖像大奖赛等重要国际绘画奖项,同时在国内各大美术高等学院院校举办学术讲座,多次发表论文于A级核心期刊,受到陈丹青老师推荐和认可。如此他身兼绘画和理论研究二职,创办了Arche溯源艺术空间,就是为了给各位带来思想和实践上的美育教育,希望能够各位广大艺术爱好者带来思想和文艺上的熏陶。
唐心焱,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师从方利民,王超教授,研究生就读意大利国立卡拉拉美术学院,师从Pappucci教授。曾参与意大利米兰青年艺术联盟等国际展览,作品多次刊登意大利艺术期刊。对绘画,版画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
美国肖像大奖赛“优秀奖”获奖证书
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画廊举办个展,受到托斯卡纳电台独家采访
2022受邀在中国美术学院基础部的讲座“文艺复兴古典素描及其概念”
2022在中国美术学院基础部授课讲解古典素描方法
报名方式:
微信:dingtantom
电话:17321261275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樱花路869号证大喜玛拉雅美术馆3M层
可坐A1,A2电梯直达
附近有轨道交通7号线可到
优秀的教学环境
工作室所在美术馆外景
画室组织室内写生项目
画室组织户外风景写生创作项目
艺术史讲座
画室内景
教授制作绘画基底和颜料
讲解古典绘画的基本原理
画册区
学生写生浮雕
学生在画室临摹大师古典油画
临摹文艺复兴人物
导师个人作品
《阿伽门农》(Agamenone) 150x190 2018
《垂死的伊菲革涅亚》
《演讲者的影子》
《待价而沽》(Desferri et veniri)布面油画,50x60,2022
《女先知》(Sibyl)木板古典油画
《馆长肖像》》木板油画
《小孩和金丝雀》 古典坦培拉
唐心焱老师的作品
圣马可修道院的阳光(Sunlight of Monatery of san Marco) 30x40 古典木板坦培拉
《圣母百花的黄昏》 古典木板坦培拉 30x40 2021
《看不见的风景1》水印木刻
《看不见的风景2》水印木刻
追本溯源
RENAISSANCE
Archè Studio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rche溯源艺术空间”作者:丁坦(ID:wenyifuxingshetua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